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国外工业化模式给湖南的启示

(2002年第54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2-07-2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工业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湖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要以加快发展为主线,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经济发展新思路,这是新世纪加快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是我省“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参照国外工业化建设模式,借鉴其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和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

一、国外工业化模式

    当今,世界开始进入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工业化水平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基本标志。工业化意味着国民经济发生巨大的结构变化,新兴工业部门不但比传统农业部门发展更快,而且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占有较大比重。采取什么办法增加工业化所需的生产要素并使之有效地协同发挥作用,世界各国家根据自己不同的国情选择了不尽相同的工业化模式。
    (一)内生型工业化模式——英国和美国
    英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工业革命是自发产生和进行的,这种模式一般被称为内生型工业化,这是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模式,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英国的工业化是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先是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率先在农业上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农业的先行发展使人口得以持续增长,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充足而又廉价的劳动力。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加上广大世界市场的开辟,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而蒸汽机的发明,正式揭开了工业革命序幕。技术革新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纺织业为先导部门,采矿业和冶金业与其并行发展,带动了其他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工业化逐渐扩散到各工业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业中。利润的驱使,使英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不再占优势地位,工业和贸易及交通运输业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对英国人来说,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几乎是浑然一体,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工业化。
    美国工业化的动因主要来自内部压力,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延伸。因为美国有灵活的经济体系和政府强有力的指导政策,对工业快速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美国在英国的基础上进行了工业化内部创新,建立了更先进的生产模式。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776年独立以来,依靠国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特别是进行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在短短的200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技术实力最强的国家,而且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首先,美国人创立了新的工厂体制。美国工业化时人力匮乏,但土地广大,水利资源丰富。于是,他们把原来一些分散的制作过程加以合并,实行新的分工,然后将制造某一商品的所有工序集中于一个工厂,并置于统一的管理之下。这种工厂制需要巨额资金,于是,组织有限公司成为解决资金的主要渠道,某一公司根据法律取得营业执照后,便可以从许多较小的投资者手里筹集资本,股东们只负“有限责任”,他们对公司的债务只按其所占有的股份比例承担责任。这种股份公司成为美国工业化的基础。
    通用制是美国的另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通用制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产生“规模生产制”。在此之前产品是由工匠一件件制作的,而通用制的出现则使得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和大量投放市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此外,美国远离欧洲大陆,不易受战乱的影响,而且还可在欧洲列强混战时获得若干订货的好处。结果,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不仅迅速地成为彻底的工业化国家,而且成为了世界主要的超级大国。
    英美两国的发展还有许多共同点,除了它们都属于一种内生型的工业化模式外,语言、文化、政治传统、宗教信仰方面类同,都占有十分广阔的市场,有一个适宜工业化发展的政治机构和相应的社会组织,都能获取工业化所需的原材料。所以通常人们把英美两国的工业化模式合称英美模式。
    (二)政府主导型工业化模式——德国和日本
    另一欧洲工业强国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法国工业化之后,其经济起飞时间相对较迟,德国通常被称为工业化第二集团的追随者,比美法等国工业化晚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它们吸取了法国摇摆不定的教训,利用有效的社会军事组织形式,创立了一种成功的模式。建立了干预性很强的政府和一个主动积极的官僚体系。德国政府在其工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德意志政府的努力,德国在19世纪末终于成为一个实力强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而在亚洲东北部的日本,则是在明治维新后,通过明治政府的强力引导,在很短的时期内实现了现代经济的转轨,一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加速本国工业建设,一方面对外扩张、掠夺他国财富,通过一种血淋淋的方式也挤进了列强的行列。
    德日两国工业化都快速进行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且它们的工业化过程有许多共同点。德日两国都是工业化第二集团中的主要国家,在发展的模式上,选择了应激型也就是政府主导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其发展势头却超过了几乎所有的第一集团国家。这中间有很多因素,除了政府的作用和对教育的重视外,德日两国的企业卡特尔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两国在工业化过程中,企业卡特尔化成为工业化的一种主要趋势,表现出工业化发展对规模经济的要求,没有规模,就无法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
    德日两国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彻底现代化,也是在二战以后借助于外力完成的。正是1945年后美国对这两个国家进行的强制性民主改造,其现代化任务才得以彻底完成,而这也是德日两国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所以,也可以说,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之后,德日等国由最初强权推行的赶超模式最终还是回到了民主体制下和平发展的道路。
    (三)中间型工业化模式——法国
    法国模式是一种介于内生型和应激型两种模式之间的类型。法国的工业化走了一条十分曲折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有的法国模式。首先,在近代初期,法国在各方面与英国相比一直处于上风,甚至在工业起步阶段法国的条件也并不比英国差,然而,法国却未能成为“第一只变成青蛙的蝌蚪”。法国各方面的条件与英国有点类似,采取自由放任的宽松政策是机械模仿英国的经验,法国的特殊国情在于,它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前从路易十四时代开始,就一直拥有较为强大的国家政权,但这些政权并未成为工业化的促进力量,反而在很多时候成了发展的障碍。于是,法国社会把建立民主体制视为经济发展的前提,而建立一个民主政府却引起了反复和剧烈的社会动荡,没有稳定的环境,法国以建立政治民主体制为先导的方式最终不仅未能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反而在某种特定的阶段阻碍了法国经济的起飞。当法国意识到政治上、经济上的自由放任发展模式实际上已经过时后,才探索如何将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当世界市场上已出现了一些领先国家,其余国家在竞争方面就不可能拥有与它相同的条件和地位。于是,要依靠某种经济之外的力量来帮助本国经济发展,而这种力量就是政府。此后的德国和日本依靠政府的力量取得了成功。它们得益于法国的探索——在一国经济起飞之际,其政治变革应追求一个能暂时适合经济发展的体制而不是一种绝对民主体制。

二、湖南工业化现状

    湖南的工业化的演变轨迹和全国的变化基本一致,但工业化的进程有所滞后。从反映工业化的主要指标来看,以2001年为例,全国三大产业GDP之比为15.2∶51.2∶33.6;湖南为20.7∶39.5∶39.8。经济发达省市的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均在15%以下,而我省高达20.7%。2001年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54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32.9%,比全国水平低11.5个百分点;而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57.6%。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湖南工业化进程处在中期的初始阶段,落后全国平均水平3-5年,落后沿海发达省市10年以上。
    我省现有工业企业中传统产业多,高新产业少,小型企业多,大中型和规模以上企业少。我省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4961户,利润额为51.42亿元,平均每户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为1222.62万元。我省很多企业是有产值但效益不高,有的甚至是光有产值而无效益。此外,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2001年我省外贸进出口额为27.5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0.53%。到2001年,我省实际利用外资累计69.74亿美元,外资项目累计6050个。用我国现行大、中、小项目标准衡量,我省80%以上的外资项目属于小型项目,生产规模较小,对经济不能产生重大影响。
    湖南工业虽在食品加工制造业、饮料烟草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除了饮料烟草业外,还没有形成在全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行业。我省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产品也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低层次结构的初级加工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
从产业结构水平来看,湖南重工业强于轻工业,而重工业中,资源依赖型的原材料工业又大大强于加工、组装工业。在重工业总产值中,采掘和原料工业在重工业中的比重,湖南为0.61,全国平均水平为0.49,反映出作为重工业灵魂的加工工业发展不足。加快加工工业发展,提高加工工业水平,是湖南工业化面临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以机械、电子设备制造等为主的湖南装备工业,在全省工业体系中占有比较突出的位置。90年代中期机械工业产值己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但装备工业本身的设备老化,自主开发与吸收能力弱,技术含量低,已直接影响到装备工业本身和其他产业的更快发展。如湖南装备工业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和推广还处在起步阶段,机床数控化率仅为1.41%,低于全国同行业机床数控化率的平均水平,机械工业优等品产值率仅为4%。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呈减小的势头。湖南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全部工业资产的74%以上,但近年来其更新改造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新增固定资产中的比例都呈下降趋势。
长期以来,我省各级政府或多或少存在“重建设、轻技改”的现象。“九五”以来,湖南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工业的投入相对减少,但为数不多的工业投资大部分用于新开工项目,技术改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海关的统计数据表明,湖南的技术和设备引进自1994年达到3.09亿美元,其后一直低迷徘徊,到1999年引进合同金额还只有2.64亿美元,设备老化现象突出。1999年全省规模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设备新度系数只有68.2%。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显示,湖南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主要专业设备中,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比重比全国低5.3个百分点,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的比重高达51.9%。低水平的技术设备只能生产出低质量低竞争力的产品。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年对全国1000户重点工业企业产品质量抽查结果表明:湖南优等品率和一等品率为61.8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29个百分点,在抽查的23个省市中居第20位;新产品产值率6.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82个百分点,居23个省市的第21位。

三、国外工业化发展模式给我省的启示

    纵观历史,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轨迹就是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经济发展。无论是从第一产业为主发展到以第二次产业为主,还是从第二产业为主发展到以第三次产业为主,都是工业化的结果。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说:“从历史上看,工业化一直是发展的中心内容。”近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摆脱贫穷与落后,实现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追赶甚至超越,也是通过工业化的过程达到的。所以,工业化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更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的关键。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选择适合国情省情的工业化模式,依靠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不断加快结构转换步伐,增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重视科技教育和对外开放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加速工业化进程。
    (一)发展市场经济对促进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英美模式给人的启示看,第一就是市场经济对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性。英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商业的专门化”,英国自16世纪开始的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变革几乎都是围绕建立一个适度的市场经济而展开。当适度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旦建立后,工业化的进程就几乎是无法阻挡的了。后起的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德、法等国家,也都是在各种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上建立起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市场机制,才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就是日本,在完全以国家为主体建立起一些现代企业后,最终也不得不让他们投入市场的运营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工业化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工业化必须有一个有利于市场机制发育和运行的环境,商业贸易的兴起常是发展的先导。市场经济并不一定与计划对立,在某种程度上,计划甚至是一个国家工业起飞必不可少的手段。僵硬地按照某种模式照搬所谓的市场法则,未必能够取得应有的成效。
    (二)政府干预在工业化进程中作用重大
    在工业化过程中,政府作用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政府的干预本身就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关键在于政府干预的方式是否有益和明智。后起的现代化国家往往是模仿型或应激型的现代化。他们几乎不可能按照先进工业化国家模式实行宽松的自由放任政策,因为这样就无法有效地动员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配置。
    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不完备性,使人们更加强调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尽管重要,在发展中国家却不能等待市场机制“自发地”推动工业发展,必须同时依靠政府的作用。实际上,即使是英美这类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国家对市场完善所起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这种意义上,市场并不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存在的,它的存在和完善也取决于人类社会有组织力量的导向。历史经验表明,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秩序,对推动工业化尤其重要。
    (三)教育和科技是促进工业化的重要动因
    发达国家在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科技奇迹,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功劳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反观我省,仍主要依赖于技术引进和模仿。与国外相比,我省硬技术和软技术水平相差都很大,国民整体素质偏低,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也很薄弱。大多数企业,包括相当一批国有重点企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储备。全省大中型企业中,一半以上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一个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活动的企业,实质上仍然仅仅是一个大生产车间。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源头仍在国外、省外。追根溯源,科技落后源于教育的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已显得十分重要。没有发达的教育,就谈不上高素质的人才,工业化就失去了活力。
    当今世界,技术发展更加迅速,技术革命向产业技术转移的周期更加缩短,技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也更加短暂。通过引进技术和经验,赶上发达国家的难度加大,“后发优势”作用将减弱。发达国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甚至使初级产品的生产实现现代化。凡此种种,都使得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科教兴国、科教兴湘”的战略方针,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尽快建立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制和研究开发投入机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把工业化发展切实建立在提高质量、素质和品位的基础之上。
    (四)选择合适的道路是工业化成功的重要前提
    世界工业化的历史已然表明,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但是,与传统工业化进程相比,在以信息化为主线的新经济时代,工业化进程具有更为复杂的环境和性质,信息化和新技术革命使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在正确判断工业化阶段的同时,要认真分析现代工业化进程与传统工业化进程的差异,充分认识工业化进程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产业升级任务的多重性。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有一个正确的把握。
    在现代经济技术与传统生产手段融合发展的条件下,我们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与信息化和知识化相融合的新格局。认识这一点,对于正确选择工业化发展道路十分重要。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二元叠加中,要充分认识并及时抓住反映后工业社会特征的信息化和新经济发展的机遇。信息经济对国民经济有强大的支撑效应、渗透效应和带动效应。与传统经济相比,信息经济不仅劳动生产率高,而且创造财富快。因此,在工业化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工业化规律和省情特点,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重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尽管有许多因素使信息经济崭露头角,给传统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传统经济始终是哺育信息经济的母体。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动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它不仅有利于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也将促使我们在某些领域获得“后发性优势”,在工业化中级阶段就获得工业化高级阶段和后工业化时代的某些特征。工业化进程和传统产业的发展不可逾越,但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信息化可以加速发展进程,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制造业的强大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源泉
    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表明,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主力军。因此,制造业也应是我省今后实现工业化的源头和主力军。如果在世界市场上进行调查,并与国内情况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还有大量的社会需求的工业产品我们没有人做或不会做。重大的技术装备,自动化、机械化的工业设备,高档微电子芯片,精密仪器、仪表,移动通信,电视摄像机,高档纺织品等等,或者是空白,全靠引进,或者是开发能力极弱,国产供应很少。提高农业和制造业的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对于我省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六)工业化进程中应重视和加速结构转换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进程一般都是以产业结构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从已完成工业化的国家的发展道路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产业技术进步,部分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和破产,失业率上升。这时,产业结构不得不重新调整。这种结构调整的困难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都经历过。每次产业结构调整中,企业间兼并、破产、重组频繁。大规模产业重组、生产要素大幅度调整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现的部分企业困难、失业率上升的现象,不完全是经济周期运动所引起的,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原因造成。因此,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重视加大结构调整和转换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重组,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对于困难企业的破产、转产、兼并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要从宏观上引导企业加快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加快生产集中和产业重组过程,尽量缩短转变过程的时间,最大程度地减轻对社会稳定形成的压力。
    (七)扩大对外开放对加速工业化进程有益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还告诉我们,只有在社会开放的条件下,工业革命才能顺利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对外开放,彼此提供了各自所需的原料、矿藏资源、粮食、机器,靠引进外资弥补了工业革命资金的不足。对外开放不仅是引进技术的问题,重要的是善于创新和发展。美国和德国在引进国外技术后,创造了先进的流水线生产法和管理方法,最早实现了机器和产品零部件的标准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国内市场容量太小等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就是善于利用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多边贸易战略,大力吸收国际资本和引进先进技术。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都曾抓住有利的国际形势,扩大出口,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工业化进程。
    国际贸易的发展证明了对外开放对加速工业化的重要影响。1820年世界出口额占世界总产出的比重仅为1%,1913年上升为8.7%,50年代后又不断上升,到1992年为13.5%。一个国家经济起飞过程必然伴随着国际贸易总量的迅速增长,如按1990年美元价格计算,1950年日本人均出口额只有42美元,到1995年增长为2456.6美元。凡是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国家或地区,其出口占GDP比重都明显上升,二战后的日、韩、泰和我国台湾都是如此。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开放引进先进技术也是加快工业化的现实捷径,它可以赢得宝贵时间,并节省大量人财物。但如果没有创新,引进的新技术或产品最终还是会被淘汰。因此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必须坚持技术创新,提高科技自主开发能力。鉴于此,应该把引进和创新结合起来,一方面,引进要考虑到具体国情省情,以引进软件为主;另一方面,要鼓励技术创新。对引进技术通过革新而得出的成果应当和创造发明一样对待,承认其创造性贡献。把独立研究、技术引进和创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从而为工业化的更快发展创造条件。

承办:国际信息中心
执笔:黄丽娜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