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集体经济是增加乡村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出路
(2001年第06期)
为了解不同类型乡村的财政收支情况和不同类型农户的收入负担情况,最近,我局对龙山县的农车乡和马蹄村、益阳市赫山区的千家洲乡和兰洲村、浏阳市的大瑶镇和涟心村,及部分农户进行了典型调查。通过调查,对不同类型乡、村、农户的经济实力和农民负担状况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调查揭示出:不论是贫困、一般或富裕的乡、村,要增加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集体经济。 一、贫困乡、村集体经济空白、财政赤字,农民负担较重 龙山县是地处湘西边陲的贫困山区县,调查的农车乡是一个只有9624个农业人口的贫困乡,全乡有乡干部20人,村干部46人,乡村教师88人。2000年乡财政总收入为39万元,全部来源于农民上交,而乡财政总支出为57.6万元,年财政赤字达18.6万元,是一个寅吃卯粮的乡级财政。该乡集体经济是空白,乡镇企业全部是小型私有企业。2000年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00元,农民人均负担为50.63元,相当于人均纯收入的5.6%,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最高限额。 在农车乡中重点调查的马蹄村有总人口1233人,整半劳力668人,村干部5人、组干部5人,耕地面积740亩,农民人均耕地只有0.6亩。2000年,该村总收入为31200元,总支出为32150元,累计赤字为3000元。村级企业为空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898元,农民人均负担39.14元,相当于其纯收入的4.4%。 马蹄村重点调查的三户农民,共有14人,整半劳力7人,共有责任耕地12.7亩。耕地最多的1户,5个人有8.5亩,人均2.1亩;耕地最少的1户,4个人只有1.45亩,人均只0.36亩。2000年三户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58元,最高的1户人均纯收入为1748.2元,最低的1户人均纯收入只有1102.2元。三户农民年末人均负债为201元。三户农民人均税费负担为68元,最高的1户人均为133.4元,最低的1户人均只有23.2元。三户农民税费占纯收入的4.7%,最高的1户占7.%,最低的1户只占2.1%。三户农民的收入有51%来自种植业,有21%来自牧业,收入最高的1户,主要由于有4800元来自建筑业的收入,占其收入的40%。 以上调查资料说明,贫困乡、村集体经济贫乏,财政收入依赖农民上交,基本上处于无资金、无人才、无技术发展农村经济的状态,更谈不上引导、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而农民的生产经营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种养业上,农民负担仍然较重。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任务十分艰巨。 二、多数乡村集体经济较弱,财政紧张,农民负担明降暗升 益阳市赫山区农民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差不多,其乡、村状况在省内处于一般水平。在赫山区重点调查的千家洲乡有农业人口27667人,有乡干部68人(在岗52人,内退6人,分流10人),村干部84人,乡村教师265人。2000年乡财政总收入为282.4万元。其中9.1%来自农民上交。乡财政总支出282.07万元。该乡财政2000年虽然实现了收支平衡,但部分乡干部反映,11、12月的工资还未发,许多事业性开支并没有兑付。如人口普查开支近万元,却只报销1千元。该乡乡村企业状况一般,共有乡镇企业10个,村企业30个,2000年乡镇企业利润57万元,比上年增长7.1%;村企业利润659万元,增长8.4%。2000年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84元,农民人均负担为135.22元,负担虽比上年下降了4.1%,但主要是农业税上交粮食价格下降所至,农民上交的村提留、乡统筹、共同生产费都有所增加。农民负担相当于纯收入的6.5%,也突破了国家规定的限额。 在千家洲乡重点调查的兰洲村有总人口2014人,整半劳力1206人,村干部5人、组干部17人,耕地面积1604亩,人均耕地为0.8亩。2000年,该村总收入为78530元,其中5个村办企业上交5.2万元,农民上交26530元,总支出为66280元,年盈余12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15元,农民人均负担为95.57元,相当于纯收入的4.5%。兰洲村在村务公开、财务管理和监督上都做得比较好,村级经济状况较好,农民负担也不算重,主要原因还是村级集体经济较好。 在兰洲村调查的三户农民共有12人,整半劳力8人,共有责任耕地16.12亩,人均耕地1.34亩。三户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94元,最高的1户为2484.75元,最低的1户只有1609.25元。三户农民的收入有36.5%来自种植业,有7.5%来自养殖业,有49%来自非农产业。 以上调查说明:处于一般状态中等水平的乡、村,集体经济力量并不十分强大,财政收支虽然能基本实现平衡,但财政仍较为紧张,办事有时力不从心。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比重上升,但收入水平还不高。农民负担总体水平虽有所下降,但负担仍然偏重。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仍需继续努力。 三、富裕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状况好,农民收入多,负担轻 在浏阳市重点调查的大瑶镇有总人口5.6万,农业人口4.8万,全镇有乡镇干部148人,村干部135人,乡村教师530人。2000年镇财政总收入为2950万元。其中农民上交只占4.7%;镇财政总支出为2941万元,其中320万元用于乡镇基本建设,年财政盈余为9万元。大瑶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始终把办企业、发展经济摆在日常工作的首要位置。根据本地人多地少的特点,狠抓以烟花鞭炮为主导产业的传统工业产品,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充实集体经济。目前全镇有镇办、村办、个体三级企业2837家。2000年乡镇企业利润达5340万元,比上年增加83万元;村企业利润280万元,增加57万元。全镇达到了村村有企业,企业个个盈利。2000年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0万元,农民人均负担42.4元,只相当于纯收入的1.3%。农民负担较低。 在大瑶镇重点调查的连心村有总人口1483人,整半劳力825人,村干部4人、组干部10人,耕地面积361.6亩,农民人均耕地只有0.24亩。2000年该村总收入为92490元,全部来自集体经济收入,总支出为81490元,村级盈余有2万元。村级企业有6个,企业总收入比上年增长7.1%。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0元,增长120元。农民人均负担30元,仅相当于纯收入的0.8%。 在连心村重点调查了三户农民,这三户农民共有12人,整半劳力8人,共有责任耕地1.8亩,人均责任耕地只有0.15亩。2000年三户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07元,比上年增长7.9%。农民收入中有34.7%来自乡村企业,有39.5%来自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只有22%来自种养业。三户农民税费负担人均56.83元,仅相当于纯收入的1.5%。 调查表明,富裕的乡(镇)、村,最突出的特点是集体经济力量雄厚,乡村集体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都比一般乡村先行几步,地方经济繁荣,财源税源丰富,财政收支平衡有盈余。农民生活较富裕,收入水平较高,收入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种养业收入的比重已下降到了三分之一以下。农民负担较轻,干群关系融洽,这样的乡村下一步目标是向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迈进。 四、典型调查得到的启示 不同类型的乡(镇)村,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增强乡村经济实力,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对贫困、一般、富裕三种类型的乡(镇)、村和农户进行的典型调查得到了诸多启示: 1.发展集体经济是增加乡村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出路。"发展是硬道理",不同类型乡(镇)村的差别,最本质、最根本的差别是差在经济发展上,是差在集体经济实力上。贫困乡村由于集体经济空白带来的必然是财政赤字,农民负担重。浏阳市大瑶镇原来也属贫困地区,由于10年来抓住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集体经济)这个中心,乡镇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壮大,农民负担逐年减少。1998年就进入了全省乡镇综合实力"二十强",目前已成为浏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个乡镇2000年的财政收入,比我省有的县的财政收入还多。 2.引导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调查显示,农户的生产经营如果仍停留在传统的种养业上(规模经营除外),其收入必然偏低,收入较高的农户,收入结构明显变化,非农产业收入比重走高,种养业收入比重趋低。浏阳市大瑶镇连心村农户,耕地面积人均只有0.15亩,在全省算是较低的。但其收入水平却达3807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10元,高出73%以上。主要原因是这些农户非农产业搞得好,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整个收入的比重高达74%以上。 3.减轻农民负担要有一套过硬的措施。减轻农民负担的前提是发展集体经济,只有集体经济实力强,乡村办事花钱才不会依赖农民,乡村才有能力为农民办实事。减轻农民负担除了要有坚实的集体经济作后盾外,还必须有一套过硬的措施。一是要精简机构,尽量减少需要农民养的人。大瑶镇原有乡干部196人,村干部165人。经过优化组合,乡干部减少48人,精减24.5%,节约财政支出42.2万元;村干部减少30人,精减18.2%,节约财务支出3.3万元。二是要加强廉政建设,实行村务公开。大瑶镇党委、政府每年组织一次村级财务大检查,并将清查结果张榜公布于众。实行村务公开后,有效地杜绝了不合理的开支,堵死了村级经济漏洞,深受群众好评。三是对农民负担要抓住"征、管、用"等环节,实行规范化管理。大瑶镇建立了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目标管理。在征收上实行一个"漏斗向下"的原则。凡涉及农民负担项目,必须经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统一研究审批,并实行严格的农民负担卡管理制度。在资金管理上,镇财政所设立转账备查,实行统一收缴专项管理。在资金使用上,对收缴的统筹费需经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后方可支配,并进行专项审计。
|
执笔:贺友斌 核稿:罗 凯 |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