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决策咨询

湖南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及路径

  近年来,湖南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粮油、肉蛋、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全面发展、品种不断改善、品质不断提升。但是,随着农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农业发展要素发生着深刻改变,政策调整幅度加大,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加剧,为保持湖南农业经济持续、稳定、积极的发展势头,进一步调整、优化、升级农业结构势在必行。

  一、 农业结构基本情况

  (一)产业结构

  湖南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产业格局由2000年的“三二一”演变为2014年的“二三一”,发生转折的时间点是2007年。

  从表1可以看出,“十二五”时期以来,湖南省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变,从三大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从2010年到2014年下降2.9个百分点。

表1:2010-2014年湖南三大产业产值构成单位:%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10

14.5

45.8

39.7

2011

13.9

47.5

38.5

2012

12.7

47.0

40.3

2013

12.2

47.0

40.8

2014

11.6

46.2

42.2

  从表2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和广东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三次产业已经发展成较为成熟的“三二一”结构;湖南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还较大,形成“二三一”,产业结构还处于进一步优化的过程中。与其他发达省份及地区相比较,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层次整体偏低。

表2 :部分省(市)三次产业结构单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广东

4.7

46.2

49.1

湖南

11.6

46.2

42.2

江西

10.7

53.4

35.9

海南

23.1

25

51.9

贵州

13.8

41.6

44.6

四川

12.4

50.9

36.7

广西

15.4

46.8

37.8

云南

9.2

42.6

48.2

北京

0.7

21.4

77.9

上海

0.55

34.65

64.8

  (二)农业内部结构

  农业内部结构变化不大,2010年到2014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在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占比变化幅度很小,农业结构基本稳定(见图1),湖南农业呈现平稳发展态势。通过分析大农业结构可以看到,农业产值占比在2011年较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随后三年稳中有升;林业、渔业产值在2011年和2012年占比相对下跌,随后两年迅速回升;受生猪等畜禽产品价格变化影响,牧业产值占比在2012年-2014年呈持续下降趋势;随着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其产值占比在2010-2014年间呈波动上扬态势。

图1 2010-2014年湖南农林牧渔业各类产值占比

  (三)产品结构

  湖南农业发展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支撑,两者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值较高,2010-2014年农牧业合计产值占比均在80%以上。

  1、种植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占比变化情况

  种植业中变化最大的是粮食和蔬菜,粮食产量变化虽然不大,但占比在萎缩,2014年,粮食占种植业的比重为28.4%,比2010年下降了5.7个百分点;蔬菜的占比为43.1%,上升了8.5个百分点;油料的占比5.8%,上升了1.6个百分点;烟叶的占比为1.7,下降0.3个百分点;甘蔗的占比0.27,下降0.1个百分点;棉花的占比1.0,下降2.1个百分点。

  2、畜牧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占比变化情况

  畜牧业中生猪占比最大,2014年,生猪占畜牧业比重的66.3%,比2010年下降0.2个百分点;牛的占比为4.3%,比2010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羊的占比3.1%,下降0.3个百分点;家禽占比22.8%,提高0.4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2010年-2014年湖南畜牧业生猪、牛、羊、家禽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

  二、 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研究

  (一) 湖南农业结构内部问题分析

  1、种植业面临三大难题

  一是受政策、成本、市场影响,部分品种价格低迷。受“镉米”事件余波及东南亚低价大米对市场冲击,以及受国家取消油菜籽托市收购价格影响,稻谷、油菜籽价格持续低迷。二是受重金属污染影响,亟需调整种植结构。据《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2014年实施方案》,湖南在长沙、株洲、湘潭三地划定了170万亩耕地作为首批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地区。但由于思想认识偏差、实施措施不配套、市场承担主体培育不足等问题,种植结构调整难度仍然较大。三是特色作物分散,未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我省粮食、生猪、油料、茶叶、柑橘等农产品的产量都在全国位列前茅,但由于各地产业结构趋同,特色作物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发挥不出各个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

  2、养殖业中生猪养殖一家独大

  尽管近几年生猪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2011年10月以来生猪价格进入猪周期的下跌通道,受市场行情影响,湖南生猪产能有所下降,但由于湖南是传统的生猪养殖大省,生猪产值在畜牧业中占比仍是最高的,呈现出生猪养殖一家独大的特征。湖南农业的粮猪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导致农业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

  3、区域农业产业结构雷同

  按照湖南农业区域布局规划,全省划分为以商品粮生产为主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以“两型”农业建设为主的长株潭都市农业圈,以丘陵山区特色农业为主的湘南特色农业圈,以生态休闲农业为主的大湘西旅游休闲农业区等“四大”版块。但在具体实施中,“四大”版块却呈现出产业趋同、结构雷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相似度较高,区域差异优势不明显。各地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形成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有较强竞争力的规模化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品还不多,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水平还比较低。

  (二)外在条件分析

  1、资源供给趋紧,环境约束加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耕地减少、农业用水效率低下、劳动力资源匮乏、农业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湖南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一是耕地资源有减少趋势。“十一五”以来,由于城市扩张、道路建设等不断占用耕地,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的压力非常大。解放初期,湖南人均耕地面积1.7亩,而根据湖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湖南人均耕地为0.9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的59.2%,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二是农业用水效率低下。2014年湖南农业用水占了全部用水的60.2%,其中用于农田灌溉的占比为58.4%。2010年湖南农田灌溉用水有效系数只有0.46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0.7-0.8的水平,每立方水生产的粮食也只有1公斤左右,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三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紧缺。湖南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在1200万人左右,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当前农业兼业化、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情况日益严峻。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湖南农业劳动力是1790.46万人,占从业劳动力46.6%,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有8%左右。在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中,以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劳动力为主,形成所谓的“三八六一九九”部队。随着农民外出就业规模扩大和农村精英阶层流失,农村特别是传统农区农业劳动力素质在不断弱化。四是农村环境保护压力大。化肥农药、养殖废弃物剧增导致农业环境堪忧。1978年到2014年,全省化肥使用量从272万吨增加到852万吨;2000年到2014年,农药使用量从8.5万吨增加到12.4万吨。据农业部门数据显示,每年仅生猪粪便排放量达2.3亿吨,约25.8%的农田灌溉水和18.3%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2、成本加速上涨,价格波动频繁

  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农业已进入了高成本时代。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人工费用、土地流转价格呈上升态势。以湖南早籼稻为例,亩平总成本由2008年的642.8元,上涨到2013年的957.5元,5年间上涨49%,而亩平纯收益率由38.2%下降到21.6%,2014年早稻亩平纯收益206.8元,不到外出打零工两天的收入;中稻和晚稻的情况大体相同。近年来,湖南的部分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甚至在短期内呈现过山车式的价格变化。以生猪价格为例,据湖南省畜牧水产局监测,2011年10月开始湖南生猪价格开始震荡下跌,经历了三年多的市场低迷,2015年3月下旬价格开始反弹,并在随后几个月内迅速上扬。从3月下旬活猪均价12.57元/公斤,到8月全省最高均价19.21元/公斤,仅仅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从出栏生猪头平亏损150元左右转变成盈利400多元。尽管此轮上涨行情给生猪养殖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生猪价格变化之快、幅度之大,容易引发养殖户一哄而上、盲目扩产,增加了市场风险,从长久来看不利于生猪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结构调整动力研究

  1、消费导向的影响

  一是居民收入增加,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和品质结构的转换和升级。随着湖南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湖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收入的提高使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食品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小,非食品性消费越来越高;在食品消费中,主食的消费比例逐渐降低,副食的消费比例也就随之升高,而且更加倾向品质高、质量安全的食品消费,这种食品消费结构的转换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和品质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二是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动了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随着收入增加,旅游会迅速增长。近年来,居民农业旅游的机会和人次越来越多,农业旅游规模也在逐年增大。据湖南省旅游部门统计,截至2013年底,乡村旅游区点全年接待乡村旅游人数1.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0亿元。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下,对农产品的消费,也不再限定于食品农产品,农业旅游产品也成了消费的热点,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技术进步的推动

  一是科技兴农,以新品种和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优化。湖南在农业科技方面近年来突出了种业科技创新,加大了超级稻、优质稻、生猪、蔬菜、油菜、油茶、茶叶、楠竹等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推广。通过科技兴农,湖南培育了一批新的农业品种,推广了一批适用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优化,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二是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以高效生产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优化。近年以来,湖南在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农业已基本配套完善了各类型水利工程,防汛、防洪和灌溉得到了有效保障。2014年湖南农机总动力达到5680万千瓦,机耕率为67.5%,机播率为20.1%,机电灌溉率为51.7%,机械植保率为39.9%,机收率为75.9%。农业科技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使农业生产可以适度调减粮食种植面积,优化农业结构,推动湖南农业向内涵式增长和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

  3、政策措施的引导

  一是环境宽松。在农业宏观政策方面,中央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做强农业,科学调整农业结构。农业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就各地区如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指明了方向。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对农业发展紧抓不懈,省委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2015年湖南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重点就如何发展粮食生产、转变优化种植结构、推进畜禽健康养殖、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水平、扶持特色经济作物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可见,湖南农业正处于政策支持、环境宽松的良好局面,农业结构调整时机十分有利。二是政策扶持。近年以来,在农业资金投入政策方面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均给予了大力扶植,中央财政连续多年实行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十多项农业补贴,以及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等几十项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政策,通过政策扶持推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增强了农业产业竞争力,带来了农业生产结构的新调整。

  四、湖南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及路径

  为使湖南农业结构向深层次优化发展,应当围绕区域布局合理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产品品质化、农业发展生态化、农业效益高效化着手发力。

  (一)区域布局合理化

  农业自然资源和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也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湖南省要按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原则,根据地理条件、优势产业等因素,调整各区域农业结构。如在益阳、常德、岳阳等洞庭湖区,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也有良好的水稻种植业和淡水渔业的基础,可根据地形、水文等条件大力发展水稻种植和淡水渔业。在湘西、湘南的山区,在有限的平地可供利用的情况下,可在山地大力发展经济类作物,如茶叶、花卉、苗木、水果等。畜牧业方面,以生猪养殖大户为重点, 积极形成以温氏、正大等企业为龙头的生猪产业格局; 积极发展以城步县南山牧场为中心的奶牛产业;发展长沙、邵阳、岳阳等地的草食畜禽产业, 力争实现全省年饲养奶牛5 万头,出栏肉牛500万头的产业规模;大力发展长沙、衡阳等地的肉鸡产业, 岳阳、益阳大通湖等地的水禽产业, 湘西、张家界的蛋鸡产业;在洞庭湖区建设千亩连片淡水鱼蟹养殖基地等。

  (二)农业生产规模化

  以“适度规模化”为原则,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进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要强化土地有序流转。切实整合农村土地资源,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强化农田承包或租赁经营管理。要多渠道全方位引导规模经营,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投资兴办各种农业基地和种养加工项目,发展一批龙头农业企业,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要引入企业经营机制,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的农户变成适度规模的企业化经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格局;要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将资金、土地、技术、管理入股,由农户,集体和多元经济主体组成联合体,进行规模生产经营。要延长产业链,推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三)农业效益高效化

  发展高效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要强化农机农技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创新推广机制,提高推广能力。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业机械化技术,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广泛应用。二是要加快推进产业融合,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农业要与第二、第三产业相连接,具体实现方式为:以科技为先导,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高产、优质新产品;开展区域内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加长农业生产产业链,实现产销一体化,促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发展。

  (四)农业发展生态化

  运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湖南应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农业走向绿色高效发展之路。一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降低化肥用量,提高有机肥使用量;推广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替代中高毒农药,提高生物农药使用比例,实施植保绿色防控技术。二是采取各种措施,有效遏止秸秆焚烧。推广有机质提升技术,发放秸秆腐熟剂,提高秸秆还田数量和质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三是建立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形成农业生产内部物资和能量的反复循环利用,既提供能源(气),又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发展规模化果园、提高产量和品质、稳定畜牧业生产),同时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保护生态环境。

  (五)农业产品品质化

  在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空前重视的形势下,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通过品牌战略带动效益和竞争力。培育品牌主体,要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主体培育,发展壮大农业品牌建设的优秀人才队伍,支持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系,共同打造农业品牌。二是要积极指导营销,要重视农业市场研究与开发,深入分析市场结构、流通渠道和中高端消费者群的需求,为合作社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市场咨询与服务,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发展,创新农产品营销渠道。三是要强化服务监管,要健全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和监管体系,建立农产品品牌红黑榜,健全品牌退出机制,通过加大监督检查和信息公开力度,严格守信宣传和失信惩戒,为优质品牌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承办:农经队
执笔:陈晗文 周  迅  刘  洋
核稿:倪凡伟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