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湘潭市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湘潭市是“一五”期间确定的全国23个重点工业城市之一。改革开放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湘潭市上下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推进“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实现了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湘潭汽车制造业蓬勃发展,不仅成为湘潭工业的重要支柱,湘潭市重点打造的两个千亿产业之一,也是湘潭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作为传统重点支撑的汽车制造业对湘潭经济的后续支撑作用如何发挥,本文通过对发展现状和遇到的制约瓶颈进行阐述分析,提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初步建议。

一、发展现状

1、政策引导,润物无声成长蜕变

提到湘潭汽车产业,前有奥拓、众泰汽车的探路发展,现有吉利“龙头”带动,可以说没有吉利就没有湘潭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吉利汽车湘潭公司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吉利集团布局在中南地区的唯一战略生产基地,2009年,为了拉动吉利汽车的销量,湘潭市政府出台了6项优惠政策,鼓励出租汽车企业选用吉利远景车型,“远景”成为了湘潭出租车的代名词。2016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湖南省汽车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汽车成为重点打造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随后,湘潭出台市委、市政府紧抓机遇,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湖南省创建制造强省的要求,先后编制出台了《湘潭市制造强市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湘潭市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湘潭市汽车产业发展五年规划(2017-2021年)及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等,在一系列政策的强力支撑下,湘潭车企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截止2019年底,湘潭市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规模工业企业达到61家,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制造、研发、销售、高校、银行涉及的机构企业单位超过100家。

2012-2019年间湘潭汽车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18.5%,高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2个百分点。进入“十三五”来,趁着政策的东风,2017年,湘潭汽车行业总产值首次超过专用设备制造行业,成为湘潭最大的工业大类行业。2019年,汽车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2.8%。2018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进入低迷调整期,在国内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2018、2019年湘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2.2%、22.2%,分别高于当年规模工业增加值4.8个百分点和13.7个百分点。作为龙头企业的吉利汽车湘潭基地,2019年完成整车产销突破23万辆,增幅达到了23%。而截至2019年底,产值已突破200亿元,累计实现产销1240亿元,上缴税收超60亿元,主要车型本地化配套体积占比超80%,有效带动了汽车配件、零部件企业的蓬勃发展。

2、链式发展,厚植产业“花开四季”

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为了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风险防范力,近年来,湘潭市围绕“一谷三城”定位,提出了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作为制造业的领头羊汽车制造产业,当仁不让成为“链式”发展的强力引擎,也被纳入湘潭市重点培育的“1+4”特色产业集群。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湘潭汽车产业链现已初步形成以轿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等为主的整车生产和以发动机、动力电池、变速箱等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及配件生产体系。2019年,该产业链产值增速为22.6%,同比继续上升10个百分点,高于湘潭市规模工业年均增速14.1个百分点。形成以吉利汽车、通瑞汽车、桑顿新能源、舍弗勒、罗佑发动机、吉盛变速箱、地通集团、华研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F2赛车文化产业园等项目为主体,涵盖从汽车研发、设计、检测、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汽车教育培训、销售、文化的较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明显增强。

2019年,该产业链为湘潭市工业经济贡献表现为:一是增长拉动有力:产值规模占规上工业的12.5%,增速达22.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4.1个百分点,拉动增长2.5个百分点,继续为湘潭市第一大支柱产业。整车企业吉利汽车增加值增速达到22.3%,高于湘潭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13.8个百分点。累计汽车产量为23.7万辆,同比增长22.8%,也是该产业链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二是利税贡献较大:湘潭市汽车制造业上缴税收占规上工业15.3%,利税总额近30亿元。湘潭市汽车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5%,高于湘潭市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0.3个百分点。随着越来越多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建设投产,逐步达产见效,全年实现利润21.3亿元,同比增长9.7%,成为湘潭市规模工业第二大利税产业。三是就业吸纳明显:湘潭市汽车产业不断发展,较好地增加了就业岗位,拉动了湘潭市就业增长。2019年,湘潭市汽车产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同期增长2.4%,高于同期湘潭市工业从业人员平均增长水平6.2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从业人员的8.7%。

3、创新引领,转型机制注入活力

近两年来,湘潭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发了广大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汽车产业也在这一股科技创新潮流中冲锋在前。2019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的吉利SUV新能源技术改造、舍弗勒湘潭基地、桑顿新能源2.5期等项目进入湖南省“5个100”重点产品创新项目库。湘潭市汽车产业链的研发费用达到81.6亿元,同比增长18.4%,企业研发人员增长7.5%,发明专利申请数年均超过200件。一是整车企业创新突破。吉利汽车转型升级,致力于进行新品研发和工厂升级改造。吉利汽车新能源二期4.0工厂建成投产,2019年5月,首批新能源SUV新车型下线,为湘潭新能源汽车乘势发展树立了里程碑。恒润高科制造出国内首台量产大型纯电动环卫专用洗扫车,研制出国内首台多功能清障救援车。二是新能源配套零部件乘势而发。正极材料、高能锂离子电池和电池包系统、电池管理系统BMS、云平台、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回收循环利用等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三是研发平台逐步打造。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共建华研实验室,打造“中国版贝尔实验室”。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专家院校成立院士工作站,着重研究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用新材料等行业尖端科技研发。

二、制约瓶颈

汽车产业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普遍,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切入点较多,虽然近几年湘潭市汽车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与其它汽车产业强市仍存在较大差距。

1、规模整车企业少、核心零部件偏少

目前湘潭市汽车产业只有吉利汽车和恒润高科的专用洗扫车两家整车企业,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的3.2%。尽管吉利汽车近年来发展迅速,对本地汽车产业的带动与拉动效应明显,但湘潭市汽车产业中整车生产品牌少,要持续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规模整车企业引领。另外,湘潭市汽车产业主要处于部分技术含量较低的零部件生产环节,而在整车生产、整车研发、发动机等高端零部件生产和品牌建设等关键领域仍然较弱。有些企业在核心技术、资金实力、研发能力均受制于外地投资方或集团母公司,本地零部件企业多为劳动密集、低盈利企业,企业创新能力普遍不强,特别还缺乏汽车电子、底盘等核心零部件企业。

2、企业利润效益有所下滑,产业链服务能力不全

受全国汽车行业受宏观经济放缓、汽车市场趋向饱和等因素影响,汽车制造业也出现低迷现象。湘潭市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整体成本不断上升、利润有所下滑。2019年,湘潭市汽车产业利润总额15.3亿元,同比下降11.8%,降幅比上年扩大8个百分点;营业成本上涨13.9%,利润总额下降11.8%。而湘潭市汽车产业链主要以制造为主,产业链中相关服务能力不够完善,汽车设计研发、测试验证、商贸物流、金融拓展和文化休闲等有待提高,仍有很大开发空间,因此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不确定市场风险因素时,受影响较大,发展后劲不足。

3、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足,产品核心竞争力较弱

2019年,湘潭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汽车制造业有研发(R&D)活动的企业有29家,占汽车制造业的47.5%,低于湘潭市规上工业12.9个百分点。R&D活动人员1335人,占从业人员的10.1%,低于规上工业4.6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主营业务收入)为2.3%,低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湘潭市汽车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总体偏弱。同时,部分企业人力资源呈现结构性失调状态,岗位一线工人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汽车理论知识学习。高级研发、管理和技术型人才缺乏,专业研究机构不足,企业研发能力较弱,产品创新能力不强,如整车品牌建设还不够,新能源汽车还未大批量生产、无人驾驶技术研究开发尚未涉足等。

三、对策建议

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下行趋势,国际经济摩擦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态势将更为凸显。坚持产业链思维,为制造强市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打开了崭新的发展思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作为湘潭市着力打造的三个“千亿”产业集群之一,如何推动地方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该产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1、加大资源整合,持续推进“招优引强”

积极谋划做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好湘潭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汽发展方向和目标,细化落实具体的支持政策,着力在企业反映的招工用工难、产业链配套难、物流运输仓储成本高等问题上给予政策支持和倾斜。进一步优化在土地、资金、人才、园区配套等资源上的供给,增强企业发展的韧劲和市场信心;聚焦技术尖端和价值链高端精准招商,围绕“投资总量、亩均投资、亩均税收”三大指标优中择优、优中择强,精准服务引凤来,力争引进更多知名整车制造企业和高附加值、关键零部件企业,加快实现本地化生产或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规模,填补空白,健全产业配套体系;注重新建汽车投资项目与本地汽车产业的融合发展及合作共赢,突出湘潭市范围内汽车制造业资源整合,实现协同规划、协同引进、协同研发、协同改造,营造优越的汽车产业发展环境,持续推进汽车产业链项目的“招优引强”。

2、提高创新研发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引导车企紧跟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和潮流,继续鼓励汽车制造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加快推进新能源电池研发和创新,如完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研究发展无人驾驶、车联网等技术,与有关平台合作共建数字化汽车直销网络。在积极培育本土企业自主品牌,提升企业品质的同时,还要引进、建立先进的研发中心,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解决协调问题,引导汽车制造向汽车“智造”方向转变;发挥吉利汽车制造、研发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乘用车转型,通过产品升级和质量跃级实现品牌升级,推动龙头企业品牌升级;掌握当前湘潭缺乏的车辆发动机、高档变速器、高效散热器、汽车传感器等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推动零部件向自动化、模块化、高端化发展,抢占科技和市场制高点;政府要搭建多方合作平台,推动同产业链企业间、企业与高校间、企业与研发机构间加强合作,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向产品的快速转化;对照将要推行的国六标准,有关部门要指导整车企业加大技术升级改造,提前做好应对新一轮汽车行业洗牌的挑战;鼓励相关高校和职业学校如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与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合作,培养符合现代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树立抱团共赢发展理念,深度推进补链强链

继续强化“链式”思维发展。产业链不仅是上下游环节的简单衔接,而是向更多元生态系统转变。要重视龙头企业发展,发挥平台企业的带动作用,用共赢的理念为产业链“赋能”。具体体现为:链内企业要精准定位,差异发展,优势互补,避免同质恶性循环;以“链”聚力,以“联”赋能,通过联合开发、联合采购、联合研发、联合投标,为企业发展赢得先机;科学布局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总结经开区经验,充分发挥园区聚集化发展优势,围绕上游的原材料、模具、配件,下游的运输物流等各个供应环节,引导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培育本地供应商;发挥相关部门的桥梁作用,促进本地机械、电子类企业融入汽车整车、一级供应商的供应链中,加快补齐汽车供应链短板;要利用平台、中介、政策等抓手,推动产业链内企业间,产业与行业协会间的合作,精准发力,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供应链、资金链、物流链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湘潭市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邓丽萍]
[审核:徐林]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