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衡阳市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主供基地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了全面了解衡阳市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主供基地建设情况,衡阳市统计局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主供基地建设的优势与现状

(一)优势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由此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发展势头强劲的大湾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里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具有十分强劲的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需要输入大量优质农副产品。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方面,衡阳市有着良好资源禀赋、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牢固的发展优势。一是资源禀赋较好。衡阳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资源丰富,有很多传统地方特色品种和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农业特色产业。如“三黄两茶”(黄花菜、黄贡椒、湘黄鸡、油茶、茶叶)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市委市政府新提出的“一果一花”(蓝莓果、萱草花)产业也呈现好的发展势头。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主供基地建设大有潜力、大有可为。二是区位优势明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紧密的“邻居”之一,衡阳市与粤港澳地区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相融,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密切,快捷的高铁网络使衡阳到广州只需2小时左右,到香港也仅3小时左右,衡阳农产品可朝发夕至。三是通商基础牢固。据不完全统计,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活的衡阳籍人士多达百万,其中在粤商会及企业家,特别是在广州江南大市场从事农产品批发人数众多,他们立足广东,服务衡阳,努力搭建两地经济发展平台,成为与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强而有力的桥梁和纽带。

(二)全市蔬菜生产的现状

衡阳市蔬菜生产主要种植黄花菜、白菜、辣椒、豇豆、萝卜、黄瓜、茄子。蔬菜产量方面,2020年全市蔬菜播种总面积95.84万亩,收获面积97.2万亩,蔬菜总产量215.98万吨,蔬菜总产值120.25亿元。其中设施蔬菜占地面积5.99万亩,全年设施蔬菜播种面积6.03万亩,比上年5.22万亩增加15.54%,产量17.51万吨,比上年14.14增加23.85%。蔬菜销售与加工方面,全市现有城镇农贸市场255个、摊位10595个,蔬菜批发市场18个、年交易48.9万吨,加工企业58个,年加工鲜菜13万吨,年产值达8.5亿元。合作组织和种苗繁育方面,现有规模蔬菜生产合作组织和企业234个、面积15.62万亩。发证的蔬菜制种基地2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企业和合作组织14家,育苗及其相关设施占地面积623亩,年育苗总量29516.9万株。品牌创建方面,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市级35家、县级49家。全市创建湖南省著名商标4个,“湘江源”蔬菜公用品牌授牌企业共22家,全市供粤港澳蔬菜生产基地现有28家,其中入选供粤港澳“菜篮子”生产认定基地名单18家。

二、“粤港澳”蔬菜主供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短板

(一)从横向对比看,衡阳市与同为湘江源的永州、郴州相比较存在规模产量落后、品牌创建滞后、相关配套措施及政策扶持不够等短板。

1.规模、产量落后

2020年,衡阳蔬菜播种面积为95.84万亩,产量215.98万吨,销往粤港澳大湾区的品牌农产品总值4.22亿元;永州蔬菜播种面积290.22万亩,产量615.74万吨,销往粤港澳大湾区的品牌农产品总值260亿元;郴州播种面积179万亩,产量325万吨。

2.品牌创建滞后

2020年,衡阳认证“二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75个,粤港澳大湾区认定基地18个,授权使用“湘江源”品牌企业22家;永州认证“二品一标”产品191个,粤港澳大湾区认定基地133个,授权使用“湘江源”品牌企业21家;郴州认证“二品一标”蔬菜产品36个,粤港澳大湾区认定基地100个,授权使用“湘江源”品牌企业23家。

3.相关配套措施及政策扶持不够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衡阳市在顶层设计上相对滞后。一是产销对接平台缺失。永州、郴州先后搭建了粤港澳大湾区产销对接平台。依托国家级物流园,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拓展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农产品配送渠道。二是财政扶持力度不够。永州、郴州在财政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例如永州市成立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为推动农业品牌建设,2019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产品出口方面,永州市落实了出口每1美元0.05元财政贴息政策。又如郴州审议通过了《关于启动运营省“湘江源”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郴州分中心的情况汇报》中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明确了奖励,从市本级2020年乡村产业扶持专项资金(第二批)中列出600万元用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奖励。

(二)从产销环节看,衡阳市建设“粤港澳”蔬菜供应基地在各个细分领域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1.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政府审批程序繁琐。例如常宁市湖南湘南春益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因冷库批地建设办理长达三个月,导致延误了生产、销售。二是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许多蔬菜生产基地建在沿河易淹水地区或缓坡易干旱地区,普遍存在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排灌能力弱,水旱灾害损失大。例如常宁志合农林专业合作社因为继续几年的洪灾,造成基地设施损坏,连年亏损。三是蔬菜生产基地扩面受土地利用制约。县、市的蔬菜基地呈分散状态,未形成片成区,南瓜、生姜等特色蔬菜种植,受土地不能连作制约,扩面发展艰难。例如湖南耀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基地位于山区,土地平整困难,导致扩产成本高。四是基地大棚建设政府补贴设置不合理。据金芙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反映连垄大棚有30%的补贴,而单垄大棚却没有。这一政策从北方参考过来,但与南方的实际生产不符。连垄大棚特点是升温快,降温慢,而降温快的单垄大棚更符合南方的设施蔬菜。

2.蔬菜生产方面:一是集约化育苗供种率低。全市蔬菜生产,大多采用蔬菜分散育苗,不仅育苗效率不高,同时不利于良种推广。二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市蔬菜科研和科技推广人员数量不多,蔬菜生产经营主体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财政经费不足,科研设备相较落后。衡阳市蔬菜研究所因经费问题无法采购分子育种设备,目前育种研究还停留在靠眼睛看,靠手摸,靠尺子量的旧模式。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缺失。蔬菜生产“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存在,相当一部分蔬菜经营主体依靠自身难以有效应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

3.加工、仓储、配送、流通方面:一是企业加工环境滞后。全市蔬菜加工企业呈加工产品单一,加工链条不长的特点,同时加工龙头企业少,加工率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导致出售的多为时鲜产品,延伸增值能力低,生产效益不高。例如常宁市湖广熟生态农业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无渣生姜1000余亩,但由于处于农产品初级阶段,受市场波动很大,没有进行深加工,无渣生姜效益也难以提升。二是冷冻保鲜技术不成熟。如湖南新发食品有限公司的黄花菜鲜菜业务,对物流要求高,合格的新鲜黄花菜在“粤港澳”地区售出均价到15元/斤,当地收购价为3元/斤,利润空间巨大,因为冷冻技术不成熟,导致货损率过高,而限制其这一业务的发展。三是冷链物流不完善。目前衡阳市缺失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类似功能的产品配送中心也是空白。同时冷库存储总容量约为48万立方米,呈单体面积小,分布比较散的特征。然而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衡阳需要96万立方米冷库存储量,缺口48万立方米。

5.蔬菜销售方面:一是产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近年成立了市蔬菜产业协会,但协会吸纳的蔬菜生产经营主体数量不多,覆盖面不广,协会对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能力有限。大部分蔬菜生产经营主体独闯市场,合作伙伴不多,没有抱团发展。一些销售企业有销路没货源,一些生产企业有产品愁销路。二是线上销售渠道开发不充分。调研发现全市蔬菜企业主要以企业、超市线下订单为主,与新型的电子商务平台对接不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的需要,蔬菜的线上销售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线上销售渠道开发充分的蔬菜企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例如蒸湘区衡阳市惠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与多家电子商务平台达成合作后,不光自家产品能稳定销售,还能帮助周边的蔬菜种植户销售。

6.品牌打造方面:一是市场集约化程度低。全市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测,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上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名牌产品。二是农业品牌推广力度不够。祁东黄花菜、衡东黄贡椒、常宁无渣生姜等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未形成可观的经济效益和产业链条,在农业品牌推广与当地优秀文化结合上还非常欠缺。

三、几点建议

(一)着力产业基地建设,夯实对接基础。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加紧研究、制定和出台精准有效的扶持政策。二是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在《衡阳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的基础上,制定衡阳市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对全市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优化调整,明确近期目标。三是进一步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瞄准大湾区消费需求和市场趋势,选育、推广一批优质、高产、适合粤港澳大湾区人民口感的优质“菜篮子”品种。以现有规模基地为核心,改善基础生产环境条件,建设一批高标准优质农产品规模基地。

(二)着力蔬菜行业环境,壮大对接主体。一是积极发挥市蔬菜研究所、农业技术部门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科技创新作用。大力加强同省农科院、湖南农大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加科技投入,重点针对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性问题立题开展科技创新,破解一批技术难题,制定一批标准规程,选育一批主推品种,推广一批成熟技术,培训一批职业菜农,支撑蔬菜产业高产优质高效发展。二是积极健全蔬菜协会建设。让市场信息得到充分交流、先进栽培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国家优惠政策得到积极响应,市场供应得到预先平衡。三是积极推动蔬菜政策性保险实施。通过对参保蔬菜种植户提供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开通蔬菜种植有关保险产品与服务购买渠道,分散生产与经营的风险。四是积极开展蔬菜线上销售电子商务合作。一方面尝试引进各大电商平台合作渠道,另一方面做好育苗、销售集约化。

(三)着力龙头企业培育,增强对接动力。一手抓推介龙头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组织相关企业到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衡阳办事处,负责衡阳优质农副产品展示、产品供需对接和农业招商引资等工作。一手抓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发展后劲。定期举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培训班,组织优秀蔬菜从业人士去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对面临不同问题的龙头企业,给予精准施策。如因加工链不深,导致利润压缩,就应引导企业加强研发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如因资金不足,导致扩产艰难,就应鼓励企业到湖南股交所签约股改挂牌。

(四)着力特优品牌打造,提高对接质量。一方面围绕“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目标,按照“一县一特”发展思路,集中力量推进衡阳本土特色蔬菜产品建设,深入推进“两品一标”,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主供基地认定,“湘江源”品牌授权。以实施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培育工程为抓手,抓好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带动提升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相对集中连片,形成规模。重点抓好祁东黄花菜、衡东黄贡椒、常宁无渣生姜、衡阳县山地南瓜等衡阳本土特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做实农产品质量标准对接。根据“一个标准供大湾区”的要求,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质量标准对接,推行“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制度,完善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五)着力拓展通关平台,优化对接服务。完善流通服务平台,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最后一公里”是关键所在。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争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分中心,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同时引导县市区梯次推进省、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集聚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示范片)、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建设。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刘涛]
[审核:徐林]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