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五大动力驱动湖南投资快速增长

(2002年第48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2-07-15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今年以来,我省各级政府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全面推进,下大力气优化经济环境,落实扶持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筹措建设资金,加大投资调控力度,全省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良好态势。非国有投资增速加快,利用外资突飞猛涨;投资结构优化调整,三次产业快速增长,农林水利、制造工业、房地产业尤为突出。但基础设施配套资金不足,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减弱,更新改造内涵性投资不足等问题亦不容忽视。

一、全国投资大幅攀升

    上半年,全国投资一片高涨,全社会投资增长21.5%,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增长24.4%,比去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这是1995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年份。从投资结构看,全国投资呈现出“一、二、三”的快速增长格局,增速分别为25.6%、25.3%和23.8%;从投资主体看,非国有投资增速远远领先国有经济,其中江苏、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尤为突出;从资金渠道看,国家预算、国内贷款、企业自筹占据主导,分别增长51.8%、20.6%和25.7%;从投资区域看,中部增长最快,增速为26.7%,其次是东部和西部,分别增长22.9%和20.9%。全国有18个省市投资增速保持在20%以上,其中中部和东部均占有7个。据初步预计,全国有一半以上省市全年能超额完成年初计划目标。

二、湖南投资亮点显现,驱动力增强

    “九五”以前,湖南投入不足,投资与GDP增速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八五”时期,湖南投资增长33.3%,而全国增长34.6%,GDP增速相应比全国低1个百分点。“九五”开始,湖南投资力度加大,年均增长15.3%,高出全国4.8个百分点,GDP增速也相应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在全国投资增速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湖南增速超过全国的态势仍得到维持。国有及其他经济完成投资311.98亿元,增长27.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0.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3.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8位,这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年份。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91.81 亿元,增长25.5%;更新改造投资65.5亿元,增长11.3 %;房地产开发增长66.5%,完成投资49.67亿元。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425.16亿元,增长21.9%,同比提高7.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集、个体投资力度有所加大,完成113.18亿元,增长8.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一)房地产开发产销两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998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步入第二轮高峰期,投资增速连续四年逐步抬高,分别为23.8%、31.8%、34.8%和42.1%;商品房销售面积年递增31.3%,销售价格年递增4.8%,2001年猛涨16%。今年继续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投资增速上升到66.5%,对全省投资增长贡献率达29%;商品房施工面积1163.08万平方米,增长39.6%;销售面积与预售面积分别增长49.1%和151.9%,销售价格上涨了11%。房地产开发迅猛发展,成为近几年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九五”以来,房地产业增加值年递增17.6%,超过GDP增幅6.8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对GDP的贡献度由1995年的1.9%提高到2001年的2.7%。
    (二)非国有投资提速,成为新的投资增长点
    为了启动和促进非国有投资,各级政府纷纷出台鼓励非国有投资的政策措施,让其享受“国民待遇”。上半年,全省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205.4亿元,同比增长34.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8.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48.3%,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外商、联营非国有经济投资活跃,完成77.58亿元,增长85.5%,占非国有投资的比重为37.8%,比去年同期增加10.4个百分点。城镇私营个体投资领域拓宽,生产性投资扩大,呈现出由制造业向第三产业扩张态势。500万元以上项目5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9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38个和32个;投资总规模达16.72亿元,增长3.6倍,其中第三产业比重为44%;完成投资3.94亿元,增长3.8倍。非国有投资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投资的健康发展,也为国债资金的逐步淡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投资结构优化,构筑新的产业布局
    今年,我省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次产业投资呈现出“一、二、三”的快速增长格局,与全国一致。上半年国有及其他经济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12亿元,增长115.4%,重点是退耕还林、特种养殖、特产种植、优质稻基地开发和花卉种植等农业产业化项目。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0.39亿元,增长33.1%,比全国高出7.8个百分点,其中以烟、酒、造纸、饮料、服装为主的轻工业,以梦洁、洞麻、湘维为代表的纺织业,以巴陵石化为核心的石化行业,以中联重工、远大空调、三一重工、南方动力、株洲电力机车、湘潭电机为龙头的机械业,以株洲电厂、耒阳电厂、鲤鱼江电厂、凤滩电厂为重点的电力工业投入加大,全部工业完成投资87.87亿元,增长30.3%。第三产业增长25%,完成投资219.47 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量的七成,其中房地产公用服务咨询业增长43.7%、文教卫生广播福利业增长84.9%、商贸餐饮业增长33%。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的扩张,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四)“城市聚集”效应增强,打造投资规模圈
    “十五”以前,我省缺少大规模的投资区域,省会长沙投资占全省的份额不足20%,其他城市不及10%,难以产生投资聚集效应,而广州和深圳两市的投资就占了广东省的一半以上,强有力地支撑广东投资增长。2001年,长沙投资规模扩大,占全省的比重突破20%,达到23.1%。今年上半年,长沙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全社会完成投资133.68亿元,增长40.1%,对全省投资增长贡献率达56.5%;比重为全省的31.4%,比去年同期提高5.5个百分点。长沙、株洲、湘潭等市75%以上的投资集中在市区。重点城市投资规模扩大,有利于形成投资洼地,增强辐射带动效应。
    (五)资金到位相对好转,成为投资增长的支撑点
    上半年,国有及其他经济到位资金408.19亿元,增长40.1%,比去年同期提高20.4个百分点,高出同期投资增幅12.5 个百分点。其中上年结余资金增长68.3%,同比提高68.8个百分点;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79%,增幅提高69.4 个百分点;利用外资增长1.74倍,而去年同期下降18%;企业自筹资金增长41.5%,同比提高 17.2个百分点。资金是投资的助推器,其到位好转,有力地支撑了投资增长。

三、正确认识当前投资领域中的几个问题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热潮能持续多久
    房地产第一轮开发高峰期为1991-1995年,持续了五年,此轮从1998年开始,已进入了第五个年头,有的认为2002年是房地产业的冬季,有的担心房地产出现了新一轮虚热。我们认为此轮房地产开发增长温和、市场扩大、政策支持、融资改善,属于理性增长,持续的时间比第一轮更长,至少还有1-2年的增长期。与第一轮高峰期相比,以下方面有着显著不同:
    1.土地控制严格。土地批租操作极不规范、土地倒卖严重是导致1992年房地产泡沫膨胀的重要原因,而目前政府管理土地和经营土地的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开始实行土地拍卖制。
    2.开发理性增强。第一轮周期,房地产开发失控,投资增速过猛,全国年递增65.6%,新增企业2万多家,湖南平均增长88.8%,开发企业成倍增加;而此轮开发理性增强,增长较为稳定,湖南平均增速为33.3%,全国为18.3%,且新增企业较少。
    3.投资领域拓宽。从高档别墅、写字楼和酒店转向以普通住宅为重点,并逐步向市场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学生公寓建设等转移,开发热潮没有脱离市场有效需求。上半年,住宅虽依旧是投资重点,但其比重由去年同期66%下降到56.4%。
    4.开发市场放开。房地产开发由国家垄断经营转向对外开放,非国有投资积极介入,上半年同比增长84.9%,投资比重上升到80.3%,比1995年提高了20 多个百分点。
    5.消费市场扩大。取消福利分房、城市拆迁安置、入世外企进入等扩大了房地产消费市场,商品房销售与开发同步增长,年递增30%以上,上半年商品房空置面积下降25.6%。个人购房成为主流,比重占80%以上,比1995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用于居住方面的支出增长最快,上半年达21.3%。
    6.融资环境改善。1992年期间,大量资金未经严格审批和评估,从银行流出参与地产炒作,导致大量银行资金沉淀。而目前,各大银行在放贷方面的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明显提高,房地产开发资金结构有所变化,银行贷款比重下降,企业自筹资金和定金及预收款成为主流。
    (二)建设资金能否持续增加
    上半年,到位资金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速,有力地支撑了投资快速增长,但其能否持续稳定增加,是确保投资继续快速增长的关键。其中有利因素是:1.国债项目竣工扫尾,国债资金到位加快。今年,国家要求所有在建的国债项目必须竣工扫尾,完成95%的工作量。而我省在建项目到去年底仅完成总规模的65%左右,今年需要完成投资300多亿元,才能达到国家目标。因此,国债专项资金将加快拨付进度。上半年,我省争取专项资金23.7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3.6%,国家已下拨90%国债资金,到位21.32亿元;国债项目完成投资46.96亿元,同比增长50%。2.企业效益逐步好转,自筹能力增强。1998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由43.7%下降到2001年的30.4%,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由9.41元上升到11.25元,企业利润由1998年的3.14亿元增加到51.27亿元,年递增1.5倍,今年1-5月份又继续增长37.7%;全省全部职工年均工资增幅由1998年的2.8%上升到2001年的18.1%。企业效益好转,融资能力增强,自筹资金比重由1998年的55.7%提高到2001年的63%。3.外商投资领域拓宽,利用外资猛涨。上半年,全省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70个,增长21.4%,其中工业项目占60.9 %,第三产业项目占32.7%;合同利用外资5.13亿美元,增长66.7%;实际使用外资4.47亿美元,增长62.7%。在建的500万元以上外商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60个,总规模达69.3亿元,增长15.9%;完成投资12.5亿元,同比增长56.2%。但也存在不利因素:1.基础设施项目配套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八五”、“九五”高投入之后,财政支撑力度减弱,到位资金相对不足,上半年完成投资仅增长3.2%。在建的500万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1394个,七成以上项目到位资金相对不足,主要是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困难。如全省12个国贫县公路项目,省交通厅承诺配套资金3.2亿元,目前仅到位一半;省以工代赈承诺资金1.6亿元,还有1.1亿元没到位;市县自筹资金4.6亿元,到位资金不及三分之一。2.银行信贷资金力度减弱。今年银行信贷资金重点投向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力度减弱,1-6月新增78.65亿元,仅增长7.9 %。据投资项目统计,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国内贷款到位75.95亿元,仅增长8.4%,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16.7个百分点;500万元以上项目中,利用了银行贷款的项目仅占17.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5个百分点;这些项目完成投资76.76亿元,同比下降22.6%。综合考虑,由于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利用外资比重较低,二者仅占10%左右,企业自筹能力有限,银行信贷资金减弱,资金持续增加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三)更新改造投资能否加速
    上半年,更新改造加快了新项目上马进度,新开工项目969个,同比增长55%。但由于目前技改以外延投资为主,内涵性投资不足,设备购置下降14.5%,因此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工作量,投资仅增长11.3%,远远低于同期全社会投资增幅,比全国低4.8个百分点。特别是去年技改投资前低后高,由一季度的负19.4%逐步上升到年底的13.2%,下半年占全年的比重达70%,随着基数的提高,后阶段技改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但随着新开工项目投资进度加快,设备购置到位,乐金彩管、岳阳纸业、华菱薄板等一批重大项目的推进,技改投资增速将有所提高。
    (四)集个体投资增速为何不高
    1998年以来,我省集个体投资增速一直低于全社会投资增幅,其中2001年低4.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差距扩大到13.2个百分点,有的把这一结局归结为“国债挤出效应”。其实不然,在农网改造、农话改造、小城镇建设和移民建镇等国债项目推动下,非农户(农村集体)投资呈现了快速增长,近2年分别增长25.0%和27.1%,今年上半年又增长了17.3%;城镇私营个体实业性投资也大幅攀升,2001年增长65.7%,今年又猛增了2.4倍。集个体投资整体呈现低速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住宅为主的非生产性投资减少。农村个体投资中,农户用于自身居住的住房投资占七成,但由于农户收入增长缓慢、宅基地控制严格等因素影响,住房投资近2年分别下降0.1%和3.4%,导致农村个体投资分别仅增长2.5%和1.3%,上半年仅增长1.2%。城镇私人建房受用地限制影响,2001年下降2.4%,今年上半年又下降了2.6%,由于其占城镇个体投资总额的75%以上,从而导致城镇个体投资增速不高,2001年仅增长8.7%。因此,在私营个体投资由非生产性向生产性转变、由小规模向大规模转换的时期,更应积极引导。

四、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项目及时跟进
    项目是投资的“启动器”,为确保投资持续增长,必须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一要打破封闭观念,进一步开放勘察、设计市场,积极引进国内权威机构和国外咨询机构参与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提高前期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二要拓宽工作思路,抓紧制定和完善一批重大规划,及时对外发布和招商,抓好项目的立项、可研和开工。争取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做到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
    (二)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确保民间投资发力
    上半年,非国有投资增长迅速,但集、个体增长缓慢的问题未能有效改善。因此,应进一步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对有收费机制、收益稳定的交通、能源、城市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项目,应尽快转向社会投资,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明确投资主体,提高投资效益。如作为我省投融资体制改革的14个供水领域的试点项目,应抓紧实施。对国有经济加快股份制改造,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革,采取控股、参股、兼并、收购等形式,推动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促进混合型经济发展。引导个体私营企业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新型运行机制,以便获取国家、银行的支持。形成国内与国外、政府与民间、自筹与负债、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结构合理、主体多元的投资格局,促进投资全面增长。
    (三)进一步落实国债配套资金,确保国债项目提速
    以前,国债资金与计划一般集中到三、四季度下拨,影响了项目投资进度。今年国债项目要求竣工扫尾,我省与国家签约的171个国债项目还只完成77%的工作量,还需完成85亿元的投资才能达到国家的目标要求,而湖北已完成了97%的工作量,河南、江苏等大部分省市完成80%以上。因此,继续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国债及配套资金提前到位,确保国债项目投资进度。贫困地区配套资金落实困难,省级财政要加大配套投入比率;市州县对原已承诺的配套资金和优惠政策要尽快落实到位,银行应加快项目评估和对已承诺的资金到位。同时,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国债资金专款专用。
    (四)进一步引导房地产业,确保房市持续升温
    近几年,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房价猛涨、经济适用房减少,特别是土地实行拍卖后,价格将居高不下,制约有效需求持续增加。今后需加强宏观调控和政府引导,克服盲目开发、片面追求高档房的倾向,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最大多数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建设更多更好的廉价住房、经济适用房,实行规划一片、开发一片;同时完善物业、中介管理,积极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

承办:投资处
执笔:向延华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