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普分析之十四:中国与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引导投资向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流动,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服务全球化的进程。知识的占有和先进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已成为企业乃至国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它不仅改变着发达国家之间经济竞争力量的对比,更深刻影响着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命运。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及其产业标准
所谓知识经济,按照OECD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是最重要的部分。归纳起来知识可分为四类:一是知道是什么(Know-what),即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二是知道为什么(Know-why),即关于自然科学原理和客观规律方面的知识;三是知道怎么做(Know-how),即所具有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包括技术、技能、技巧和诀窍等;四是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即能够及时有效地利用有关专家的知识。按照这一定义,OECD组织依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第三版),提出了知识经济产业即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The knowledge-based industry,简称KBE)的产业标准,具体如表1:
表1. OECD知识经济产业标准
OECD知识经济产业 | 对应ISIC代码 |
一、技术密集性制造业 1.高技术产业 2.中高技术产业 二、知识密集性服务业 1.邮电通信业 2.金融保险业 3.商业服务业 | 353+30+32+2423+33 24+29+31+34+352+359(不包括2423) 64 65—67 71—74 |
二、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经济中的作用
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开始了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建立了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大了科技与知识的投入。知识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其在发达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发达国家知识经济产业增加值占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的比重平均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目前,OECD成员国知识经济产业增加值占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26%,其中美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经超过了30%。知识经济发展还为传统产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了整个国家的竞争能力。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OECD主要成员国GDP增长的50%以上是由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此外,这些国家的经济周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增长期延长,如美国20世纪90年代持续高速增长达110个月以上,其中,知识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抹。
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带动了经济增长
按照上述OECD知识经济产业标准测算,OECD成员国1990—1997年知识经济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06%,比全部企业部门①年均增长速度高1.27个百分点。知识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表1 OECD成员国知识经济产业增长情况
| 年 份 | 全部企业 部门年均 增长(%) | |
其中:知识经济产业 | |||
OECD全部 其中: 加拿大 美国 日本 韩国 丹麦 芬兰 法国 德国 荷兰 挪威 瑞典 瑞士 英国 | 1990-1997 1985-1997 1985-2000 1985-1998 1985-1999 1985-2000 1985-2000 1985-1999 1991-2000 1985-1999 1990-1997 1985-1998 1997-1998 1990-1999 | 3.79 2.05 3.28 2.56 7.02 1. 96 2.45 2.10 1.48 2.78 2.94 1.63 2.38 1.87 | 5.06 3.72 4.74 2.79 10.28 3.12 5.15 2.50 1.67 4.48 2.40 2.88 4.74 2.76 |
(二)扩大了社会就业
1990—1998年在OECD成员国企业部门就业的人员规模年均增长仅有0.44%,而同期在知识经济产业就业的人员规模年均增长达2.25%,比全部企业部门高1.81个百分点。表明20世纪九十年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
表2 OECD成员国知识经济产业就业人员增长情况
| 年 份 | 全部企业 部门年均 增长(%) | |
其中:知识经济产业 | |||
OECD全部 其中: 加拿大 美国 日本 韩国 丹麦 芬兰 法国 德国 荷兰 挪威 瑞典 | 1990-1998 1985-2000 1985-2000 1985-1998 1985-1999 1985-2000 1985-2000 1985-1999 1995-2000 1995-1999 1990-1997 1985-1998 | 0.44 1.65 1.75 0.75 2.16 0.27 -0.44 0.54 0.70 2.78 2.94 -1.00 | 2.25 2.74 2.39 0.64 6.56 1.11 1.33 1.34 2.37 5.71 2.40 0.33 |
(三)刺激了投资,扩大了需求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知识经济的投资。近十年来发达国家在研究与发展(R&D)、高等教育和软件等知识方面的投资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许多国家在知识方面的投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同期固定资本形成的增长幅度。1991—1998年期间,OECD成员国在知识方面的投资年均增长3.4%,比同期固定资本形成年均增长速度高1.2个百分点。
表3 OECD成员国在知识方面的投资情况
| 在知识方面投资② | 固定资本形成 | ||||
占GDP的比重(1998年) | 1991- 1998年均增长 | 占GDP比重(1998年) | 1991- 1998年均增长 | |||
全部 | 其中R&D | 全部 | 其中设备 | |||
OECD全部 其中: 加拿大 美国 澳大利亚 日本 韩国 丹麦 芬兰 法国 德国 荷兰 挪威 瑞典 瑞士 英国 | 4.7 4.7 6.0 3.9 4.7 5.2 4.6 5.2 4.1 4.2 4.3 4.0 6.5 4.8 3.9 | 2.2 1.6 2.6 1.5 3.0 2.6 1.9 2.9 2.2 2.3 2.0 1.7 3.8 2.8 1.8 | 3.4 2.6 3.9 4.0 2.6 - 5.9 6.8 3.0 2.2 3.8 5.6 7.6 3.2 3.6 | 21.0 19.6 19.2 23.8 26.8 29.8 20.5 18.7 18.3 21.3 21.7 25.0 16.0 20.0 17.4 | 9.0 9.4 9.1 8.7 10.5 8.9 8.5 7.0 6.7 7.8 7.9 8.7 7.9 9.9 8.6 | 2.2 3.0 6.2 6.2 -1.2 0.7 3.5 -1.2 -1.1 -0.2 2.6 5.8 -2.2 -2.8 2.2 |
资料来源:OECD,《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Outlook, 2002》
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扩大了投资需求,同时随着其所创造的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出现,也创造了社会对新产品、新服务的消费需求,且这种消费需求与知识经济螺旋式的发展扩大,从而推动新兴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产业的发展尤为典型。
三、我国知识经济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差距
按照OECD组织知识经济产业的标准,依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对我国知识经济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1年末我国从事知识经济产业的企业达64万余家,占全部企业的21.4%;从业人员达3647万人,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22.1%;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达70915.8亿元,占全部企业年营业收入的29.3%。与1996年相比,我国从事知识经济产业的企业数年均增长9.6%,是全部企业增长速度的3.4倍;年营业收入年均增长9.2%,比全部企业高5.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在全部企业年均减少2%的情况下,增长0.8%。由此可见,近几年我国知识经济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知识经济产业内部构成看,我国知识密集性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2001年,在我国知识经济产业中的知识密集性产业从业的人员占全部企业部门从业人员的7.4%,虽比1996年提高3.5个百分点,但与OECD成员国平均占12.8%相比,低5.4个百分点;2001年知识密集性产业增加值占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的比重(用营业收入比重代替)约为12.5%,与1996年相比提高了5.9个百分点,但与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相比,低4.9个百分点。
其次,从知识经济产业的技术含量看,我国知识经济产业技术含量偏低。2001年我国知识经济产业中,高技术产业R&D投入强度仅为5.1%,与OECD国家平均为20%的水平相比相差甚远,甚至还低于OECD一些主要国家的中高技术产业的投入水平;我国中高技术产业R&D投入强度不足2%,仅相当于OECD国家一般产业的平均投入水平。这些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技术含量仍非常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同属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但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的下游,国际竞争力不强。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的中高技术产业只能视作一般产业,离知识经济产业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从教育、科技的投入强度看,我国知识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2001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约为4%,比OECD国家平均水平低近3个百分点;我国R&D投入占GDP的比重约为1%,不足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教育与科技投入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教育、科技是知识经济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期的投入不足,其结果是难以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的科技技术,也就难以支撑知识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我国知识经济产业发展对策
(一)大力发展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因此,发展知识经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首先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2.9%,与OECD成员国平均4.9%水平相比,相差2个百分点,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建立多样化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从而提高整个国家教育投入的强度;其次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尽快改变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状况;第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在职培训,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在职培训的机制,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应用技术的能力。
(二)加大科技投入
2001年我国R&D的投入强度不足发达国家的二分之一,其中高技术产业投入强度仅有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投入强度的四分之一。解决这种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多渠道筹集资金。各级政府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财税优惠政策和信贷政策,鼓励并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增加科技开发投入;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帮助和鼓励科技人员兴办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我国知识和技术市场体制,大力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盗版和假冒、仿造行为,使投资者真正从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中获得收益。
(三)强化企业科技开发的主体地位
2000年我国R&D资源清查资料显示,在全国R&D经费支出中,企业R&D经费支出约占60%,而OECD国家平均为68%,其中美国、日本、德国均在70%以上;在全国筹集的科技经费中,企业资金占55%,而OECD国家达到64%,其中日本、韩国、芬兰在70%以上。无论从经费的使用上还是从经费的筹集上,我国企业的主体地位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在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强科技投入的同时,要引导企业加强与科技机构和大专院校以及企业间的合作,鼓励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提高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对企业自主立项的风险比较大的科技攻关项目政府要在经费上给予适当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科研开发。企业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水平。
(四)加快知识密集性服务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我国知识经济产业中包括邮电通信、金融保险和商业服务业在内知识密集性产业占GDP的比重比较低,造成此种状况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服务行业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对这些行业的行政管理色彩浓,准入限制多,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低,竞争不够充分。政府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知识密集性服务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切实加快行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消除知识密集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我国知识密集性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OEC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Outlook》,2002
2、《Korea an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2001
3、OECD《研究与发展调查手册》,2001
3、《国际问题研究》,2002,第1—2期
4、《全国资源清查综合资料汇编》,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① 企业部门的划分详见联合国《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1993》和OECD《研究与发展调查手册》
② 包括R&D投入、软件投入和高等教育投入。
(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 杜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