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关注城镇职工贫困现象
(2001年第19期)
随着企业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品结构的重大调整,下岗职工大量出现,城镇贫困现象不仅发生在纯居民中,也发生在各种经济类型的困难企业中。贫困职工的出现已成为社会转型时期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岳阳调查入手对此作一分析。 目前,岳阳市市辖范围内有城市人口101.54万人,其中各种所有制职工52.29万人(离岗仍保留工资关系的9.99万人)。市辖6县(市)、岳阳楼区、云溪区(君山、屈原、黄盖湖、钱粮湖农场未统计)等共有贫困人口85616人。其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150元以下的31843人,200元以下的53773人。月人均可支配收入15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分布情况:汨罗县3600人、临湘县3305人、岳阳县1871人、华容县3900人、平江县2386人、湘阴县4324人、岳阳楼区11782人、云溪区675人。进入三条保障线的人数为:领取失业救济金的3816人,领取下岗职工生活补贴的37043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22022人,共计62881人。 一、职工致贫的原因 职工贫困成因主要有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自身素质两大因素。 (一)企业经济效益差是造成职工贫困的主导因素 1.业务量萎缩。岳阳港务总公司有个分公司,承担省内成品油水上运输业务,水手都是挑总公司中素质最好的。近年来由于其他运输公司加盟,加之石油公司自身也造船参与营运,该分公司业务量逐年下降,由最初每年20万吨的货运量,降至不足8万吨。分公司330名职工,目前已有45%的职工下岗。 2.资源枯竭,因无接续和代替产业,导致职工大面积失业。桃林铅锌矿是以资源开采为主的矿山,共有职工7996人(包括退休的共有10672人),因资源枯竭进入衰退期,又无合适的接续和替代产业,主管部门准备将矿山关闭,致使该单位已有职工及家属共8787人进入"低保"(最低生活保障)。 3.市场变化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岳阳市氮肥生产行业共有氮肥厂7家,这些厂家工艺、质量都是相当成熟和过得硬的,其中岳阳市氮肥厂生产的碳铵,是全国有名的产品。这些厂家本是该市的支柱产业,年生产能力为100万吨以上,除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还有部分产品外销。近年因外销市场逐步缩小,本地需求也逐年下降,年需求量缩到20万吨左右。量降的同时价格也在降,碳铵从每吨580元降至每吨390元(最低时为每吨280元),从而造成71%的厂家亏损,开工严重不足。拥有1000多名职工的湘阴氮肥厂,2000年仅开工63天,2001年全面停产。该市氮肥行业6900名职工,已有43%的职工下岗。 4.企业生产后劲不足。红日机械厂是从新邵搬迁至岳阳的军工企业,整个搬迁过程共耗资2亿元,每年仅支付利息一项就需要1000多万元。该厂员工素质和技术设备都是一流的,转型后的产品主要为锁具,主要供给长安、一汽、奥托等汽车生产厂家和供应外贸出口。自1997年搬迁后,尽管订单纷至沓来,但无资金购买原材料进行大批量生产,只能等小批量生产的货款回笼后再恢复生产。受资金困扰致使生产能力难以发挥,企业江河日下,旧帐未还又欠新债。搬迁没有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却将企业推向了破产边缘,成为财政的一大包袱。目前,该厂4432名职工与退休人员(退休人员1400人),有4个月未发工资和退休费,50%的家庭月人均收入在200元以下,822人(占职工与退休人员总数185%)月人均收入在150元以下,已有209人进入"低保"。 5.决策失误。市电子仪表厂(现恒辉电器厂)于1984年建厂,曾红火一时,但从1987年起,由于厂领导决策失误,产品没有销路,1986年底企业被迫宣告破产,525名职工全部失业,破产时人均负债13.3万元。 6.重组无效。市粮食包装总厂,从建厂到1995年共亏损2888万元,资产负债率达265%。1995年通过破产甩掉债务包袱后进行重组,但重组后该厂并未调整产品结构,依旧"穿新鞋走老路",所产低附加值的麻袋大量积压。2000年下半年停产,又新增亏损2260万元,目前有1550名职工下岗。 7.体制差异。市彩印厂和岳阳印刷厂,1983年固定资产、盈利水平、设备状况相差无几,但从当年分归地、市管辖后,便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市彩印厂多年来一直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到2000年有300多名职工下岗;而岳阳印刷厂同期有600多职工在岗,创利30万元。主要原因是:分家后,当时的地区采取了市、县利润33%的办法征收所得税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放水养鱼。而市里则采取的是8级累进税制,企业负担重,技改投入缺资金,生产无后劲,加上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所以步入市场经济后,市彩印厂必然不堪一击。 8.竞争加剧。改革开放以前,岳阳市的船户都使用市齿轮箱厂生产的船用齿轮箱,后来基本上使用浙江船用齿轮箱厂的产品,原因是质量等同,浙江产品价格便宜。浙江的这类产品基本占领了岳阳市场,有着40年历史的市齿轮箱厂也因此停产,70多名职工全部下岗。 9.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严重亏损。市水运公司历年来都有比较稳定的货源,令同行刮目相看,但从1998年后由于不确定因素造成企业严重亏损。1998年,该公司防汛结费233.6万元资金未到位,出两起水上事故赔款近百万,加之内部管理等问题,造成当年亏损479万元。2000年,由于主要燃料柴油涨价幅度太大(年平均涨价1000元/吨),仅此一项就增加成本300万元,造成当年新增亏损额140万元。2001年新年伊始,该公司又出一起重大水上事故,一艘新添置的大吨位油轮(4600吨)撞了别的船之后,又被其他的船撞沉,400万元的创利计划泡汤不算,还要背上比过去更沉重的债务包袱,从而陷入了更深的困境。目前,该公司1256人中有33%的人下岗,有69户进入"低保"。 上述类型的企业,大部分多年未搞过技改,设备状况差,职工福利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更谈不上引进高、精、尖人才,因而普遍存在生存危机。 (二)职工个人特殊困难 有的因本人重病或子女读书费用高、家庭人多负担重、甚至个人意气用事以及半边户等原因造成贫困。 二、解决贫困问题的出路 解决贫困问题的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生产,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落实下岗职工、失业职工自谋生路再就业的优惠政策。要想方设法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对女满42岁、男满45岁未达法定退休年龄的破产及其他企业下岗职工,在安置上应区别对待。这方面群众呼声十分强烈。其原因:第一,这代人大多责任感重、事业心强,但历史造成这一代人大部分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较少(有的因上山下乡耽误了宝贵年华),后果不应全部由他们承担。第二,一般在这个年龄阶段,已为国家做过20多年贡献,同时也失去了再就业的年龄优势和身体优势。第三,这部分人在家庭中的角色一般最多重的,也是举足轻重的,对长辈要赡养,对晚辈要培养,家庭正好进入花钱的高峰期,同时也失去了再次择业最起码的经济基础。正当他们需要肩负重担的时候,却连自我生存都难以维系。因为牵涉几代人的问题,容易激发群众情绪,造成社会问题。建议在其未达法定退休年龄的时候,按不低于"低保"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 2.加速现有正常运转企业的改制工作,转换机制,激发活力,增进效益。 3.在企业改制中,以效益较好的企业和上市公司为龙头组建行业集团,改变同行无序竞争的局面。 4.确定"低保"对象,以家庭财产作为参考值,并结合本人现实生活状况决定。 5.重点扶持有机构成与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发挥其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创利优势。 6.对实行"两个置转"买断职工工龄的企业,要妥善安置职工,抓好这些人的再就业工作,防止新的贫困源产生。 |
执笔:李机生 左国堂 周 鼎 核稿:罗 凯 |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