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2002年湖南省消费品零售市场展望

(2002年第05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2-03-15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由于一系列有利于居民消费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我省消费品市场保持了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1.07亿元,增长10.7%,总量在全国各省市中为第12位,比上年提前1位。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对我省的出口不利,而投资主体内在动力不足,民间投资启动不理想,今年我省经济要实现增长9%的目标,就必须然在消费上做文章。2002年我省的消费品市场何去何从、能否担当推动经济增长重任?是延续2001年的运行态势,保持平稳增长还是有新的趋势?有必要认真分析影响我省今年消费品市场运行的各种因素。
    一、2002年我省消费品市场展望
    (一)有利因素
    1、宏观环境及政策作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2002年国家仍将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具体政策方面看,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各种约束消费需求增长的政策正在被取消,预计2002年伴随我省治理经济环境力度的加大,我省在这方面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最近第八次降息也将在促进消费需求增长中发挥作用,总的来说,政策有利于消费。另一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使我们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全球经济并按照国家惯例行事,从而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活力,在市场竞争压力和政府导向的双重作用下,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将加快,新产品将不断增多,供需矛盾将有一定程度的缓和。
    2、人口增加和城市化水平上升的推动。近几年我省人口呈稳定增长的态势,每年新增人口30多万人,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仅此一项每年将稳定拉动居民消费近10亿元。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由于城市的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从而推动零售市场的增长。据测算,在目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状态下,每提高1个百分点的城市化水平,全省居民消费总量将净增22亿元。2001年我省的城市化率为30.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我省情况看,推进城镇化作为一项重要政策,必将推动我省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002年城市化率应能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相应地会带动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3、汽车有望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入关后国内轿车市场价格的明显下调,居民的购车热情明显上升,根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86%的大中城市居民对汽车感兴趣。目前汽车消费在北京、深圳、成都等地已成气候,私人汽车消费正在兴起。据调查,深圳市2001年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14辆,中国曾经出现的百元级(自行车、手表)、千元级(冰箱、洗衣机、彩电)消费高潮有望在万元级消费品的代表——汽车上再次体现。只要辅以适当的政策支持,我省居民目前近3000亿元的购买力完全可以形成一个新的以汽车等高档产品为主的新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品的升级,带动整个消费市场。
    4、旅游业发展的拉动: 旅游业已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1年我省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0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0亿元,增长41.1%。旅游业发展促进了零售市场增长,据旅游抽样调查推算:2001年我省旅游者购物及饮食消费约为78.66亿元左右,占全省零售市场销售额的5.2%。2002年是实现我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关键性的一年,我省将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突出“精品”战略,加快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我省旅游业将会有较快的发展,从而带动消费品市场的增长。
    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从宏观上确保我省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
    (二)不利因素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的消费倾向下降。随着涉及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实施,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结构性失业”、企业体制改革引起的减员,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等使居民就业稳定性减弱,居民收入预期不乐观,消费心理趋向谨慎,防患未然的心理导致即期消费减弱,储蓄刚性增加。 而目前通过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基本上没有,加上城镇就业压力大,农民外出打工机会减少,农民收入增长更不乐观。对个人收入持不乐观的态度,影响了消费信心,使消费倾向下降,2001年我省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分别为81.8%、87.9%,均比上年下降2.11个百分点。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去年所作的全国消费者意向调查表明,对于增加的收入的分配,只有26.74%的消费者选择把增加的收入的全部或大部用于消费,而选择将增加的收入全部或大部存银行的消费者比例达到60.66%。我省的实际情况也与此相符,2001年末全省城乡居民的存款达到2183.73亿元,比年初增加311.88亿元,增长16.7%,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存入储蓄款888.12元,储蓄性的保险149.8元。可见,居民消费进一步扩张的阻力较大。
    2、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之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状况的多样化,带来了经济利益在不同利益群体间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居民收入差距在城乡、行业、城乡内部之间等各个方面不断扩大。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例,近两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218.7元、6780.56元,而同期农民分别为2159元、2264.71元,城镇居民收入分别是农民的2.88倍、2.99倍。2001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3.4%,比上年的34.7%下降了1.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是城镇居民的28.7%,比上年的30.2%也下降了1.5个百分点。另外,行业之间、城乡居民内部之间的差距拉大也是不争的事实。收入分配出现了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少数人聚集了相当多的财富,因而有相当多的资金沉淀,不能形成有效消费需求。据有关资料推算,到2000年底全省累计节余购买力近3000亿元,且随着贫富差距拉大将会使更多的消费购买力沉淀,对形成有效需求不利。
    3、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制约。90年代以来,我省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率,1996-2000年我省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3.4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96%,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1%,分别相差6.29个和3.75个百分点。2001年在两次较大幅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刺激下,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了GDP增长速度,但占人口 70%的农民同期的人均纯收入仅增长4.7%,比GDP增长慢4.3个百分点。收入增幅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率,供求矛盾进一步扩大,使我省在实行扩大内需政策时,消费需求的扩张明显受到居民购买力的限制。
    4、商品性消费比重降低。近几年来,我省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中教育、医疗、旅游、居住、通讯服务等非商品性支出呈增大趋势(见下表),200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服务、教育、电讯费、旅游支出分别为59.14元、567.47元、238.53元、117.4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4.3%、19.9%、31.4%、67.5%,远远高于总消费支出增长6.3%,仅此四项就占城镇居民消费总支出的17.7%,比上年的比重提高了3个百分点,商品性消费比重降低,影响消费品市场发展。

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变化情况表

 

总量()

 

 构成(%

 

 

1995

2000

2001

1995

2000

2001

总计

3885.6

5218.8

5546.22

100.0

100.0

100.0

食品

1898.1

1943.7

1943.55

48.8

37.2

35.0

衣着

481.1

495.2

551.47

12.4

9.5

9.9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370

544.5

460.15

9.5

10.4

8.3

医疗保健

10.87

270.2

328.63

0.3

5.2

5.9

交通和通讯

206.9

395.7

474.69

5.3

7.6

8.6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408.4

753.8

826.89

10.5

14.4

14.9

其中:教育

450

473.5

567.47

11.6

9.1

10.2

居住

244.3

576.7

662.4

6.3

11.1

11.9

杂项商品和服务

167.5

239.1

298.45

4.3

4.6

5.4


    5、物价持续走低。2001年我省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2%,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9%,今年元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又下降1.9%。随着关税的降低,部分进口产品价格会大幅度下降,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也将带动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下降,价格下降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但物价持续走低使居民对价格下降的预期进一步增强,“买涨不买落”的心理不利于居民近期消费的增长,因此价格因素对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上述影响市场运行的各种因素及当前消费品市场基本面的情况分析测算,我们认为2002年我省消费品市场将承接上年走势,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上年水平,初步预测,2002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 1670亿元,增长10.5 %,消费增长继续成为支持湖南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消费品市场的稳定发展缺乏稳固的基础。
    二、对策建议
    当前,在启动消费的短期政策初见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动消费,可以立竿见影的短期政策不多了,启动消费需求的重点要从短期政策向长期制度建设过渡,重点是将促进消费增长的短期政策与建立新的消费增长机制结合起来。
    1、扩大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保持城乡居民良好收入预期,需进一步放宽政策,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对下岗、无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在税费等方面采取更有力的鼓励政策。要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废除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地方政策,各级政府要从宏观经济决策角度考虑,把农民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加以部署,提高城市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政府要引导扶助建立城市社区服务,农村区域综合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广开就业门路。
    2、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交通等公共品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应当由各级财政资金承担起责任,不要将负担推给农民,当务之急是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变目前农村小孩学费比城市高的状况,减轻农民家庭教育负担。
    3、规范收入分配行为。要提高居民的有效购买力,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行为,调整不同收入群体分配结构,在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基础上,要想方设法地提高需求潜力比较大的城镇中低收入阶层和广大农民的现金收入,在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城市贫困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要集中财政资金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的力度,一方面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的范围,另一方面提高社保对象的收入水平,实现收入再分配。
    4、加快消费环境治理,消除消费政策障碍。要加快消费环境治理,清理和废除旧的、过时的地方性消费法规和政策,制定新的积极向上的消费政策,通过舆论宣传,使人们树立新的现代消费观念,积极培育汽车、住房等新的消费热点,当前要特别注意调整、制定新的汽车消费政策,住房消费政策,充分考虑加入WTO的新形势,适应和满足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需求,特别是私人购车的增长需求。要加快费改税的进程,取消违规、重复的收费,是改善消费环境的突破口,要加大力度整顿“死乱”行为,规范部门行为。


执笔:唐双全  (贸外处)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