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村总体上已实现小康
——湖南农村小康进程分析报告
(2002年第17期)
一、全省农村小康分类指标评价
(一)收入分配方面
收入分配包括人均纯收入和基尼系数两项指标,2001年我省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程度为88.3%。
1、收入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1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9.46元,比上年增加102.30元,实际增长5.1%,按1990年价格计算2001年纯收入为1094元,小康实现程度为88.3%。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农村居民收入获得普遍提高的同时,收入构成也发生了变化,从事二、三产业的非农收入增长迅速,并逐步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改革使农民成为经营决策主体,更为农民选择非农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和条件。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迅猛崛起,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非农所得收入快速增长。2001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40.11元,占纯收入的36.5%,与1990年相比增加 12.8 个百分点。
2、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在小康指标体系中基尼系数是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说明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比较平均,反之,收入分配差异程度越大。改革初期,农民收入分配较为平均,反映农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2左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的实施,农民内部收入差异逐步扩大,到2001年达到0.276,小康实现程度为76%。
(二)物质生活方面
物质生活包括恩格尔系数、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和钢木结构住房比重四个指标。
2001年我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990.33元,与1990年的504.60元相比,增长2.94倍,年均递增13.3%。
1、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居民总体消费水平与结构的主要指标,一般情况下,随着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1990年我省恩格尔系数为62.6%,到2001年降到52.4%,小康实现程度为71%。
2、食品结构日趋合理,人均蛋白质摄入量逐年增加。随着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饮食结构也日趋合理,由吃饱转向吃好。在粮食、蔬菜消费量基本稳定的同时,各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如豆类、肉禽、奶和奶制品、蛋类、糕点等数量迅速增加,食品消费呈现多样化、营养化。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由1990年的65.17克增加到2001年的78.60克,而且蛋白质的摄入主要来源于肉、禽、蛋等动物性蛋白,小康实现程度为100%。
3、衣着消费趋向成衣化。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在解决了穿暖之后,逐步向成衣化发展,并越来越注重美观、大方、舒适、款式新颖,购买成衣的增加较多。2001年全省农民人均衣着支出达到93.61元,比1990年37.02增加1.53倍,其中人均购买服装1.57件,是1990年的2.3倍。但小康实现程度仅为42.3%。
4、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后农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1990年,我省农民人均年末生活用房面积为22.27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为16.93平方米;到2001年,全省人均生活用房面积增加到32.87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达到30.77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13.84平方米,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比重也由1990年的76%上升到93.6%。小康实现程度为100%。
(三)精神生活方面
精神生活包括电视机普及率和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两个指标,2001年全省精神生活方面的实现程度为100%。
1、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耐用消费品成倍增加。伴随着农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农村居民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充实。农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由1990年的31.65元增加到2001年的234.40元,增长6.3倍,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6.8%上升到11.8%。同时,农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的拥有量迅速增加,2001年百户拥有电视机100.3台,电冰箱7.68台,摩托车12.4辆,洗衣机16.9台,录放像机3.81台,影碟机12.86台,组合音响6.73台,收录机12.89台。在传统的娱乐用品不断增加的同时,一些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如空调机、热水器、微波炉、家用计算机、生活用车等也开始进入农民家庭。
2、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上升。随着农民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农民各种服务性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逐年上升,1990年农民服务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仅为6.3%,到2001年已上升到20.2%,十年增加了13.9个百分点。
(四)人口素质方面
人口素质是指农民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包括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两项指标,2001年全省在人口素质方面的实现程度分别为100%和90%。
1、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达到8.12年。教育是治国之本,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我省农村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中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不断下降,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不断上升。2001年每百个劳动力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5.98人,比1990年减少了23.36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为49.71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为14.31人,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17.59人和5.77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达到8.12年,比1990年的6.5年提高了1.62年。
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68.9岁。改革二十年来,随着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农民也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2001年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95.71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4.8%,是1990年的5.37倍。
(五)生活环境方面
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是小康社会的另一个重要标志,生活环境包括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安全卫生水普及率、用电户比重和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四个指标,我省农村在生活环境方面的小康实现程度1999年就已达到100%。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在向小康生活迈进的同时,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也逐步加大,农民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到2001年,全省农村有95%的行政村用上了安全卫生水,99.6%的农户通上了电,89.3%的行政村通了公路, 89.7%的行政村通了电话。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从农民各项相应的支出上也可反映出来,2001年全省农民人均电费支出为25.60元,比1990年的3.20元增长7倍;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也由1990年的5.41元增加到2001年的102.44元,增长17.9倍。
(六)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方面
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包括享受五保人口比重和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两项指标,2001年这方面的实现程度也已达到100%。
随着我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农村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万人刑事立案件数多年来一直控制在20件以内;农村享受五保人口的比重也逐渐上升,2001年达到94.6%,比1990年上升5.7个百分点。近几年,伴随着农村养老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也迅速增加。
全省农村1995年以来小康实现程度见下图:

二、各地农村小康实现程度差异分析
由于在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和深化过程中,各地区的经济基础不同,经济发展速度也不同,致使农民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从而造成各地农村小康进程也呈现出明显差异。
(一)各市州农村小康实现程度
1、到2001年已经全面实现小康的市州(所有县小康实现程度均在90%以上)为:长沙、湘潭和衡阳3市。有部分县实现小康的市州:分别是岳阳(8个)、株洲(7个)、郴州(7个)、邵阳(4个)、常德(3个)、益阳(3个)、永州(4个)和娄底(3个)市。没有一个县达到小康的市州有张家界、怀化和湘西自治州。
(二)各县(市、区)农村小康实现程度
2001年,全省122个县(市、区)小康实现程度差异很大。全省小康实现程度在90%以上的县(市、区)有65个,占全省县市总数的53.3%。这部分县市经济发展较快,物质和精神生活比较丰富,人口素质高,生活环境良好,社会治安状况较好,大都是城市郊区和经济基础好的地区,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
小康实现程度达80%-90%的县(市、区)有18个,占14.7%。这类县市各方面条件都在改善,只是个别指标稍差一些,预计1-3年就能实现小康。
小康实现程度达60%-80%的县(市、区)有20个,占16.4%。这类县市经济发展较平稳,人口素质较高,生活环境尚可,只是物质和精神生活、农民纯收入以及社会治安状况稍差些。这部分县市要达到小康标准,应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从多方面、多渠道来改善农村基本条件,预计还需要3-5年时间才能达到小康。
小康实现程度在60%以下的县市有19个,占15.6%,此类县市大都是老少边穷等经济基础很薄弱、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地区,要实现小康,预计需要5年或更长的时间。
三、我省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坚持以奔小康总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切实加强对农村小康建设工作的领导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小康建设工作,1992年1月,省委召开六届三次全会,专门研究部署了全省农村小康建设工作,在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90年代,我们要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带领群众奔小康;强调各级党组织必须把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90年代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任务、总目标。1997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关于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工作步伐,确保全省农村如期实现小康目标的意见》(湘发〔1997〕16号),进一步提出全省农村小康建设总的目标、整体规划和措施要求。为了更好地指导全省农村小康建设工作,省委、省政府18位省级领导同志率先垂范,亲自挂帅在18个村办了小康建设示范点。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把农村小康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农村小康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市州县都成立了农村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专门办事机构,制订了小康建设规划,建立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建设了一批小康示范村,把农村小康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监测、考核、认定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从组织领导上确保了小康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小康的前提条件,也是衡量农村小康最重要的指标。各地围绕增加农民收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速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发展的素质和效益,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2001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1313.23亿元,比1990年增长74.6%;农民收入2299元,比1990年增加1635元,增长1.46倍;农民收入在全国各省市排位由第16位前移到第12位。
(三)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
一是围绕小康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按照集中精力办大事,握紧拳头保重点的建设方针,从省到市到县,突出抓了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水、电、路、邮、广播电视等方面状况,农民住房建设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村镇化建设有了明显发展,使小康目标中的“硬件”建设越来越“硬”。二是在加快经济发展,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省先后在农村开展了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屋场和评“四户”(遵纪守法户、科技示范户、五好家庭记、双文明户)活动,送科技、文化、卫生、政策法规、政治理论下乡的“五下乡”活动,乡镇精神文明阵地“五个一”建设活动,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等一系列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有力促进了全省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四)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全面规划。按照国家制订的农村小康标准,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小康实现程度,省、市、县层层制订了农村小康建设的规划。规划不仅目标明确,而且实事求是,实实在在,既提出了农村小康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又对小康实现程度不同的4种类型县(市、区),分别提出了实现小康的具体要求,并且措施具体,切实可行。二是抓两头,带中间,促进小康建设全面发展。一方面抓好以小康示范村为重点的小康县建设,树立小康建设的样榜。省、市、县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分别办了小康示范点,省委、省政府在1997年对小康建设成绩卓著的10个红旗村,给予了表彰。同时,对已达到小康标准的小康县(市、区),通过检查,予以命名表彰。长沙、湘潭、郴州等市领导高度重视,坚持常抓不懈,小康建设成效显著。到1999年,长沙、湘潭就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县小康达标,成为全省第一批小康市;郴州市自“八五”推进小康建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是郴州市经济发展最快,特别是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到2001年,郴州市GDP增幅已居全省第3 位,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居第5位,11个县(市、区)中有7个达到了小康标准。另一方面狠抓脱贫攻坚,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措施,建立了市州和部门对口扶贫责任制,坚持从帮助贫困地区增强“造血”功能入手,扶贫到村到户,逐步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01年,全省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432 万人下降到110多万人。
四、影响我省农村小康进程的主要原因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从绝对值看,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2001年农民收入小康标准值现价应达到2521元,而实际农民收入只有2299元,相差222元;从增长速度看,20世纪90年代农民收入年均递增速度必须达到6.8%以上。而我省实际递增速度只有5.9%。到2001年,全省农民收入水平的小康实现程度只有88.3%,离小康值尚有较大差距,这是影响我省农村小康进程的重要因素。
(二)农民消费水平和结构与小康标准仍有差距
主要是恩格尔系数偏高,衣着消费支出偏低。如恩格尔系数,小康标准为40-50%,而2001年我省为52.9%,只达到小康实现程度的71%;又如人均衣着消费支出,按1990年价只有42.13元,只达到小康实现程度的42.12%。
(三)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难度大
贫困地区的贫困落后状况,直接影响着全省农村小康的进程。这些地区的落后之处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特别是农民收入很低。2001年农民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还有25个县(市、区),最低的仅只有1065元。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从讲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小康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措施来抓,作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战略措施来抓,真正把农村小康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扎扎实实抓出成效。当前,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小康建设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明确各级农村小康建设办公室的职能,并确保机构的相对稳定和工作经费,以促进全面建设小康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确保全面实现农村小康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我省农村目前的小康还只是总体上的小康,并不是全面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的任务仍很艰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全面实现农村小康,加快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艰巨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一是要全面规划。重点是做好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工作规划,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对小康实现程度不同类型的市州县提出明确具体的目标要求。二是要建立激励机制。把农村小康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目标管理内容,进一步落实领导和部门的责任制。对工作卓有成效、率先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市州县,要大张旗鼓加以表彰宣传,并要把全面实现小康的工作情况与领导的政绩挂起钩来。三是要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继续坚持办好省市县小康示范点,争取把这些示范点办成率先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示范点。要善于发现、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三)增强全局和整体意识,形成农村小康建设的强大合力和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较长期的工作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造福于人民的伟大事业,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共同的政治责任。当前必须进一步明确并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统一领导与分级负责,工作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本地农村小康建设负总责,切实加强领导,各部门要按照自身的工作职能,配合支持农村小康建设;各级农村小康建设办要认真履行组织、协调、综合、指导职责,要把农村小康建设都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工作上才能真正形成农村小康建设的合力。二是脱贫攻坚与小康建设的关系。脱贫攻坚与小康建设目标和目的是一致的,工作也是相互促进的。要继续坚持一手抓小康建设,一手抓脱贫攻坚,促进共同致富,平衡发展。三是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小康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概念,既包括了人民物质文明生活的提高,又包含了人民精神文明生活的进步。因此,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提高。
(四)调整思路,改进方法,加快全面实现农村小康步伐
农村小康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各县(市、区)要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要求、总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抓好农村小康建设工作,为全面实现农村小康作出贡献。已实现小康的65个县(市、区),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率先全面实现小康;小康实现程度达70%以上的 27个县(市、区),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小康建设步伐,确保如期实现小康目标,并力争20个以上的县(市、区)全面实现小康;小康实现程度达70%以30个县(市、区)要奋发工作,奋力开拓,早日甩掉贫困帽子,为实现小康创造条件,争取早日达到小康。
(五)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康统计监测工作,改进小康认定办法,对达到小康标准的县(市、区),省小康办将根据小康统计监测数据和调查情况,予以通报认定,并给予相应表彰奖励。
承办:农调队
执笔:郑红梅 贺友斌
核稿:周碧红
附:湖南省2001年农村小康实现程度统计表 |
||||||
|
|
|
|
|
|
|
指 标 |
代 码 |
单位 |
数量 |
实现程度 |
得分 |
|
一、收入分配 |
|
|
|
|
|
|
1.人均纯收入 |
1 |
元 |
2299.46 |
88.27 |
26.48 |
|
2.基尼系数 |
2 |
-- |
0.276 |
76.00 |
3.80 |
|
二、物资生活 |
|
|
|
|
|
|
1.恩格尔系数 |
3 |
% |
52.9 |
71.00 |
4.26 |
|
2.每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 |
4 |
克 |
78.60 |
100.00 |
9.00 |
|
3.衣着消费支出 |
5 |
元/人 |
93.38 |
42.12 |
1.26 |
|
4.钢木结构住房比重 |
6 |
% |
93.61 |
100.00 |
7.00 |
|
三、精神生活 |
|
|
|
|
|
|
1.电视机普及率 |
7 |
台/百户 |
100.31 |
100.00 |
6.00 |
|
2.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比重 |
8 |
% |
20.20 |
100.00 |
6.00 |
|
四、人口素质 |
|
|
|
|
|
|
1.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
9 |
年 |
8.12 |
100.00 |
5.00 |
|
2.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
10 |
岁 |
69.80 |
90.00 |
3.60 |
|
五、生活环境 |
|
|
|
|
|
|
1.安全卫生水普及率 |
11 |
% |
95.00 |
100.00 |
3.00 |
|
2.用电户比重 |
12 |
% |
99.60 |
100.00 |
3.00 |
|
3.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 |
13 |
% |
89.23 |
100.00 |
3.00 |
|
4.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 |
14 |
% |
89.70 |
100.00 |
2.00 |
|
六、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定 |
|
|
|
|
||
1.五保户人口生活有保障比重 |
15 |
% |
94.60 |
100.00 |
4.00 |
|
2.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 |
16 |
件/万人 |
18.30 |
100.00 |
4.00 |
|
综合得分 |
|
17 |
分 |
|
|
91.40 |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