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经济作物是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

农户经营效益调查分析之二

(2001年第03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1-02-0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经济作物在各种农作物中的效益是较高的。近年来,围绕增效、增收,我省各地加大力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22个县、442户农户效益调查结果显示,蔬菜、西瓜、柑桔、油茶籽四种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都比较显著。发展经济作物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
 

              

 

蔬菜一般户 

蔬菜大户

西  

   

油 茶 籽

调查县个数

 

          7

       7

       6

       5        

       4

调查户数

 

        116

      26

     120

     100

      80

调查面积

 

       63.6

    98.3

   150.2

   116.8

   459.3

 

 

 

 

 

 

 

  

产量

500克

    3486.41

 6522.63

 3640.67

 2121.99

  116.66

产值

 

    1754.04

 3630.03

 1157.29

 1677.31

  162.41

物质费用

 

     301.67

 1074.81

  237.33

  218.58

    9.40

用工作价

 

     529.49

 1014.38

  292.64

  342.83

   39.70

税金

 

      14.11

   43.88

   40.60

   28.36

    3.28

总生产成本

 

     845.27

 2133.07

  570.03

  589.78

   52.39

提留摊派

 

      12.13

   26.53

   14.27

   25.67

    0.30

减税费纯收入

 

     893.63

 1470.42

  572.99

 1061.86

  109.71

每百斤主产品平均出售价格

 

      49.94

   51.45

   31.29

   84.12

  139.36


一、蔬菜是用工多、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

平常百姓一斤粮食一斤蔬菜。蔬菜在人民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蔬菜的品种和质量的要求更高。近年来,我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把蔬菜生产作为主要产业来抓,每年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以8%左右的速度上升,同时大力发展城郊蔬菜大棚基地,生产反季蔬菜。

从生产费用看,蔬菜一般种植户每亩的物资费用为301.67元,只有规模户的三分之一,但却是同面积粮食种植收入的两倍。蔬菜一般户的生产总支出为857.41元,与规模户和种粮户的比为2.54:6.39:1(以种粮户为1,下同),劳动工日的比为3.23:7.11:1,减税费纯收入的比为51.65:325.26:1,可见蔬菜是用工多、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

从效益上看,一般户的蔬菜均种在自己的自留地里,没有税费和承包费等费用,每亩成本相对比较少,每投入1元(不算用工作价,下同),可获得5.35元的回报。但一般户的蔬菜基本用于自给,出售少,如宁远县一般户蔬菜的商品率仅为2%,所以收益还是不大。规模户的物质费用比较高,每投入1元,可获得3.17元的回报,但因是大批量生产,且商品率也较高,所以收益可观。一般户种粮的收益是最低的,每投入1元,只能获得1.76元的回报。

二、价格偏低的西瓜因产量较高、比较效益可观,备受青睐

由于西瓜品种不断改良,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的优势,因此销路一般较好。2000年西瓜的投入无论是用工还是物资消耗比上年都有所增加,2000年的瓜价比上年上涨13%,瓜农交税费比上年翻了一番。

种西瓜的生产性消费较大,每亩费用为291.66元,是粮食的1.97倍,且用工较多,是粮食的1.94倍,但因每亩产量较高,所以平均每亩的减税费纯收入有573元,也就是说投入1元人民币,可获利3.97元。且因西瓜生长期不长,可与其他农作物轮种,获得复合收益。西瓜喜沙土旱地,有技术、资金条件的、旱地较多的农户可以考虑轮种西瓜。

种西瓜效益最好的是洞口县,主要是该县的瓜农选用了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瓜苗,它的总资金投入每亩只有537元,但减税费纯收入有1242元。值得一提的是洞口县订单农业发展较好,解除了瓜农种瓜的后顾之忧。

三、气候与市场是制约柑桔生产的双刃刀

柑桔曾是80年代中后期调整产业结构的热门品种,当初它也曾给桔农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但随后因为一哄而起、品种老化和价格连年走低等原因,效益正在逐年下降,桔农种桔的热情大减。

气候是制约柑桔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柑桔有喜暖怕冻的特性,越冬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来年柑桔的产量,1999年是寒冬,所以桔农种桔用工量大减,2000年只有上年的55%。柑桔生产的另一个制约因素是市场,1999年因为产量高,市场供应充足,市场价格每50公斤仅为30元,2000年柑桔产量低,市场价格回升到每50公斤80元。

从柑桔的生产成本分析,可分为初期成本和维护成本。初期成本是指种植初期的开荒费、打坑费、种苗费,前期投入较大,约每亩1000元左右,若按挂果收获期20年算,则年平均50元左右。维护成本指每年的生产总成本,2000年生产总成本比上年减26%。

柑桔生产效益还是比较高的,桔农每投入1元钱,就可收获6.15元。

四、油茶籽低投入、高产出,坐享其成的特征明显

从80户调查的结果看,油茶生产的效益是最好的,因为油茶基本上没有病虫害,对气候的依赖也比较小,也不用施化肥,所以没有一户茶农有直接生产费用,只有很少几户茶农有间接生产费用,大都是土地承包费,且费用很低,平均每亩只有9.4元,但前期投入较大与柑桔相似,减税费后纯收入每亩达109.71元,茶农每投入1元,可收获12.5元。

目前调查户的油茶生产大多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农民平时根本就不对茶山进行生产投入和管理,每年霜降后便拿出一两天上山采摘茶籽。如果天气不好或者茶籽不丰收,就懒得上山。油茶可谓我省山区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充分利用山丘坡地,真正做到退耕还林,是发展高附加值生态农业的一种方式。

五、制约经济作物种植的几种因素

1.经济作物种植处于分散化状态,没有形成规模经营。从总体上看,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格局尚处于初始阶段,尤其缺乏带动型龙头企业,产业链还较短,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

2.农村种植技术的普及有限,农户技术知识匮乏。经济作物相对其他作物来讲技术含量比较高,如反季蔬菜的生产、柑桔的品种改良、油茶的低产林改造等,均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而这种知识的普及在我省还没有形成大气候,许多农民自己没掌握技术,怕万一出现什么问题会血本无归。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投向看,用于常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较多,而直接用于农业研究和推广的资金则很有限。

3.农户的资金短缺,不能独自完成经济作物的初期投入。经济作物的生产投入比较大,我省农民收入不高,许多农民对水田的短期资金投入都得东拼西凑,根本无钱进行这方面的投入,银行信贷又比较麻烦,所以农民只能主要种植粮食作物。

4.农产品流通与加工转化增值不够。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与流通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以下问题:(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很低,区域差别过大。(2)城乡布局不尽合理。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大中城市,形成了农村生产原料、城市加工的格局。(3)流通领域的法规尚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则基本上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而不是一种固定的契约关系。企业与农户并没有连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即使双方签了产销合同,也常常得不到很好的履行,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违约现象。(4)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加工体系竞争激烈。现代农业早已摆脱了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已成为一种"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包括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等全部内容。现代农业的竞争,不仅体现为农业生产环节产品和技术的竞争,更体现为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在内的整个农业产业体系的竞争。

5.农业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向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当前农民对市场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不清楚。种植大多是凭自己的感觉,收获后就盲目地往市场拉,费时费力。

6.我省的农产品品种和品质有待提高。由于以往忽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致使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在结构调整中,地区之间重复投入,常常一哄而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了过度的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果品、蔬菜产地市场之间的激烈竞争,就暴露了在品种、布局方面的趋同性。

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作物的建议

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逐步建立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教育培训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农业科技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推广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降耗增效技术,以生物措施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技术。

2.重点扶持一批有一定规模、技术含量较高、市场潜力较大、能够为农民提供服务、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包括乡镇企业和具备条件的私人企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分享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把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连接起来,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收益,而且能够获得加工、流通等后续环节的收益,延长农业产业链,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在粮食主产区、牧区等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要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使其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把乡镇企业发展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乡镇企业与农业的关联度。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全面短缺变为总量丰盛有余,许多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相对过剩。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

3.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农村经济实体的企业化、生产的规模化,发展订单农业。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投向,增加用于农业科研和推广的资金比例,将农业综合开发与推广应用适用农业技术和高新农业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开发项目的技术含量,是下一阶段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新任务。

 

执笔:梁尔郁
核稿:罗 凯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