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的“四次浪潮”
一场改革的风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市场经济以其锐不可当的“冲击波”席卷着祖国的大地。“春天来临”,给统计注入了青春般的活力……于是,统计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走出了“禁区”,步入市场经济社会的舞台。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统计工作正在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新一届中央领导不仅非常重视统计工作,而且给未来的统计工作指明了方向。
面对统计地位不断提升的现象,面对如火如荼的统计咨询服务,面对高层领导关注统计信息的事实,数以万计的业内人士备感欣慰:统计工作升值的现象表明,经济市场化、决策科学化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从科学的角度看,统计工作之所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工作是有深刻道理的。统计工作的精髓是科学。统计工作的根本在于用科学的方法获得科学的统计数据,再用科学的手段对获得的统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而后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的判断。
一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统计工作仍然处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中。长期生活在“保密”圈子里的“统计人”,简单地完成着10个阿拉伯数字的加减乘除。尽管统计部门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社会、经济发展信息,蕴藏着认识世界的金质钥匙,可统计部门只能间接地服务于各级领导和部门之间,那些价值连城的统计信息只能经别人“加工”之手才能进入“有效服务”的区域。统计部门被封闭的大门堵在了经济舞台之外。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闭国自锁到改革开放,面对突如其来的改革风潮,“才子成堆”的统计部门终于抓住了机遇,为统计工作走出困境赢得了良好的环境和宝贵的时间。
慧眼看天下,秀才必出门。统计工作的“第一次浪潮”大约发生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期。在加快经济建设“催化剂”的强大作用下,统计找到摆脱长期束缚的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了保密的“禁区”。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统计以其手段先进、方法科学、信息广泛、得天独厚的优势走上了经济建设的舞台。广大统计工作者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崭新的文化知识,依靠高科技和现代化计算手段,甩掉了靠别人走路的拐杖,拉开了统计服务的序幕。
为了保证统计服务在“领导急需、社会关注”两条服务轨道上齐飞并进,统计部门在不同层面、不同范围为领导和部门提供了大量的、科学的决策参考咨询报告。以“数据、透析、方略”为主体,以“客观、准确描绘经济发展大脉络”为命脉,统计以“春风必度玉门关”的势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
二
统计工作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汹涌澎湃的改革浪潮涌向了统计部门……一时间改革的“狂风”从南刮到北,由东刮向西,统计改革成果挂上了统计的树梢。中国的统计工作究竟走向何方?就在统计人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全国独创的集中统一型统计管理体制在河北省的柏乡县问世。柏乡县统计体制改革的风暴不仅吹醒了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统计部门,而且为领导实施科学决策设置了一道必须跨越的“关卡”。
面对市场经济这台重头戏,统计部门只能冷静思考:如何“赶”坐市场经济快车;如何以市场经济为核心,以优质服务为手段,充分发挥统计的“智能”和“职能”;如何寻找更具生命力的统计服务方式和手段,使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得到更为广阔的生存基地,成为二次浪潮的“潮峰”。为此,许多走在改革最前沿的统计专家提出:要把统计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去组织,要把统计信息作为产业去经营,迎接挑战,加速深化内部改革的建议。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此,无数的地方领导发表自己的见解:经济越发展,统计越重要;决策越科学,统计越重要;统计应该向“经济运行监测中心”这个高度发展。
的确如此,统计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趋势;经济走向判断;提高经济实力最佳途径的选择;减少经济振荡谷峰、波长的措施;经济运行病态的诊断;调整力度和时限……思想的大碰撞发出了灿烂的火花。
三
统计的第三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无数的专家学者经过科学论证之后,把中国统计的功能浓缩为“信息、咨询、监督”6个字,为统计工作回归自然奠定了基础,并成功地实施了全新的“战略目标”大转移,巧妙地把统计工作推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统计部门集中优势兵力向“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挺进。
几年的实践证明,全国上下共同强化统计三大功能的战略大转移不仅为统计工作顺利发展提供了光辉灿烂的前景,而且为未来的统计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经验财富。
如果把经济工作比为医院,那么领导就是医院的医生,统计局就是医院的化验部门。人们检验医院的水平如何,有两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是医院的知名专家数量多不多?第二是医院的化验设备和化验能力强不强?从科学的角度看,化验部门的强弱是一个医院好坏的核心指标。
经济工作就像人体一样,调整结构相当于医院的外科,增强活力相当于医院的内科。要想让经济工作健康发展,统计这个化验部门就不能出问题,不能出假报告,不能隐瞒经济发展的“病情”,所以统计部门必须牢记自己的职责,开好自己的化验单,开好经济运行的化验单。
四
统计工作的第四次浪潮发生在本世纪初。统计工作正处在一个转轨变型的历史时期,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适应中国的国情,适应领导决策的需求是统计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要跨越必须有动力,要跨越必须有技巧,为此统计界的许多前辈们提出了“不断增强统计的生产和消费意识”,树立“统计产业化”观念的方向性意见。
信息是统计的躯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发展的最大需求物种。咨询是统计的大脑,是人类进步的无形技术区域,是智慧对社会的判断和指点。监督是统计的眼睛,是社会发展的约束范畴和诊断标准。
“不断增强统计的生产和消费意识”,树立“统计产业化”观念的途径何在?河北省统计局以全新的工作首先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结合河北的实际,借鉴统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构筑了能够全面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统计决策咨询新体系”。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统计监测与评价动态模拟系统》成果,不仅通过国家级专家鉴定,而且被一致认为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创新性、可操作性。“统计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及临界值,填补了此类研究的空白。
河北省统计局之所以能够活跃在全省的经济舞台,之所以能够得到省领导的高度重视,之所以能够成为决策圈中的参谋,其经验和内涵是深刻而又丰富的。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河北省统计工作的主旋律始终没有离开“创新”二字。
就创新而言,河北省统计在全国可以称之为独树一帜。进入新世纪以来,他们不仅借助创新的意识活化了全省的统计工作,而且依靠创新的工作提高了统计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不仅利用创新的思想生产出自己的名牌产品,而且建立了完整的创新机制,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的尖子人才。创新为河北的统计工作全面适应经济建设需求奠定了思想基础、人才基础和方法基础。
由封闭到开放,从低级到优质,河北的统计工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透过河北统计工作发展的历史,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统计工作的甜酸苦辣,而且可以看到统计工作者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统计工作的美好前景,而且可以看到统计人为经济建设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
改革的脚步早已经开始,而且越走越坚实。
来源:《中国信息报》
作者: 郝继先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