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湖南农业开局良好
今年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春季农业生产,把握农业生产主动权,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着力推动农业增产增收,一季度全省农业经济开局良好。
一、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一)农业生产稳中有增
一季度,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0.25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50.73亿元,同比均增长3.2%。其中:农业增加值121.99亿元,增长5.3%;林业增加值7.22亿元,增长7.3%;牧业增加值247.26亿元,增长0.8%;渔业增加值56.45亿元,增长7.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7.81亿元,增长8.4%。
(二)集中育秧全面展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要求全力推进水稻集中育秧。省农委下发了《2015年全省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指导意见》,将2015年全省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计划面积分配到县市区,并就组织实施、资金使用、技术指导做了明确规定。省财政新增1500万元预算支持集中育秧,同比增加43%。各地认真组织开展早稻集中育秧工作,及早部署动员、狠抓示范推广、加强培训服务、完善补贴奖励。在政策激励与行政推动加力的双重作用下,农民集中育秧热情高涨。据农情调度,全省早稻集中育秧面积预计达1100万亩以上,比去年增加100万亩。
(三)农资市场货足价稳
各地采取多种有力措施,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储足备齐春耕物资,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一是农资供应较为充裕。供销系统储肥总量是近3年来最多的一年,能较好满足全省春耕生产。全省杂交水稻种子需种量约4800万公斤,可供量达7622万公斤,不仅能满足湖南用种需求,还可外调。二是农资价格稳中有降。据调查显示,水稻种子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尿素、钾肥、复合肥等春耕所需化肥价格略有下跌。
(四)春耕农机推广有力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刺激下,农民购置农机热情高涨。如株洲市一季度新推广插秧机120台,较去年增加20台。其中高速插秧机55台,比去年增加27台。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机培训,强化检修服务。据省农机局数据显示,至3月底,全省共培训机手、修理工3.04万人,检修农机具234万台套,投入各类农机具257万台套,完成机耕面积1071万亩,计划早稻机插面积达750万亩。
(五)养殖行业有喜有忧
一是生猪生产趋缓。生猪价格低迷,养殖信心受挫,补栏意愿较低,行业进入深度调整。全省一季度生猪存栏3993.21万头,同比下降3.9%,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13.7万头,下降5.1%;出栏生猪1952.21万头,下降2.5%;猪肉产量143.64万吨,下降1.7%。二是草食牧业稳定发展。全省一季度牛存栏461.7万头,增长3.1%;出栏牛40.9万头,增长4.6%;牛肉产量4.82万吨,增长3.7%。羊存栏553.1万头,增长2.9%;出栏羊214万只,增长4.4%;羊肉产量3.56万吨,增长5.7%。三是家禽养殖势头良好。全省家禽存栏2.02亿羽,增长3%;家禽出笼1.52亿羽,增长5.1%,禽肉产量23.8万吨,增长5.3%。四是水产养殖较快增长。全省水产品产量75.58万吨,增长9.6%。
(六)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基本持平
一季度全省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100.1,同比基本持平,四大类农产品价格指数涨跌互现。其中,种植业产品价格稳中有升,上涨5.6%。分品种来看,稻谷价格略有提升,上涨3.6%;蔬菜价格稳步上涨,上涨6.4%;水果价格涨幅明显,上涨29.1%;豆类价格持平;薯类和棉花价格有所下跌,分别下降6.8%和5.7%。林业产品价格有所回落,下降6.3%。其中原木、竹材价格分别下降2.6%和6.3%。畜牧业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下降4.1%。生猪价格继续下跌,同比下降7%;其他活牲畜价格普遍上扬,牛、羊、活鸡、活鸭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6%、3.5%、22%和0.9%;畜禽产品价格上涨,鸡蛋、鸭蛋价格分别上涨11.5%和2.7%。渔业产品价格稳中攀升,上涨2.3%。常见淡水养殖鱼类价格涨跌各异,其中鲤鱼、草鱼、鳙鱼、青鱼、鲢鱼价格分别上涨11.5%、2.1%、0.5%、4.2%和1.7%,鲫鱼、鲶鱼、黄鳝价格分别下降1.2%、4%和3.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虽然春耕和粮食生产势头良好,但农业生产薄弱环节较多,农业可持续发展压力仍然较大,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需加以关注。
(一)农业设施条件仍然有待改善。虽然近几年来采取了不少措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田基础设施老化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稻田正常灌溉得不到有效保障,农田排灌“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有待解决。农村机耕道年久失修,也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正常推进。
(二)农业生产成本较高。据调查,目前种植一季水稻每亩耕种费用约200元、收割机费用150元、农药50元、种子100元、肥料150元,再加上抛秧盘、地膜、除草剂、人工工资等费用,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部分地区“双改单”呈蔓延趋势。
(三)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相对偏低。土地流转机制不够顺畅,大部分农户仍然是分散经营。耕地流转难成片,流转合同不规范,机械设施投入资金缺口大等因素制约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种粮主体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四)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龄化”耕作问题日益严重,贫困边远山区尤为突出。科学种田技术、先进农机具推广难度增加,机械化程度不高,技术型农民后继乏人。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监测预警,提升抗灾减灾能力。今年我省出现了1951年以来第二个强暖冬,导致春季农作物病虫害隐患增加。据省气候中心预测,暖冬之后春季冷害发生概率加大,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倒春寒”和“五月低温”,对早稻的育秧、分蘖将会带来一定影响。建议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机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低温、暴雨等预警信息;加大对主要病虫害的监测,及早制定防治预案。指导农民做好农作物田间管理,促进苗情升级转化,确保粮油增产增收。
(二)强化金融支撑,加大支农服务力度。制定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吸引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入,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充分发挥金融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深入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继续组织农技农机专家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和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三)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加快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加强农村机耕道等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支撑粮食的稳定增产。强化以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现代化灌排渠系、“五小水利”工程和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推动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加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确价,鼓励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承办:农经队
执笔:陈晗文 雷芙蓉
核稿:周颖江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