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其历史背景是什么?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7-01-24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变化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52年至1984年,是MPS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阶段
 
    1952年,刚刚成立的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工农业总产值调查,从此开始了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核算。后来,又扩大到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即社会总产值核算。1956年,国家统计局派团对前苏联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随后在中国全面推行MPS体系。先后编制了社会产品生产、积累和消费平衡表,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生产、分配、再分配平衡表,劳动力资源和分配平衡表等MPS体系中的一系列重要表式。
 
    历史背景:当时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MPS体系正是发源于苏联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因此它适应了当时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科学的计划经济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为1985至1992年,是MPS与SNA并存阶段
 
    1984年,国务院成立了专门机构,组织领导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设计工作。在这一机构的领导下,国家统计局逐步引进SNA体系内容如1985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核算,1987年开始投入产出核算,1992年开始资金流量核算等。以此为基础,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于1992年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该方案采纳了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保留了MPS体系的部分内容,是一个MPS与SNA的混合性体系。199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分步实施这一体系。    在这一阶段,国家统计局不仅发布以“国民收入”为挂帅指标的MPS体系系列核算数据,同时发布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挂帅指标的SNA体系系列核算数据,并且成功地解决了历史国民核算资料的相互转换问题。
 
    历史背景:当时我国国民经济管理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既要考虑有计划指令为主导方面所需要的指标体系,又要兼顾有市场调节为辅所需要的数据资料,以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过程。另外,国际上还存在着东欧和前苏联等采用MPS体系的国家。因此两种体系共存的现象,深深打上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受经济理论发展制约的烙印,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今,是SNA在我国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按照1993年SNA对原有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进行修订和调整,取消了MPS体系的内容, SNA中的主要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进一步开展了SNA体系中的新工作: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国民经济账户;开展资源环境核算的研究工作.从1993年起,开始对199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重大修改,探索建立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版本《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
 
    历史背景: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要求和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国民经济核算扫清了理论上的障碍;从国际环境看,以前实行MPS的前苏联、东欧国家也已陆续放弃了这个体系,而改用SNA,MPS的国际比较性与通用性已日趋淡化直至消失;我国国民核算工作的实践也表明,MPS在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越来越明显,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者逐步适应了使用SNA的有关指标分析和处理经济问题。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