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经济效益统计
【能源经济效益】 能源经济效益是指投入能源与产出的经济效果的比较。能源经济效益体现在能源系统流程的始终,它涉及生产领域,也涉及到消费领域和流通领域,它存在于任何经济形态之中,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了解能源系统流程各个领域中的投入与产出情况,能源合理有效利用程度。
能源经济效益指标按其反映的范围可分为宏观经济效益指标和微观经济效益指标。前者是反映全社会效益和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指标;后者是反映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的指标。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观经济效益,如反映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经济效益指标。很多指标既适用于反映宏观经济效益,也适用于反映微观经济效益,如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节能率等等。
【单位能源消费量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国际上各国通用的指标。它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活动成果的重要指标。能源消费总量是指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所消费的各种能源的能量总和(包括终端消费量和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用国内生产总值与综合能源消费量进行对比,可以综合反映能源消费所获得的经济成果。计算公式为:
单位能源消费量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
在实际工作中,也常用这一指标的逆指标,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来评价能源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
该项指标应用范围较广,可用来与各国相同指标对比,也可根据此项基期和报告期指标计算全国或地区节能量和节能率。
此外,根据分析研究能源经济效益的不同需要,可采用单位能源消费量实现。
【人均能源占有量】 人均能源占有量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可向社会提供的能源资源实有状况。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有的能源资源总量。人口总数是指报告期末一定区域范围内(全国或各地区)所有生命人口的总和。计算公式为:
人均能源占有量=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人口总数
【人均综合能源消费量】 人均综合能源消费量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能源消费水平。综合能源消费总量是指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计算公式为:
人均综合能源消费量=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人口总数
【人均生活用能量】 人均生活用能量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生活用能水平。生活用能量是指用于生活的各种能源数量,包括城乡居民生活用、企事业单位生活用、机关团体、部队生活用。
计算公式为:
人均生活用能量=生活用能量/人口总数
【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利用效率是指一个体系(国家、地区、企业或单项耗能设备等)有效利用的能量与实际消耗能量的比率。它是反映能源消耗水平和利用效果,即能源有效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计算公式为:
能源利用率(%)=×100
能源有效利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有效利用是指能量利用过程本身的有效利用。广义有效利用是指全部能源系统流程的有效利用,也称能源流程全系统效率。
【能源流程全系统效率】 能源流程全系统效率是指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运输、储存直到最终消费过程中的全部能源系统流程的有效利用。它反映了能源系统流程各环节能源被实际利用发挥效能的程度。各环节能源利用率之连乘积,即为全系统效率。
(1)能源开采阶段:采用矿物能源资源总回采率指标,综合反映煤矿、油(气)田开采技术和管理水平。计算公式为:
资源总回采率(%)=×100%
(2)能源加工、转换阶段:采用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指标,综合反映了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有效利用程度。计算公式为: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100%
(3)能源运输阶段:采用能源运输效率指标,综合反映能源在运输过程中损耗情况。计算公式为:
能源运输效率(%)=(1-)×100%
=×100%
(4)能源储存阶段:采用能源储存效率指标,综合反映能源在储存过程中损失情况。计算公式为:
能源储存效率(%)=(1-)×100%
(5)能源终端消费阶段:采用能源终端消费利用率指标综合反映能源在最终消费过程中有效利用程度。计算公式为:
能源终端消费利用率(%)=×100%
【生活用能源利用率】 生活用能源利用率是指生活消费的能源总量中有效利用的能量所占比重。是反映生活用能源有效利用程度的指标。它的平均指标的计算,一般采用类型抽样调查的方法。计算公式为:
生活用能源利用率(%)=×100%
【能源损失率】 能源损失率是与能源利用率相对应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能源损失率(%)=能源损失量/能源消费(或输入)量×100%
=1-能源利用率
【能源弹性系数】 能源弹性系数亦称能源弹性。弹性可简单地理解为反直性或敏感性。它是衡量某一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另一相关变量的相对变化的指标。通常表示为在某一变量变化1%时,另一变量变化的相对程度。
能源弹性系数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并能概括多种因素。
能源与很多经济现象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制约的数量关系。为研究能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能源生产的增长、能源消费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分别计算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通过这些指标可反映出能源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和规律。
能源弹性系数的种类及其计算:
(1)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亦称能源生产增长系数,是指能源生产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值,是反映能源生产量的增长同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国民经济指标,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需要,可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等指标。与国外对比,多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能源生产总量是指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不包括二次能源产量,因二次能源是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它只改变能量形态,并不增加能源的资源量。
(2)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电力生产弹性系数是指发电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值,是反映发电量的增长同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电力生产弹性系数=
(3)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值,从总体上综合反映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源消费量和国民经济指标的选择,可根据不同的目的,分别采用能源消费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和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大小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结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水平、能源管理水平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等密切相关。因此,这项指标受多种因素影响,弹性较大。使用该指标时,要注意分析复杂多变的各种因素带来的反应性。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计算公式为: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4)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是指电力消费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它是反映电力消费量增长同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电力消费量和国民经济指标的选择,可根据不同的目的,分别采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工业部门电力消费量和工业总产值。
能源弹性系数在一个国家的年度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它受各国或各时期的经济结构、管理体制、资源状况、技术水平、人口多寡、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
[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工交司《能源统计知识手册》]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