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农业产业发展龙头 助力长沙乡村振兴示范市建设
“一县一特”产业快速发展为推进长沙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产业支撑,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保障。为切实掌握“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成效,积极引导产业聚集形成规模,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市建设,按照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我们对长沙“一县一特”产业中经工商登记注册、财务制度相对健全的产业单位进行了重点统计调查,初步摸清了长沙市2020年度“一县一特”产业单位的基地规模、产业总收入、人员工资和产业布局等情况。
一、“一县一特”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20年,纳入“一县一特”六大产业统计调查的产业单位共计714家,比上年增加66家,增长10.2%,实现产业总收入51.4亿元,比上年增加5.4亿元,增长11.8%。分产业来看,长沙绿茶产业总收入22.1亿元,宁乡花猪产业总收入16.0亿元,浏阳油茶产业总收入1.3亿元,望城荷花虾产业总收入3.1亿元,望城蔬菜产业总收入2.2亿元,长沙花卉苗木产业总收入6.7亿元。整体来看,以北部的绿色蔬菜种植、西部的花猪生态养殖、东部的油茶种植、东北部的茶叶种植、沿城市环线成片发展的花卉苗木产业为主的近郊高效农业圈基本形成,以长沙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宁乡农业科技园等为支撑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业正在蓬勃发展,“一县一特”产业整体推进较快。
(一)长沙绿茶产业情况
2020年,长沙绿茶产业单位共计64家,茶叶种植和茶叶加工单位合计51家,占比为79.7%,其中绿茶茶苗繁育基地6家、茶叶种植单位35家、茶叶加工企业16家、茶叶批发和零售企业7家。绿茶产业基地总面积7.2万亩,种植总面积6.8万亩,年度平均从业人员4519人,产业总收入22.1亿元。
整体来势较好。2020年,长沙绿茶产业单位数比上年增加4家,增长6.6%,基地面积增加0.3万亩,增长4.3%,种植面积增加0.2万亩,增长3.0%;产业总收入增加0.8亿元,增长3.8%,从业人员数增加246人,增长5.8%。
产业相对聚集。茶叶种植单位主要分布在“百里茶廊”七个重点镇,长沙县北部的金井镇(16家)、开慧镇(5家)、福临镇(4家)集中了7成的种植单位和9成以上的种植面积。
融合发展较快。长沙绿茶产业链条延展性较强,从绿茶茶苗繁育到绿茶种植,从绿茶采摘到绿茶加工,从绿茶贸易到茶旅融合都有产业布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较快,三次产业总收入占比分别为13.5:71.0:15.5。
(二)宁乡花猪产业情况
2020年,宁乡花猪产业单位共计59家,其中花猪养殖单位52家、花猪加工企业3家、批发和零售企业4家。宁乡花猪产业基地总面积4389亩,养殖栏舍面积28.0万平方米,年度平均从业人员986人,全年实现产业总收入16.0亿元。
产业布局合理。花猪养殖单位52家,分布在16个乡镇街道,占到宁乡全部乡镇街道的55.2%,产业布局在宁乡市全面铺开,产业覆盖面较广,有利于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农民增收,为宁乡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发展后劲较足。2020年,宁乡花猪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37348万元,新增花猪养殖单位5家,比上年增长9.3%;新增栏舍面积3.2万平方米,增长12.9%;新增花猪出栏3.1万头,增长27.4%,花猪产业发展后劲较足。
单位平均规模较大。宁乡花猪养殖单位平均规模较大,平均栏舍面积为0.54万平方米,年平均出栏花猪2788头,平均从业人员为11人,平均产业总收入达1725万元,平均带动就业23户。
(三)浏阳油茶产业情况
2020年,浏阳油茶产业单位共计106家,其中油茶种植单位97家、油茶加工企业4家、油茶批发和零售企业5家。油茶基地总面积10.6万亩,种植总面积4.7万亩,全年实现产业总收入1.3亿元。
种植分布较广。油茶种植遍布浏阳市的25个乡镇街道,又以浏阳市西南的镇头镇、普迹镇及西北的淳口镇、沙市镇种植较为集中,四镇种植面积占到浏阳市的53.1%。
加工程度较高。所调查单位年加工产能超过6万吨,规模加工企业均打造了本土品牌,产销能力较强。
(四)望城荷花虾产业情况
2020年,望城荷花虾产业单位共计158家,基地总面积6.0万亩,养殖总面积4.9万亩,商品虾产量3408吨,全年实现产业总收入3.1亿元。
示范引领凸显。望城荷花虾形成了大众垸,苏寥垸、翻身垸,乌山、铜官等高标准核心示范区,望城中北部的4个乡镇合计商品虾产量2200吨,占全部商品虾产量的64.6%,其中塘岭街道(479吨)、茶亭镇(782吨)、乔口镇(513吨)、铜官镇(426吨)。
市场扩容较快。2020年,望城荷花虾产业实现加工、贸易规模企业零的突破,产业链条延展,市场快速扩容;其中加工单位全年营业收入突破4000万元,贸易单位全年营业收入接近5000万元。
产业发展提速。2020年,荷花虾产业单位比上年增长119.4%,养殖面积增长8.9%,产业收入增长26.3%。
(五)望城蔬菜产业情况
2020年望城蔬菜产业单位共计71家,基地总面积2.0万亩,种植面积2.7万亩,蔬菜总产量4.8万吨,全年实现产业总收入2.2亿元。
产业发展迅速。望城蔬菜产业单位比上年增长16.4%,基地总面积增长5.3%,种植面积增长3.8%,蔬菜总产量增长20.3%,全年实现产业总收入增长38.0%。
产业聚集度高。望城北部的3个乡镇集中了超过7成的种植单位和超过7成的蔬菜产量,其中靖港镇蔬菜种植单位30家、茶亭镇9家、高塘岭街道9家。
产业链条延长。2020年,望城蔬菜产业实现加工、贸易规模单位零的突破,产业链条延长,其中加工单位全年营业收入接近2000万元,贸易单位全年营业收入接近900万元。
(六)花卉苗木产业情况
2020年,长沙花卉苗木产业单位共计256家,其中岳麓区16家、开福区12家、雨花区38家、长沙县51家、浏阳市139家。基地总面积9.1万亩,种植总面积8.1万亩,实现产业总收入6.7亿元。
花卉苗木产业遍布长沙周边,涉及浏阳市、雨花区、岳麓区及长沙县等区县(市),全市协同发展程度高,其中浏阳市种植面积6.2万亩,2020年实现产业总收入2.3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34.8%;雨花区种植面积0.7万亩,2020年实现产业总收入2.2亿元,占比32.4%;长沙县种植面积0.9万亩,2020年实现产业总收入1.8亿元,占比27.2%。
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正处黄金期
(一)推进“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是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长沙的重要基础。一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全域乡村振兴示范市,带动农民富裕,开拓农村市场,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二是建设高质高效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把国家战略与地方实际情况具体结合的实践,是立足全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定位的具体措施,是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推动长沙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
(二)推进“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是顺应“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需要。截至2020年6月30日,长沙市剩余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退出条件,新华社以《长沙:以“绣花功”精准攻破“插花贫”》为题重点推介了长沙市脱贫攻坚经验,为着力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很有必要在农业农村地区铺排一批富农产业。
(三)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壮大为推进“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全市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2.8万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同时冷链物流建设稳步推进,专业直销配送企业3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的迅速壮大为“一县一特”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长沙丰富的农业科技资源为“一县一特”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长沙拥有省畜牧研究所、湖南农大、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院校,以及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兽用中药资源与中兽药创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丰富的科技资源有助于“一县一特”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五)“一县一特”产业发展处于政策加持的有利环境。长沙农村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获得了众多政策支持。长沙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被正式确定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首个以区县为单位的农村综合性配套改革试验区。浏阳市成为湖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区,被确定为全国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专项试点单位。岳麓模式、天心模式、望城模式等三个土地流转模式获得全国推介。望城区还成功创建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获评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特色县(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国绿化模范区。诸多的农村改革国家级试点落户长沙,为“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一县一特”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纳入统计调查的产业单位代表性强,几乎囊括了行业龙头企业,但仍然存在调查单位覆盖面低、不能全面反映产业整体发展状况的问题。从现有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一县一特”六大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正在逐步构建,但协同发展、产业融合、产品增效还需要进一步提质升级。
(一)协同发展不够充分。纳入“一县一特”统计调查的单位中,规模企业数量不多,龙头企业偏少,集群效应不够突出。如望城荷花虾养殖面积超过1000亩的只有6家企业,蔬菜种植面积超过500亩的只有16家。部分产业发展还局限在一个县市区,全市协同发展不足,比如绿茶产业,现在主要集中在长沙县的北部乡镇,对于宁乡市沩山等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地区还没有达到协同发展,统筹发展还不够。
(二)产业融合进展不快。六大产业中种植、养殖单位约占9成,产业结构中农业单位占比偏高,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产业链条延展性不够。蔬菜、荷花虾深加工企业都只有3家,营业收入合计只有6007万,批零企业只有3家,营业收入合计5738万,产业发展覆盖面还限定在长沙周边。
(三)产业增收不够明显。长沙“一县一特”产业发展面临产业标准意识不强、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由于标准化程度不高,使得农业品牌化建设缺乏基础,全市有带动力的品牌不多,名优产品不多,种养殖水平有待提高,产业增效不显著,如浏阳油茶籽亩产低于100公斤的比例约占一半。农产品品牌效应不足,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产品溢价能力不够,产品增效不明显,从业人员的人均薪酬大多低于4万/年。产业链条较短,相关服务业发展普遍滞后,大部分产业发展还停留在种养殖、粗加工的层面上,导致产业附加值不高,带动增收效应较低。
四、推进“一县一特”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点扩面,增强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大力盘活土地资源,做精产品、做优品牌、做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头作用,发挥规模优势,形成产业合力,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提高产业辐射力,带动一批附属农户、附属产业共同发展,实现富民、强农双效益。一是大力培育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立完善长沙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引导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各类经营主体,围绕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特色农产品,推进适度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区域公用品牌。二是加强农业服务主体培育。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全覆盖的“一站式”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的农业公共服务网络。三是推进农业服务模式创新。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服务,推行“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生产”,积极引入第三方服务,整合服务资源,采取规模化集中供给服务的方式,拓展服务的区域范围,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四是强化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建设大型批发市场和大型物流企业主导的农产品快速通道,规划发展符合现代消费习惯的超市、连锁、配送、互联网+等新兴流通渠道,改造面向普通大众的农贸市场渠道,大力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首的一体化流通渠道,建立高效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保障农产品供给过程通畅、高效、安全、便捷。
(二)延长链条,提高六大产业融合水平。积极探索绿色循环的综合种养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提倡种养、教育体验、休闲旅游等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式,增强产业协同发展能力。精养深耕,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溢价能力,提倡种植养殖基地与大型餐饮企业的定点合作模式,提倡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产品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一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促进农业与科技的融合,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以县域产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资源性产品向初加工、精深加工产品转变。着力培育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和大项目,促进食材加工、休闲食品及肉蛋奶制品、茶制品等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做大做强,打造中部农产品加工中心。二是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大力发展美丽观赏农业、趣味体验农业,建设一批农业科普、农耕体验、农家烹饪等现代农庄。引导发展休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依托现有产业和景观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向农业延伸,发展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三是加快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利用互联网全面改造传统农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字化、服务信息化,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商平台跨越式发展,实现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三)全市协同,推进产业整体融合发展。产业发展要注重全市协同性,以“一县一特”为带动形成产业在全市范围的整体推进,产业单位整体抱团发展、良性竞争,共同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借助农业产业园区平台优势,借助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发展的东风,全市统筹发展一批融合六大产业的深加工企业、产业服务企业,整体推进产业向纵深发展。一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全链条标准体系,创建农业领域“长沙标准”。加快农业生产、流通、加工、农业社会化服务等领域基础标准制定和全面推行,积极创建国家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以标准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打造一批菜茶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二是推进“食安长沙”建设。以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为主,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县、乡、园区基地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构建农产品质量网格化监管体系。
注:产业总收入是指“一县一特”生产经营产业单位当年经营总收入,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等各项经营收入的总和。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燕俊杰]
[审核:徐林]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