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郴州市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优
2018年,郴州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三农”决策部署,坚持以“产业主导、全面发展”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着力“兴产业、强实体、提品质、增实效”,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向优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018年全市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农业经济总量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农林牧渔服务业保持迅速发展态势。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50.85亿元,比上年增加12.19亿元(本文同比基数均为三农普修正基数),增长3.6%;实现增加值209.30亿元,比上年增加7.47亿元,增长3.7%;其中,一产业增加值202.29亿元,比上年增加6.65亿元,增长3.4%,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7.01亿元,比上年增加0.86亿元,增长14%。
(一)种植业生产有增有减
2018年,全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稳定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1、粮油生产略为下降
受粮食收购保护价格下降,农资、劳动力价格上涨,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略有下降。201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473.01万亩,比上年下降2.5%;粮食总产量为183.89万吨,比上年下降0.7%。为确保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坚定不移推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市抓好粮食生产工作。
一是农田保护力度加大。全市各级政府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240.76万亩,油菜籽生产保护区68.99万亩。2018年,全市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3.13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79.05万元。
二是种植规模化程度提高。坚持以粮油企业、种粮大户、专业化服务组织为核心,实行种—收—加工—销售全程服务,大力推广“五统一”(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和“五化”(粮食生产组织规模化、服务专业化、生产标准化、作业机械化、产品优质化)的标准化生产。2018年全市耕地流转面积68.46万亩,比上年增加4.27万亩,增长6.7%。全市种植30亩以上种粮大户有7901户,比上年的7631户增加270户,增长3.5%。其中,新增种植500亩至1000亩的种粮大户17户,比上年增长17.5%;新增种植1000至1500亩的种粮大户8户,比上年增长44.4%;新增种植1500亩至3000亩的种粮大户5户,比上年增长41.7%。市本级专项扶持种粮大户22户,永兴县金龟镇高桥村何广泽,宜章县笆篱镇黄土岭村谭黎明获评省专项扶持种粮大户。
三是粮食种植品质提升。全市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组织实施湘米工程,重点推广隆晶优1号、泰优390、兆优5455、兆优5431、领华优占等米质达到国家二等以上优质杂交稻新品种。发展生态种养模式,将高档优质稻开发与“稻虾”(蛙、鱼、鳖、鸭等)综合种养相结合。2018年,全市种植高档优质稻92.5万亩,其中安仁、永兴、桂阳、宜章4个项目县达到55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安仁县2018年评为全省“稻油”模式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县。
2、经作产业特色明显
2018年,全市大力实施经济作物“一县一特”“一村一品”战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区位交通优势,全力打造蔬菜、水果、茶叶、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带,经济作物特色产业发展规模迅速壮大。其中,烟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省首位,蔬菜、水果、茶叶产量和面积在全省均位居第六名。2018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为150.19万亩,比上年增长3.9%;蔬菜产量为308.45万吨,比上年增长5%。全市瓜果播种面积为20.69万亩,比上年增长11.8%;瓜果类总产量为35.48万吨,比上年增长13.4%。全市中草药材播种面积为7.45万亩,比上年增长20.7%;中草药材总产量为3.23万吨,比上年增长14.4%。全市茶叶产量为0.80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全市水果产量为87.38万吨,比上年增长20.6%,其中柑橘类水果产量为39.97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一是特色蔬菜基地初现规模。大力发展香芋、辣椒、菜苔、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基地的种植规模,巩固建设粤港澳“郴州蔬菜”供应基地。以临武县为重点开发建设香芋生产基地10万亩;以汝城、桂阳、嘉禾、临武为重点开发建设辣椒生产基地18万亩;以北湖、苏仙、资兴、宜章为重点开发建设菜苔生产基地9万亩;以桂东、汝城为重点开发建设反季节蔬菜基地2万亩;以安仁、北湖为重点开发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达100万平方米。利用外资建设外销蔬菜基地10.6万亩。
二是湘南水果产业迅速发展。在“一县一特”“一村一品”战略带动下,“北湖草莓”“苏仙葡萄”“桂东黄桃”“临武柚”等特色水果品牌方兴未艾,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各县市区的特色水果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以宜章县为重点“宜章脐橙”,辐射到安仁、桂阳、嘉禾等县,建设30万亩脐橙产业带;以永兴县为重点“永兴冰糖橙”,辐射到资兴市等县市,建设20万亩冰糖橙产业带;以资兴市为重点“东江湖蜜桔”,辐射到临武、桂阳等县,建设30万亩宽皮柑桔产业带。
三是茶叶品牌培育日益壮大。因地制宜,结合罗霄山脉片区扶贫开发,在全市开展龙头企业帮扶贫困村行动,引导狗脑贡、玲珑王等知名茶叶生产企业与贫困村结对,以桂东、资兴、汝城、宜章、安仁等茶叶生产县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有机茶生产基地,努力塑造、积极推介“郴州福茶”系列茶叶公用品牌。目前“郴州福茶”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工作已进入受理审核阶段,“汝城白毛茶”等品牌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四是中药材产能大幅提高。2018年,苏仙、临武等县市区将中草药种植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由有经验的中草药种植大户牵头成立中草药种植合作社,规模化种植当年见效的罗汉果、黄精等中草药,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取得显著成效。桂东、汝城、安仁、桂阳等地,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大力发展杜仲、厚朴、滇黄金、滇重楼、玉竹、苦参、马蹄莲、八角莲、白芨、半枫荷等中药种植,做强中药材产业,让广大偏远山区弥漫“药香”。安仁、桂阳、桂东等地建立12万亩枳壳、黄精、白芨等特色药材生产基地。
五是烤烟收购略低于计划。全市烟叶收购工作于2018年10月15日完成。因受6月以来高温多雨后的虫害等因素影响,未能完成98.35万担的计划收购数量。全市共收购90.8万担,完成计划92.21%,其中上等烟比例69.45%,中等烟比例30.55%,中部烟比例59.65%。累计收购均价1421.95元/担,比上年高23元/担。“福城金叶”烟叶品牌荣获2018年度“郴州市市长质量奖”。
(二)林业生态全面推进
2018年以来,全市森林生态建设加快,森林资源管护加强,林业产业发展加速。
1、造林绿化超额完成任务。2018年全市继续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长江珠江防护林、特色林、退化林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国家储备林等工程,突出“一湖两河三江”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全市完成造林26.63万亩,完成省定任务的106.5%。其中长珠江防护林工程1.27万亩、油茶造林5.2万亩、“裸露山地”造林2万亩;完成森林抚育经营96.87万亩、封山育林30.23万亩;完成主要交通干线景观示范点32个、美丽乡村绿化示范点30个。
2、生态郴州建设全面推进。以《生态郴州建设四年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为总抓手,持续推进“四大工程”和“十大项目”建设。细化《生态郴州建设四年行动计划(2017-2020年)》2018年工作任务,推动项目工程建设落地。全力打造西河全流域退耕还林还湿治理模式,巩固苏仙区栖凤渡镇瓦灶村省级试点项目成果。在北湖、桂阳、永兴、资兴开展退耕还林还湿试点,规划总面积1454.5亩,其中还林面积375.8亩,还湿面积1373.7亩。
3、林产品经济逐步壮大。2018年全市实际完成油茶新造林5.2万亩,低产林改造12万亩,幼林抚育23万亩。新增2个万亩油茶特色乡镇,着力打造了具有郴州特色的“金陵乡”、“嘉津”、“勇皓”、“天能”等油茶品牌。重点打造天鹅山、九龙江、三台山、鹿鸣洞、齐云峰、滁口林场、五盖山林场等一批森林康养基地,其中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已列入全国、全省森林康养示范基地,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已列入全省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全年全市森林旅游接待游客预计达700万人次。2018年11月,郴州市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审通过“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市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达到900个,国家级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9个,省级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43个,省级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县2个,国家级示范基地3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7个,林下经济总面积达350万亩,总产值超过30亿元,从事林下经济的农业人口达到40.73万人,涉及农户22.7695万户。
(三)养殖业生产健康平稳
2018年,在全国非洲猪瘟全面爆发、猪肉价格低迷不振的大背景下,全市积极强化污染防治、动物疫病防控、产业扶贫等攻坚措施,有力确保了主要畜禽和水产品健康平稳。2018年底全市生猪出栏数为469.17万头,比上年下降0.7%;出栏肉用牛9.97万头,比上年增长3.9%;出栏肉用羊56.69万只,比上年下降2.4%;出笼家禽2179.56万羽,比上年增长2.3%;水产品产量11.54万吨,比上年增长1.6%。
1、动物防疫成效显著。2018年7月以来,全国各地全面爆发非洲猪瘟,生猪养殖损失惨重。郴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市领导多次召开会议亲自调度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安排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经费560.5万元,加强组织部署,全面排查监测疫情,严格生猪移动监管,加强防控宣传培训,切实做好应急准备等工作。对生猪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无害化处理场、饲料生产经营企业排查实现全覆盖,监测场点290个、样品901份,未发现非洲猪瘟阳性。设立哨卡91个拦截查处并无害化处理生猪及生猪产品17吨,关闭9家生猪交易市场,全面禁止泔水喂猪。年度内在周边地区频发非洲猪瘟疫情的情况下,郴州市独善其身,没有疫情,有力确保全市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平稳。
2、特色养殖再创佳绩。市政府对宜章“莽山黑豚”重点扶持180万元,推动郴州地方特色生猪产销一体化平台体系建设,莽山黑豚新增体验馆1家(长沙),新增鲜肉销售店2家(广州),经济效益良好,来势喜人。“全一手”无抗猪肉获得无抗生素产品认证。“良美鲟鱼”被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专题报道;冷水鱼苗种等特色水产苗种培育形成产业; 6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和4个休闲渔业池塘标准化改造项目,全部通过省级评审。
3.禾花鱼扶贫发展强劲。2018年市政府继续投资180万元专项资金,大力发展高山禾花鱼产业,重点抓好禾花鱼产业规划编制、商标注册、品牌维护、示范基地设施建设等重要工作,特别从省水科所引进原种,对全市鲤鱼亲本进行更新提质,加强鱼种培育。“禾花鱼”扶贫已帮助成千上万户贫困群众脱贫,成为全市最成功的扶贫项目之一。2018年在全市增加精准扶贫稻田综合种养示范点至43个,覆盖 35个山区贫困村,开展技术培训12期,培训养殖户 1100余人次,示范面积7000多亩,免费为村民发放鱼苗150万尾,亩均增收1800元以上。
(四)产业融合进程加快
2018年,全市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支持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1、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1家,比上年增加12家,增长6.3%。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491.1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9.94亿元,比上年增长4.2%,实现利润28.1亿元,比上年下降3.4%。2018年全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0家,比上年增加8家,增长19%。
2、产业园区稳步发展。建设临武香芋特色种植产业示范园、资兴鲟龙鱼养殖产业示范园等33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北湖区蔬菜综合产业园、桂东县茶叶综合产业园等10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
3、休闲农业持续发展。2018年底全市休闲农庄及农家乐达2108余家,其中星级休闲农庄192家,新增评星级农庄98家;全市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84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20%,接待游客达19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6%。
4、“互联网+农业”成效初显。全市建成电商县、乡、村级三级服务站1405个,现有农村电商网店43313个。全市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北湖区郴州新农人庄园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被列为全省农业物联网示范企业。
二、农业农村发展中不足和困难
(一)养殖控污任重道远
近年来,随着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禽养殖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养殖企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完善,甚至没有,难以达到上级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特别是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严重异味,直接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从而引发群众不断投诉。由于养殖户对环保不重视,污水处理投入大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养殖规模,限制了产能的提高。
(二)农业有效用工不足
一是可雇佣劳动力数量不足。据多数规模农户反映,随着产业的逐年发展,可雇用的有效劳动力数量不足。加之劳动力未与雇主签订稳定的合同,雇佣薪酬标准不统一,劳动力往往向高工资转移,这种用工“争夺战”,让一部分规模偏小的农场主难以请到合适劳动力。二是大户用工成本偏高。相对于种植小户而言,种植大户的规模化种植固然有一定优势,但高额的用工成本制约了其利润的发展空间。相对于种植小户,由于不能完全依靠自家劳动力,在当前100-120元/人/天的雇佣开支下,种植大户的用工成本往往要占到总成本的30%-40%。三是年青人不愿从事农业。大多数年轻人对农业行业有偏见,多数年轻农民宁愿选择工资低一些的外出务工也不愿从事农业行业。
(三)投入风险依然存在
由于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遭受的不可抗力和不确定因素较多,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和疫病传播的困扰,致使各方投资和金融机构对农业融资持谨慎态度,农业产业化融资供给现状并不乐观。虽然政府财政对于农业支出每年都在增长,但财政投入规模远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资金需求的巨大缺口。政府更侧重于大型和中型的社会性农业建设性项目,对中小型农业加工企业的融资引导性不足。而商业性金融机构自身具有盈利性,讲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这一性质就决定了其虽然可以为农业产业化部分融资主体提供信贷资金,但无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经营风险较大抵押物不足的中小融资主体提供相应的、充足的资金支持。
三、对发展郴州农业农村经济的建议
(一)全面深化改革和整治,推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推动畜牧行业在环境和市场之间寻求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部门要严格“把关”,严禁不符合环保条件的养殖场入场。二是顺应市场规律,促进市场淘汰部分产能低、污染大的低端养殖场。三是引导大型养殖企业采取“多点布局、分场饲养”形式,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四是加强技术改造。积极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设施改造力度,推广农牧循环、沼气利用、有机肥加工等措施,实现循环利用、效益提升,推进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缓解劳动力不足。全市要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牛鼻子”来抓,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与规范并举。一是鼓励涉农院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投身农业创业,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形式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行“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信息采集与发布等服务,建立现代流通体系,促进产销衔接。三是以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建设为载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机械化作业等社会化服务,形成耕种收靠社会化服务、日常田间管理靠家庭成员的经营形式,以缓解当前农业生产物质装备不配套、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三)加快发展农业保险,降低农业产业化风险。农业的生产承受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农业产业化后这些风险就体现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金融机构上,减少这些风险,就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发展农业保险,要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共同着力,双管齐下。在探索农行政策性保险的发展模式的同时,鼓励商业保险开发有利于满足用户需要的保险产品,开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险业务,还可考虑引进外资农业保险公司,增加农业保险的竞争性和有效性,建立多层次的保险机构,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具体措施上,可以增强农业保险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和农业工业企业保险意识;推进保险与再保险,成立多样性的农业保险运营机构,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保险业务,减少保险公司本身具有的市场风险;健全政府财政上的农业保险风险准备金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大灾风险分散保险机制。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胡志勇 何艳艳 向 荣]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