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制造业发展情况简析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益阳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建设产业强市,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就相关情况简要分析如下:
一、全市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经济规模总体较大
近年来,全市制造业不断发展,总体规模逐渐扩大。2022年,全市工业制造业共完成增加值764.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6.3%,比2021年提升0.7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1380家,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数96.0%,完成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为93.6%,较2021年基本持平。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共有先进制造业企业1204家,占制造业企业数的87.3%;完成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为39.6%,比2021年提升1.5个百分点。
(二)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较强
2022年,以《益阳市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试行)》为重要抓手,全市主攻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逐渐显效,充分发挥了经济“压舱石”作用。2022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高于全市GDP增速1.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高于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0.3个百分点。
(三)主体企业稳步发展
近年来,全市制造业主体龙头企业稳步发展,市场竞争力、带动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2022年,全市规模工业制造业企业中,上市企业7家,上市后备企业34家;年营业收入过50亿元企业1家,过10亿元企业65家;工业税收过亿元企业9家,过千万元企业68家。部分企业发展迅速,艾华集团铝电解电容器、金博碳素碳基复合材料热场部件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华翔翔能、湘投金天等25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艾华集团已成为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铝电解电容器制造商,国家第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奥士康科技2022年入选湖南省第二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拟认定名单。
(四)产业发展扎实推进
近年来,全市正在培育数字经济、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医养健康五大千亿级产业,深入推进5G应用、新材料、生态绿色食品、工程机械、船舶制造等十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沅江船舶、安化黑茶、桃江竹木、高新区先进碳基材料入选省级产业集群,2022年,全市规模工业中,船舶制造、竹木加工业、纺织服装业、食品行业、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分别为70%、30.6%、20.9%、13.5%、6.7%。近年来,除传统的船舶制造、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外,还依托艾华集团新打造全国最大的铝电解电容器生产制造基地,拥有超八十家产业链相关企业,铝电解电容产业占全球市场份额30%以上。正在建设的金博“碳谷”将成为国际领先的碳基材料基地,已聚集了10余家先进碳基材料企业。以奥士康科技为首,聚集超四十家PCB(印刷电路板)企业,PCB产业总产值占全省比重达90%以上。
(五)发展形势总体向好
今年1-2月,全市工业经济开局稳健,通过调研,目前全市工程机械、电子信息产业、船舶制造业以及新材料企业经济形势明显好于2022年,这其中有防疫政策调整的外部因素影响,但更多的是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内生动力影响;同时,全市还实现湖南瑞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三一车桥项目等项目建成投产,并着力推动信维5G产业园、京舟科技、宏盛电子等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均预示着下阶段全市制造业发展后劲较足。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科技含量低
近年来,全市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动力支撑,坚持科技赋能生产,但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2022年,全市共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的90.8%,同比增长10.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呈现负面影响;规模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规模工业中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排位靠后。
(二)发展制约因素多
通过走访,企业日常运行中还存在各种要素缺失问题。一是硬件基础不足。长春经济开发区的三类用地紧张,而龙岭产业园的二类用地标准较高,符合的企业少;东部产业园、衡龙新区离市区较远,企业反映办理业务不便,希望更多能实现网上办理;宇晶机器、明正宏等涉及出口的企业反映国际行情变化快,相关业务办理时效性有待提升;还有部分企业提出在项目建设时期,通电速度慢,且用电负荷达不到企业要求。二是人才结构性短缺。通过调研,企业反馈用工情况“不足”的占25.0%,其中信维5G、金博碳素、三一以及瑞赛材料科技等多家公司反映技术工、操作工紧缺,工人稳定性差、招工难。三是原材料成本上涨。部分竹木胶板、水泥石灰等建材行业企业反映原材料涨价影响较大,盈利空间被挤压。
(三)市场竞争力不强
通过走访,全市制造业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多家工程机械、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均从事原材料加工、出品中间产品,接触终端客户群较少,在同类产品中竞争力不强,且产品议价能力弱,利润空间较小。1-2月,反映订单情况“饱满”的仅占23.3%,认为“一般”及“不饱满”的超过7成,以艾华集团和艾华富贤公司为例,今年因终端电子产品销售受阻影响,订单较往年订单缩水1/3。
三、对后续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产业培育
为了实现全市制造业产业的长足发展,要加强企业培育力度。一是加强同链企业群建设。开展同链精准招商,重点瞄准“三类500强”、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力争引进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二是聚焦重点项目攻坚。加快推进实施市级重点产业项目,重点抓好信维5G产业园、先进碳基复合材料、艾华高端被动元器件等十大产业项目落地。三是紧盯企业梯次培育。往上对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等工业品牌体系,往下切实稳住现有规模企业、培育更多达规企业。四是推动传统制造业与信息技术强强融合。支持竹木胶板、安化黑茶、米面食品等传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打造一批先进示范典型。
(二)持续扩大内需
为了尽快恢复现有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要持续刺激市场及下游消费,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增长。一是要优化消费服务。改善消费环境,创新消费场景,优化竞争秩序,抓住重要节假日等促进消费时间节点,鼓励各地开展各种主题和特色的节庆活动,通过县域旅游、网络直播推动全市各地特色产品销售。二是要提升产品质量。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促进形成多层次、多元化供给体系,持续改善商品供给质量及结构,更好满足不断变化和迭代的消费需求,推动形成新消费理念和新经济形态。三是要更多提供终端商品。要转变身份,更多提供终端产品,吸引高端客户,增强客户黏性,抢占制高点。
(三)细化企业服务
针对企业反映的各项问题,要强化聚焦土地、电力、金融等要素保障,整合各方资源,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一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减材料、优流程、去环节”,贴心当好服务企业和项目的“店小二”,提高服务效率。二要全面优化产业链群服务。着重梳理骨干优势企业需求清单,触通同类企业,避免相同问题反复出现。三要全面落实助企纾困常态化工作机制。协调帮扶企业解决一批困难问题,着力解决难点、堵点,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四要着力畅通要素供给渠道。积极推动要素供给与企业、产业发展相匹配,健全要素前置、要素跟进机制,更好保障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五要坚持依法、依规服务。实现依法许诺、许诺必行动、行动必有效,推动各项惠企措施落实,形成指挥一体、步调一致、内外联动的工作格局。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谢 倩]
[审核:范 夫]
[责编:刘昕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