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芷江县乡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剖析

(2002年第08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2-03-2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乡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是现阶段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要途径。为有效了解乡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今年元月份省农调队和芷江县农调队对芷江侗族自治县的乡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
    一、乡村劳动力及转移基本情况
    芷江县全县29个乡镇共有劳动力167840人,其中男劳动力91077人,女劳动力76763人。该县地处偏远贫困山区,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到2001年底该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51897人。广大农民为了摆脱贫困,寻求发展,毅然走出山门,纷纷外出打工。据调查统计,该县外出务工人员总数2875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7%,占富余劳动力的56%;外出务工女劳动力13976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48.6%;从年龄结构看16-30岁的外出务工人数为20517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71.4%,31-50岁外出务工人数为7392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25.7%,51岁以上务工人数为862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从文化层次分,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务工人数为24685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85.8%,高中或中专文化的3896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13.5%,大专以上文化的仅200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0.7%。从地域流向看,该县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广东、深圳、福建、浙江、上海、海南等沿海地区,少部分流向北京、江苏、广西、贵州等省市。在广东、深圳的务工人员有15000余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2%。外出务工人员根据自身条件,从事着各种行业的工作,其中从事制造业12394人(包括电子业),从事服务业的3847人,从事建筑业的3480人,从事采掘业的879人,从事其他行业人数8153人。
    二、乡村劳动力转移取得初步成效
    外出打工已逐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认识。它是帮助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是该县农民增收一条重要途径。从调查情况看,该县外出务工人员从事普通工种的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从事管理和技术工种的年收入在10000元左右。该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收入达1.5亿元。到2001年底,该县外出务工人员为农民人均创造收入349.06元,比上年增加20元。
    同时广大务工人员在外面打工,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学会了管理,挣得了资金,尤其是转变了陈旧的观念。他们不再是“井底蛙”“圆脚板”。以前,有些人外出打工认为是“走投无路”“没办法”,认为打工仔低人一等,被人瞧不起,别人问起自己在哪里做事,还不敢承认在打工,可现在大不相同了。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他们当中,有的当上了技术员、经理助理、经理,有的甚至用自己的劳务收入投资办厂,当上了“老板”。据调查,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有144人,如碧涌镇杨学武已当上经理助理;岩桥乡张儒林当上了经理,年收入均在10000元以上,个别甚至年收入达到30000元以上。罗卜田乡马坡村村民,在外打工多年积累资金,自己投资在会同县办起了酒曲厂,当上了老板,现有资金100万元以上;艾头坪乡村民张平怕1990年外出打工,当过业务员、搞过管理,1996年用自己的积蓄在深圳办起了兴达电子厂,年收入10万元以上,并解决了本乡数十名青年就业。芷江镇农民黄雨生1988年去深圳打工,现在已办起了自己的企业----深圳中旅工艺厂。在众人面前,他们都会十分自豪地告诉别人,自己在哪里打工,不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大多数务工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富了起来。同时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学成回来后,用自己有限的资金办起了经济实体,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县城及乡镇开办餐馆饭店、南杂店、服装店、缝纫店、美容美发店、家具店的有145人,在乡镇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的专业户38人,开办采石场的有6人,18人购置了汽车、摩托车,从事货运和客运服务。在本县和邻近县市从事经营活动的有58人,从事家电修理、汽车维修、室内装璜的有28人,尤其是罗卜田乡打工妹李丹,为了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慷慨解囊,为“希望工程”捐资8万元。由此可见,劳务输出是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劳务输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该县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劳务输出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该县29个乡镇都设立了“劳动服务管理站”,但大多数只挂了个牌,有其名、无其实、无人落实。认为劳务输出是劳动部门和劳动者个人的事,与己无关。没有把劳务输出摆到增加农民收入的议事日程上来认识。而要充分利用“劳动服务管理站”,积极管理,忠实的服好务。
    (二)政策措施未配套,管理工作不力
    由于该县劳务输出起步较晚,劳动力市场正在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机制不完善和制度不健全,盈利性民办中介机构过多过滥。不少所谓搞劳务输出的中介机构,根本不具备务劳务输出条件,对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知之甚少,却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在外联系用工单位,常常不择手段,甚至坑骗求职者,使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严重扰乱了劳动力市场秩序。如1999年,技校在职职工杨某和社会无业人员姚某未经劳动部门批准,进行非法中介活动。由于一心赚钱,不顾农民群众的利益,造成外出务工的20余名男工不到10天全部返回,一人还死于非命,抛尸他乡的严重后果。垅坪乡小溪村村民杨某经他人介绍到广州打工,因公造成严重脑震荡,事后未能得到厂方任何赔偿。脑震荡后遗症使她成为了痴呆人,却无人问津。岩桥乡结连村村民江某经私人介绍到怀化市一私营花炮厂打工,由于该厂管理混乱,不慎发生严重爆炸事故,与江某同去打工的两人被当场炸死,业主却畏罪潜逃,至今未能得到任何赔偿。
    四、关于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几点建议
    (一)实行有利于劳动力开发就业、创业的发展政策。要将就业纳入政府宏观经济决策重要目标。要进一步提高就业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强化政府责任。各级政府要从宏观经济决策角度考虑,把农民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加以部署,要把农民的转移就业率作为政府工作业绩的考核指标,促进农民就业的调整政策的落实。
    (二)下决心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当前的现实是,该县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与走出去的劳动力和城市的居民素质相差甚远,影响了劳动力向外的转移。今后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的现状,通过各种渠道和现有的各种教育设施,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培训资格证书并重的劳动用工制度,结合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制定岗位培训标准,加强职业证书考试的管理,使各类岗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培养和储备一技多能人才,实施品牌战略,使外出人员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鼓励挖掘农业就业空间,应当抓住国家给农业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农田水利、交通运输、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大力支持的有利时机,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以改善市场流通、发展第二、三产业为重点,搞好农村中小城镇建设,加快中小城镇建设步伐。中小城镇是连接农村和中心大城市的纽带,是工与农,城与乡的交汇点,加速中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发展繁荣城乡生活,增加就业。尤其在当前市场比较低迷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加速中小城镇建设,采取国家、集体、个体加大投资的做法,将大大促进开发农业,发展乡镇企业,改善交通条件,方便人民生活,加速城乡交流,改善投资效益,扩大农民就业并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提供便利。要把发展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人旺财旺,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把引导农村各类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五)以乡镇企业改制为动力,提高经营效率,推进发展和就业。就业依靠企业载体发展。今后,银行要调整贷款结构和贷款年限,全力支持科技型的乡镇企业发展。一些集体乡镇企业,政企不分、产权不明,影响了经营效率,妨碍了发展,导致就业不能扩大,甚至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回流。当前要推动他们实行改革,一方面,分类搞好企业改制,除宜于拍卖、租赁的外,切实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明晰产权,为建立新的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搞好政企分开,解决那种干预过多,盲目决策,又不承担后果,造成投资、经营失误的问题。
    (六)继续支持劳动力市场发展,构造政府和社会多方为农村人口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咨询、中介和合法权益保护的服务网。城市和农村改革的深入,势必要有劳动力市场的深化发展来适应。要采取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加大农村人口接受技能培训的覆盖面,以保护劳动者和企业合法权益为重点,规范管理,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城乡就业协调的机制和环境。劳务输出必须强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要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队伍,这是劳务输出的组织保证。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业等也将增加大量就业机会。同时,确立了劳动者就业的主体地位。劳动者可在城乡、地区、企业之间有序、自由流动,不受证卡、户口的限制。因此,劳动力流动的管理势必会从档案管理模式向合同管理模式转变,劳动力转移流动将会形成空前繁荣的局面。有关部门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促进劳动力的转移,使劳动力市场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承办:农调队
执笔:王立凯  钱建凯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