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湖南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02年第65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2-09-03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湖南地型地貌多样,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发展蔬菜具有广阔的前景。近几年来,随着全省种植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蔬菜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正确分析蔬菜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推动蔬菜产业化进程,对进一步发展蔬菜产业具有积极意义。

一、蔬菜产业现状及特点

    很长一段时间内,湖南蔬菜生产只限于市郊农户零散地种植,设施简陋,品种单一,分散经营,就地供应,菜价起伏大,淡旺季现象明显。近年来,随着优化种植结构步伐的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全省蔬菜生产发展较快,播种面积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蔬菜产业已成为种植业的主要产业之一,并向区域化、基地化、商品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2001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828.58千公顷,总产量1983.36万吨,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而列第二位。蔬菜生产成为当前农民增加种植业经济收益的重要途径。1998—2001年,全省蔬菜产值(按当年价计)分别达121.93亿元、141.95亿元、154.05亿元和183.19亿元,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蔬菜产值占全省种植业产值的30%,占农业总产值的13.95%,超过林业产值,成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基地建设日见成效
    为更好地满足蔬菜龙头企业和市场需求,产生规模效益,湖南根据各地环境优势建立了初具规模的蔬菜专业生产基地,2001年全省重点扶持的7家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建立生产基地面积30.1万亩,带动农户11.5万户。全省各地都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大力发展蔬菜大棚,连片规模种植,全省蔬菜生产能力不断增强,1998-2001年播种面积增加了243.63千公顷,产量年平均增长10.1%,产品质量也随之提高。岳阳市2001年在107国道和306省道285公里地段按农产品基地走廊进行发展,共建3万多个蔬菜大棚,种植反时令、无公害、名特优新品种的各类蔬菜、瓜果。汨罗市大荆镇在沿107沿线调出93%的耕地种蔬菜、瓜果,带动了60万亩时鲜瓜果、蔬菜带的形成。苏仙区筹资500万元,兴建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引进种植荷兰辣椒、韩国黑龙长茄、美国西芹等优质高效新蔬菜品种,通过示范园的带动,在郴资桂高等级公路沿线形成了15000亩麻笋、3000亩四季园蔬菜生产基地,其中仅麻笋的种植面积比上年增长66.7%,不仅提高了蔬菜产区的生产效益,而且增强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设施栽培迅速发展
    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地区优势,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加大蔬菜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在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的同时,加快了高产、高效的设施菜的发展。以遮阳网遮光、降温、防暴雨的夏秋抗灾设施和以日光温室、塑料棚、地膜等抗低温冷害为主的保温设施大面积推广应用,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设施栽培模式。2001年全省蔬菜大棚9.14万个,蔬菜大棚面积14.65万亩。芷江侗族自治县将蔬菜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投入近100万元改善全县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设施栽培。兴建了“蔬菜科技推广中心”示范场,建起2000多个水泥和轻质材料为主的高标准大棚,配套推广了长寿无滴膜、遮阳网、防虫网等新型材料;大力推广错季反季栽培冬暖式大棚、电热育苗、嫁接栽培、生物肥料等技术。现全县无公害蔬菜已发展到2.5万亩,年产蔬菜2.2亿公斤,蔬菜总产值达1.76亿元。畅销广东、广西、贵州、重庆等周边省市,还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每年向外销售蔬菜3800万公斤以上。仅蔬菜一项全县人均收入增加600余元。
(三)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全省以优质高产和均衡供应为重点,大力引进、推广蔬菜优良品种。目前全省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到100多种,常年均衡供应能力增强,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烂”。蔬菜品种的日益丰富,蔬菜内部结构日益优化。叶菜、瓜菜、块茎、茄果类蔬菜占蔬菜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9.8%、14.4%、17.4%、18.8%,种植结构更加合理。芦蒿、荠菜、马兰头、菊花叶、枸杞等保健、益智、延寿的野生蔬菜得到了大面积的开发,荷兰豆、生菜、绿花菜、紫甘兰、樱桃番茄等几十种洋菜面市,芦笋、茭白、莲藕、苔干等名特蔬菜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利用,2001年全省黄花菜播种面积7.84千公顷,产量达到11.4万吨。大力发展反季节栽培和设施蔬菜。优特菜、精细菜、时差菜的面积和产量增长较快,而露地菜、大宗应季菜减少。均衡供应上市品种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居民菜篮子日益丰富。
(四)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全省各市州基本建立了年成交量10万吨以上的大中型批发市场,县(市)城及重点产区建设了不同层次的专业批发市场,培育龙头市场。农贸市场已成为城市蔬菜供应的重要载体,直销、直供、配送、连锁经营等营销方式迅速发展,2000年全省蔬菜市场贸易成交量达到97.86亿元。蔬菜产业协会逐步完善壮大,蔬菜运销户和经纪人成为蔬菜流通的主力军,为蔬菜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对推动全省蔬菜产销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祁阳县观音滩镇在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拓宽蔬菜流通渠道,使该镇蔬菜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好势头。2001年销售蔬菜500多万公斤,年产值达400万元。该镇先后建立6个蔬菜购销交易市场,并引导和培养菜农既做种菜专业户,又做蔬菜流通户,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状况,一方面组织村民外出与各地有关公司、部门联系挂钩,开拓外销和出口市场,另一方面组织村民赴外地学习取经,熟悉市场,了解行情。从而,使全镇涌现出50多户蔬菜销售专业户,促进了当地蔬菜销售。
(五)新技术应用和推广力度加大
    依靠科学技术、增加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是提高蔬菜产量、改善品种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为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蔬菜品质,全省对新技术进行了大力推广和应用。一是加快了蔬菜品种更新换代,积极引进、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基本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接轨,二是普遍推广农膜、新型温室、工厂化育苗、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2001年蔬菜农膜覆盖面积181.7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6.6%,全省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近50%,比“八五”末期提高了9个百分点。二是举办各种形式的蔬菜技术培训,建立蔬菜生产高效示范区,推进了蔬菜业的发展。三是推广应用配方施肥技术,并逐渐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高科技生物肥料、稀土微肥、有机复合肥的施用量。2001年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579千公顷,微量元素施肥面积达到1240.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5.8%。四是加强菜农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菜农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六)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
    全省蔬菜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已初步形成:一是蔬菜运输、销售服务、产后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加工产品的档次不断提高。蔬菜批发市场建设进展较快,提高了蔬菜的商品率,丰富了市场的蔬菜品种;二是拉长了产业链,开拓了市场,使基地生产的蔬菜货畅其流。长沙红星、马王堆两大农副产品市场2001年市场成交额87亿元。三是壮大龙头企业,带动蔬菜产业的发展。全省蔬菜生产、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资产总额7.1亿元,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8.26亿元,基地面积达到46.6万亩。龙头企业瞄准市场搞加工,围绕加工促生产,拉长了产业链,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带动蔬菜生产的发展。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祁东县黄花集团年收购加工黄花菜能力达2.8万吨,年产值突破2.5亿元,2001年创汇5272万元,带动农户65960户,产品销往澳大利亚、欧美、香港等国内外市场,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嘉禾县三味食品有限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2001年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部立项,投资600万元扩厂提质,引进设备和技术,增加4条生产线,产品由原来的9个品种增加到15个,年产值由3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建立了6个千亩辣椒、黄豆、大头菜等生产基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今年嘉禾县三味辣椒种植面积突破了2万亩,萝卜、大头菜等商品蔬菜达到了8万亩的较大规模,形成了“公司+基地+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经营粗放,产品质量不高
    蔬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仍在按照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惯性增长,还没有向质量效益型转变。1998—2001年全省蔬菜产量和播种面积分别增长33.4%和41.7%,产值增长50.2%,但单位播种面积的产值年平均增长仅2%。品种结构方面,优势主导产品未见端倪。虽然全省品种多,但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小,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拳头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推广较差,大部分地区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同时菜农素质差、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影响蔬菜产品质量,降低商品价值。
(二)市场信息不灵,流通不畅
    蔬菜是鲜嫩产品,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产销价格、信息应及时汇总、交流才能实现宏观指导。全省农业的市场环境、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与省外大市场街接不紧,影响批量外销。缺乏总体的供求信息的引导,靠市场反馈难以奏效,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同时菜农不注重市场调查预测,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不仅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三)生产经营主体多而分散,产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省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名牌产品;而且,菜农卖菜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好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升级。同时产业化经营处于初始阶段,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带动能力弱,大部分仍停留于一般购销关系或松散的联合层面,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经济共同体。
(四)基地建设规模小,集约化生产水平低,加工发展滞后
    “九五”期间虽然建设了一批蔬菜生产基地,且初具规模。但基地较分散,生产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始终未能形成拳头产品和集约化生产,直接影响到蔬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其次,湖南蔬菜的商品质量、包装及营销手段处于初级阶段,新鲜蔬菜目前尚无商品标准,无包装或包装简易,运输车辆不具备保鲜和远途运输条件。再次加工产品单一,加工技术和产品没有突破。一是加工率低,全省实际加工蔬菜所耗原料占蔬菜总产的比例少;二是加工档次低,产品大多是粗加工品,精、深加工比例极低;三是龙头加工企业少,且规模小,平均基地面积4.3万亩,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多数地方仍是以自产自销为主;四是加工设备陈旧,加工技术落后,目前我省蔬菜加工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0-15年。
(五)安全生产意识不强,蔬菜产品仍有污染
    目前,在蔬菜生产上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过量施用化学肥料以及工业“三废”污染而导致蔬菜中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村乡镇工业遍地开花,工业“三废”向农村加速转移,区域水环境质量急剧下降,灌溉水质大多在Ⅲ级以下。过量使用激素,农药和化肥施用不合理,造成部分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栽培技术不当,如密度过大群体内光照不足等自身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蔬菜设施栽培重茬、连作、高温高湿导致病虫害加重。特别是“伏缺”期叶菜生产,大量使用农药,仍有中毒事故发生。
(六)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放不足
    蔬菜生产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多数菜地基础设施不配套,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与此同时,蔬菜的科研推广、加工流通、农用工业等发展缺乏物质支撑,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到位举步维艰,直接影响了蔬菜产业发展后劲。
(七)管理体制不顺
    蔬菜产业一直没有摆上应有位置,尽管其产值已占全省种植业产值的30%,但仍没有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产业发展政策不配套,蔬菜规划布局、产业指导、市场调控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管理体制至今仍沿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生产、加工、流通等分割,省、市、县机构设置不一,部分县尚无蔬菜行政管理或推广部门。这种条块分割、上下脱节的管理体制,不利于蔬菜产业市场经济的综合调控,影响管理效率、政策效率的发挥,严重阻碍了蔬菜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湖南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应是:立足资源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争创地方名优特色菜,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发展。面对蔬菜供大于求的局面,应积极从科技推广、市场运销、加工转化、基地布局、政策扶持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以促进湖南蔬菜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科技兴菜,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首先要充实技术队伍,健全科技服务体系。重点蔬菜生产乡镇应设立蔬菜技术推广站,配备1-2名技术人员,同时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其次要继续加大蔬菜种植技术,特别是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扩大拱棚菜、日光温室、地膜菜、轮作菜面积;加快制订“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计划,重点推广“绿色蔬菜”生产技术。三是要重视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尤其要尽快筛选出适合湖南的拳头品种,形成地方特色菜。四是加大蔬菜产品的贮藏保鲜研究,改进优化贮藏设施,延长贮藏保鲜期,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实现市场均衡供应。五是不断提高集约化种植水平,争取在三年内,大宗骨干产品生产全面推广高产高效模式。六是适应市场,增加蔬菜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立足于反季节蔬菜生产,在稀特菜、野生菜、品种多样化上做文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七是要高度重视良种的选育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是先进科技的重要载体。当前生产上要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加速蔬菜品种的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逐渐建立健全蔬菜检测体系,杜绝超标菜上市。
(二)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
    名牌是高质量的商品标志,是产品有效地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通行证。创蔬菜名牌,实施名牌战略,对推动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蔬菜名牌要有超前意识,在全省实施蔬菜名牌战略,创蔬菜名牌作为推进蔬菜产业化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湖南蔬菜的知名度。积极利用新闻发布会、农副产品博览会和电视广告、电台、报刊专版等传媒多种形式宣传湖南蔬菜,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名优新蔬菜品种和无公害蔬菜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蔬菜的需求已由大众化向优质化、多样化、高档化、无公害化方向发展,要根据市场需求,引导菜农引种和扩大适销对路的品种和效益较高的名特优蔬菜品种。更新观念,搞好蔬菜市场营销要彻底突破小农思想的束缚,树立蔬菜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按市场经济要求,规划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健全中介服务组织,搞好产销信息服务,促进规模化经营。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组织实施,尽快形成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网络全省、沟通全国的批发市场体系。要重点培育蔬菜名牌,增强农业品牌意识,依靠品牌闯市场,依靠品牌提高效益。湖南湘潭莲藕、“映武”牌黄花菜、“绿牌”香菇、湘阴三塘荞头等产品都以良好的品牌形象,行销全国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外贸蔬菜的日益扩大,蔬菜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实施品牌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各级领导和政府要下大功夫积极引导协调,要有“大气魄“、“大手笔”,站在长远的战略高度,带领农民开发市场,树立品牌,形成规模经营,使蔬菜品牌与规模经营良性互动,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增强加工转化能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加工转化,促进蔬菜产品增值。采后处理和加工转化一直是湖南蔬菜产业的薄弱环节,因采后处理跟不上,全省鲜菜综合损耗率高达20%,损失严重,因加工转化量小,加工产品档次低,品种少,蔬菜产业综合效益流失巨大。应积极组织有关科研、管理、生产部门联合攻关,尽快开发和推广蔬菜采后处理技术,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蔬菜加工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促进蔬菜产品增值、加工增效,提高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要根据市场需要,制定出主要蔬菜产品质量标准,研制采后处理措施及相应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开展加工、运销技术研究。通过研究与开发,提高产品加工和贮运质量,以此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蔬菜加工企业,不仅对蔬菜生产带动作用大,辐射面广,而且发展潜力巨大。加强蔬菜产品加工的根本任务是把企业做大,培育龙头,提高其加工转化增值和带动生产发展的能力。一是进一步优化蔬菜加工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改善蔬菜加工“小、散、粗”的状况,通过兼并、联合或重组,提高现有蔬菜龙头企业的竞争力,要重点突破加工、保鲜、贮运的薄弱环节,促进生产与加工、保鲜、贮运的同步发展。二是走产学研结合或企业联合的路子,努力提高开发能力与加工水平,创出精品名牌,突破自身在技术、人才、资金、市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制约。三是争取国家投资扶持,同时对于生产流动资金,给予贷款支持。四是鼓励企业以股份制等形式建立好经营管理机制,有组织地选派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外地接受培训,提高素质。五是增强名牌意识,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名牌优势、出口优势。要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培育和壮大一批龙头营销企业与营销队伍。
 (四)建立信息网络,增强和改善市场功能
    市场是连接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桥梁。为实现蔬菜产销一体化,首先按照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全省蔬菜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合理布点,分类建设,有效调控。同时,在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重点县市、万亩以上的重点乡镇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集散市场,便于产品集散、分级包装及转运。其次加强蔬菜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市场和区域市场,加强与各大中城市联系,建立销售网点,街接全国大市场,发挥市场中枢作用和龙头作用,扩大市场覆盖面。再次组建蔬菜产业联合会和菜农专业协会,对外开拓市场,建立起稳固可靠的营销网络;对内组织生产、筹措资金、协调关系、规范行为。逐步形成生产、流通与销售集团化操作,做到动作有序、快捷高效、互利互惠的蔬菜生产态势。第四是建立信息网络,配备功能齐全、传递快捷的信息服务设施,及时提供生产、市场、供货信息,帮助各蔬菜批发市场制定指导性价格;研究产销发展趋势和开展主要蔬菜产销形势预测预报,为各地制定指导性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科技信息,并建立专家系统,提供快速、准确的科技信息服务。
(五)合理规划布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突破“小而全”生产格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原则,重点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各县市区可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确定自己的骨干品种与专业乡镇,逐步形成一乡一品、多乡一业、规模化经营新格局。同时进一步建立集约化程度高、规模适度的蔬菜生产基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蔬菜产业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区域小气候的优势建立一批高标准、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将现在的分散种植改为连片种植,集约经营管理,促进规模生产,提高种植效益。
    生产基地要依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蔬菜商品流向,确定基地生产的骨干品种,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向市场提供大批量蔬菜商品,形成特色。319国道、107国道和京广沿线,要大力发展商品蔬菜,参与大流通,开拓全国市场;沿江和粮油产区要规模开发莲藕、萝卜、大蒜等耐贮运、有市场的名优产品;山区要进一步调优蔬菜品种结构,批量生产辣椒、番茄、芹菜等精细品种,占领淡季长江中下游地区蔬菜市场;大中城市郊区要以速生叶菜、特菜、精细菜为主安排生产,确保城镇市场的蔬菜供应。
(六)政策扶持,确保蔬菜产业稳定发展
    蔬菜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蔬菜产业又是一个易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制约的弱质产业,更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一是要科学选定项目,认真制订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应结合自身实际,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如为鼓励蔬菜产品流通、加工经营以及推广应用重要实用技术等。三是要广辟投资渠道,组织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库区移民等有关方面的资金支持蔬菜产业建设。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强化导向调控手段。四是完善投入机制,以财政资金作引导,以农民、企业等经营者投资为主体,以金融部门支持为依托,以社会资金及市外资金为补充。当前迫切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在新技术新品种开发,批发市场建设、产销信息服务、优质产品优价销售、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风险基金建立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支持蔬菜产业的发展。

承办:农调队
执笔:刘顺国 吴罡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