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品茶与统计
——读《女士品茶—20世纪统计怎样变革了科学》随笔
编者注:女士品茶的统计故事
那是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在英国剑桥一个夏日的午后,一群大学的绅士和他们的夫人们,还有来访者,正围坐在户外的桌旁,享用着下午茶。在品茶过程中,一位女士坚称:把茶加进奶里,或把奶加进茶里,不同的做法,会使茶的味道品起来不同。
在场的一帮科学家精英们,对这位女士的“胡言乱语”嗤之以鼻。这怎么可能呢?他们不能想象,仅仅因为加茶加奶的先后顺序不同,茶就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
然而在座的一个身材矮小、戴着厚眼镜、下巴上蓄着的短尖髯开始变灰的先生,却不这么看,他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他兴奋地说道:“让我们来检验这个命题吧!”并开始策划一个实验。
在实验中,坚持茶有不同味道的那位女士将被奉上一连串的已经调制好的茶,其中,有的是先加茶后加奶制成的,有的则是先加奶后加茶制成的。 接下来,在场的许多人都热心地加如到实验中来。几分钟内,他们在那位女士看不见的地方调制出不同类型的茶来。最后,在决战来临的气氛中,蓄短胡须的先生为那位女士奉上了第一杯茶,女士品了一小会儿,然后断言这一杯是先倒的茶后加的奶。这位先生不加评论地记下了女士的说法,然后,又奉上了第二杯……那位女士竟然正确地分辨出了每一杯茶!
那个留着短胡须的先生就是罗纳德·艾尔默·费歇尔(Ronald Aylmer Fisher), 当时他只有三四十岁。这个实验直接影响了实验设计(The Design of Experiments的产生,对统计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事没事爱翻书。职业关系,统计类的书自然在多翻之列。但坦率说,统计类书抢眼的太少,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常去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偌大店堂,统计书架偏居一角规模可怜。更让人眼球困乏的是,不多的书中,名为“统计学原理”的占了近一半,在如今琳琅满目的书海,显得很“丑小鸭”。
也许如此困局所致,一本《女士品茶——20世纪统计怎样变革了科学》,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人要衣服马要鞍。“女士品茶”的书名和封面,一反众多统计书的枯燥和灰暗,首先让人有了一睹为快的欲望。
为什么叫“女士品茶”?书作者——美国统计学家萨尔斯伯格妙用了一个统计史上著名的统计实验。作者说:这本书的读者定位是,一些不懂或者略懂数学的人,所以选择了一些能用文字而不是用数学符号来解释的例子。但是译者邱东先生定位的首选读者是:统计专业的学生、研究生、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定位层次何以如此悬殊?似乎在作者和译者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前者的环境是统计学已经很深入人心,统计文化已经渗透在民众意识里,如作者所说:“统计的观点应用如此广泛,以至于基本的假设已经成为西方世界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就如同一尊泥菩萨一样立在那里,洋洋得意。”所以这本书归类“科普读物”。相比之下,后者的环境,因诸多原因尚难如人意,“科普”对象自然要“象牙塔”些了。所悟如是,国人的“统计科普”任重道远,更应发力才好。说《女士品茶》是一本能让人眼睛一亮的书,包含着统计类书怎么让更多的人眼亮起来之意。统计太需要科普了,因为现代的人素质不能没有统计的成分。但是很多书,怎么说呢?还是拿来《女士品茶》中的话说吧:“有些所谓‘权威’的教科书,内容贫乏、苍白、毫无生气,提出一系列的定理和证明,却几乎引不起读者的任何兴趣,有些书通篇是从假设到结论的证明,玄虚而艰涩。”这样的书,给读者只能是负面效应,让人看统计望而生畏,避而不及。把统计写得通俗写得“科普”很难、很难,甚至比写得艰深还要难。然而唯其难,才有价值。品味品味“老外”的《女士品茶》,琢磨琢磨我们统计类的书,怎么能让更多的读者眼前亮起一片。
《女士品茶》名字新颖独到,内容也新意盎然。这取决于作者的构思和目的,萨尔斯伯格说:“我所选择贯穿20世纪统计学复杂理论的主线是与别人不同的。我希望读了本书后能有所启发,去进一步了解统计革命的内涵。”作为一本讲统计学的书,平均数、标准差、估计值、概率、随机、钟型曲线、置信、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正态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等等一系列的概念和术语,自是绵亘不绝,但是不同于其他书的是,这些概念和术语的背后,是一个个统计大师鲜活的形象、是一段段他们探索创新,历尽坎坷的人生故事。故事中穿插着大师们睿智的珍言、友谊的情怀、幽默的细节、个性的遭际,还有纳粹种族政策的迫害、斯大林大清洗的阴影……。
从《女士品茶》看统计科学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个科学家不断出现、不断崛起、不断失败、不断成功的历史,作者把他们如颗颗珍珠连缀成美丽的项链,让统计科学的桂冠闪烁着他们生命和灵感的光芒。大师费歇尔对自诩权威者的描绘太深刻了:“他们必然做得像知更鸟和苍头燕雀那那样残忍,在春天里我们可以看到,当自己的小巢被冒犯时,它们所表现出的愤怒反应。我并不认为能对此做什么补救。这是科学中所固有的特性。但年轻的科学家应该得到提醒和指导,当他们奉献出珍宝去丰富人类的宝库时,必然会有人会拒绝他和排挤他。”而数学界的莫扎特——俄国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的成就与遗憾则颇发人深思。他在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理论方面留下了很多不朽的成就,但前苏联从这场统计革命中却获益很少。为什么?问题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揭示出一个政府对所有问题都知道其“正确”答案时,会发生什么后果。还有发明“概率单位分析”方法的美国统计学家布利斯,逃亡前苏联的科研之旅,传奇色彩浓郁。这个单纯而天真的科学家,被当局认为是美国间谍实施审查,但结果断定:“他不是间谍,因为他太率真了,透明得一眼可以看穿。”这样的故事书中俯拾皆是,妙趣横生。著名统计学家陈希孺院士说“统计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技术,还含有世界观的成分”。统计大师们的事业和人生,透视出统计科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跋涉和艰辛,也使的那些艰涩的概念和术语有血有肉、生动起来、灵动起来。
解读统计大师们的故事,他们的涉猎丰富、知识渊博,不无启示意义。他们的研究领域广被医学、生物学、植物学、气象学、毒物学、动物学、社会学、冶金术等等等等,可以说无所不包,难怪书的副题敢问:“20世纪统计怎样变革了科学”。那么其中启示是什么?是否应有:在广袤的科学沃土上,统计才能接出硕果;在广泛的实践应用中,统计才能体现价值;而作为统计人,决胜之道在“多才多艺”呀!
“当我们进入21世纪的时候,统计革命在科学领域取得了胜利……而在未来的某个隐蔽的角落,另一场科学革命正在孕育,而那些即将发起这场革命的男男女女,可能正生活在我们中间。”引用这段《女士品茶》的结束语来结尾,因话说得振奋、说得每个统计人都有责任奋斗、都有希望在前面。
(作者:韩际平 摘自:《网络》)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