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内、融入国际,实现中国统计可持续发展
编者按 有众多国内外高层统计专家学者云集的中国统计合作国际会议的召开,为检阅近年来中外高层统计合作成果、交流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合作、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提供了上佳平台;也为中国统计界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统计领域的成熟经验和前沿成果,提供了一次极好的机会。为此,本报今日特辟专版,精选本次会议的部分发言予以编发,以飨读者。
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中国统计国际合作 过去和未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统计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它伴随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成长取得了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就。
25年前,中国统计不知道如何描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现状和发展;改革开放25年间,中国统计初步掌握了如何描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现状和发展;在未来,中国统计决心更加准确地描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状和发展。从不了解到了解进而到透彻了解,从不会应用到应用进而到应用好,是中国统计已经走过的和即将要走的道路。国际统计合作和中国统计自身努力是中国统计在这条道路上行走的两条腿。
在1979年以前,中国统计是封闭的。它的目的是检查和监督中央和地方政府计划执行的情况;它的方法是统计报表、层层汇总、逐级上报;它的体系是计划经济中普遍实施的MPS体系;它的统计产品被认为是国家机密。在那时,中国没有参加国际统计界的会议,没有同国际机构或者各国统计机构开展任何合作和交流活动。
改革开放不仅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融合开辟了道路,也为中国统计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政策环境。
中国在1982年开展的人口普查对中国统计开展国际合作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次人口普查,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争取了1559万美元的无偿援助,从此中国统计开启了同国际统计相互学习的大门。国际统计界普遍认为,中国这次人口普查获得了巨大成功,而国际合作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国家统计局同日本统计局、美国普查局、加拿大统计局等国家的统计机构达成双边合作和交流的协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和地区性组织向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了资金或其他形式的援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统计进一步推进同国际组织和各国统计机构的合作和交流。中国国家统计局同联合国粮农组织、意大利中央统计局、法国经济研究和统计局、欧盟统计局、韩国统计厅、韩国农林部统计局、澳大利亚统计局、新西兰统计局、瑞典统计局、挪威统计局、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统计局等机构建立起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关系。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意大利政府、意大利统计局从1989年起,提供了1130万美元的技术援助。
特别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同加拿大统计局、德国联邦统计局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展了对中国统计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合作。同加拿大统计局合作的 “统计信息管理项目”,使中国统计在法制、政策相关性评估、优先次序设置、体系内部和外部关系的协调、资源分配和监管、数据传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整合;和德国联邦统计局合作的“中国工业和公路交通统计改革项目”对中国工业和交通统计的改革,为中国各个领域的专业统计树立了一个改革的样板;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的“促进中国统计加入统计发布通用系统项目”促成了中国统计于2002年4月15日加入了GDDS系统。
25年来,中国统计正是在积极的国际合作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实行了全面、系统、深入和持续的改革,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它实现了观念上的转变。一方面通过开展国际间技术合作,了解了国际经验对中国统计改革和发展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合作取得的成果又促进中国统计在更高层面上的国际技术合作。
它实现了从封闭式统计向开放式统计的转变。统计服务的对象从政府决策部门扩大到整个社会,统计数据不再是政府决策部门的专利,而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
它实现了由人治到法制的转变。中国颁布实施了《统计法》,并正在审议《普查法》。
它实现了核算体系的转变。引进了联合国建议的国民核算体系,基本满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开展国际对比的需要。
它实现了国内标准到国际标准的转变。参照国际上普遍实施的分类和标准,引入市场经济需要的概念和定义,使统计资料在国内部门之间、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具有可比性。
它实现了数据收集方法由传统的报表制度到多种调查方法的转变。中国的调查制度已经引进国际统计界广泛使用的抽样调查方法,逐步减少对于层层报表制度的依赖。
它实现了统计技术发展由手工为主到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转变。中国统计已广泛地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将其应用于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数据发布。
中国统计在过去25年间的国际技术合作中,积累了五条重要的经验,它们是:
第一、开展成功的国际统计技术合作,必须促进受援方引进和实施国际通行标准;
第二、开展成功的国际统计技术合作,必须得到高层的广泛支持,形成开展国际统计技术合作的条件和环境;
第三、开展成功的国际统计技术合作,必须符合援助和受援各方的要求和利益,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受援方执行机构的要求和利益;
第四、开展成功的国际统计技术合作,重点应该放在受援方执行机构的能力建设上;
第五、开展成功的国际间统计技术合作,受援方执行机构必须准备好充分的配套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
展望未来,中国统计的国际技术合作将依中国统计的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来取向。它的一般性框架应该是:
中国统计未来的国际技术合作应能够促进中国统计体系的整体协调发展。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改革,通过统计体系的全面整合,中国统计才能取得进一步发展。
中国统计未来的国际合作应能够促进社会统计领域的发展。加强社会统计应是中国统计未来国际技术合作的重点。
中国统计未来的国际合作应能够促进信息技术的成果在中国统计中的应用。先进国家的统计机构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该成为中国统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参考。
中国统计未来的国际合作应着重促进对于知识的传授,并进一步培训和开发人力资源。
中国统计未来的国际合作应推动中国官方统计各方的广泛参与,推动官方统计界和统计学术界的共同参与。
总之,中国统计应该充分利用国际技术合作,推动中国统计的整合和发展,最终建立起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国际统计惯例和标准、具有成本效益的中国现代官方统计体系。
中国财政部常务副部长楼继伟:改革对统计工作提出新要求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已经保持20多年了,我们的改革总体是渐进的,统计工作、统计改革也是渐进的。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统计服务水平获得了非常大的提高,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对我们的经济分析,对经济的发展,对公众的服务方面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统计指标也越来越科学。但是也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有的方面还有些滞后,滞后的方面往往是全局性的难点问题。因此,无论是统计的管理体制上,还是制度方法上,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统计局要加强对地方统计局的领导,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协调,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统计改革要适应科学的发展观的要求。在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现在问题比较多的方面是收入分配方面,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大量的耗费资源方面,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和对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统计指标上也应该涵盖经济社会人文环境资源各方面。其次,统计工作要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提供统计数据要快、准、精。第三,统计工作还要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市场经济之后,生产和消费的决策,主要是市场参与者,需要我们提供统计数据。第四,统计工作要适应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改善官方统计的信息发布,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按照国际规则,大力开发统计信息资源,进一步开展、开拓中国统计信息咨询的国际化市场。
有中国统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有国际统计界的大力支持,中国的统计工作将会越来越好,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德国联邦统计局局长哈伦:德中合作 成功典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多年以来一直是联邦统计局最重要的国际合作伙伴之一。在近20年的合作过程中,形成了互相信赖、紧密的伙伴关系。在项目的共同计划、信息和经验的互相交流方面,我们研发了一套特定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对合作项目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德中统计合作完全可以被看做是双边合作的典范。
在过去的10年内,双方进行了5次局长级互访。在双边合作方面总共实施了55项措施。
1996至2002年,我们还执行了由双方政府资助的关于建立中国工交统计的大型项目。德国技术合作协会所聘请的独立鉴定专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证明该项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该项目成功的因素是严格的目标定向,在项目监控意义上对各个单项措施进行不间断的评估和双方专家及项目经理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为此,我认为,这个项目是联邦统计局,也完全可以是其它国际大型项目的典范。该项目纳入两国经济和发展政策的优先领域。
项目目标为:“工交统计要满足中国经济体系的要求”。
该项目的目标群体是在场的各位作为中国官方统计用户的公共机构和私人决策人员。各位在工业发展和交通领域的信息基础要得到改善。
着眼于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项目的第一阶段传授了生产统计的方法论基础和最重要的调查方法。由联合国制定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用于描述经济循环和计算一国整体实力的国际统计标准。
项目第二阶段的工作集中于深化和应用第一阶段传授的方式方法,在工业统计实际调查中从物量统计转入价值量统计。这一阶段方法和方案性的工作也主要着眼于满足SNA的需求。
2002年4月该项目以中方最后的实施措施完满结束。这些活动得到了德国专家的支持,并根据目的和需求共同解答了出现的问题。
双方确信,该项目为改进中国官方统计的准确性、可靠性、特别是国际可比性做出了贡献。重组工交统计不仅仅在方法上很重要,它首先在经济决策方面十分必要,要为工业和公路交通的发展提供统计方面的决策基础。由于有了国家和省一级各工业行业产量、销售额和需求发展的具有时效和可靠的物量和价格信息,工交统计可以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作出其特有的贡献。
德国与中国发展合作的重点在于“对经济、法律和结构改革进行咨询,改善政治和社会框架条件”以及“环境和资源保护”。这方面还存在着咨询与合作的需求,并涉及统计信息基础。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度,具有一个大洲的规模。其官方统计的发展需求实质上应该与一个洲相比,如欧洲, 可以与目前对欧盟官方统计的挑战相比。还可以与当前对欧洲统计的挑战相比的是,鉴于中国这样一个大面积的国家,各省的框架条件和发展状况均不同,其地区差别也对中国统计有巨大的意义。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使用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地区经济实力的统计以及贫困统计。这方面有很多合作专题。如:1.由于中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有必要进一步改善经济统计信息基础,特别是制定地区生产总值。2.环境保护以及更好地使用自然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表现在制定环境国民经济核算,也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支持中国统计体系在实现国际货币基金的数据发布通用系统方面的努力。
随着加入数据发布通用系统,参加国有义务遵守特定的统计发布标准,保障所使用方法的透明度。这些标准涉及四个经济核心领域如生产、税收、金融和外贸以及人口社会分布。通过工业统计的重组,中国官方统计的重要领域已达到了这个标准。我认为,在继续实施这些标准方面,我们可以开展未来的合作项目。
欧盟与中国合作的战略性文件也为官方统计提供了很多启示。只要中国合作伙伴同意,德国官方统计也很愿意在欧盟与中国统计合作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努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部副主任何旗:中国加入GDDS带来的启示
数据公布通用系统是统计发展的综合框架,用来在决策和分析越来越需要准确和及时的统计数据的经济环境下帮助成员国发展其统计系统。截至2004年4月末,共有74个国家加入了数据公布通用系统。
2002年4月15日,中国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数据诠释公布在基金组织网站上的数据公布公告栏,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中国加入数据公布通用系统标志着中国统计体系发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并且在中国和国际上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
中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经济正在发生变化的国家,具有多个数据编制机构,每一机构又有多个层次负责数据收集,在这样一个国家中成功地实施数据公布通用系统将为其他国家提供若干启示。从中国的经验中获得的启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要想成功地推行数据公布通用系统,需要有来自高层官员的承诺和支持。以中国为例,来自所有机构,尤其是来自国家统计局的高层官员皆积极地参与和支持数据公布通用系统动议。指定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为中国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协调人显示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关于数据公布通用系统的工作。基金组织也将有关中国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工作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2、采取一个系统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助于有效地实施数据公布通用系统,其中包括建立协调机制,明确规定的工作安排和工作程序。为了有效地实施数据公布通用系统,中国采取了若干措施和手段:(1) 建立了以国家统计局为主导的协调机制;(2) 在每一相关机构中指定了数据公布通用系统联系人;(3) 设立跨部门间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工作组;(4)在国家统计局内设立数据公布通用系统办公室,以协调所有相关机构关于数据公布通用系统的工作,并与基金组织协调;该办公室在负责其他事宜之外,还负责组织数据公布通用系统数据诠释的年度更新,以及准备关于中国数据公布通用系统发展的年度报告;(5)为在中国实施数据公布通用系统制定了工作程序。
3、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更广泛和更及时地公布数据公布通用系统数据诠释来进一步强化数据公布通用系统的数据诠释的可用性。在此方面,进行数据公布通用系统数据诠释的年度更新非常重要,其中包括更新各部门联系人的信息。当对数据公布通用系统数据诠释进行更新时,还有必要检查各机构公布的其他有关方法论方面的注释,以便做到具有一致性。
4、在一个国家实施数据公布通用系统的最初阶段,为了使用户和一般公众广为了解,需要对数据公布通用系统进行更多的宣传和提供更多的资源。以中国为例,国家统计局会同其他机构组织了全国性的推广运动,包括在中国的主要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数据公布通用系统的文章,出版了关于数据公布通用系统的书籍等等。
5、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在满足数据公布特殊标准这一要求更高的标准方面的不断进展,数据公布通用系统可以成为中国向数据公布特殊标准升级的台阶。
来源:中国信息报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