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湖南科技家底知多少—全省R&D活动特征及其效果分析

(2002年第11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2-03-2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为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2000年年底,科技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国防科工委联合组织在全国首次开展了“全社会R&D资源清查”。省科技厅、省统计局和省教育厅在对全省列入清查范围的7000余个企事业单位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对全省科学研究机构、普通高等学校、大中型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的小型工业企业、非工业企业及事业单位等共2542个单位进行正式清查,首次摸清了我省科技家底。清查结果显示:到2000年底,我省R&D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仍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
    一、R&D资源基本情况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指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R&D活动是整个科技活动的基础和核心,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费用(R&D经费或研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R&D/GDP),是国际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评价科技实力或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一)总量水平
    2000年,我省全部调查单位中有R&D活动的915个,占36%。全年从事R&D活动的科技人员2.84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工程师1.93万人年。全省R&D经费内部支出为19.27亿元,其中基础研究1.02亿元,占5.3%,应用研究2.75亿元,占14.3%,试验发展15.5亿元,占80.4%。R&D活动人员年人均经费支出6.78万元。R&D经费支出占当年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34.8%。
    (二)资源结构分布状况
    按执行部门分,R&D活动人员和R&D活动经费支出中,科研院所为0.48万人年和2.62亿元,分别占16.9%和13.6%;高等院校为0.61万人年和3亿元,分别占21.5%和15.7%;企业1.64万人年和13.25亿元,分别占57.7%和68.7%;其它单位0.11万人年和0.4亿元,分别占3.9%和2.1%。
    按R&D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投入人员0.25万人年,投入经费1.02亿元;应用研究投入人员0.74万人年,投入经费2.75亿元;试验发展投入人员1.85万人年,投入经费15.5亿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人员、经费投入的比重分别为1:2.96:7.4和1:2.7:15.2。
    (三)在全国所处的位置
    2000年,全国R&D 经费支出896亿元,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从事R&D活动人员89.3万人年,R&D 活动人员人均R&D经费支出10.03万元。2000年,我省R&D 经费支出占全国的份额为2.2% ,R&D 活动人员占全国的3.2%。R&D 活动人员人均R&D经费支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2万元。R&D活动经费支出占GDP的0.52%。我省R&D经费支出额和R&D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全国列16位和19位。
    二、R&D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以自我筹集为主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逐步形成
    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全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显著增强,一个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单位自筹为主,金融部门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科技投入机制正在形成。2000年,全部调查单位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为61.77亿元,其中,政府资金10.34亿元,占 16.7%;企业、事业单位资金43.77亿元,占70.9%;金融机构贷款5.08亿元,占8.2%;国外和其它资金2.58亿元,占4.2%。政府资金投入方向为:科研院所3.48亿元,占33.7%;高等院校3.39亿元,占32.8%;企业3.29亿元,占31.8%;其它单位0.18亿元,占1.7%。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技活动经费自筹率分别为53.6%、36.1%和78.6%。
    (二)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R&D资源丰富,科研优势明显
    2000年仅占全省调查单位12.8%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省的35.9%,其中科学家工程师占全省的37.9%,R&D活动人员占全省的38.4%。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中,政府资金分别为3.48亿元和3.39亿元,分别占38.1%和60.9%。R&D活动财力投入占全省的29.2%。 由于具有人才优势,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显示出其雄厚的研发实力,在科研领域起着 “领头羊”的作用 。当年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实施R&D研究项目4845项,占全省项目数的71.3%。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增加知识储备的重要活动,是知识应用的源泉。全省1558个基础研究项目和2860个应用研究项目,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分别承担1533项和2551个,分别占98.4%和89.2%。随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资源的人力优势、知识优势和技术优势对企业和地区的辐射和扩散作用正日益显现。
    (三)工业企业成为R&D活动主体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R&D活动的活跃程度和质量,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源动力,是促进地区经济和科技结合,协调发展的关键。2000年,我省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活跃,对R&D活动需求不断上升,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力和经费的投入力度均有增强。
    被调查的1631个工业企业中当年有科技活动的企业1078个,其中有R&D活动的企业636个,占被调查企业的39%;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达41.64亿元,占全省科技经费投入总额的67.4%。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12.38亿元,占全省的64.2%。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57万人年,占全省的55.3%。平均每个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为75.9万元,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尽管R&D活动投入的强度水平仍然较低,但同发达国家企业R&D投入占国家研究开发投入60%以上的通用指标相比,可以确认工业企业是我省研究开发的主体。
    大中型工业企业是R&D活动的中坚。全省600个大中型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为336个,其中有R&D活动的企业为260个,占43.3 %。大中型企业R&D经费的投入占全省的份额达38%,平均每个有R&D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为280.43万元,是小型企业的2.07倍。大中型工业企业R&D活动的开展,对全省综合科技实力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非工业企业及事业单位R&D活动集中在少数行业,R&D活动行业差距大
    在585个非工业企业及事业单位中,2000年有科技活动的单位为231个,开展R&D活动的有153个,当年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4.29亿元,占全省的7.8%;R&D经费内部支出为1.27亿元,占全省的6.6%。平均每个R&D活动单位的R&D经费为83万元,只有全省的39.4%;R&D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只有0.43%,不及工业企业的一半。全省非工业企业及事业单位的科研开发力度有待加强。从行业分布看,非工业企业及事业单位的科研活动主要集中在农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卫生、土木工程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邮电通信业等行业。这些行业科技活动单位、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R&D经费内部支出额和专利申请数分别占非工业企业及事业单位的74.5%、91.6%、83.1%和89.3%。仓储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管理业的科研活动投入水平和开发活动层次较低。
    (五)以长沙为龙头,株洲、湘潭为依托的长株潭区域研发格局已初步形成
    虽然只拥有全省13.3%的土地面积和18.9%的人口,但由于经济发达、地理条件和人才优势明显,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科技活动投入水平和活动质量占有显著优势。该地区集中了全省50.6%的R&D活动单位、65.5%的科技活动人员、67.2%的R&D人力资源,R&D经费占全省的72.2%,研发项目占全省的75.5 %。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12%,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从科技成果看,长株潭三市专利申请数、拥有发明专利数、发表科技论文数、出版科技著作数分别占全省的76.8%、67.7%、74.2%和83.5%。大量研发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长沙、株洲、湘潭分别列2000年全省科技进步前三名。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张家界、怀化、湘西自治州三市州只占全省 7.9%的R&D活动单位、3.7%的科技活动人员、3.3%的R&D人力资源,R&D经费只占全省的2.8%,研发项目占4%,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15%,比全省低0.37个百分点。
    (六)股份制、私营、港澳台、外商投资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大
    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激发了股份制企业、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对科研开发的热情。2000年,这些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25.74亿元,占全省的46.5%,R&D经费内部支出7.18亿元,占37.3%。R&D活动投入人员0.61万人年,占全省的21.5%,其中科学家、工程师0.45万人,占全省的23.3%。股份制、私营、港澳台、外商投资企业人均R&D经费11.77万元,比全省高4.99万元;其工业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34%。分别比国有工业、集体工业高0.55和0.45个百分点。较大的研发投入力度,使这些企业拥有全省62%的专利申请数和48.4%的发明专利,这无疑会增加这些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R&D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一) R&D活动成果显著
    2000年,全部调查单位共开展科技活动项目(课题)12294项,其中R&D项目(课题)6792项,占55.2%。从R&D项目(课题)来源看,国家科技项目1178项,地方科技项目2424项,本企业自选项目2027项,来自国外的科技项目47项,其他企业委托项目877项,其他科技项目239项。从项目合作形式看,与境外机构合作的68项,与国内高校合作的253项,与国内独立科研机构合作的292项,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的29项,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的529项,独立完成的5527项,其他合作形式完成的94项。
    2000年,全部调查单位专利申请数为126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501件,占当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数的61.5%;累计拥有发明专利数1023件。共发表科技论文23430篇,出版科技著作1097部。
    (二) 促进了企业新产品的开发
    企业开展R&D活动,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开发研制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并从中受益。新产品销售收入及其出口收入、销售利润是衡量企业R&D活动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1631个工业企业 R&D经费支出与其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收入、新产品销售利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18、0.26和0.243,60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与其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收入、新产品销售利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3、0.342和0.328。相关系数检验表表明,当自由度(N-2)大于400时,r0.01=0.128,显然无论是调查的全部工业企业还是其中的大中型工业企业, R&D经费支出与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收入、新产品销售利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据此进一步拟合1631个工业企业R&D经费(X)与新产品销售收入(Y)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Y=5181.49+5.72x
    这表明这些企业每投入1千元R&D经费,可增加新产品销售收入5.72千元。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这些企业每投入1千元R&D经费,可增加0.527千元新产品出口收入和0.959千元新产品利润;大中型工业企业每投入1千元R&D经费可增加新产品销售收入8.858千元、新产品出口收入0.74千元、新产品利润0.959千元。 企业开展R&D活动有助于提高新产品开发、生产、出口能力,从而增加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三) 提高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调查的 1631个工业企业 R&D经费支出与企业产品销售利润、利润总额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和0.33,60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 R&D经费支出与企业产品销售利润、利润总额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3和0.252。显然这些企业R&D经费支出与企业经济效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据此拟合1631个工业企业 R&D经费支出(x)与企业产品销售利润(y1)、利润总额(y2)的回归直线方程分别为:
y1=4788.37+5.934x, y2=438.04+2.353x
    表明企业每投入1千元R&D经费,企业将增加5.934千元的产品销售利润或者增加利润总额2.353千元。
    60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x)与其产品销售利润(y1)、利润总额(y2)的回归直线方程分别为:
y1=9314.78+8.248x,y2=144.21+2.31x
    表明大中型企业每投入1千元R&D经费,企业将增加8.248千元的产品销售利润或者增加利润总额2.31千元。
以上分析说明,工业企业投入R&D经费能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四)能给非工业企业及事业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585个非工业企业及事业单位 R&D经费支出与利润总额的相关系数只有0.1,而其中153个有 R&D活动单位的R&D经费支出与其利润总额的相关系数为0.335。当自由度(N-2)大于100时,r0.01=0.254,表明有R&D活动单位的R&D经费支出与其利润总额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据此拟合其R&D经费支出(x)与利润总额(y)的回归直线方程为:
y=852.79+0.86x
    表明有R&D活动的非工业企业及事业单位每投入1千元R&D经费,将增加利润总额0.86千元。这说明如果非工业企业及事业单位投入R&D经费从事研发活动,也能给自身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经济效益比工业企业要差。
    四、影响我省R&D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建议
    (一) 资金缺乏,R&D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偏低,科研条件不足
    从全省看,2000年,我省R&D 经费支出为19.27亿元,占全国的份额为2.2% , R&D 活动人员人均R&D经费支出比全国低3.52万元,R&D活动经费支出与全省GDP的比重为0.52%,几乎只有全国的一半。我省R&D经费支出额和R&D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全国列16位和19位。这与我省GDP在全国排在12位不相称。从R&D活动的主体看,工业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其中,大中型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5%以上的只有5.4%,在2%到5%之间的只占7.6%,1%到2%之间的为7%,0到1%之间的为23.3%,没有R&D活动的占56.7%。作为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反映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的指标,有定性研究结论认为,R&D经费占销售收入1%以内的企业难以生存,达到2%则勉强维持,占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资金短缺、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我省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活动的最重要原因。在调查的工业企业中,有88.1%的企业把资金缺乏作为影响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活动的三项原因之一,其中81.2%的企业将其作为首要原因。将科研条件不足作为影响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活动的三项原因之一的企业占63.3%。必要的资金和科研工作条件是开展R&D活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研发的财力投入,特别是对重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的投入力度要加大。必须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企业上市,鼓励和吸纳外资,激活民间资本投入,缓解R&D活动资金压力,改善科研条件。
    (二) 企业科技机构减少,构成不合理
    200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224个,比1997年减少183个。从全部工业企业所办的科技机构组成类型看,企业单位自办的占87.5%,与境外机构合办、与国内高校合办、与国内独立研究机构合办的只有40个,只占8.5%。从科技活动项目合作形式看,由本企业为主或独立完成的占67.3%,而与国外合作、与国内高校合作、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的只占19.2%。所有调查单位科技活动项目自主开发并独立完成的占81.4%,只有18.6%通过产学研等多种合作形式完成。这些不利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科研、生产活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是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和研究与发展等一系列科技活动的重要组织基础和基本场所,是综合衡量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和实力的重要标志。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机构,尤其应加快开放式机构的建设。
    (三) 缺少专门人才
    尽管我省有130.37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其中约5万人有高级职称,但有48.8%的工业企业把缺少专门人才作为影响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活动的三项原因之一,其中3.6%的企业将其作为第一位的原因。因此应采取多种办法培养和引进专门人才,同时鼓励专门人才到生产和科研第一线工作。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开发,鼓励企业投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创新为主的研发活动。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服务市场,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优质服务,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四) 部分企业信息不灵敏,观念落后
    18.8%的企业认为,没有技术项目来源是影响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活动的原因; 5.4%的企业认为,不搞开发也能够维持现有市场份额。缺乏研发信息、没有危机感和超前意识影响和制约了企业深层次科研活动的开展。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灵敏、高效、准确的信息系统,增强企业及时获取各种科研技术信息能力。要进一步加大企业改革,通过公开选拔,招聘有魄力、有创新精神的企业负责人。

承办:人口社科处
执笔:阳小林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