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一季度娄底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承压

一季度,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深入推进中部地区“材料谷”建设,全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生产需求较快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社会民生保障有力,新兴动能加速成长,顺利实现“开门红”、“开门稳”。按照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2.1亿元,同比增长6.1%;第一产业增加值29.03亿元,同比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175.45亿元,同比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247.61亿元,同比增长6.0%。

一、产业发展稳中有进。一季度,全市以“材料谷”建设为总揽,加快推进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着力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三次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一是农业经济总体平稳。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36亿元,同比增长8.9%;全市出栏生猪133.62万头,同比增长25.2%;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1.4万吨,同比增长4.1%;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产量均保持增长。二是工业增长较快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比1-2月回升0.9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36个大类行业中,22个行业比上年增长,增长面61.1%;123种工业产品中,60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增长面48.8%;钢铁行业总体稳定,全市钢材产量408.0万吨,同比下降3.4%,重点钢铁企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电力生产较快增长,全市发电量35.5亿度,同比增长8.5%;“五好”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2.4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提升到75.7%。三是服务业稳定恢复。第三产业主要行业门类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1.52亿元,同比增长5.5%;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3.98亿元和8.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和1.3%;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20.87亿元和26.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和4.9%;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43.88亿元,同比增长5.9%;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81.95亿元,同比增长7.5%。

二、内外需求稳中有升。一季度,全市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对冲需求下行压力,“三驾马车”爬坡过坎,协调拉动,呈现出一些积极变化。一是投资建设推进有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1%,增速比1-2月回升了0.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加快恢复,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2.3%,快于全部投资增速11.2个百分点,是全市投资增速回升的主要拉动力量;产业投资较快增长,全市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7%,占全部投资比的比重提升到7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0.1%,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2.4%,全市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二是消费市场相对平稳。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7亿元,同比增长4.5%。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基本生活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0.13亿元,同比增长15.9%;居住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23亿元,同比下降0.7%;消费升级类商品实现零售额5.0亿元,同比下降5.3%。三是开放型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5.97亿元,同比下降16.9%;其中出口总额11.12亿元,同比增长58.8%,进口总额24.85亿元,同比下降31.5%。

三、高质量发展来势向好。一季度,全市“材料谷”建设的有力推进带动先进制造业稳步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后劲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一是制造业主体地位凸显。全市实现制造业增加值130.62亿元,同比增长8.7%,高于同期GDP增速2.6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8.9%,高于上年同期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三大门类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快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0.9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突出,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6%,均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3.8亿元,增长14.0%,快于同期GDP增速7.9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提升到20.7%。三是内外循环加速畅通。全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效进一步显现,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带动了人流、物流的稳步回升,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一季度,全市公路客货运输总周转量同比增长5%;邮政业务总量(错月数据)同比增长25.3%;全市限额以上新零售企业达81家,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8.0亿元,同比增长7.9%,线上经济、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四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612.97亿元,同比增长9.5%,各项贷款余额1631.14亿元,同比增长14.1%,存贷比为62.42%,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

四、三大效益运行分化。一季度,全市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居民收入等三大效益指标增速较上年同期均明显放缓,企业盈利情况不容乐观。一是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1.94亿元,同比增长8.3%。二是企业效益有所收缩。1-2月,全市98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7.63亿元,同比下降43.1%;每一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为89.1元,同比提高1.9元;营业收入利润率4.5%,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三是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73元,同比增长6.3%,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5.9%和7.0%,。

五、民生福祉继续改善。一季度,全市坚持民生为本,着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民生支出力度加大。全市民生支出82.05亿元,同比增长20.7%,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2.7%,高于上年同期4.2个百分点,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43.1%,教育支出增长15.0%,农林水支出增长27.1%,卫生健康支出增长51.2%。二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0.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0.53万人,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23.4%和31.2%。三是保供稳价有力有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5%,八大类商品“七涨一降”,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尤其是本轮本土疫情封控期间,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全力以赴保障物资供应,稳定市场价格,为全市以快制快控制疫情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2%,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9%,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仍居高位。

总的来看,一季度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符合预期、稳健运行。但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输入性通胀和疫情防控压力较大,部分中小微企业面临困难,全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紧盯目标任务,加快推进重点工作、关键改革、重大项目落地见效,精准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着力推动工业稳步回升、服务业持续恢复,持续稳就业稳物价,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肖泉]
[审核:范夫]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