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求职门路虽多 就业难度仍大

—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

(2002年第57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2-08-0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目前,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时期,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就业大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今年全国就业岗位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在1比1.1左右,总体上供大于求。由于各种原因,实际就业率可能更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继国企职工下岗再就业之后新的社会问题。今年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为此,省城调队专程走访了省教委,并对长沙、常德、邵阳、郴州等地的市教委、大中专院校和用人单位招聘会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

    (一)学校积极推荐就业。据调查,今年各高校的招生就业办为了妥善安置毕业生就业,加大了宣传力度,积极与社会各界广泛接触,特别是与人才交流中心保持经常的联系,时刻掌握人才需求信息。如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到广东的中山、东莞等地的企业积极推荐学校的优才生,已取得初步成效,一些用人单位已到学校来录用人才,估计有不少学有所成的毕业生将成为这些单位的录用对象。
    (二)学生自主择业意识有所增强。对郴州几所大中专院校随机抽选100名学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了解到,我们发现有81%的人表示毕业后愿望自己找工作;有70%的人希望能够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但是在愿望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有81%的人表示愿意退而求其次,去从事家教、推销、送货、餐饮服务,甚至保洁工作。80%的人表示,如果在一年之内找不到工作,将再去学习技能,他们选择再修的技能中最热的依次为计算机、市场营销、驾驶、室内外装修、美容美发、烹饪、家电维修及服装设计等。此外,55%的毕业生则愿意从事具有开拓和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当中有11%的人表示要到西部地区去支援西部建设;有23%的人打算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闯天下”;还有5%的人想自己办公司。
    (三)单位招聘条件提高。中国加入WTO后,各行各业面对的将是国际竞争,单位聘用人才注重挑选能够进行国际交流的人才。因此,在今年我省大学生招聘会上主要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许多大型企业都要求应聘者英语要达到四级,甚至六级。凡招聘英语专业人才的单位都有口语功底扎实的老师随行,“逼着”应聘者说英语,以检验口语能力。计算机要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最好在读大学其间能拿到双学位。如机械、建筑专业毕业生要会电脑绘图;汉语言文学、外语等专业的毕业生要有每分钟60-80字以上的打字速度;艺术专业毕业生要会电脑设计等,某些招聘单位要求长相也要端庄,女生身高1.58米以上,男生1.68米以上。二是“吃苦敬业”成条件。我省的金健米业,是常德的一家上市公司,在这次常德师范学院的招聘会上,“金健”无疑成为了许多毕业生“争宠”的对象。来自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一些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也都向“金健米业”投递了求职申请。招聘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在问及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决定取舍时,有关人士毫不犹豫地说:“看他(她)是否具有吃苦敬业的精神!”不少招聘展台的广告牌上都赫然标明:“能吃苦,有敬业精神!”看得出,在以实力为根本的用人市场,敬业吃苦已成为就业的重要法码。用人单位认为“敬业表明这个人不会随意跳槽,就算最终他(她)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曾经表现出的吃苦精神也让人欣慰。”

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本地就业存在走后门、手续繁、费用高的问题
    一是我省仍然存在由学校直接分配到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情况,不少老师反映,目前这种方式不能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往往最优秀的学生得不到最好的安排,而平时学习不认真,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因为“后台硬”毕业后照样能分配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特别是县以下的地区,这种现象尤其严重。二是学生就业手续繁杂,就业费用高。一个毕业生如果在本地就业,不仅要经教委,还要经过计委、编委、人事局等多家部门才能办好手续,繁杂手续不仅让就业生感觉办事比较复杂,而且就业费用难以承受。据调查,如邵阳市武冈一名学生说:她的姐姐通过关系在邵阳给他找了一份工作,但要交3万元的就业费用。城步一位刘姓学生也反映,她自己通过应聘在市内一所中学有了意向,但听各区来校招聘的人说到那个区属单位都要收取就业费用3万元,如果这样我就无法就业,现在家里为我读书已借了很多钱,再借钱就业已是不可能的。
    (二)本省人才外流现象比较突出
    目前,我省人才外流现象比较突出,据省教委统计,今年初至7月5日止,我省已就业的4万人当中,去外省就业的1.4万人,占就业总人数35%,预计今年将突破1.5万人。主要是高学历的人才留不住。如郴州市2001年,本科毕业生1500多人,愿意留下来的只有320人,占21%。许多毕业生表示要到广东、北京、上海等沿海地区求职或开公司,仍然体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特点。另据长沙市教委反映,工作待遇较差以及某些单位由于要交养老保险金而不愿与毕业生签合同。
    (三)性别天平仍在倾斜
    如常德市许多单位在招聘人员性别上明确提出只招聘男生,问之原因,答曰:“女的一参加工作就要结婚、生孩子、实在太麻烦”。虽然在《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妇女的录用标准”,但现实中女大学生常常遭遇求职尴尬,一位招聘教师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就直言不讳地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男性肯定优先考虑。”

三、就业难原因分析

    据省教委统计,全省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逐年下降,2000年为84.04%;2001年为75.99%,今年初至7月5日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69.49% 。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其主要原因是:
    (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张。由于我国高校教育从1998年开始实行大规模扩招,因此今年毕业生人数徒增是造成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全国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比去年增加30万。湖南全省今年共有高校毕业生6.4万人,比去年增加26%,其中:研究生0.2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41%;本科生2.5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19.8%;专科生3.5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22%。长沙市高校毕业生1.75万人,与上年比增长17%。邵阳市高校毕业生近1.3万人,与上年比增长30%。郴州市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万人,与上年同比增长7.6%。据调查,今年社会用人需求并没有增加,总体上只与往年基本持平,但高校毕业生却比去年增加1.1万人。
    (二)政府机构和企业的改革。精简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员增效等措施的实施,使传统的大学生就业主渠道吸纳能力大幅下降,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据调查,长沙市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为1比4,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最高,应届毕业生为1.75万人,到目前为止,包括长沙市应届毕业生在本市一次性就业签合同的只有0.3万人。邵阳市工业企业效益较差,各企事业单位没有招聘指标,自容量极低,到目前为止,应届毕业生就业比例约占10%左右。
    (三)供需专业结构不合理。一些高校在扩招的同时,未能及时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衔接起来,存在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据调查,邵阳高专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中,共有二十多个专业,其中有十一个专业学生比较走俏,如:磨具、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内燃机、食品、饲料工程、电力、化工、工民建。而前几年走俏的计算机专业,今年很难找到用人单位,凡计算机的用人单位均要有本科文凭,因此,该校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签约率较低。
    (四)就业观念仍然落后。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看,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去向时存在愿到大城市、大公司及能挣大钱的地方去,而不愿到条件艰苦的老少边穷地区和乡村等地。但我国的边疆、农村、乡镇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人才奇缺。但这些地方却出现“要不到,分不来,留不住” 的令人尴尬局面,而在大城市等地方则出现大材小用,甚至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据调查,今年大学生找工作曾有月收入“硕士6000”、“本科3000”的薪水传言,对自己薪金的期望比较理想化,许多人在现实中发现并不灵验,于是处于观望状态的人不少。据国家城调总队的2001年全国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职工人均月收入为1990 元。我省职工人均月收入也不过1000元,其中省会长沙才1262元,与全国职工收入相比,毕业生就业预期显然过高,从而影响就业。如常德市到目前为止,各大高校的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不到50%。部分人“工作尚无着落”的原因,除了前段有相当部分人集中考研外;多数人表示“自己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没有理想的工作。”上海一家公司到邵阳来要大专生,但工资待遇较低,学生不愿去,大专学历的毕业生一般要求用人单位包吃住800元/月,不想干普工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位大专毕业学生说:父母好不容易送我读了大学,如果再去做普工,我自己想不通,父母更想不通。
    (五)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近几年来,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专科生能做的事情要本科生去做,本科生能做的事情要研究生去做,特别是一些条件好、效益高的单位非研究生不要。据调查,目前相当多的用人单位仍旧存在着重学历而轻实际才干的倾向,使得专科生的就业比例偏低。省教委统计,今年初至7月5日止,今年我省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含办报到证已上岗、未办报到证已上岗和自办企业)达到80.5%就算相当不错了,但专科生只达到52.5%。而今年专科生增加了0.7 万人。

四、建议与措施

    (一)完善、规范和拓宽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制度进行了一次从政府包分配到自主择业的根本性改革。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要自己找婆家。在如何使大学毕业生能顺利就业的工作中,各级政府在收集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这项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就业市场的有些做法还不成熟,有些操作不规范。所以,各级政府要做好:一是规范就业市场,制定法规,完善就业渠道和供需洽谈形式,减少就业中不必要的管理部门和就业费用,及时准确地提供就业信息,把社会的客观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二是要加速发展经济,缩小我省与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三是杜绝开后门拉关系,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上岗。
    (二)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理应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我国目前大中型企业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要抓紧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切实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适时调整人才结构,合理置换冗员,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
    (三)更新就业观念。尽管因政府机构改革、国企减员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大学毕业生及时更新就业观念、降低就业门槛,打破“全民保险、集体危险、个体冒险”的传统就业理念,就能提高就业机会和就业的成功率。就目前的情况看,大城市已经人满为患,大中企业人才济济,但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等还处在求贤若渴的境地,大学毕业生到这些小地方、小企业或边远地区,完全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定能有所作为。
    (四)鼓励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它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为别人提供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但需要政府的政策性扶持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鼓励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创办更多的经济实体。
    (五)建立培训机制,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借鉴外国的经验,对在就业中处于劣势或暂时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把他们组织起来,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缺什么补什么,建立培训机制,强化培训意识,使暂时待业的毕业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这一方面可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承办:城调队
执笔:谌滨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