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种植业结构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户经营效益调查分析之四
(2001年第05期)
种植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种植业内部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高低,影响农村致富的进程。近期省农调队对16个县、322户农户进行了烤烟、油菜、花生、棉花等项目的效益调查,对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花生是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作物 据调查,花生每亩总生产成本为190.60元,是调查品种中投入较少的,比粮食作物亩均只高34.56元。其中物质费用105.20元,标准用工6.9个,用工作价82.40元,是调查品种中用工最少的,比粮食作物标准用工少3个,用工作价低56.49元,低40%。种花生的劳动日收入是种油菜的2.5倍。也就是说在花生地里劳动一天等于在油菜地里工作2.5天。 花生的产出效益高,亩均生产153.30公斤,减去税费后纯收入为268.30元,是所调查品种中最高的,为粮食收入的15.46倍。花生的商品率也很高,达到60%。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花生的总生产成本比全国少208元,低1.1倍,而亩均纯收入比全国高27元,高10%。所以说花生是一种费工少,投入小,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 二、 油菜是低投入、低产出的品种油菜曾经是我省大面积种植的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减少,主要是由于油菜的收购价格大幅下降。2000年,油菜亩均投入总成本139.58元,是所有调查品种中投入最低的,比粮食的投入低10.6%。其中物质费用每亩仅53.72元,只有粮食作物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种油菜用于种子、农药、化肥、畜力、排灌等方面的费用是最少的。 油菜产出低,每亩仅192.75元,比粮食作物的产出还要低81.2%。其经济效益也差,由于油菜的商品率很低,加上近年价格下降,2000年每500克油菜籽的平均售价比上年下降17.2%。油菜每亩纯收入为46.87元,在所调查的经济作物中是效益最差的,但比粮食作物的效益仍要高2 倍 三、烤烟质量要求高、经济效益好 烤烟是我省一个区域性支柱产业,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基层财税渠道有很大作用。提高它的质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之点。烤烟的总生产成本高,平均每亩达761.18元,种烤烟技术要求高,劳动密集,从平地、育苗、生长期管理到上棚烤烟,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和投工,故物质费用和用工作价均高,每亩分别为328.77元和439.06元,仅次于花生,是粮食作物的14.9倍。保靖县因为生产的是品种好、质量高的烤烟,所以经济效益好,平均售价达到每公斤10元,每亩减税后纯收入448.73元,人均纯收入365.60元。 四、棉花要求高投入、科学种植 据对4个县80户棉农的调查统计,棉花生产成本高,每亩达648.14元, 如果将每亩物耗费用、用工作价、税金、摊派计入棉花成本,棉农每种植一亩棉花平均亏损36.36元,仅澧县调查的20户中,亏损户达15户,占75%,亏损额最高的达每亩362.90元,而获利最高的每亩也只有45元,如果不扣用工作价每亩纯收入283.01元。 高投入才有高产出。不扣用工作价,投入物质费用高的澧县张公庙镇青龙村四组的10户棉农,每亩平均物质投入327.70元,扣除物质费用,亩均收益600.07元,不扣用工作价的纯收入474.77元,而另一组10户每亩投入的物质费用246.90元,亩均扣物质费用收益287.91元,不扣用工作价的纯收入仅111.81元,高低相差362.96元。另一方面,科学种棉也是关键。种植棉花从选种、制钵、施肥、灌水、打药、整枝,每个操作环节都有一定的时间和技术要求,只有科学种棉才能取得较好回报。青龙四组李有知,种棉3.2亩,采用地膜覆盖,农家肥拌种制钵,并根据棉花的长势与气温情况,及时施肥、灌水、整枝,同时抓好棉铃虫的防治等关键环节,获得了亩均产棉89公斤的好收成,而另一户由于培管水平低,亩产棉花仅25公斤。 五、种植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省种植业生产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结构调整新阶段。据统计,我省2000年烤烟种植面积为79.67千公顷,棉花146.01千公顷,油菜784.42千公顷,花生141.71千公顷,有的已成为一些县的支柱产业。但随着市场经济竞争不断激烈,种植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冲击,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传统种植业产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仍停留在典型的“粮食型数量结构”模式上。据调查,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在2000年仍高达62.9%。说明农民没有从根本上打破"粮食型"的种植业结构模式,以粮食为主,只求数量的种植业生产观念根深蒂固。 二是盲目依附市场,宏观调控措施不力。主要表现超前意识淡薄,通盘考虑不周,跟风跑,一哄而上,致使生产布局较乱,无序低效,形成不了区域优势,带来经济损失。如某县的烟叶生产就是如此,1995、1996年两年烤烟价格上涨,该县未及时在宏观调整上下功夫,1997年中一些农民在既无烤制技术,又无种植经验的情况下,一涌而上,使烟叶种植面积急剧扩大,实际种植面积达13.2万亩,产量突破30万担,产品供大于求,烟叶产量过剩且质量差,每公斤售价不到5元,甚至4元还卖不出去,一些地方还发生过烟农烧毁烟叶的现象,使得该县农民对烟叶生产心灰意冷。 三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农民增产难增收,主要是一些地方抓生产力度大,但在抓流通和销售上力度小,产后服务跟不上,加上农产品收购价格下降,严重影响了种植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油菜生产大县溆浦县,2000年油菜收购价格平均每百斤80元,较上年下降了25元,按该县平均亩产203斤计算,在其它费用不变的情况下,每亩减少收入50.8元。又如南县仔棉收购价格仅每市斤1.4元左右,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97年下降50%。 四是农副产品加工落后制约了种植业的发展。近年来,我省农副产品,特别是种植业品出现了不同程度卖难现象,在本质上也正是农副产品加工业落后的表现。再则农副产品加工品价格比原始产品价格要高得多,卖原始产品使农民的收入要短少很多。如龙山县有一个植物油厂,由于技术、管理等问题,导致破产,仅关闭当年,该县就积压油菜籽2103吨,使该县油菜产业陷于一蹶不振的窘境。 五是科教服务跟不上,科教兴农力度不够。一方面农业应用技术人员匮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不多,常年在基层从事技术推广和指导作物种植的技术员就更少,一些农民对新品种开发热心,但对培育技术、病虫防治知识懂得很少,无专人指导。另一方面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还占40.6%;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剩下的只是一些老人和妇女,他们接受新技术、新方法较慢,以致一些新种植技术推广不快,应用率低,严重妨碍着种植业生产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六、对发展我省种植业生产的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开始,尤其是加入WTO进程加快,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应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迎接入关后带来的冲击,更稳定地发展种植业。 1.实施积极主动的营销战略。要根据市场需要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坚持以新取胜、以优取胜、以廉取胜。既要有效利用经济杠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功能,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对烤烟、棉花、油菜等主导产品必须保持传统优势,尽量拓宽销路,抢占更多市场。 2.健全市场体系,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应着重抓好四个结合,即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的结合;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的结合;建立市场与兴办流通企业相结合;本区域市场与区域外市场结合。尽快培养一个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3.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施品牌效应战略。农产品的产后开发是农业生产系统的自然延伸,加强产后的系统开发,降低产后损耗,等于在不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相应增加了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要引导和鼓励加快发展农产品储藏、运输业,同时大力组织和引导各相关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兴办各种形式的农副产品工贸企业,逐步使他们成为转化和销售农副产品的主体。积极引导这些企业与当地农户签定收购合同,走贸工农结合的路子。对花生、油菜、烤烟等进行深加工,并申报商标注册,打出品牌,提高知名度以扩大销售。 4.加强科技兴农力度。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改良品种,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提高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提高产品竞争能力。要加大对农技推广力度,做好试验,基地示范,向农民传授先进的种植科技知识,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扫盲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及产业的发展,必然对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及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抓好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这项工作。 | ||||||||||||||||||||||||||||||||||||||||||||||||||||||||||||||||||||||||||||||||||||||||||
执笔:郑红梅 核稿:罗 凯 |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