•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内涵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投资政策选择研究(上)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投资政策选择研究(上)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4-02-17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并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发达国家的经验,更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新型工业化作为实现工业化的一种形式,离不开资金要素的支持;投资资金在不同部门流动和分配比例的变化,决定了未来工业结构变化的方向。因此,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涵义,加强对投资政策的选择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和紧迫的现实意义。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工业化首先是国民经济中制造业所占比例提高,其次是制造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比例提高,另外还包括人均收入增加,新的生产方法、新产品不断出现,城市化水平提高等等。不难看出,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份额提高,还包括与之相伴随的诸如生产、生活方式等社会经济特征,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概念。
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而言,也是相对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而言。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见,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它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以信息产业和先进技术为带动产业的工业化

    人类历史上的几次产业革命,都是和先进技术的发明和使用联系在一起的。自第一、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中,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部门结构的变化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由于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和应用,带动钢铁、机械、煤炭、造船、铁路、纺织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第二产业的大机器工业体系的初步基础,从而使英、法、德、美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化过程。
    第二阶段,19世纪后半期由于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使第二产业内部又分化出电力、汽车、飞机、冶金、化学、石油等工业并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由初级向中级阶段演变。这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伟大成果。
    第三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由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等广泛应用,因而促进社会生产跃进到一个新时代,即从机械化大生产进入到自动化大生产的电子时代,各种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到本世纪60年代,电子、宇航、原子能、高分子合成工业成为现代工业的主要标志,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实现了高度化,社会经济在新阶段的条件下实现了现代化。
    第四阶段,即目前正在发达国家进行并迅速普及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社会经济由电子时代迈进到信息时代,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高度化,生产系统由过去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的刚性结构转变到小批量、多元化的柔性结构,产业运动进入到结构的后高度化阶段,也称为空心化阶段。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学习先进工业化国家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动力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先进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机遇,使我国在技术上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跨越式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代价实现发达国家曾经达到的目标。比如多数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用了200年左右的时间,并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我国则希望在更短的时间内基本完成工业化,并尽量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所带来的损失;二是在发展过程中跳过发达国家走过的一些阶段,比如在信息建设中跳过主机阶段直接进入个人电脑阶段,跳过铜缆通讯阶段直接进到光纤通讯阶段,跳过封闭式专用网阶段直接进到开放式互联网阶段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能缩短、减少工业化和信息化两者所需的时间、成本,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基础的工业化

    首先,传统产业尤其是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提供的技术装备的性能和水平。可以说,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不用先进的制造业武装、改造各个产业,提升它们的装备和生产技术水平,要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其次,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各地区、各行业生产力发展又很不平衡,这决定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因此,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三)是以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标志的工业化

    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超过第二产业是完成工业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工业部门的发展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工业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型服务业的支持。同时,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劳动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改善人民生活都有重大作用。因此,大力发展以新型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也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应有之义。

    (四)是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业化

    能源和资源消耗增长速度趋于下降,国民生产总值与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增长脱钩是完成工业化的另一个显著标志。我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许多资源的可采储量占世界前列,但人均储量却相当低。如淡水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7%,耕地为21.8%,森林为11.6%,煤为46.6%,铁矿为53.8%等。另一方面,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严重。据初步统计,到今年年底,中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3.7亿千瓦,而日本只有2.2亿千瓦,却创造了四倍于中国的GDP。如果我们沿着这条粗放经营的路子走下去,无论是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社会、环境、生态都是无法支撑的。因此必须减少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和低水平的加工利用,以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发展工业并用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改造和装备农业等传统产业的过程。因此,工业化必然伴随着大批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同时随着工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及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同量资本将同更少的劳动力相结合。因此,工业化与扩大就业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据测算,如果中国的农业工业化达到工业部门的水平,按照工业劳动生产率经营,中国农业过剩人口为85%,即3亿人左右。此外,近年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千多万人。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同时又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巨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人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因此,妥善处理工业化过程与扩大就业的矛盾,不仅是扩大内需、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也是发挥我国独特优势,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我国工业化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工业化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多年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工业化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02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8.5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5%左右。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是对照国际经验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我国的工业化仍然没有完成。依照国际上判断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标准,结合我国工业实际状况,初步判断,目前我国大概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工业结构则处于由重化工业阶段向高加工度阶段转变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为:
    1.制造业发展迅速,进入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新时期。
    制造业迅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提高。200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8%,制造业产品占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90%左右,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我国财政收入的近一半来自于制造业;制造业就业人员达8307万人,吸收了约1/5的城镇就业人口和1/4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传统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随着“九五”时期国家对纺织、煤炭、冶金、轻工和石化等行业的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五小”企业逐渐被淘汰。传统行业供求关系明显改善,效益稳步提高。
    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规模壮大。2002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企业数11338家,比2001年新增854家;企业年平均从业人员424万人,同比增长6.4%;实现增加值3769亿元,增长21.8%;高技术产品出口679亿元,增长46.1%。占同期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0.8%,比2001年提高3.3个百分点。
    2.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新兴服务行业快速发展。
    从增加值构成看: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0479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11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5.4%,比1996年下降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354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1.1%,比1996年上升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513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3.5%,比1996年上升3.4个百分点。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2001年,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社会服务业、教育和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新兴服务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30.8%,比1996年提高5.8个百分点。

    (二)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存在多方面的结构偏差,与西方发达国家乃至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制造业方面
   
(1)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存在。
    虽然我国不少工业品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但产品结构严重不合理。在主要工业品中,有80%以上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但由于品种不对路或档次不高等原因,每年还要花大量外汇进口国内短缺产品。如2002年我国钢产量近1.8亿吨,比排名世界第二的日本高出1倍,但品种不足、低档次的建筑钢材占了一半以上,大量优质钢材、特殊钢材还要依赖进口,2002年我国进口钢材2449万吨。又如我国中低档机械产品积压严重,而机械基础产品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却长期依赖进口。2001年机械及运输设备还是我国第一大类进口商品,进口额达1070亿美元,占我国进口总额的44%,贸易逆差达121亿美元。
    (2)产品技术含量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以电子产业为例,目前我国在计算机、通信设备、彩电等主要产品生产领域都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从软件、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到产品,关键部分大多数依赖进口。我国信息产业专利权掌握在国外公司的达81%,生物工程占87%,高清晰度彩电、西药等达90%。我国生产的手机、PC机、VCD、DVD、彩电等产品所需的芯片基本上一直为国外大公司所垄断,仅2002年我国就付出DVD生产技术专利使用费30亿美元。
    (3)高技术产业盈利水平不高,增加值率继续下滑。
    200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利润741亿元,同比增长7.7%,比制造业平均增长幅度低25.1个百分点;增加值率为25%,比2001年低0.2个百分点,比制造业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
    (4)生产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传统工业中技术改造投入不足,不少企业设备陈旧、老化。设备落后造成多数产品单耗高、浪费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根据对我国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16个行业调查,多数大中型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2%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
    2.第三产业及构成方面
    (1)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
    从增加值构成看,尽管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但到2002年仅为33.5%。而美国1997年为72.1%,法国2000年为70.9%,德国2000年为67.6%。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也明显偏低。如2000年巴西为64%,印度尼西亚为35.8%,印度为48.2%。
    (2)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
    2000年,我国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4.2%,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只占11.6%,不仅低于美国1996年28.6%的水平,也低于巴西1995年的15.3%和墨西哥1996年的15.9%。

作者:汲凤翔 耿春普 赵培亚

来源:中国信息报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