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消费品市场周期问题研究
(2002年第55期)
一、消费品市场波动周期的实证分析
为系统地研究消费品市场波动周期的总体态势,我们采用从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的测算方法,利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考察指标,对我省消费品市场的波动次数进行了具体测定,在1953—1994年间,我省消费品市场波动共有9 次,其中:古典型波动2次,增长型波动7次,波长最长的8年,最短2年,平均波长为4.6年。将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10.5%取为中值,则发现:41年中有22年的增长率在中值以下,属于增长的低潮期;另外19年属于增长的高潮期。此外,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绝对波动系数和绝对波动幅度分别达到6.42%和36%,相对波动系数和相对波动幅度分别为0.61和3.43,波动幅度大。 1994年以后我省的消费品市场从波峰走向1998年的波谷,近三年一直处于上升通道,基本摆脱了低迷状态,但消费品市场增长受阻,在上升通道中徘徊,增长缺乏动力,到2001年波长跨越了7年但尚未形成一次完整的波动,目前已到了决定其走势的关键时期。
二、消费品市场波动的表象特征
(一)波长频率分布无规律性
1953年以来,我省消费品市场出现了9次完整的波动,每次波动的波长并不规则,平均长度为4.6年。最长的波长达8年,最短的为2年。在9次波动中,实际上有5种类型,其中:波长为3年、6年的次数各3次,波长为8年、4年、2年的各1次。湖南商品市场波动的波长频率分布显得十分无规律,每次波动的持续时间具有相当大的伸缩性,波峰或波谷常常出人意料的提前或滞后,市场运行的随机性很强,缺乏秩序。波动无规律和伸缩性大,主要是由于外生因素的作用,促使湖南商品市场的波动发生频率加快或减慢。
(二)波动幅度大,呈恶性波动
湖南消费品市场波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波动幅度大,呈现恶性波动特征。按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由波峰到波谷的落差衡量波动幅度,最小的落差为3.9 %,最大的落差达 35.2 %,平均落差也达13.3 %。改革前后的波动形态差异巨大,1953——1978年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平均增长率为6.7%,所经历的6次波动的平均波动幅度为12.1%;1979——1994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平均增长率为17.0%,所经历的3次波动的平均波动幅度为18.9%。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大大加快的同时波动幅度也明显上升,波动幅度这种阶段性转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政府对物价、消费品市场供求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市场发育被严重束缚,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商品市场物价和供求管制逐步放开,市场各种主体活力大为增强,但在市场容量不断扩张的情况下,由于市场发育极不成熟、政府对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应滞后,体制转轨时期的各种摩擦因素不时冲击商品市场,导致流通秩序趋于混乱。这样,波动幅度也随之上升。
三、近几年消费品市场增长乏力的原因
通过对我省消费品市场的周期分析,发现当前我省消费品市场正处于上升期,但增长乏力,在上升通道徘徊,“消费”这驾马车跑得并不快,离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有一定的差距,2001年我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计划增长的目标低0.3个百分点。近几年政府先后采取了扩大国债发行规模、降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公务员及退休人员工资,以及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保障费标准等一系列措施刺激消费增长,促使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但这种增长主要是靠宏观政策推动,消费品市场的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消费增长缺乏内在快速稳定增长的新机制。
(一)居民消费倾向下降
随着各项改革政策的出台,原来由政府和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相继转变为由居民自己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与费用,影响居民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对大多数城市居民而言,出于对就业岗位稳定性及住房、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预期支出的考虑,居民消费倾向下降,今年上半年我省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为74.5%,比上年同期又下降了1.6个百分点,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仅为37%。加上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不仅城乡之间,而且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都呈不断扩大趋势,使得高收入和低收入的人群增加,从而引发社会平均消费倾向的减小,对消费需求增长形成了明显制约。
(二)公共品价格大幅度提高严重削弱了居民的购买能力
近几年在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同时,教育、医疗等服务项目价格却持续上升,1998——2001年零售物价指数持续下降,而服务项目价格却以年均11.4%的速度增长,公共品价格的大幅提高削弱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导致居民在教育和医疗上的支出大幅攀升,这种攀升不是由于这些部门的质量提高及需求增加所致,而是由于价格上涨所致,这种所谓的消费结构升级实际上压抑了其他正常消费支出的增长,严重削弱了居民的购买能力。
(三)新的消费热点受居民收入水平的约束难以在短期内形成
目前我省城镇居民以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为内容的耐用消费品呈基本饱和状态,2001年底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112.6台、洗衣机91台、电冰箱86.2台。我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由“千元级”向“万元级”转化过渡,在转换时期消费增长会比较平稳,因为想买且能购买的已经买了,想买但买不起的短期内还是买不起,现阶段普通居民在一些电器耐用消费品得到满足之后,而新的消费品如汽车、高档家电、住房等由于价格远远高于他们的购买能力而不得不望车、望房兴叹。加上受计划时期制定的抑制消费需求的政策影响,一些有购买能力的居民延期消费,造成了消费增长乏力。
四、实现商品市场良性循环的对策
(一)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扩大就业是保持城乡居民良好收入预期,刺激消费的关键。各级政府应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为此,一是建立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体系,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二是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区服务等服务业,搞好社区服务,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以带动就业的增长。三是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取消在聘用职工时对农民的歧视政策,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
(二)财政支出要以社保、公共设施建设为重点
要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解决财政“越位”与“缺位”的矛盾,将财力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减少对经济体的支出(政府确定的科研项目除外),增加公共投入,提高低保线、适当扩大低保范围,缩小收入差距,将政府的财力发挥更大的社会效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出,扶持农村地区乡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建设,改变乡村公路由农民集资建设的局面。增加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短期内可以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城镇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并最大可能地带动农村即期消费需求增长。对此,我们建议:一要加大农村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要通过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及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出比例,真正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应考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三)取消计划时期制定的抑制消费增长的政策
要围绕汽车、住房等新的消费亮点,积极出台有利于消费增长的政策。加入WTO后,国内汽车竞相降价,进口车价格也由于关税下调价格大幅下降,老百姓购买私家车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但汽车消费中的价外税费负担仍然偏重,影响了居民购车行为的实现,国家应因势利导尽快取消不合理收费,鼓励汽车消费迈上新台阶。要刺激住房消费,关键是要让旧住房彻底流动起来,降低过高的房价,只有老百姓的收入和房价相适应,商品房市场才能真正火爆起来,总之,只有形成了真正的新的消费热点,消费市场的增长才有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注:
1、波长,是指在一次完整的经济波动中从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或从一个波谷到另一个波谷的时间长度。
2、平均波长,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次波动的平均时间长度。
3、波动幅度,即波动振幅,是指在一次波动中波峰与波谷的差距,分绝对波幅和相对波幅两种。前者指增长率的绝对差距,后者则是前者与波动期内平均增长率的比值。
4、波动系数,是指在一次波动中各时点增长率与平均增长率的平均差距,分绝对波动系数和相对波动系数两种,前者指平均绝对差距,后者则是绝对波动系数与波动期内平均增长率的比值。
5、古典型波动,是指经济的增长率和实际绝对量均下降的波动,也就是波谷的环比增长率变为负值时的波动。
6、增长型波动,是指经济的增长率下降但实际绝对量仍在增长的波动,也就是波谷的环比增长率为正值时的波动。
承办:贸外处
执笔:唐双全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