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永州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现状及思考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加,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加大。2020年,服务业对全省地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1.7%,全市为49.3%,均呈稳步上升态势。只有立足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才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提质提速。

一、基本情况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是指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国家规定的统一标准的服务业企业。其中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截止至2021年8月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76家。

(一)单位类型及县区分布情况

1.分行业看:1-8月永州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276家,分属10个服务业行业大类。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5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2家,房地产业(仅含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7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9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家,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3家,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1家,教育22家,卫生和社会工作35家,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4家。

2.分县区看: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县区分布不平衡。11个县区中,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宁远县、冷水滩区、零陵区、东安县和江华瑶族自治县,分别为43家、40家、31家、27家和27家,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5.6%、14.5%、11.2%、9.8%和9.8%;蓝山县、道县、新田县、祁阳市分别为24家、23家、22家和20家;双牌县11家,江永县8家。

3.分经济类型看:内资273家,港、澳、台投资3家。其中:国有控股40家,集体控股5家,私人控股215家,港澳台控股1家,其他15家。

(二)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

1.从资产看:至2021年8月底,276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有资产370.07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97.30亿元,占53.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5.63亿元,占17.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3.78亿元,占11.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7.63亿元,占10.2%。

2.从营业收入来看:2021年1-8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累计营业收入达到64.64亿元,同比上升24.8%。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3.44亿元,占36.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7.67亿元,占27.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20亿元,占14.2%。

3.从营业利润来看:2021年1-8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利润7.33亿元,同比上升12.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22亿元,占57.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4亿元,占19.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37亿元,占5.1%.

4.从税金及附加看:2021年1-8月规模以上服务业应交税金及附加为2179.80万元,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93.9万元,占27.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40.30万元,占24.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90.70万元,占17.9%。

二、发展特点

(一)总体规模逐渐扩大,产业地位不断上升。随着全市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提升,在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持续增长,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的发展。2021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4.84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69.7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53.5%,同比上升11.1%。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0.6%,拉动经济增长6.0个百分点。整体服务业行业发展良好,总量逐渐扩大,保持较高增速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增加值14.95亿元,同比增长9.1%。规模以上服务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8.42亿元,同比增长28.6%,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16.8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速高17.5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投入持续增加。2021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0.94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63.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5.0%。规模以上服务业方面,上半年固定资产原价为119.6亿元,资产总计为367.1亿元,同比增长19.1%。

(三)服务业成为就业主渠道。服务业范畴较广,拥有众多行业,集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于一体,能广泛提供简单劳动力、复杂劳动力的就业机会,能够广泛的吸纳就业人员。2020年全市从业人员356.26万人,同比增长4.2%。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32.37万人,占比为37.2%;对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来说,2020年从业人员期末用工人数为3.52亿人,同比增长1.0%,均说明服务业有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和潜力。

(四)服务业对税收贡献越来越大。随着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企业数量迅速增加,企业缴纳的税收增多,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贡献。2021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三项税收(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所得税费用)1.34亿元,同比上升18.5%。其中,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和道路运输服务业以及居民服务业,三行业共实现税收1.02亿元,占全部规模服务业税收的76.1%。

三、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全市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随之发展,但由于全市正处于经济转型之中,服务业发展需要学习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并摸索出一条有永州特色的服务业发展道路,使服务业发展水平与质量更上一层楼。从规模以上服务业看,截止至2021年8月底,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个数和营业收入均在全省排名第10位,排名较为落后;企业个数为276家,仅占全省的3.9%;营业收入为64.64亿元,仅占全省的2.0%。通过规模以上服务业与全省的比较,可以看出全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二)服务业结构发展不均衡,新兴服务业占比低。从行业规模来看,经营规模差异较大,行业层次相对较低、产业结构比较羸弱,容易受经济环境影响产生大幅波动。规模以上服务业中,全市服务业三大主导行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与道路运输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21年1-8月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2.70亿元、11.85亿元和8.74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35.1%、18.3%、13.5%。规模较小的行业例如科技和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软件服务业,不仅企业数量少且营业收入较低,导致这些行业对整个规模以上服务业贡献较小,代表性差。

(三)规模以上企业规模偏小,抵御外部风险能力较弱。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调查资料显示,2020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只有10家企业,占企业总数的4.1%;营业收入48.23亿元,占整体营业收入57.92%;而营业收入不足千万的企业有109家,占企业总数的45.0%;营业收入5.94亿元,仅占整体营业收入7.1%。从整体规模来看,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大规模企业占比少,小规模企业较多。从企业贡献看,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幅主要是少数大规模企业拉动影响,多数中小企业支撑作用不足,难以抵御外部冲击,缺少中间企业起过渡稳定作用。

(四)规模服务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增速有快有慢。截止2021年8月底,一共276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64.64亿元,同比上升24.8%,总体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但是,个别县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增速高居不下,而部分县区增速缓慢,导致地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同步的现象。其中,道县、蓝山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55亿元和2.6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59.2%和38.0%;而祁阳、江华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是1.99亿元与1.90亿元,分别同比下降3.4%与17.1%。

四、对策建议

规模以上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地区经济总量,吸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服务业,既是当前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

(一)转变对服务业的传统观念,深入认识现代服务业的作用。首先,要对服务业的概念有深入的认识,服务业绝不是简单的商贸、运输、服务,它与一、二产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杠杆作用日趋明显。其次,要认识到发展服务业对于吸纳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显示,在技术进步、效益提高的社会中,其他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速度比服务业快,同时服务业企业的迅速扩张也使得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再次,要认识到服务业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注重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有机结合,合理布局,发挥产业间相互带动作用。例如农业现代化需要建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链的延长,使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利润,增加农民收入。

(二)聚焦服务业发展难题,助力企业破除困境。针对全市服务业企业现阶段仍然存在的“小而弱”问题,各级要加大对服务业政策的重视力度,加大对重点服务业项目的引进扶持力度,尤其是在全市服务业发展中影响大、带动和示范作用强,能够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与重点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及资金扶持;对收入较稳定、税收贡献较大、从业人员多、发展前景看好的本土服务业企业在政策、资金、税收等多方面给予扶持,加快和拓展服务业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一批优质服务业品牌。在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服务业企业自身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努力开拓融资渠道,切实增强自身发展后劲。

(三)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促进行业均衡发展。目前,全市服务业内部发展不均衡,行业发展差距较大,急需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信息技术和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成长,要根据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优化服务业地区布局,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产业特色,走特色服务业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来看,其发展相对滞后,总量小、层次低,但具有较大的潜在发展空间,只要完善全市基础设施,打造一个利于服务业企业的经济发展环境,迎合当前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结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将会蓬勃发展。

(四)强化服务业人才支撑,发展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人才是关键,因此强化全市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是推动服务业特别是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基本思路是:稳定规模,促进服务业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增加投入,把握重点,促进服务业人才分层分类培养;整合资源,实现培训、就业、产业发展与人才开发的有机结合;强化竞争,提升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效率效益。首先,推动服务业人才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加强全市应用型高层次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改革职业教育体制,强化职教投入,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再者,激励服务业企业加强内部培训,优化职业培训模式,加强统筹,调动培训机构与受训者的积极性,强化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各部门可以开展有关服务业人才资源现状调查,加强服务业人才数据库建设。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李向男]
[审核:徐林]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