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举办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系列报告会上做报告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举办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系列报告会上做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02-10-11

打印本页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和动员实施《纲要》。1995年,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1998年,朱镕基总理宣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成立了科教领导小组。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重大方针。2001年、2002年国务院相继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世纪初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13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教育投入不足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4637.66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051.0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9%,是此项指标进行测算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教育战线广大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基础教育特别是“两基”工作成就巨大,全民受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经过长期努力,到2000年,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最新统计表明,“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与1990年相比,青壮年文盲人口减少了4100万。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2001年招生558万人,是1988年的2.5倍。少数民族教育迅速发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已达到1949万人,比1988年增长40%。基础教育的发展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奠定了重要基础。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与1990年第四次普查相比,我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去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调整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央每年拨出50亿元专款用于解决贫困地区的教师工资发放,并已在两年内投入30亿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对保障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大力发展职业和成人教育,基本建成结构较完整、专业门类齐全的职业和成人教育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成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164万人,是1988年的2倍。从1989年到200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培养了4500多万毕业生。中职专业结构更加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470多个指导性专业方向中有一半以上是根据近几年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新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已达386所,在校生72万人,比1985年增长了11倍。成人教育进一步满足了各种教育需求,2001年,成人技术培训结业了9270万人次,并仍有6757万余人在校学习。为加快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国家利用国债在西部国家级贫困县新建了186个职业教育中心。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行课程、教材和教学方式的改革,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颁布,出版了一批新教材,“繁、难、偏、旧”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从2001年起,新的课程、教材已在部分地区试验推广,到2005年,全国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启用新课程。有条件的地区已从小学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外语课。按照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要求,推进了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在职业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使职业教育的专业门类、课程和教材更加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四、高等教育发展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到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464万人,是1988年的3.4倍;研究生招生16.52万人,是1988年的5倍。特别是从1999到2001年高校三年扩招,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都翻了一番。今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4%。高考录取率从1998年的36%提高到2002年的58%。从1989年到2001年,我国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总共培养了近1200万名本专科毕业生,30多万名研究生,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专科学历的达343万人,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学科和专业结构更加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211工程”在“九五”期间完成了对79所高校和两个公共服务体系(中国教育科研网和高校文献保障系统)的验收,实际完成建设资金108亿元,带动了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利用财政投入、国债项目和对口支援支持了西部地区的一批高等学校。高校科研实力增强,科研经费从1990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73亿元,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占全国发表论文的60%,在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产业化成果显著,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一批高校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品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五、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高等学校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1993年以来,对500多所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调整;在317所高校开展了校际间合作;先后将708所高校合并组建为302所多学科或综合性的高校。通过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通过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使高等教育向人口较多的地市级城市延伸,布局更加合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000年以来,全国新建和改建学生公寓4300万平方米,超过新中国成立50年累计建设3200万平方米的总和;新建和改造学生食堂530万平方米,接近新中国成立50年的总和。推进了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以“奖、贷、补、助、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从1994年起,先后动用了总理预备金和紧急财政拨款10多亿元,专项用于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截至2002年6月,签订贷款合同学生数达到35万人,贷款金额达到30亿元,各级财政安排贴息4.59亿元。从今年开始设立2亿元的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4.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高校学生。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从2000年开始启动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已经资助了4300多名大学生。

    六、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现代化

    到2001年底,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已经覆盖了我国的主要城市,建成两万公里的高速传输网,目前已经有28条国际和地区性信道,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联网络。70%左右的高校建立了校园网。2000年开通的远程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具备了播出8套电视、8种语音、20套以上IP数据广播的能力,与CERNET网一起构成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天罗地网”。充分利用电视、广播、VCD/DVD、放像设备、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实施“校校通”工程以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高中信息技术课开课率达九成多,中小学拥有的计算机,从1999年底的平均121人一台提高到51人一台。

    七、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加强

    教师工资待遇得到法律保障,近几年来,国家多次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高校、中学和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分别比1995年增加179.8%、100.4%和93.7%。教师住房得到很大改善,城镇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从1993年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90平方米提高到2000年的10.81平方米,超过了同期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从1988年的68.1%、35.6%、41.3%提高到2001年的96.8%、88.7%、70.7%。对1000万名教师开展了全员培训,对数万名骨干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提高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已在69所高校的389个学科聘任了412位特聘教授、33位讲座教授,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

    八、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多形式的办学体制初步形成

    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1年底,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202所,注册学生113万余人。其中,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达89所,在校学生15万人;普通中学4571所,在校生233万余人;职业中学1040所,在校生38万人;小学4846所,在校生182万人。

    九、国际合作与交流活跃,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提高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向高层次拓展,与国际组织的多边合作与交流也十分活跃。2001年,我国与德国签署的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是我国学历学位教育获得世界公认的重要标志。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到46万人,目前已学成回国1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大多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据统计,有留学经历的人员在中科院院士中占81%,在工程院院士中占54%。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截至2001年底,全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657个,比1996年增加了9倍以上,覆盖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十、大力推进依法治教,教育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颁布《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我国相继制定了《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一系列教育法规、规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教育执法和法制监督工作逐步开展,依法治教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过去的13年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我们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针;党中央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推动我国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不断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实际出发,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做好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顺利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所有这些是我们13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

    当前,教育战线正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五三一”重要讲话和《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来源于《人民日报》 (2002年09月26日第二版)  ]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1106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