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南农村经济问题的思考
(2001年第12期)
2000年是 "九五" 规划的最后一年,我省围绕省委、省政府年初确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目标,以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和实现农民增收为重点,抓住各种发展机遇,采取各项积极措施,克服各种困难,全省农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总体表现是:发展速度回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总产略减,优质稻比率大大提高,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生产严峻局势扭转,农民收入继续增长。 一、2000年农村经济发展新特点 1.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质量效益有所提高 2000年全省各地顺应市场变化,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近几年中结构调整力度最大的一年。粮食作物本着稳定生产、调优品质、提高效益、促进增收的原则,适当压缩了部分早籼稻种植面积。全省粮食作物面积调减为 经济作物结构调整。油菜籽是湖南的一大农产品,在油价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全省油菜籽种植面积保持在784.42千公顷,加上其他油料作物,全省油料种植面积为935.00千公顷,减少0.50千公顷,下降0.1%;油料产量139.35万吨,增长7%,其中油菜籽产量达109.37万吨,增长8.3%,创历史新高。棉花由于供大于求,库存积压,价格低迷,效益下降。播种面积在上年大幅调减的基础上再度调减11.82千公顷,调减7.5%;产量减为17.13万吨,下降3.2%。由于1999年烤烟价格上涨,加上推广的优质烟销路好,且烟草部门实行"订单农业",农民种植烤烟的积极性提高。全省烤烟播种面积为79.67千公顷,增长19.2%,产量为15.55万吨,增加3.15万吨,增长25.4%。随着苎麻价格回升,麻类种植面积增加,麻类产量大增,达7.0万吨,增加2.84万吨,增长68.4%。蔬菜、花卉种植面积增加较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20.27千公顷,增长13.4%,花卉产值增长55.8%。 林业建设重点抓了退耕还林试点、“三难地”绿化、森林资源保护、林业分类经营等工作,林业建设取得了新成就。到2000年末,全省有林地面积达94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4.4%,森林蓄积量达2.9565亿立方米,立竹达14.68亿根。实现了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的同步增长,林业总产值达到51.01亿元,比上年增长4.3%。 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在稳定推进生猪品种优质化的同时,全力发展牛羊等草食性动物,重点抓住5个10万亩以上山地草场开发,完善并新建了一批肉用牛、良种羊繁育基地和品改站。猪、牛、羊、家禽生产喜获丰收,特别是生猪生产严峻局势一举扭转,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生猪生产上半年实现恢复性增长,下半年稳步发展。全省肉猪出栏6042.18万头,比上年增加230.31万头,增长4%。生猪生产局面好转,除了政府的积极行为和较好的政策措施外,主要原因是养猪效益回升,农民饲养肉猪积极性上涨。据调查,2000年我省生猪收购价格在上年的低价位上有所回升,一般土杂猪收购价格稳定在每50公斤280元左右,比上年上涨6%;良种猪价格稳定在每50公斤350元左右,上涨50元。加上粮食和饲料价格的下跌,养猪成本下降,每出栏一头肉猪盈利达到80元左右,亏损局面得以扭转。草食性动物及家禽生产情况较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牛出栏131.63万头,比上年增加9.53万头,增长7.8%;羊出栏519.23万只,增加56.07万只,增长12.1%;家禽出笼41855.42万羽,增加3410.88万羽,增长8.9%。相对于生猪生产,草食动物饲养成本低,市场需求空间较大,能获取较高效益,调查显示一头肉用牛的出售可获利400元左右,相当于5头肉猪,农民饲养积极性高。 水产品价格回升,水产品产量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产量达133.21万吨,比上年增加8.76万吨,增长7.0%。 调整出效益,调整促增收。200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1.89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3%。其中种植业产值579.81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1%。,畜牧业、渔业的产值达到486.1亿元和80.91亿元,分别增长3.9%和11.5%。依此计算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780.47亿元,增长3.8%。200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197.16元,比上年增加49.98元,考虑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6.86元,比去年增加54.86元,增长2.6%。 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如对华容县三封镇复兴村7个组70户农户的调查,70户农户共播种早稻215亩,比上年减少115亩,蔬菜、瓜果面积195亩,比上年增加108亩。上半年蔬菜、瓜果收入人均103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74元,增2.9倍。调查的7个组中,种植结构调整的5个组,1-7月人均总收入2239元,其中蔬菜、瓜果总收入人均1286元,未调整的2个组人均总收入1090元,其中蔬菜、瓜果271元。两相比较,人均总收入相差1149元,蔬菜瓜果类收入相差1015元。5个调整组共有耕地面积339亩,种植业收入29.5万元,亩均870元,2个未调整组耕地面积138亩,种植业收入4.43万元,亩均319元,亩均耕地收入相差551元,调整组人均纯收入1864元,是未调整组的2.7倍。 2.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势头 据省乡镇企业局统计,2000年全省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13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实交税金69.6亿元,增长9.4%。其中乡镇工业完成增加值775.1亿元,增长10.8%,乡镇工业产销率为95.7%。乡镇企业发展特点有四: 一是规模企业效益趋好。全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乡镇工业企业由上年的1693家增加到1875家,增长10.8%。这1875家乡镇骨干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2.8亿元,增长16%;实现利润总额15.2亿元,增长20.3%;实交税金10.4亿元,增长17.7%。 二是乡镇工业小区发展较好。全省18个省级乡镇工业小区完成产值152.4亿元、实现利润11.2亿元、实交税金2.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7%、21.7%和23.5%,小区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三是外向型乡镇企业继续发展。年底全省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乡镇企业达到182家(不含"三资"企业),全年自营出口创汇2.8亿美元(含"三资"企业),同比增长39%。其中出口创汇超过100万美元的乡镇企业达到27家,新增9家,其中自营出口创汇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2家。 四是农副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如湘阴县2000年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06家,新增产值2.3亿元。衡阳市2000年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652家,组建各类农业产业化集团14个,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订单农业的发展。祁东县通过组建黄花、香芋、草席 三大集团,以销售促加工,以加工带种植,繁荣了全县黄花、香芋、草席加工业,并带动全县扩种黄花3.8万亩、香芋2万亩、草席2万亩,使全县黄花、香芋、草席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3万亩、5万亩和11万亩。其三大特色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其中黄花菜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黄花集团也因此完成工业产值2.1亿元,实现利润1136万元,实交税金36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2%、46%和38%。 3.多数农产品价格仍处低谷 2000年生猪等少数农产品价格有所回升,但大多数农产品价格仍处于低迷状态,其中粮食价格下降幅度较大。据调查,前三季度农民出售粮食每公斤0.8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6%,其中稻谷每公斤0.86元,下降24.5%;油料每公斤1.78元,下降11.4%;糖料每公斤0.29元,下降15.9%;蔬菜每公斤0.83元,下降17.8%;水果每公斤0.86元,下降37.7%。多数农产品价格长期在低价位徘徊,严重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不利农村经济发展。 4.早籼稻退出保护价带来了积极影响 早籼稻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范围后,产生了短期阵痛,主要是粮农对种粮前景的盲目感加重,基层收上缴难度加大,地方财政收入短期受到影响等。但更多的是给粮食生产带来一些积极影响。一是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1999年全省稻谷产量占粮食产量的88.1%,其中早籼稻占稻谷产量的35.7%。而今年早稻播种面积减少3.5%,优质稻面积增长41.8%,粮食品种结构得到较大幅度调整。二是农民增强了市场意识。缩小保护价收购范围,粮食价格大幅度下跌,降幅超过20%,农民种植常规稻无利可图,转而随着市场安排农业生产,市场意识加强。三是促进了粮食顺价销售。早籼稻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后,粮食部门根据粮食市场情况,与物价部门自主协商确定收购价,粮食收购企业有了自主权,粮食顺价销售得到较好实现。四是减轻了财政负担。粮食企业运用市场机制自主经营,政府对粮食企业的干预减少,粮食收购的财政包袱减轻。 5.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 由于我省继续出台了一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以规模经营、龙头企业建设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规模化布局进一步形成,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家庭为中心的土地集中经营规模扩大,种植专业户、养殖大户的规模也有新的扩展;主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进一步发展,优质稻主要集中在40个商品粮生产大县连片开发,优质棉主要布局在洞庭湖区生产;龙头企业建设成效更加明显,省级龙头企业效益有所提高,市州一级龙头企业也有发展,带动农户近50万户;农副产品商品基地建设达到一定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 6.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农村经济环境2000年进一步得到优化。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全省兴修水利、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方面投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二是政府对农村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龙头企业的发展、种养品种改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出台了更为优惠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种养结构。三是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市场进一步发展,市场管理更加规范。四是全省各地抓干部作风建设,为农服务意识趋于浓厚,目标更加明确,改善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主要问题 2000年全省农村经济运行质量态势良好,但几个普遍性的问题仍然存在。 1.土地流转不畅,农村经营机制亟待完善 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土地流转问题成为进一步完善农村经营机制、促进农村经济运行质量迅速提高的当务之急,我省一些地方在这方面已经摸索出了一些好的做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但从全省情况看,存在着机制不完善、流转行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一是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附加值偏低,土地转包困难大,出现新的耕地抛荒现象。如桃江县一农户种植2亩一季稻,稻谷收入576元,各项费用支出621元,相抵亏损45元。由于别人不愿转包,他只好将水田抛荒,外出打工。二是土地承包关系难稳定,土地流转障碍多。一些地方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信心不足,土地承包关系难以稳定,土地流转不畅。三是短期式承包造成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降低土地质量。土地流转问题明显存在,不利于农业生产上规模,影响土地使用效率。 2.农村经济新亮点不多,农民增收难度较大 我省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传统框架并没完全突破,新的亮点不多,农民增收的困难仍然较大。全省农村经济结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落后于全国水平;乡镇企业经营状况欠佳,二、三产业发展不快,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农林牧渔业内部林业和渔业产值偏低,农村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品种和质量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好的解决,农产品优质品率提高不快。由于结构方面的问题,农民收入渠道仍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打工为主。种、养两业由于产品价格低迷,比较效益低下,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民劳务收入难以继续大幅度增长。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亮点不多,农民收入增长困难。 3.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布局的结合点把握不够,规模经营没有形成气候 农村经济的区域化布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我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产业分布、品种提高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的结合点还把握不够,“一地一品”、“一区一业”等专业化政策实施不力,土地连片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没有大的突破,农业生产分散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形成合力,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轮廓不清晰,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不利农村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 4.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明显 从农业内部结构看,我省由于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作用没有明显发挥,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相当突出。我省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山地、草场及可利用内陆水面面积不少,但林业、渔业产值份额偏低,畜牧业也没得到新的发展。我省是农村劳动力大省,具有发展农村经济的人力资源优势,但从产业分布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占乡村实有劳动力的比例在70%以上,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不到30%,从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仍然存在。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村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说明市场对我省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农村市场经济建设。 三、几点建议 1.搞好土地流转工作,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良好的土地流转机制是推动农业生产上规模的必要前提。要实现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一要将土地承包的稳定与土地有序流转有机统一起来,在政策上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归承包者所有并保持长期稳定,同时允许承包者采取拍卖、转让、转包等方式自主处理土地使用权;二要出台一些政策,对承包他人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在资金、技术、产品销售等方面予以倾斜;三要制定一套管理办法,对土地流转程序、手续进行规范,使土地流转有章可循;四要结合农村城镇化,鼓励农民放弃土地经营,转移到小城镇,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2.着力培育农民收入增长的新支点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既要立足于传统优势,又要着力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利建设投入,搞好湖区治理和解决湘南干旱问题,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好的条件;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投入,加速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工作,增强科技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三是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一方面扩大小城镇建设所带来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民收入增长拓展空间;四是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布局,特别是要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让农民获得更多的结构调整效益。五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机会,拉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3.更好地发挥市场对农业的牵动作用,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省农业生产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对农业的牵动作用,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多层次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以适应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要进一步解决好传统农业重规模轻结构、重产量轻质量、重生产轻市场、重初级产品轻加工产品等问题,合理配置使用农业资源,发挥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农业经济质量的整体提高。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体系,通过价格杠杆发挥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引导作用,推进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4.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增强小城镇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趋明显。一是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提高小城镇质量。要把城关镇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建制镇,作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和龙头,加强科技投入,鼓励各种要素向小城镇集中,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二是突出特色和个性,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和产业特色,按“一业一镇,一品一镇”的思路确定和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壮大经济实力;三是集中和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变化,增强综合功能。针对小城镇乡镇企业不发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要在小城镇适度集中和发展乡镇企业,进一步改革体制,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并由此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变化,逐步弱化小城镇农业功能,增强综合功能,更好地发挥聚集效应和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
执笔:刘顺国 周杰韩 核稿:罗 凯 |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