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衡阳市油茶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2002年第40期)
一、对油茶的认识
我省油茶生产有着悠久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油茶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油茶生产这一传统产业已经发展成林业生产的支柱产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全身都是宝,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主要产品有茶油、茶枯、茶壳、茶树干根。茶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油,维生素含量丰富,增强人体免疫力,长期食用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茶枯经深加工,可生产精油、皂素、茶粕等系列产品;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有机肥料;茶壳可提茶碱、烤胶、制造洗发香波等;茶树干根可用作盆景雕刻材料、制作小农具、生产白炭;茶壳和茶树干根都可培育食用菌。
二、油茶生产的现状
衡阳市油茶林主要分布在常宁、耒阳、衡阳等县(市),现有油茶林面积320万亩,年产茶油700万公斤,其中:常宁76.6万亩,耒阳116万亩,两地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二,是衡阳市的主要油茶林区。油茶林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年代狠抓油茶垦复,把过去遗留下来的荒山残林,进行复壮,使单位面积产量成倍增长,1958年茶油产量比解放初期增长4倍;第二阶段是70年代至80年代,为了探索油茶高产途径,科技人员深入林区进行油茶高产试验,采取垦复、施肥、种植等技术措施,创办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山”油茶高产基地,茶油的产量由原来的每亩2公斤提高到10公斤。常宁年均产茶油287万公斤,耒阳市年均产茶油331万公斤,第三阶段是9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油茶林区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茶油产量带来了影响,常宁市年均产茶油184万公斤,耒阳市年均产茶油238万公斤,致使衡阳市的茶油产量由七、八年代的950万公斤下降到九十年代的700万公斤。
三、茶油产量下降的原因
衡阳油茶面积大、资源丰富,有过高产的历史,但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疏于管理,不抚不育,经营粗放,导致大面积的油茶林荒芜,树龄老化,病虫为害,产量下降, 主要原因是:
(一)政策不落实,投入严重不足
党的农村政策要求村民承包责任山林,保持50年不变。但在油茶林区38%的村级没有落实好这一政策,变动比较频繁,承包周期短,有三、五年一变动,村民对经营油茶林心有余悸。
(二)管理不到位,长期不垦复
在调查中,常宁市某村的张书记说:油茶高产管理十分重要,油茶山每年要垦复一至二次,施足肥料、清除杂草,促进树根发育,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质肥力,才能稳产高产。现在许多油茶林中的杂草比油茶树长得快长得高,油茶树被杂草吞没、被葛藤绕死。1985年以前亩产茶油12公斤,最好年份可达15公斤,现在亩产不到5公斤 。衡东县某村有油茶林2800亩,全部荒芜,油茶树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有的山头颗粒无收。
(三)茶林收益不高,不如外出打工
大部分乡村对油茶林习惯于沿袭过去原绐的经营方式,效益低下。而大批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年收入5000元至6000元不等,是在家经营油茶收入的3至4倍,务林不如打工。常宁市沙华村1971人,324户,常年在外务工246人,举家外出打工23户。他们常年在外,家庭承包的油茶林基本荒芜,一年到头,除上山采摘茶包外,平时很少上山管理。特别是举家外出的,对承包的油茶山,任由他人种植、采摘,但又不愿放弃油茶山林的承包权。许多村民说:油茶林区已形成投入不足、管理粗放、收益低下,生产萎缩的恶性循环。
(四)森林火灾、油茶林损失惨重
由于油茶林多年没有垦复,落叶堆积、枯枝横陈、杂草丛生,这些都是形成火灾的重大隐患,由此每年因火灾都要烧毁大片油茶林。特别是今年清明节前后,久旱不雨,扫墓祭祖者放鞭炮等,引发了无数起山林火灾,从衡阳到常宁公路两侧烧毁的油茶山林历历在目。衡东龙源村的大片油茶林烧了一天一夜,约300亩油茶林毁于一旦,难以再生。常宁沙华村几年前烧毁100多亩油茶林,现在是一片杂草。
(五)油茶籽采摘未能颗粒归仓
近些年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取得显著成效,农户的燃料大都使用煤炭、液化气,油茶山林杂树高大、杂草丛生、葛藤蔓延,许多茶包根本无法采到,很多农民也不愿花太多精力去采摘,产量损失约五分之一。特别是衡东、衡阳两县的损失更为突出。
(六)偷盗哄抢、乱摘乱采,影响林农的积极性
据反映,一是现在农村偷盗哄抢现象比较严重。在油茶采摘期少数村民,或以承包不公为由哄抢,或混水摸鱼偷盗。他山之物据为己有,严重影响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二是不讲科学,茶包未成熟,未到采摘时间而提前采摘,油茶籽的含油量大大下降,影响了产量和收益的提高。
(七)茶油价值持续下降
目前人们的食用油品种增多,且价格低廉,尽管茶油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消费者难以接受过高的价格,致使茶油价格连年下降,茶油价格已由前几年的每公斤20多元下降到近年的15元左右,价格的下降影响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对茶林的管理更加粗放,形成恶性循环。
(八)油茶综合利用水平低
如衡阳市油茶虽有资源优势,但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衡阳市作为全国、全省的重点油茶产区,至今没有一个上规模、上档次的油茶加工企业,生产的茶油品质不高,品牌不响,辐射不强,市场占有率综合效益低、更挫伤了林农的积极性。
四、发展油茶产业的对策
我省发展油茶产业,具有独特优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如衡阳市亩产茶油达到5公斤以上,就可使全市增加产值2—3亿元,如果开发油茶综合利用,其附加值是原油的好几倍,因此油茶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加速油茶产业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因此各级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二)落实党的农村政策
进一步稳定和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油茶责任山承包一定50年不变,让茶农吃下定心丸,放心投入。要积极预防森林火灾,打击毁林犯罪,确保林区治安秩序稳定。
(三)深化改革
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机制上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油茶山林流转体制改革,试行油茶山林进行有偿流转、采取拍卖、租赁、股份合作、联营开发等多种形式。让有技术、资金、能力的经营者大规模地开发油茶山林。油茶林生产机制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关系到林区千家万户利益的大事。既要积极探索,又要稳妥抵进采取双蠃措施,方可遏制油茶林荒芜的趋势,调动林农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四)加快对油茶林的投入
一是争取国家投入、实施油茶低改工程。二是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加大对油茶林的垦复。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使农民对油茶山进行自行垦复,要明确规定承包的油茶山必须每年垦复一次,如不垦复应收取荒芜费或代工费,或收回重新发包。三是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建立油茶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开发和集约经营。
(五)选用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高油茶产量
一是要大面积推广果多、个大、抗病虫能力强,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衡东大桃”,可大幅度提高油茶单位产量。二是要大力推广油茶低改技术,通过垦复,挖沟、修枝、施肥。低改后产量可提高3—5倍,成本不高、效益非常明显。
(六)加强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
油茶不仅能提供优质的食用油,而且能提供其它重要工业原料,综合价值发展前景广阔。据科研报告,油茶的综合利用加工附加值是茶油的几倍。应把油茶的综合利用和加工作为振兴油茶产业的重要举措来抓。一是积极与科研院所联合,积极开发油茶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二是积极扶持油茶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使油脂加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名牌。三是开拓市场,加大宣传力度,采取走出去办展销会、订货会,请进来举办油茶“茶花节”,广泛占领国内和国际市场,使茶油这一优质的绿色食品走出国门,飘香世界。
承办:农调队
执笔:熊 军 李灿良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