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九五”期间湖南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

(2001年第08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1-02-23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实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九五”期间,我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翻两番,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根据小康目标,居民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2400元即实现翻番,200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219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达2451元,超过了小康目标。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消费支出5218.79元,比1995年增长34.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递增4.1%,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一、消费结构变化的特点

1.自理性消费比重上升,福利性消费比重下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制度改革的进行,中国经济逐渐进入到主要由市场力量主导而非政府计划主导的时代。居民消费内容中,国家以各种补贴和福利形式分配给消费者的非商品性消费改由职工自己承担。2000年末,湖南有77.2%的城镇住户通过购买公房或筹资建房等形式拥有住房。房租也从计划型低租制走向市场价,居民的房租支出由1995年的人均23.81元提高到105.97元,提升3.45倍。教育制度改革后,"九五"末期,居民对高等教育的负担比例大幅度增加,居民花在中学生身上的择校费用也相应增加。200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教育费比1995年增长89.4%。医疗制度改革后,居民医疗费自理部分明显增加(部分地市尚未全部实行)。从医疗费支出看,2000年全省人均270.24元,比上年增长31.2%,比1995年增长147.7%。居住、教育、医疗这三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1995年的6.3%、6.4%、2.8%上升到11%、9.1%、5.2%。

湖南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比较

                                                       单位:%

食 品

衣 着

用 品

医 疗

交 通

文 娱

居 住

其 它

2000年

1995年

2000年比1995年±%

37.2

48.9

-11.7

9.5

12.4

-2.9

10.4

9.5

0.9

5.2

2.8

2.4

7.6

5.3

2.3

14.4

10.5

3.9

11

6.3

4.7

4.6

4.3

0.3

2.生存资料消费比重降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消费比重提高。 "九五"期间,消费品生产不断开拓新产品,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的产品受到居民青睐。从耐用品拥有量情况看,2000年末,空调每百户33.41台,"九五"年均递增速度30.3%,组合音响28.18台,同比增长29%,摩托车13.16辆,增长29%,电脑、微波炉、影碟机等纷纷进入居民家庭。食品、衣着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消费数量继续增加,但增长速度缓慢,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速度超过80年代和90年代。2000年比1995年下降了11.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85个百分点,而1980年至1990年10年间仅下降1.7个百分点。

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变化情况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恩格尔系数

5年前±%

57.4

-

53.5

-3.9

55.7

2.2

48.9

-6.8

37.2

-11.7

  

食品结构变化明显。收入的增加,给城镇居民“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赋予了新的含义,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吃饱,而是吃好,讲究膳食结构和质量。居民食品消费方式,日益走向方便化、社会化。2000年居民的在外就餐占食品消费的比重由1995年的12.4%上升到19.3%。衣着消费越来越丰富多彩,比重略有下降。相对于其他实物消费,"九五"期间人们在穿的消费上千变万化,从"时髦就是美"到讲究服装的搭配、品位、自我个性化。居民的住房消费由追求住房面积的宽大向住房设施全、舒适豪华转变,居住消费成为上升最快的项目,占比11%,比1995年上升了4.7个百分点。居民文娱消费比重在八大类中仅次于食品,比1995年提升了3.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比重在吃、穿下降的同时,发展性、智力性、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上扬。

3.居民消费选择性增强。买方市场加剧了生产者、商家之间的竞争,改善了生产和销售服务,丰富了市场供应。在省会长沙,一些资金雄厚的大超市由于产品品种全、明码标价,使消费者选择性加大,能较好地满足具有不同消费水平的要求,拓宽了居民消费领域。由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的拉大,使居民消费结构层次鲜明,出现丰富性、多样性。

2000年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结构比较

                                                         单位:%

食 品

衣 着

用 品

医 疗

交 通

文 娱

居 住

其 它

   

最高收入

最低收入

37.2

29.2

54

9.5

9.0

6.3

10.4

13.6

4.1

5.2

5.5

6.5

7.6

9.7

4.8

14.4

16.2

9.4

11

11.2

11.7

4.6

5.6

3.2


4.居民无形消费比重上升。消费结构的变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转而推动了居民实物消费。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更多的服务消费闯入居民消费领域。一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各种厨房、卫生间现代化兴起,水、电、燃料费用增加。2000年人均支出244.84元,较1995年增长85.9%。二是较高层次需要的服务消费增加。双休日的实施,居民闲暇日增加,人们用于旅游、娱乐、参加体育运动、学习等消费比重提高。人均旅游支出2000年比1995年增长1.36倍。三是信息化的发展使人们用于通讯和上网的费用增长较快。"九五"期间,湖南城镇居民信息消费增势迅猛。2000年人均通讯服务费243.9元,比1995年增长1.02倍,年均增长15.1%,比消费支出的增幅快9个百分点。每百户电话拥有量从1995年的45台增加到80.3台。移动电话拥有量已达到每百户21.4台。家用个人电脑拥有量以年均74.7%的速度递增,2000年末每百户10.7台。

综上所述,我省城镇居民“九五”期间总体消费结构已从温饱型转为小康型。但总的趋势掩盖不住内在的差异。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富裕起来的人,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提升。另一极则是部分低收入居民的温饱问题有待解决。人均月收入在200元以下的贫困者还占5.2%,其消费结构仍未达到温饱型。

二、影响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小康型比温饱型有着质的变化,形成了其鲜明特色。这是因为“九五”时期我国各项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对经济发展和城镇居民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是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刺激消费的措施,如提高收入水平,降低存款利率,改善消费环境,鼓励消费信贷,增加节假日等。从实施效果看,1996年至2000年的收入增幅分别为0.2%、0.3%、3.8%、7.4%、5.6%,1999年和2000年居民收入增幅大于1996年、1997年和1998年,一部分中低收入户因此增加了收入,消费提升较快。

二是物价改革影响了城镇居民的消费取向。“九五”期间价格机制有了明显改善,随着商品的类型、领域市场调节比重加大,在市场作用下,商品价格有涨有落,并影响着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电视、冰箱、洗衣机、手机等用品以及各类衣着、食品降价幅度较大。液化气、学费、医疗费等服务性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断上涨,服务价格连续上涨,使居民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趋于被动。

三是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消费结构的改善影响深远。国有企业“关、停、并、转”和对产业结构进行的适应性调整,是国家在“九五”期间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针。大多数城镇居民在国企就业,国企改革的力度对居民的就业结构及其收入多少、居民收入构成、收入差距等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对一、二、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进行合理调整,加大了第三产业的投入。从消费的角度看,“九五”期间的这一举措提高了国企的效率和效益,促进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相适应,对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住房、教育、医疗三大制度改革加大了城镇居民支出,消费项目受到影响。三大制度的改革使过去由国家的福利供给转变为货币化。由于这些改革尚在继续完善,从全省情况看,有的支出扩大,但收入没有相应提高,大部分城镇居民因此感受到了压力。在消费结构中,居住、医疗、教育支出大幅增加,并将在今后继续成为城镇居民支出增长的首要项目。


               居民消费支出增幅比较

                                                       单位:元

消费

食品

衣着

用品

医疗

交通

文娱

居住

其它

2000年

1995年

2000年比1995年±%

5219

3886

34.3

1944

1898

2.4

495

481

2.9

545

371

46.9

270

109

147.7

396

207

91.3

754

408

84.8

577

244

136.5

239

168

42.3

五是金融体制改革以新的方式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大多数城镇居民的传统是,收入越多,储蓄越多。“九五”期间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股票、债券、信用卡、保险以及贷款消费等被更多的居民所接受,更新着居民家庭的理财观念,使居民将多余的钱选择投资用于货币增值,包括风险投资,如办私营企业、购买债券和股票等。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储蓄性保险114.26元,比1995年增长4.32倍,购买有价证券同比增长2.83倍。 

三、几点建议

“九五”期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有了质的变化,但传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加上产业结构调整不完全合理、居民收入增幅较缓等种种因素,制约着消费结构的进一步改善。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需要产业结构相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对城镇居民小康生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1.要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一些局部地区"高消费、高投入、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仍然流行,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一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仍在进行"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行为。城市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综合治理,一些城市的士收费价格定得过高,以致的士数量供过于求,居民生活、饮食服务业燃料大量用煤,造成环境污染、能源浪费。致使消费结构不能合理化发展,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 2.产业结构调整应考虑居民消费的承受能力。一是要加快文化娱乐业发展。"八五"期末和"九五"期初,快速发展的文化娱乐业由于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以至于很多人将精神生活理解为仅仅是在夜总会、歌舞厅潇洒走一回。随着生活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很快走出这一误区,但文化娱乐业发展已严重滞后,且多是面向高收入的高消费,使大多数城镇居民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麻将桌上,甚至让邪教乘虚而入。旅游、娱乐市场潜力很大,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在形式上、内容上都应尽快适应转变了的消费结构,多组织群众参与性强的健康公益性娱乐,减少营利性娱乐的比重,正确引导文化娱乐业发展,满足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爱好、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闲暇需要。二是要尽快完善信贷消费,加大其消费比重。目前城镇居民信贷消费的比重不大,这并不等于没有市场。从调查中了解到,除了对预期收入信心不足担心还贷外,相当一部分居民认为金融部门推出的信贷消费还处于完善中,繁杂的手续让人望而却步,加上对信贷消费的定位一般是白领阶层、高收入者,其他居民则因门槛太高而无缘问津。拓宽信贷领域,简化手续,将使信贷消费走向更多的居民。因此,有必要加快信贷消费的改革步伐,面向更多居民的需要,以扩大消费、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二)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九五"期间,由于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使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增幅较低,湖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5.8%,扣除物价影响因素年递增3.8%,仅为"八五"平均增速的一半,也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部分居民仍生活在温饱甚至贫困线上,大多数居民的消费需求受支付能力影响。因为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减,较高收入户收入增长更多的是用于储蓄,因此,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重点应放在中低收入者,这样对于提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创造就业机会也有积极意义。以每人每月涨工资100元计,1000万人一年的收入增加才120亿元,以50%的边际消费倾向论,增加消费仅50亿元,即使考虑到乘数效应,影响也不很大。然而,如果涨工资带来全社会比附效应,引起工资的连续上涨,则收入增长的效果就要大得多。 

(三)加大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力度。现实生活中,产品和服务中假冒伪劣及欺诈、误导现象愈来愈多,使生产厂家和商业经营者普遍反映"商品难卖,生意难做"。让广大消费者无法"明明白白消费",即使一些消费者想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因维权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只好忍气吞声,或放弃消费。致使消费潜力与现实消费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不正常现象严重制约了消费增长,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各种不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四)改善消费环境要两手抓。改善消费环境,政府部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政府部门在这方面的定位,更多的是改善硬环境,比如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电、气能源的供应,这是重要的。但软环境的建设同样重要,因为制约消费的软环境不如人意的地方仍存在。如仍在执行的一些限制性消费政策、行业垄断、各种不合理收费、治安状况不佳等。消费是个人、家庭的行为,但又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行为,而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生产对经济发展、改善消费结构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千方百计抓好消费环境的改善,增强社会公众的消费信心,无疑是今后工作的重要选择。

 

执笔:梁已香
核稿:罗 凯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