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品种、规模养殖是增加养殖业收入的必由之路
——农户经营效益调查分析之五
(2001年第07期)
养殖业是农户经营的主要产业之一,养殖业的效益如何直接关系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影响着农户致富的进程。近期省农调队对19个县、384户农户养殖生猪、羊和鲜鱼的成本效益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情况表明:2000年农户养殖业效益好于种植业,农户养猪有微利,养鱼效益好于养猪,养羊效益更好。优化品种,发展规模养殖是增加养殖业收入的根本措施。 2000年养殖业效益调查数据
一、 生猪规模养殖收入高 据对9个县、183户农户养猪成本效益调查,2000年由于市场猪价回升,粮食和饲料价格下降,农户养猪效益好转,规模养殖户收入较高。 1.市场猪价回升,养殖有微利 据调查,2000年生猪主产品综合平均出售价格为每50公斤365元,比上年297元回升22.9%, 扭转了养猪亏本的局面。调查的183户农户,2000年共出栏生猪1983头,平均每头产量为150.53斤,产值为590.26元,物质费用420.12元,用工折价115.72元,税金10.91元,提留摊派0.25元,减掉税费后,平均每头纯收入为43.26元,比上年增加28元。 2.散养户基本无利润,规模养殖才有效益 此次共调查生猪散养户171户,户均出栏生猪5.3头,平均每头产量155.1斤,产值为564.02元,扣除物质费用、税金、用工折价和提留摊派后,平均每头的纯收入为负5.05元,若不计用工折价,每头纯收入为128.09元。而调查的7户规模养殖户,户均出栏生猪89.7头,平均每头产量为146.7斤,产值为612.38元,扣除税费后,平均每头纯收入为83.9元,若不计用工折价,每头纯收入达185.02元,比散养户高44.4%,即12户规模户户均养猪的纯收入可达16000多元。 3.规模养猪效益好的原因 规模养猪户效益比散养户好得多:一是由于生猪品种好,出售价格较高。规模户养殖的生猪品种大多是瘦肉型猪,加上是批量出栏,所以出售生猪能卖一个较好的价格。平均每百斤生猪主产品出售价格为397元,比散养户生猪出售价格高出54元,高15.7%。二是成批量饲养,减少管理成本,平均每头费用少、成本低。规模户饲养生猪平均每头的物质费用为415.52元,比散养户少10.06元,总生产成本为528.10元,比散养户少40.77元,低7.2%。三是规模户饲养方法较科学,生猪饲养周期短,用工少。规模户饲养生猪大多是集中调配饲料,定时喂饲料,生猪长得较快,饲养周期比散养户短,平均每头所花的工时只有7天,比散养户少3天,少40%以上。 二、山羊养殖前景看好 为了解草食动物养殖发展情况,此次对4个县81户农户养殖山羊的成本效益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1.养羊效益好于养猪 调查的81户,2000年共出栏羊451头,户均出栏5.6头,平均出栏头重为29斤。平均每头产值为154.4元,物质费用为59.7元,用工折价为54.6元,税金0.75元,减掉税费后平均每头纯收入为39.35元。养羊每百元投入获得收入达258元,利润达158元。而养猪每百元投入获得收入只有140元,利润只有40元。 2.规模户效益好于散养户 调查的74户散养户,户均出栏羊3.4头,平均每头产量26.47斤,产值135.93元,物质费用56.33元,用工折价55.45元,税金1.66元,减掉税费后平均每头纯收入为22.49元,即散养户养羊(不计用工折价)每户纯收入为265元。 调查7户规模养殖户,户均出栏羊28.3头,比散养户多24.9头,高出7.3倍。平均每头产量32.74斤,产值177.99元,分别比散养户高23.7%、30.9%,平均每头物质费用63.97元、用工折价53.59元、税金0.42元,减掉税费后平均每头的纯收入为60.01元,比散养户多37.51元,高1.67倍。规模户养羊(不计用工折价)平均每户的纯收入达3215元。 3.羊的市场价格好,需求旺,发展前景好 我省养殖业生产一直是以生猪生产为主,草食动物发展较为缓慢,而肉用羊作为主要的草食动物之一,近两年有了较快发展。2000年全省出栏肉用羊519.23万头,比上年增长12.1%;肉羊总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14.8%提高到16.1%,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 养羊与养猪比较有明显优势: 一是羊的市场价格好,需求旺。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羊肉的需求看好,特别是打出品牌的“浏阳黑山羊”已成了餐桌上的一道好菜,其出栏数量供不应求。羊肉的市场价格高于猪肉。据调查,每公斤羊肉价格比猪肉价格要高2.6元左右。 二是养羊投入少、效益好。目前农户养一头羊只投入60元左右,比养一头猪的投入少85%;而每头获得的纯收入(不计用工折价)可达90多元,相当于养一头猪的纯收入的58%。 三是羊的饲养要求低,羊的发病率也比猪低,饲料来源广、成本低。因而养羊的发展前景好。我省作为养殖业大省,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快草食动物的发展。 三、养鱼更具发展潜力 对6个县120户农户养鱼的成本效益调查结果显示: 1.养鱼投入多,效益好 调查的120户养鱼者,共有养殖水面686.24亩,户均养殖面积5.72亩,平均每亩产鱼630.67斤、产值1724.70元。亩均物质费用1046.58元,其中直接费用823.23元,间接生产费用(含上交承包费)223.35元。养鱼每百元投入获得的收入有165元,利润为65元,比养猪高62%,亩均用工23.49个,用工折价343.19元,亩均税金32.50元,亩均提留摊派8.28元,减掉税费后亩均纯收入为294.09元,是粮食生产效益的17.7倍。调查的120户,平均每户的养鱼纯收入(不计用工折价)可达3600多元。 2.规模养殖,效益明显 养鱼效益好的洞口县,所调查的20户养鱼户都在高沙镇南水村,该村是洞口县有名的养鱼专业村,曾以稻田养鱼享誉省内外。现在全村仍有85%以上的农户养鱼,且大部分已将稻田改造成了鱼池或鱼塘,走上了专业化和规模养殖之路。所调查的20户养殖水面户均2.96亩,比全省户均养殖水面多2.78亩,高出15倍多。20户亩均产值为2677元,减掉税费后亩均纯收入为1126.2元,比此次调查的120户亩均纯收入高出832.11元,高1.8倍。该村2000年农民养鱼的纯收入人均就有910元。 3.水产品养殖发展潜力大 我省淡水总面积为2030.64万亩,占全国总量的8.1%。其中可供养殖面积有520万亩,占全国总量的6.9%。按乡村人口计算,农民人均可供养殖面积为0.1亩,但目前农民人均经营水面面积只0.05亩,即只利用了可供养殖面积的一半。2000年全省养鱼平均亩产为381斤,比调查户平均亩产少250斤,低40%。全省稻田养鱼面积284。64万亩,占全省水田面积3830.84万亩的7.4%。调查的120户户均养鱼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要高出24倍。 情况表明,我省养殖水面的利用、养殖单产的提高、稻田养鱼的发展都具有很大潜力,农民养鱼收入的增长前景看好。 四、养殖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我省出栏生猪和淡水鱼产量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养殖业一直是我省农民收入来源的主要传统产业。但近两年来,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销售不畅,农民养殖业收益下降,增收难度加大。养殖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有: 1.品种优化力度不够,产品结构调整不足 近两年,湖南生猪外销不畅,价格上缺乏竞争力。主要原因是三元杂交的瘦肉型猪不多,散养户养土肥猪的仍占50%以上。生猪品种改良的工作发展也很不平衡,有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放任自流,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投入。在品种结构调整上,牧业生产中草食动物比重偏低,渔业生产中特种养殖比重偏低。 2.农户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规模效益难以形成 发展规模养殖的关键是资金投入。目前我省农民收入水平并不高,且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所剩不多。2000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97.16元,其中88.4%用于生活消费,只剩下254.22元。2000年我省农民人均渔业投入虽然增长8.7%,但牧业投入下降了9%。这说明,目前我省大多数农户还没有资金来发展规模养殖。 3.农户养殖技术有待提高,养殖生产服务跟不上 目前,面向农户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户养殖业生产基本上还是各行其是,养猪、养鱼大多沿用传统的老方法。农户养殖生产得到的技术服务、防病服务少,农户养殖产品的销售基本无人管。 4.有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未与农户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还不多,真正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就更少。 五、发展我省养殖业的建议 1.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改良品种,调整养殖结构。要调整牧业和渔业养殖结构,加快草食动物和特种养殖的发展步伐。要进一步加大对养殖业的科技投入,生猪生产应尽量淘汰劣种公母猪,发展三元杂交瘦肉型猪。 2.加大资金扶植力度,为农户实现规模养殖创造有利条件。农户愿意发展规模养殖的,乡、村组织和银信部门要积极支持,要在贷款、生产服务、销售等方面为农户发展规模养殖提供条件。 3.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近两年,屈原农场以正虹集团下属的兴农公司及4家民营饲料加工企业为主体,与农户签订养猪合同,实行"订单养殖",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公司对农户养殖实行全程服务,如提供良种仔猪、贷款建猪舍、贴息赊销饲料、上门技术服务、病死猪负担70%的保险。这样,既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水平,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养猪每头可赚100元,公司也盈利200万元,实现了企业和农民"双盈"。其做法值得推广。 4.扶植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户养殖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集体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联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实施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只有形成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利益共同体,才能把产品做优、产业做大,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制定扶植政策,加大培育和发展力度,为其创造发展壮大的宽松环境。
| |||||||||||||||||||||||||||||||||||||||||||||||||||||||||||||||||||||||||||||||||||||||||||||||||
执笔:贺友斌 核稿:罗 凯 |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