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经济增长资源禀赋比较
总体来说,北京、上海市的经济实力存在一定差距,并各具某些独自的特点。基于此,我们从两市主要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存量、劳动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以及市场化程度、经济开放度等几个方面指标进行比较,来了解两城市的资源禀赋差距和所处的国际分工位置。
两市资源禀赋特征
土地———2002年北京市耕地面积为343.9千公顷,上海为315.1千公顷,分别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0.26%、0.24%。而且它们共同的一点是多年来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资源状况不断恶化。这一点决定了两地区均不适宜再发展土地密集型产业。
劳动力———与上海对比,北京市劳动力资源禀赋系数稍高。但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上海、北京市的劳动力是非常稀缺的。从职工平均工资指标来考察两地的劳动力成本状况。职工平均工资北京市2000年为16536元,上海市为18820元,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9371元。2000年职工平均工资上海、北京分别居全国东部地区前两名。事实上,考察1992-2001年间三大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出,东部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1.3倍,而中部、西部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八到九成。
资本存量———通过比较发现,上海市的资本资源远远超过北京,在全国也属最丰富的。2002年北京市全社会固定投资额1814亿元,占全国的4.9%;上海市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58亿元,占全国的6%。
人力资本———通过测算,2002年北京、上海市人力资本存量分别为3.3、3.1,两地均远高于全国平均1.87的水平。从人力资本的技术含量来看,2000年北京市有科技活动人员26.1万人,平均每百名从业人员拥有4名科技活动人员。在这些科技活动人员中有科学家与工程师(指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0.6万人,占78.9%,表明北京市科技活动人员整体素质较高。据中国科学院1999年提供的研究报告,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数为11.2人,北京、上海分别为120.7人、71.8人。
市场化程度———我们用各地区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比例来表示市场的开放度。通过计算,2002年,北京市市场化程度为0.32,上海为0.22,全国平均水平为0.3。非公经济在北京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2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6%。同期上海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仅占该市生产总值的31.9%。
经济开放度———从外贸额来看,2002年北京市进出口额占全国为8.5%,上海为11.7%。从利用外资来看,2002年北京市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的3.3%,上海高达8.1%。事实上,2002年上海的进出口中62%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这意味着上海较高的对外开放度不但与贸易有关,而且也与外国直接投资有关。同期北京的进出口中仅仅16.7%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比较差距可以看出,北京有必要继续扩大开放力度,重点放在落实优化投资环境工作上,加大引资力度,发挥外来资本的积极作用。
国际分工选择
地区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两地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不同。根据以上所作的统计分析,对两市的资源禀赋特征加以综合比较如下:第一,北京、上海的土地存量偏低;第二,上海比北京市的资本丰富;第三,北京的人力资本高于上海市;第四,上海经济的对外开放度高于北京,市场开放度低于北京。
基于以上几点特征,两市均不适宜再发展土地密集型产业。上海可以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北京市则应该优先发展资本要素与人力资本相对密集的、高附加值制造业与服务业。
不过,北京的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还需要有强大的制造业给以支持,一个纯粹由服务业支撑的北京是不可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所有要素,并实现经济增长的。北京和上海均适宜发展制造业,不过两市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很大。从企业主体来看,2002年北京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7711元/人·年,而上海为140271,高出北京市近80%。同期两市三资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相差无几,北京市为123860,而上海为123303元/人·年。对于北京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作为未来政府工作的要务。提高生产率本质上是效率问题,最为关键的就是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改善教育体系,增加人力资本的知识、技能存量。
另外一点,北京应该进一步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作用,加快落实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扩大外来资金的带动作用。
信息制造业作为目前世界的主导产业,它所需要的资源投入与北京当前的禀赋比较吻合,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北京的比较优势。当前世界信息产业的分工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研发、制造都开始向中国这样的低成本国家转移。在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之下,北京应该抓住机遇,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禀赋,尽快发展成为中国信息产业制造业的一个主要中心,为中国有朝一日成为世界信息产业技术开发中心而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作者:李玉举
来源:中国信息报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