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华盛顿共识”对俄经济的影响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4-06-14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内容提要] 被称为“华盛顿共识”的自由市场经济学派,对俄自由派在90年代初实施的经济改革曾产生重大影响,后果延续至今。这一改革迅速摧毁了高度集权的僵化的苏联经济模式,但也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寡头干政、小部分人暴富和多数人生活贫困化、经济犯罪猖獗等严重后果。俄实践表明,“华盛顿共识”倡导的改革,并非通向经济繁荣的大道,而是导致国弱民穷的祸根。
    “华盛顿共识”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重大影响,俄罗斯就是其中之一。它对俄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此众说纷纭。有的给予积极评价,说它指引俄罗斯走上了一条经济繁荣的大道;有的则相反,说它给俄罗斯带来了一场大灾难,是导致俄罗斯陷入国弱民穷困境的祸根。
  
    一、新自由主义的倡导者
  
    最近20多年来,美国政府及其影响下的国际经济组织倡导新自由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学派再度在西方兴起,取代了国家干预经济学派在过去40年中占据的主导地位,成为主流经济学派。该学派信奉自由市场原则,鼓吹自由市场创造经济繁荣的神话,宣扬自由市场能自动调节一切的观点,主张在全球大力推行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改革。这种思想被称之为“华盛顿共识”。
    在政府的支持下,美国的新自由主义者肩负着在全球传播经济繁荣的“福音”的使命,在世界各地游说。他们之中有名牌大学教授、著名专家学者,以及高级经济顾问等知名人士。这些人在许多国家大力推销“华盛顿共识”,传授“致富秘诀”、“生财之道”,对别国经济出谋划策,力图按自由市场模式去改革别国经济。  
    想个人发财致富吗?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吗?那么,只要按“华盛顿共识”的主张行事,必能梦想成真。新自由主义者就是用这种传销式的广告词为不少国家培养出一批“华盛顿共识”的忠实信徒。一旦他们在本国掌握实权,便会不顾后果、不计代价地立即进行新自由主义改革的试验。  
    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把是否进行新自由主义改革,作为向处于经济困境中的国家提供贷款和经济援助的先决条件。  
    正是在这种国际背景下,20世纪80—90年代的拉美、东欧等一系列国家先后走上了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的改革道路,俄罗斯也被卷入了这股来势凶猛的新自由主义浪潮之中。
  
 二、经济自由化突击队
  
    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出现了一批“华盛顿共识”的信徒,把“华盛顿共识”看成是能带给俄罗斯经济繁荣的“福音”。这些人组成了俄自由派的核心。他们信奉自由市场原则,深信“自由市场能解决一切问题”,“经济自由越多越好,国家干预越少越好”等主张。他们夸下海口,向人民许诺,在俄罗斯进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将迅速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人民将很快过上美国人那样的生活。  
    俄自由派的代表人物有盖达尔、丘拜斯等自由主义信奉者。当时的列宁格勒(后改称圣彼得堡)是俄自由派的大本营,这些人被称为“圣彼得堡帮”。他们积极活动,在90年代登上了俄罗斯的政治舞台。自由派掌握实权后,便在俄罗斯刮起了一股新自由主义改革之风。  
    苏联解体后,自由派成为叶利钦总统的依靠力量。他们的代表人物在政府中担任代总理、副总理、部长等要职,领导俄罗斯的改革。在俄政府中掌权的自由派骨干组成了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的“突击队”,其任务就是用突击方式,尽快摧毁僵化的高度集权的苏联经济模式,在俄罗斯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被称为“经济自由化旗手”的盖达尔得到了叶利钦总统的赏识和重用。叶利钦称他为“经济神童”,任命他为俄罗斯代总理。盖达尔上任后亲自负责制定了俄罗斯第一个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的市场改革长期纲领《深化经济改革纲领》。该纲领规定,在叶利钦总统任期内,用突击方式实现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的改革任务。纲领还具体规定了完成私有化任务的进度表:到1993年年底,俄罗斯生产基金的私有化程度应该达到总量的30%,1994年年底达到50%,1995年年底不低于60%。  
    盖达尔的好友丘拜斯被西方称为“俄罗斯私有化之父”。经盖达尔大力推荐,丘拜斯成为叶利钦的心腹,被先后任命为副总理、财政部长、总统办公厅主任等要职,他建立的私有化班子主管经济改革,领导俄罗斯的私有化工作。  
    在丘拜斯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一个超级大部“国有财产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财委”)。该部负责私有化工作,掌握着国有企业的生杀大权。他还成立了俄罗斯联邦财产基金会、俄罗斯破产事务局等机构,负责私有化的具体事务。这些机构长期控制在自由派人士手中。他们用突击方式对国有企业大砍大杀,超额完成了第一个经济自由化改革长期纲领规定的私有化任务。到1995年年底,俄大中型国有企业已有77%实现私有化,其产值占工业产值的88%,小企业和零售商店已有82%实现私有化。  
    俄私有化的支持者对丘拜斯的私有化“突击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丘拜斯在短时间内在没有流血的情况下,完成了俄罗斯的所有制改造,私有化是俄罗斯唯一进行到底的经济改革,是一场财产大革命。  
    丘拜斯是“私有化迷”,深受“私有化万能论”的影响,认为通过私有化能实现效率和公平,想通过突击式私有化,使俄罗斯“用几年时间在产值上赶上其他国家用了几百年的时间达到的标准”。他高度评价“国财委”的工作,说“国财委”进行的私有化改革实现了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急,完成了“一场不流  血的财产大革命”。  
    值得注意的是,一批新自由主义的推销员在苏联解体后从西方拥入俄罗斯,成为自由派政府的上宾,直接指导和参与了俄罗斯的市场改革。  
    早在1991年底,自由派政府就在莫斯科创建了一个新自由主义改革总部,在这里工作的有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等西方的自由派经济学家、金融学家和外交家。不少西方专家都参加了俄罗斯市场改革方案的制定工作。在盖达尔政府的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有西方的专家小组指导工作。在丘拜斯领导的“国财委”有超过100人的专家团指导工作。西方专家团的一些人还负责制定了俄市场改革的规则、指示,甚至草拟俄罗斯总统令。萨克斯教授还曾担任叶利钦总统的经济顾问。  
    有意思的是,从1991年12月起至1993年3月,西方主要顾问们的办公室都设在原苏共中央委员会办公楼里。大部分外国专家在1994—1995年才开始离开莫斯科。但是,他们给俄罗斯市场改革打上的新自由主义烙印,至今仍然清晰可见。
  
 三、迎来大财团称雄的时代
 
 
    自由派上台后,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在俄罗斯产生了世界级大富豪,涌现出几十个拥有亿万资产的大财团,这是丘拜斯等自由派组成的私有化“突击队”所创造的一大“经济奇急。  
    在丘拜斯等私有化小集团的领导下,为大财团的产生和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在叶利钦签字后变成了总统令,下达给政府贯彻执行。  
    1993年12月5日,叶利钦颁布了俄历史上第一个组建大财团的总统令。根据总统令,政府制定了《金融工业集团及其建立程序》临时条例。为了加速大财团的发展,叶利钦总统1995年11月30日又颁布《俄罗斯联邦金融工业集团法》。政府还制定了组建大财团的具体进度表:1995年建立10—15个,1996年建立50-70个,力争在短期内建立100-150个规模同西方大财团相当的俄罗斯大财团。  
    自由派政府拿着总统令的“尚方宝奖,对苏联国有企业大砍大杀,把其中最能带来利润的那部分资产,通过私有化改革“名正言顺”地变成了少数人的私有财产,用最快速度组建成了一批由私人控制的大财团,使少数俄罗斯人实现了“一夜暴富”的梦想。他们不仅变成了俄罗斯最富的人,而且还荣登世界大富豪排行榜,进入世界最富的人的行列。  
    在1997年美国《福布斯》杂志颁布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就列入了俄罗斯富豪的名字。他们之中有金融大亨别列佐夫斯基,其拥有的财产高达30亿美元,成为当年俄罗斯的首富。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是俄尤科斯石油集团总裁,当年他的财产值24亿美元。俄卢克石油集团总裁阿列克佩罗夫拥有14亿美元的财产。天然气大亨俄天然气集团总裁维亚希列夫的财产值11亿美元。  
    在叶利钦总统的大力扶持下,新生的财团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在叶利钦总统辞职前,俄罗斯已经组建了50家大财团。1999年,这些财团已有能力控制俄60—80%的经济实力。这意味着,国民经济命脉已经控制在少数大财团的手中,俄罗斯进入了大财团称雄的时代。  
    叶利钦时期,财团规模迅速扩大,在俄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一些重大事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俄罗斯人把那些公开干预或在幕后影响政府决策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大财团的老板称为寡头。寡头们不仅把自己人安插到政府的许多重要岗位上,而且其中有的人还在各级政府机构中占据高位,他们积极支持那些最能代表自己利益的人当上议员。寡头们把叶钦欣看成是自己利益的代表和保护伞。正是在大财团的金钱和媒体的支持下,叶利钦才得以在1996年战胜俄共的总统候选人久加诺夫,连任俄罗斯总统。  
    为了回报大财团的支持,叶利钦任命大财团的两名代表人物别列佐夫斯基和波塔宁在政府中担任要职。俄罗斯的寡头势力渗入了国家最高决策机构,直接干预国家的政治经济决策,为自己谋取私利。人们称叶利钦总统第二任期为寡头干政时期,国家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寡头手中。因此,反对派指责叶利钦在俄罗斯建立了“寡头资本主义制度”。  
    俄罗斯的大财团是叶利钦总统留给普京的一大“经济遗产”。普京总统执政以来,继续依靠自由派人士为主的政府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对大财团继续实行支持和保护的政策,采取了一些减少国家干预以利于大财团发展的措施。因此,近几年来大财团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其规模也日益扩大,大财团老板的财产迅速膨胀。2003年他们之中就有17人荣登《福布斯》杂志颁布的全球亿万富豪(财产超过10亿美元)排行榜。  
    据该杂志公布的资料,2003年俄罗斯最富的三人是霍多尔科夫斯基、阿布拉莫维奇和弗里德曼。霍多尔科夫斯基是俄尤科斯石油集团的总裁,在2003年全球富豪榜上位居前列,名列第26位。他的财产从1997年的24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80亿美元。霍多尔科夫斯基宣布,尤科斯石油集团将于2003年下半年同西伯利亚石油集团合并。据专家评估,合并后的公司将成为世界第四大石油公司,其产值总额将达到460亿美元。阿布拉莫维奇是西伯利亚石油集团总裁,他的财产值57亿美元。阿尔法集团奠基人弗里德曼的财产值43亿美元。
  
 四、造成严重后果
  
    上世纪90年代在俄罗斯刮起一股新自由主义改革的风暴。在这股风暴的冲击之下,僵化的苏联经济制度土崩瓦解,与此同时也摧毁了国家调节经济的能力。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大混乱、大失调和大衰退,国家失去了对经济的控制能力,任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调节一切、决定一切。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不可能自动解决一切问题,因而对俄社会发展产生了破坏性影响,后果严重,代价巨大。
  
 (一)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国力衰落
 
 
    新自由主义改革并未给俄罗斯带来经济繁荣,相反,对生产力产生了破坏性影响,使经济遭受了多次沉重的打击,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在1998年8月俄罗斯爆发了严重的金融风暴,在这股风暴的打击下经济损失惨重。当年国民生产总值降至改革前1990年的50%,这意味着俄罗斯约有一半的生产能力被摧毁了。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持续大幅度下降,国家变得越来越穷,综合国力也大大削弱,使一个昔日可与美国一争高低的超极大国,面临沦为二、三流国家的危险。  
    最近三年多以来,俄政府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经济成效微不足道”(普京总统的评语)。俄经济在长期持续下降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在3年内共增长20%,个人收入增长32%。然而,经济并没有出现根本性好转,国民生产总值尚未恢复到改革前的水平,仍比1990年低30%。至今俄经济前景仍不明朗,好坏参半。  
    当前,俄罗斯人中对经济持悲观态度的人大大超过乐观者。每10个人中有5个人持悲观态度,不相信俄经济在近期内会出现根本性好转,不相信10年内俄能实现经济翻一番的目标;只有2人持乐观态度,相信上述目标能够实现。  
    新自由主义改革对俄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多大?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蒂格利茨作出了权威性评估。他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财政部的负责人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这些高级官员显然相信,他们的政策就是要在仅仅几年的时间里摧毁俄罗斯一半的生产能力,这种破坏水平甚至连纳粹分子都没有达到”  
    斯蒂格利茨教授对俄罗斯经济前景也不乐观。他认为,俄罗斯的“长远前景也丝毫不令人感到高兴”,“如是按照4%(2002年俄经济增长率达到的水平——作者注)的年增长率来计算,俄罗斯还需要10年才能恢复到1990年的经济水平” 
 
 (二)贫富两极分化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分配制度上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过去实行的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大锅饭”和“铁饭碗”制度进行了改革,个人收入任由市场自由调节,“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国家实行允许和鼓励个人发财致富的政策,不对居民收入进行宏观调节和限制。于是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的消极趋势,少数人变成了富人,多数人变成了穷人。  
    对多数俄罗斯人来说,新自由主义改革带给他们的是贫困。改革以来,俄罗斯有50-70%的人收入低,生活贫困,其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居民的1/4—1/3,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贫困人口中有广大工人和农民,还有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以及几百万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也生活贫困。数百万教师、医生、中下级官员和文化工作者也生活困难,以至学者、教师、军官、急救人员和劳动教养所的工作人员也纷纷加入到罢工的行列,甚至采用绝食和自杀等极端手段以示抗议。  
    社会调查表明,当前俄罗斯人中仍有一半左右认为自己收入低,生活贫困,改革损害了自己和家庭的利益。被调查者中多数人认为,贫困人口居高不下,是当前俄罗斯国内局势面临的首要威胁。  
    在今日的俄罗斯实际上只有少数人享有发财致富的自由。按照西方发达国家标准,1997年约有400万—700万人的收入达到了富人的水平。他们被称为“新俄罗斯人”、“曼哈顿人”。他们的个人年收入当时已经达到甚至超过18万—20万美元。他们之中还出现了亿万富翁,这些人是大财团的老板,其个人财产估计已超过几亿美元。俄大财团老板是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改革使他们的财富“爆炸式增长”,把他们变成了俄罗斯最富的人,变成了世界级的富豪。  
    俄罗斯新富人靠什么“快速致富”呢?他们既采用合法手段,也采用非法手段,在许多情况下是兼而有之。为了发财致富,俄罗斯新富人常常不择手段,其获取财富的手段往往具有原始资本积累的特点。因此,俄罗斯的新富人声誉不佳,人们贬称其为“暴发户”、“暴富群体”,被人骂为“强盗资本家”、“野蛮资本家”。  
    打着私有化旗号“合法地”掠夺和盗窃国家财产,是俄“暴富群体”快速致富的一个主要手段。俄自由派开展的大规模私有化运动,通过廉价出售国家财产等措施,“化”国有财产为私有财产。为了廉价出售国有财产,负责私有化的官员故意压低其价格,许多国有企业只按其价值的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卖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和他人。这几乎就等于让少数人无偿占有国家财产,变相盗窃和掠夺国有财产。根据俄国家杜马提供的数据,仅在1992—1996年开展大规模私有化突击运动期间,就有价值2000亿美元的国有企业资产被廉价卖掉,而流入国库的私有化收入总额仅为50亿—70亿美元。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实际上变成了官僚和商人相互勾结合法地侵吞国家财产。因此,俄自由派的私有化改革,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入少数人手中,使其“暴富”。他们之中的一些“出类拔萃”人物成为亿万富翁、世界富豪。  
    随着新自由主义浪潮席卷俄罗斯,经济犯罪活动如同瘟疫一样也在全国迅速地蔓延开来,靠经济犯罪活动聚敛财富,成为俄罗斯“暴富群体”快速致富的“秘诀”。  
    俄罗斯经济犯罪的一大特点就是,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成为发展最快最容易赚钱的一个“新兴行业”。黑手党利用私有化提供的“天赐良机”,巧取豪夺,大发不义之财。据俄科学院分析中心的资料,在私有化突击运动过程中,至少有50%的资本和80%的股票被黑手党控制。据俄内务部资料,有40%的私人企业和60%的国有企业,以及50—80%的银行有黑手党势力渗入。黑社会势力最猖獗的领域有外贸、能源、娱乐和酒类销售等。黑社会组织遍布全国,其成员约有10万之众。全国性的黑社会组织就有150多个。叶利钦曾不得不承认:“现今的俄罗斯从黑社会组织的数量、活动规模来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巨大的黑手党王国”  
    目前俄罗斯经济犯罪化程度之高,令人震惊。据2002年警方的统计,黑手党已经控制着至少50万家企业,全国有40%的经济控制在黑手党手中。俄黑社会势力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他们偷税漏税,从事走私、洗钱、诈骗、敲诈勒索、绑架、贩毒、贩卖人口(包括性奴隶)、抢劫、甚至杀人放火等罪恶勾当,对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极大。  
    俄罗斯的实践再次证明,美国倡导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实际上是一种为少数人谋私利的改革。少数人的快速致富是以损害和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是建立在多数人生活贫困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新自由主义改革不是一条通向经济繁荣的大道,而是导致国弱民穷的祸根。俄民意调查显示,当前有70%的俄罗斯人要求对私有化的结果进行重新审查。这表明,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期望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因此,如何实现普京总统提出的使俄罗斯经济在10年内实现翻一番和战胜贫困的目标,如何使俄罗斯人民过上好日子,将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俄罗斯能否走出新自由主义的误区,找到一条真正有利于俄罗斯人民的改革道路。

 

作者:何学仁 

来源:《欧亚社会发展研究》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