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从农业现代化指数四要素看——中国离农业现代化有多远?(上)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4-03-04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国家统计局一份题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与实证分析》的研究报告称,截至200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目标值尚未完成1/3;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异显著;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农产品占有量还相当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代化,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具有现代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生产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农产品。按照这一思路,研究人员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和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建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该系统以农业生产手段、农业劳动力、农业产出能力和农业生产条件四要素为一级系统,在每个一级系统中又分别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由16种指数构成二级子系统。

    经利用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1998-2001年四年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测算,报告对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分析与评价。

    从全国来看,农业现代化指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但进程比较缓慢。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才走了不足1/3之一,指数最低的省份,才走了不到1/5的路程。农业现代化指数排在前列的上海和北京,已经走完了近2/3的路程,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从构成农业现代化指数的四要素来看,造成农业现代化指数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手段和农业产出能力低下。

    在农业生产手段方面,2001年农业生产手段指数为20.36%,离目标值还相差甚远,刚完成了1/5的路程,明显低于其它几个构成指数。数据显示,6个分项指数的测算值都不高,其中又以农业科技化水平和农业电气化水平为最低,2001年目标值的实现程度仅为5.41%和6.99%;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实现程度也仅为20.66%;此外,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水利化水平和农业良种化水平的测算结果分别为30.29%、42.57%和37.98%,其实现程度均未过半。这正是我国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原因。因此,要提高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程度,还得要全面提高农业的6化水平,尤其应注重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在农业劳动力方面,农业劳动力指数是农业现代化四要素中取值最高的一个,2001年已达到64.44%,接近完成了2/3的路程。从构成农业劳动力指数的两个二级系统来看,农业劳动力素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但每年提高的幅度都不足1个百分点。非农劳动者比重指数1998-2000年提高较慢,每年不足1个百分点,但2001年比上年提高了2个多百分点。

    在农业产出能力方面,离目标值还有4/5的路程要走。农业产出能力的地区间差异比较大,最高的省是最低省的近6倍。经比较发现,农业产出能力高的省市,其农业现代化指数比较高,说明农业产出能力与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构成农业产出能力的四个因素看,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距目标值的实现程度还不足1/3,劳均农业产出和农业供养能力的实现程度均不足1/5。 

    由指标的定义可以看出,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均农业产出和农业供养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就是农业人口比重和农业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提高农业产出能力,还要从加快城镇化步伐和提高农民收入入手。

    在农业生产条件方面,2001年为52.83%,距目标值的距离刚刚过半。从农业生产条件指数四年的变化情况看,1998-2000年全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指数逐年下降,2001年又有所回升。从构成农业生产条件指数的四个二级指数看,市场环境的平均水平比较好,大部分省市的指数实现程度在50%以上,而且地区间差异不大。最好的是浙江,市场环境指数为85.12%,与最低的省相差不到1倍。资源环境指数除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北和上海外,其余省份的实现度均未超过50%。农作物生长环境指数的实现度超过50%的有18个省市。

 

作者: 刘晓越

来源:中国信息报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