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户二、三产业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农户经营效益调查分析之三
(2001年第04期)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确立了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经营行为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是以经营农业作为唯一的生产行为,从事非农产业的兼业户,以及从事二、三产业的非农户不断增加,这些农户从二、三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已占其总收入中的大部分,成了其重要收入来源。现将6个县120户农民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效益的典型调查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期望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一、农户经营的二、三产业的特点 1.农户经营二、三产业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全省总体水平。改革开放之前,我省农村经济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传统农业的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在四分之三以上。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变化,形成了由第一产业为主体的单一结构,逐渐让位于以二、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新格局。第二、三产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四分之一,上升到目前的五分之四。农户家庭经营从第二、三产业中得到的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7.39元增加到2000年的390.54元,年均增长约21.9%,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5.3%的年增长速度。 2.农户经营的二、三产业效益较好,因而投入二、三产业的生产资金较多。调查情况表明,2000年农户经营二、三产业每百元费用带来的纯收入为39.31元,与种植业、牧业相比,农户经营效益明显要高。农户一年中从事二、三产业的时间70天左右,每天获得的纯收入比第一产业高出近50%,即39元。农民投入到二、三产业的资金人均为19167元,大大高于第一产业。调查显示,农户家庭经济资源的配置正朝着家庭经营的非农化方向转变。 3.农户经营产业收入增长速度第二产业快于第三产业。2000年农户从第二产业经营中得到的收入人均为222.30元,与1985年相比,年均增长19.4%。从第三产业经营中得到的收入为289.1元,与1985年相比,年均增长16.8%,农户经营的产业收入增速第二产业快于第三产业。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动遵循一定的规律。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由上升逐步转为下降,第三产业则经历上升、徘徊、再上升的发展过程,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我省农户经营的产业发展态势,正处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阶段。2000年农户第二产业在家庭经营中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3.2%上升到10.44%,第三产业由1985年的5.81%上升到13.57%。 4.农户经营的二、三产业规模小,发展前景广阔。我省农户经营的二、三产业由弱小到不断壮大,在家庭经营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由1978年的7.34%,1985年的9.03%,上升到2000年的24.01%。如果包括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劳务的收入,那么农户从二、三产业获得的收入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将达到49.43%,但这个比例与发达省份比起来仍然偏小。沿海发达省份农户经营的二、三产业在家庭经营中所占比重高达40%,包括劳务的二、三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到了60-70%。因此,我省农村发展二、三产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5.农户经营二、三产业具有低层次和兼业化的特点。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户经营二、三产业是低层次的。首先,农户从事第二、三产业大多集中于建筑业、零售贸易业、餐饮服务业、运输业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行业很少,吸纳的人员素质也不高,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几乎为零。其次,虽然收入效益高于第一产业,但与生产相同产品的规模企业相比明显偏低。再次,从业时间不长,许多是季节性的非农行业。调查发现,大多数经营二、三产业的农户是兼业的,农闲时从事非农产业,农忙时回家干农活。这样的劳力占农村劳力的三分之二,他们从事二、三产业经营的时间也仅有半年时间。由于农户经营二、三产业的低层次和兼业化,决定着它的经营具有不稳定性和弱竞争力等缺陷,这也是其不能稳步壮大的一个原因。 二、农户经营二、三产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越来越频繁,使农村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把农业与工商业直接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和购销活动直接挂钩,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这既是企业现代化的要求,也是乡村工商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也是农村走向市场化,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农村家庭二、三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运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1.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由于创立之初条件的限制,为了解决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户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产业结构惊人的相似,造成重复建设,形成同行业的恶性竞争。 2.规模偏小,竞争能力偏弱。根据规模与效益原则,只有具有适当规模,才能获得较多收益。目前,农户二、三产业的平均规模很小,根据这次调查的结果,2000年每户平均拥有2.3个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为1.5个,户均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为1276元。因此,难以承受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和风浪,以致市场供求状况的较小波动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轻微调整都会引起它的强烈震动。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增强竞争能力,抵御较大的风险。 3、家庭作坊式的经营管理,对经济效益的提高局限性较大。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作坊为形式的生产方式,存在其内在的弱点。其突出问题是管理不规范,生产决策和经营操作上缺乏严密、科学的管理方式,存在独裁专断、随意轻率行为,因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成本较高,效益较低。 4、人才匮乏,装备落后,阻碍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家庭二、三产业的员工来自当地农村,普遍缺乏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管理者素质也较低,其生产设备多为淘汰的破旧机器,工艺设备也陈旧,这使得其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 三、进一步发展农户家庭二、三产业 (一)正确认识发展农户家庭二、三产业的意义 农户经营二、三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因此,大力发展农户家庭二、三产业,有着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首先,农户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吸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有效地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和对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有利于社会稳定。 其次,有效地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为发展农村经济开辟了广阔道路,也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雄厚而强大的物质基础。围绕农业办实体,办好实体支援农业,使二者密切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实现。 再次,它是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改革20年,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是解决农产品短缺。而现在农产品供给稳定,温饱有余,总需求不足,价格支持上升空间很小,农民外出打工增多。因此,把过去以解决农产品短缺为主的战略方针,调整为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和保持农产品供给稳定且结构优化的双重战略。当前,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正是顺应了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需要。 最后,不仅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支持,而且以其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来源,造就了新一代农民。 (二)推动农户二、三产业的发展 农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不能同乡镇企业相提并论,也不能套用其生产经营方式来进行运作,而应该根据其投资小、经营灵活、与农业密切联系、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自身特点,正确引导其健康稳步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农户发展二、三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目前农村劳动力大多从事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又人多地少,一家一户难以开展规模化经营,想扩大农业产量,市场容量又受到限制,农产品价格下降使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这些问题要在农业范围内解决难度较大。超越农业看问题,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高收入的就业机会,可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切实更新观念,为农村家庭的二、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发展农村家庭二、三产业应立足于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运输和供销等服务业。农副产品深度加工目前在我省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加入WTO,对我省农产品深加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发挥劳动力和资源产地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是目前家庭二、三产业的努力方向。 3.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户科学经营的能力和水平。从个人素质上来看,农民中专业技术单一,一专多能的人少,文化水平低,经过专门培训的人不多,专业知识和技术贫乏。因此,要加强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加强技术学校的发展,培养众多的基层科技人员,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人力基础。 4.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实际的农村家庭二、三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农村家庭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正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显示出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目前我省农村家庭二、三产业投资少、规模小,还比较脆弱,经不起大的波折,如何引导其茁壮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是应当重点研究的课题。发展家庭二、三产业,应该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学技术为发展动力,结合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来逐步推进。 |
执笔:劳佑龙 核稿:罗 凯 |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