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国际资本运动规律及湖南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2002年第73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2-11-14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经济政策的制定将更多地置身于全球经济这一大的环境来思考,开放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开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引进本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外国资本,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重要的是必须对外国资本的运动规律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只有在了解规律的基础上,才能遵守规律、利用规律。湖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受自身经济基础薄弱、技术力量相对落后的制约,要在短时间内减轻入世产生的阵痛并在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跨国集团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合作的重点应该是引进湖南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管理方式,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提升整体经济的竞争能力。外国直接投资作为利用外资外技的重要途径,已越来越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同样应成为我省招商引资的战略选择。

一、国际直接投资运动趋势判断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运动规律和趋势
    1.国际直接投资政策和管制环境趋向自由化
    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自由化成为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政策倾向。由于外资的流入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因此,几乎所有国家都放松了对国际直接投资的限制。为了吸引直接投资,许多国家还采取了积极的促进措施,提供了高标准待遇、法律保护与担保。在1991至1999年期间,世界100多个国家的1035个国际直接投资管制变化中,有974个是用于促进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在1999年各国的140项国际直接投资法律变化中,有131项是对外国投资者放宽条件。与此同时,各国在利用外资过程中还广泛采用了诸如财政激励、金融激励等投资激励措施。在众多财政措施中,使用最多的是降低标准化公司所得税率、免税期、减免进口关税、出口退税、加速折旧、税前利润削减、再投资奖励和减免社会保障金等;金融激励措施多采用赠与、提供股权参与、补贴性贷款、贷款担保等形式。
    2.国际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但发达国家始终占据全球直接投资的主体地位
    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和各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国际直接投资呈现出主体多元化趋势,但发达国家主导FDI格局基本形成。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达到7999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的FDI流出流量为7318亿美元,占全球的91.5%,特别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五大国家基本形成了垄断全球FDI流出的局面。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入对外投资行列,成为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中的一支新兴力量。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已成为中国和其他几个亚洲国家的主要投资者。在亚洲,中国香港是最主要的对外投资者,其1999年FDI流出量为199亿美元,约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1/3,占亚太地区FDI流出量的一半以上。之后依次是中国台湾省、新加坡、韩国、中国、马来西亚,这些国家和地区构成了亚太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
    3.国际直接投资流向高度集聚,发达国家和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成为FDI的主要输入国
    国际直接投资流向表现出明显的集聚化倾向。具体表现为国际直接投资大部分流向发达国家,而亚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则是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1999年发达国家吸引FDI达6364亿美元,占全球FDI总流入量的近3/4。2000年,全球近80%的FDI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达到1万亿美元。进入2001年,尽管全球FDI大幅度下降,但流入发达国家的FDI仍高达51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发展潜力,对国际直接投资产生了极大的诱惑。2000年,流入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FDI达到14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8%,流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FDI达74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两个地区占了发展中国家外资流入的90%以上。中国在整个90年代是发展中国家吸收FDI的主要国家,2001年,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在全球FDI大幅下滑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全年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46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2%。
    4.跨国集团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
    作为国际直接投资载体的跨国公司拥有巨额的资本、庞大的生产规模、先进的科学技术、全球化的经营战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世界性的营销网络,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其投资动向主导着全球FDI的走势。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控制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90%,其FDI存量与全球GDP的比率达16%,FDI流量与世界国内资本形成总额的比率达14%。2000年全球FDI中有87%是跨国公司实现的。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50-60%,研究与开发的80%-90%,且拥有全球90%的技术转让份额。因此,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FDI,跨国公司的作用绝对不容忽视。
    5.投资形式以跨国并购为主,绿地投资比重下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跨国并购在国际直接投资中越来越占有主要地位,跨国并购投资在FDI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1990年全球跨国并购额为1510亿美元,1999年增长至7201亿美元,占全球国际直接投资额的比重由72%上升到83%。1991-1999年全球并购额年均增长19%,远高于同期全球FDI的增长速度。相应地,绿地投资地位不断弱化,从1990年到1999年,绿地投资占FDI的比重由28%降至17%。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并购的资本流量大,能对地区重建和私有化进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只要政策干预合理和到位,并购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中国加入WTO后,并购必然成为今后FDI流入中国的主渠道,因此,研究并购规律,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对我省招商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
    6.国际直接投资结构趋于高级化
    在国际直接投资急剧增长的同时,出现了投资从初级产业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转移,投资结构表现出明显的高级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增强,以寻求知识创新为导向的高级形式,即高资本、高技术、高知识型投资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9年,在跨国并购出售额中(FDI流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1987年的14.5%和56.9%分别下降到1.3%和38.2%,而第三产业则由1987年的28.6%上升到60.5%,上升31.9个百分点。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在世界FDI输入存量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行业依次是金融业和贸易业。这种趋势表明,要吸引外国资本的进入,在行业选择上绝不能仅仅考虑自身的主观意愿,重要的是必须开放一批有潜力的行业和领域,才能增强对外国资本流入的吸引力。
(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新趋向
    1.发达国家投资比重明显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对华的主要投资者
    一段时期,中国吸引的外资中85%来自东南亚、港澳台地区,多为小规模的零散资金。但从发展趋势看,这一状况已出现了根本性改观。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试探期后,国外知名跨国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举向中国投资。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近400家在中国投资,并且投资规模急剧放大,在华投资的大型跨国公司的项目投资额平均规模超过了1000万美元,不少跨国公司如摩托罗拉、三星、大众等在华实际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据AT kearney顾问公司2001年2月对全球营业额最高的1000家大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投资意愿调查,中国FDI投资信心指数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可以预料,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入世后投资环境的根本性改善,大型跨国公司将进一步加快对华投资步伐,抢滩中国市场。
    2.增资控股意向渐浓,独资倾向日益明显
    据对占全国FDI流入总额2/5且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聚集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4省市的情况来看,外商在华投资通过采取增资扩股的方式进而实现控股的趋势日益凸现。如目前北京市新批外资增资项目中,跨国公司项目增资额占80%以上。世界500强在深圳的合资企业中,大多数已被外方控股。同时,由于管理模式、观念、法律政策、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设立独资企业的迹象日益明显,2001年,全国新批准设立的26140家外资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已占59.8%,比90年代初上升35个百分点。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利用外资体系融入经济全球化,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实行完全控股或独资的倾向将进一步强化。
    3.跨国并购成为外商在华投资的重要方式
    随着跨国资本在中国市场中的运作,跨国并购在中国已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根据国际直接投资的结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加速与国际接轨这一实际情况,在今后几年内,外商以绿地投资方式进入中国FDI的规模增长将趋于平缓,而以并购投资方式进入中国FDI的规模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并带动FDI总规模的稳定增长。从目前情况分析,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资本市场的买卖行为来实现。二是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三是跨国公司开始将新的合作伙伴锁定在日益成长壮大的中国民营企业,由于这些企业采用的是完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与外国跨国公司十分合拍,因此,未来的外资并购行为有可能倾向民营企业。
    4.外国直接投资行为日趋系统化
    随着投资规模扩大,许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项目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趋势日渐加强。从纵向看,跨国公司对一个行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产品,对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各个相关环节进行系统化投资。从横向看,跨国公司不仅投资于某一行业或产业的产品,而且直接或间接带动其国外合作伙伴对相关行业和相关产业进行投资。如德国大众公司在上海合作生产桑塔纳轿车的同时,带动了一大批零部件厂商与中国企业的投资与合作。目前,我国共批准了170余家投资性公司,其中多数为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所建立,表明跨国公司在中国已步入了大规模、系统化投资的新阶段。跨国公司的系统关联性投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将对中国某些产品和行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5.中西部地区将成为外商在华投资新亮点
    中西部地区虽然整体上经济、科技发展落后,但有些中心城市巨大的科技潜力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教学科研人员数量普遍被外商看好。预测未来5-10年,随着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性开放,中西部地区所具有的科技实力较强、产业基础较好和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将吸引更多的外资向中西部中心城市投资,使中西部已有的科技资源较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优势产业,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湖南作为中部省份,如何利用外资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立足自身优势,扩大招商引资,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吸引外资入湘,以提升湖南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我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1982年,随着国门逐渐打开,试探性的国际资本开始流入我省。198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后,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之后,受思想解放和政策开放的双重推动,我省对外开放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并掀起了利用外资的新高潮。1992年,我省吸纳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到5.22亿美元,是前9年累计金额的2.4倍。这期间,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出现了投资重点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和效果的转变。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如韩国LG、瑞典伊莱克斯、荷兰壳牌、德国麦德龙、法国家乐福等相继落户我省。截至2001年底,我省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051个,合同金额83.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40亿美元,合同金额占全国的比重由1992年以前的0.6%提高到了1.4%。
    外资的引入,对我省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弥补了省内建设资金的不足。2001年我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5.5%,外资已成为我省经济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二是促进了我省经济的增长。2001年我省规模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为43.0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1%。三是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2001年,外商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金额为9489万美元,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本货物和加工工艺的引进使大批产品更新换代,推动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使许多行业的老企业得到了技术设备改造,促进了我省制造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四是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财政收入。据2000年省直八部门相关调查资料测算, 2001年全省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达26万人,占当年我省城镇从业人员的3.5%。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的大量引进,有效扩大了财政收入来源。2001年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的涉外税收达2.42亿元,占同期我省地税总收入的2.3%。五是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我省的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外商投资企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近几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省对外贸易的一支生力军,其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9年的15.3%提高到2001年的20.3%。外商投资在促进我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提升了我省的贸易结构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全面发展。六是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推动了企业产权的流动和重组,对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先进的内部管理机制对我省传统企业制度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当前我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呈现五大特点

   (一)资金来源多元化但资金的集中度偏高。1992年以前,我省外资来源主要是港澳台及美国。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省实施的多元化战略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逐渐拓展到欧洲、东南亚、北美洲、大洋洲、日本、韩国等,至2001年底,全省外商投资企业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个。但不能否认的是,尽管资金来源呈多元化趋势,但资金来源结构并未出现质的变化,特别是多元化仅仅体现在投资来源地的扩张,并未相应带来资金规模结构质的转变,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上,仍未摆脱对少数国家和地区的依赖局面。从1987年至2001年,我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合同金额排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占同期我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73.7%,其中仅香港地区就占了将近一半的份额。
   (二)制造业始终占据外国直接投资的主体。至2001年底,全省208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第一产业46家,仅占外商投资企业的2.2%;第二产业1324家,比重达到了63.7%,其中制造业1188家,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57.1%;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4.1%,其中主要为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分别为318家和270家。这种趋势近两年得到进一步强化,2001年新批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中,第二产业合同金额6.71亿美元,占全省合同金额总数的70.3%,比2000年提高了9.1个百分点。由此可得出结论,我省制造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始终高居榜首,是外商在湘投资的重中之重。
   (三)京广沿线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集中区域。截至2001年底,全省累计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市州依次是长沙、衡阳和岳阳,三市累计吸引外资占到全省的56%;而处于我省湘西地区的自治州和张家界则是我省利用外资的“贫困地区”,两市州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9亿美元,仅占全省总量的2.1%。
   (四)独资企业开始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从历史来看,我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以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为主。但近几年,由于管理模式、观念和外围环境的影响,外商越来越趋向独资方式,我省批准的外资独资项目数占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数的比重也逐年增加,2001年合同金额更是占了全省近一半的份额。据工商部门统计,2001年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新增外独资企业117家,占新增外商投资企业的50%,比上年同期增长19%。截至2001年,我省实有的外商投资企业中,中外合资企业有1172家,占56.3%,外商独资企业695家,占33.4%。
   (五)投资总体规模及项目规模相对偏小。尽管我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发展很快,但投资我省的外资规模总体偏小,外国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只有1993年、1995年和1998年超过10亿美元。 2001年,我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规模不及全国总量的1.5%,仅为广东的8.5%、江苏的6.3%,项目平均规模近年来虽有所扩大,但始终未能突破300万美元大关。这一数据虽然在中西部地区位居前列,但与沿海地区和先进省份相比仍有比较大的差距。

三、现阶段我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战略背景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近两年,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明显衰退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我省GDP总量更是多年保持了9%以上的增速。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表明国内市场不断扩张,政治和社会环境持续稳定,具有明显的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安全岛”特征。“9.11”事件以来,全球已显疲态的经济遭受进一步打击,那些原本对我国存有疑虑的国际跨国集团在其他选择机会减少的情况下,这两年开始试探性地登陆中国,而已经在我国投资的国际大公司更是加快了投资的步伐。
    2.中国加入WTO。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国投资者的开放程度。开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的投资领域的开放。如金融、证券、保险、商业、中介服务等领域将逐步向外商开放。二是投资方式的开放。如由过去注重绿地开放,向绿地开放与并购开放并重的方向转化。三是某些限制将会被取消。比如取消外商投资企业的非国民待遇,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在注册地之外设立分销企业,开放市场准入等。国家上述政策的开放,特别是通过建立与国际惯例相符的对外经济、法律体系,将有利于我省加速引进外资新高潮的到来。
    3.国企改革不断深入。这些年来,国有企业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其在引进外资上具备了一定优势。特别是这些企业存量资产大,有良好的工业基础设施和一批技术人员队伍优势,可满足投资者缩短建设周期、迅速抢滩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我省“十五”计划提出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作目标,具有高度的全球一体化特征,跨国公司在这一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发展方向,必将为跨国公司提供更多的投资机遇,从而有利于外资进入湖南。
    4.国际经济结构处于一种新的调整转换时期。从本世纪初开始,全球经济结构出现一种新的大调整征兆,这次调整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现代高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间的发展和转移速度加快;二是制造业更大规模地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调整,为湖南大规模引进外国资本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分析
    湖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具备了“沿海内地,内地前沿”的区位优势。湖南物产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产之乡” 和“旅游胜地”之美誉。湖南历史文化悠久,近现代以来,更是得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潮,具有鲜明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优越的自然、人文和区位环境为湖南引进外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
    湖南具有支撑外资进入的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承接能力。2001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 GDP)达3983亿元,总量居全国第12位。农业发展得天独厚,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居全国领先地位。工业门类齐全,在国家规定的40个大类和197个中类中,我省拥有39个大类和188个中类。科技实力雄厚,科研成果显著,目前,全省拥有各类科学研究开发机构32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5个,一些重大科研成果,如杂交水稻、银河巨型计算机、试管婴儿等已在世界占领先地位。特别是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湖南能源、交通、通讯等“瓶颈”制约状况大为缓解,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投资硬环境。
    可以说,湖南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坚实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形成极具诱惑力的“双低”成本优势。即与西部地区相比,湖南自然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已建成一定数量与规模的产业基地,对农业、能矿资源的开发成本低于西部;与沿海地区相比,我省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的成本较低。这种“双低”的成本优势加上我省良好的投资硬环境,为扩大我省的招商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省扩大利用外资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猛,但与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落后和投资软环境不过硬。
    思想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怕外商赚钱的思想仍有一定的市场,不愿意拿出好的企业和项目与外商合作,担心外商投资企业会抢占现有的市场份额,从而存在排挤甚至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打击对方的现象。二是外资引进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倾向,片面地把签定外商投资项目数量作为重要指标来渲染,致使重复引进、盲目引进时有出现。这种缺乏大局观念的引资思想必然导致两种后果,一方面降低了全省主动引资的谈判地位,一些外商在谈判时常常拿一个地方的项目条件压另一个地方的项目条件,行业规划和产业协调被击破,出现“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的局面,导致全局利益受损。另一方面,由于对外资引进偏重数量考核,加重了在政府部门重引进轻管理的思想行为,不利于实力资本和长期资本的规模进入。
    投资软环境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效率低、服务意识差,扯皮拖拉、冗重烦琐,极大地挫伤了外商投资的热情。二是引资环节多、市场化运作程度低。行政审批中存在的“三多”现象,已成为企业特别是在内地人缘关系生疏的“三资”企业最感头疼的问题。三是隐性支出项目多。乱收费、乱涨价、乱罚款、乱摊派等“四乱”现象依然存在。据反映,同等条件下,我省的收费比南京、武汉等地要高出15%左右。“九五”时期我省的税外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高达35%,分别比江苏、上海高出25和20个百分点。隐性支出实际上是企业的额外负担,这个问题不解决,外资入湘投资的信心将难以建立。

四、我省扩大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一)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外资规模、结构和效益的关系
    在利用外资的战略目标上,由过去片面追求外资数量,转向追求数量增长基础上的外资质量和效益。而要抓住质量和效益这个核心,必须实现两个战略性转变。一是利用外资从以外延方式为主转向以内涵方式为主,有效实现引进外资与我省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相结合,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与发展境外加工贸易相结合,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与引进智力资本相结合。二是从过去的不平衡发展战略转向相对平衡的发展模式。强调相对平衡,决不是不分轻重缓急、齐头并进的绝对平衡,也不是四平八稳的机械平衡,而是允许某些部门、某些方面、某些地区存在重点优先的协调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必须以不破坏产业与地区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为原则。为此,我省必须建立分层次的外资引进管理模式,立足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经济技术基础,分别实行仿模、跟随和超越战略。具体来说,应在东部的长、株、潭经济区和电子、冶金、医药、纺织等领域实行跟随和超越战略,而在湘西、湘南经济欠发达地区及上述之外的行业实施技术仿模战略。与此同时,研究国际直接投资产业投向态势和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求,制定相应有效的具体产业政策,鼓励科技含量较高又有利于我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项目,限制一般外资项目特别是污染密集型项目,不断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利用外资的新方式、新渠道
    在利用外资方式上,应实现由当前合资、合作、独资为主向以并购、证券投资、BOT方式等多形式并重转化。从目前我省的实际情况分析,可通过协议购并、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购并、股票市场购并、合资企业外方股权转让及增资扩股方式购并等方式,引进外资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实施股份制改造,盘活这些企业的存量资产。可以出台一批有发展潜力但缺乏资金技术的项目名录和国有企业向外商出售部分股权,实现以存量引增量的滚动发展。可以逐步开放准入领域,鼓励外商采用BOT投资方式参与我省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场换资金,以资金引技术,提高我省经济的整体竞争水平。
    (三)拓宽招商产业领域,加快推进资本技术向湘西湘南的梯度转移
    在利用外资的产业投向上,应由现在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窄领域转向为三次产业并举的宽领域。目前我省在外资利用上偏重于生产型投资,外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相反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偏少,第一产业更少。这种状况,与我国在加入WTO时所作的承诺不相协调。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三产业引资问题,并抓紧做好相关政策、组织和技术的研究和准备。
在利用外资区域投向上,由目前主要集中在我省东部地区转变为湘东地区与湘西地区并举。非均衡性是我省利用外资区域投向的显著特点,而解决非均衡性的关键所在是资金问题,在国内融资面临一定困难的情况下,资金问题只能通过国际化运作来解决。就当前情况分析,要实现我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发挥我省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区位和产业优势,积极鼓励湘东地区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出口带动型产业,同时,通过对外资流向的引导,加紧实施工业技术向西向南的梯度辐射和转移,实现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层次性推进;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湘西地区,参与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发展旅游、环保、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以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我省利用外资的地区战略转变,既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我省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总体战略的逻辑延伸。
    (四)因势利导,有效促进我省企业与“巨人”联姻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这种趋势目前主要依靠跨国集团公司来推动和实施。近几十年来,跨国大公司在巨大科技实力的助推作用下,经过滚雪球的兼并重组,不仅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实力,垄断了全球绝大多数的新技术新工艺,并且这种托拉斯集团目前正表现出一种向超托拉斯转变的趋势。据2000年资料,排名全球第一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1765.58亿美元,相当于4个湖南省年度GDP总和。跨国大公司以其雄厚的资本技术实力,使其不仅可以对其它国家的经济秩序构成冲击和威胁,而且可以从根本上对一国一地的技术水平形成壁垒或提升。从这个角度说,我省在制定引进外资的企业主体上,应实现以国外中小投资者为主向国外跨国集团为主的转移。
    跨国大公司资本和技术的双重优势,决定了向跨国大公司引资引技必须实行资本和技术有效捆绑的引进战略。并且引进资金和技术应相对于引进国技术发展所处的不同时期而分阶段进入,以始终保持引进方技术的先进性。一次性进入,可能会在一时一地产生巨大优势,但这种优势会随着更先进技术的出现而逐渐弱化直到消除。因此,与“巨人”联姻,要重视资金的引进,但更要重视相关技术的滚动引进。
    要做到与巨人同行,首先自己必须争作“巨人”。做大自己有两条出路,一条是通过内部兼并、收购与重组实现国有企业的强强联合,铸造省内能够驶往大江大海的行业“旗舰”。另一条是出台政策和办法,鼓励跨国大集团采用协议并购、股票市场并购等方式,实现对省内企业的兼并,而省内企业则通过加入跨国兵团,增强自己的远航能力。鼓励跨国集团并购,不是把全部国有企业出卖,而是要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实现引资方式的探索和创新。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初阿尔卡特在与上海贝尔的合并过程中,外方(阿尔卡特)所持股权比例为50%加一股,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所有权安排,反映出上海市政府为适应未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要求在政策上所做的突破性尝试。这种思路和做法值得我省有关部门加以思考和借鉴。
    (五)找准战略合作伙伴,把外资引进重点放在韩国、欧盟和中国台湾地区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和调整,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的不断强盛,外国势力特别是美国调整了对华政策,“战略伙伴”、“战略对手”、“战略敌人”,用词上的不同蕴含着政治、经济上的深层含义,也表明了美国绝不会容许中国与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争锋的事实。因此,从政治、经济、技术的高度关连性考虑,我省从美国引进资金和技术将会遇到各种阻力,将美国作为外资引进的战略重点不妥。日本既是世界经济强国,更是实用技术大国,但由于受地缘政治、历史环境、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其更多的是注重资本流动给自身带来的效益以及这种效益是否会抵销资本流动对国内行业所产生的负面冲击。从我国与日本合作的有关项目来看,不管是软技术,还是进口的设备,其技术含量都比日本本国落后若干年,有的甚至是日本的淘汰技术或设备。大和民族的性格特点,决定了日本在向任何国家输出资本和技术的同时,都预留了制约引进方超越发展的各种手段,因此日本也不可能成为我省引进外资的战略合作伙伴。
    对照当前全球经济区域分布,我省外资引进战略伙伴只能从美国、日本以外选择。农业项目外资的引进应重点选择以色列、澳洲等国家和地区。由于这些国家与我省农业存在优势互补的许多潜力,合作前景极为广阔。工业项目外资的引进应广泛地与欧洲特别是韩国进行合作。韩国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亚洲“小龙”,其民族的独特性决定了韩国人民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务实的态度。我省与韩国的合作基础好,LG曙光的成功为我省加快与韩国企业的合作、引进韩国的资金和技术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除了上述战略合作伙伴外,当前我省更应把资金引进的眼光盯在台湾上。把台湾作为我省资金引进的重点对象,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台湾和大陆都属于中华民族,难改的乡音、浓浓的亲情容易拉近双边的距离。二是台湾经济持续下滑,资本替代效应迫使其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相反,中国大陆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投资环境日趋优良,体制变革的原动力和技术更新的后发促动,使大陆经济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特别是近期全球经济走软而大陆经济依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客观上促使大陆成为国际资本的重要投放地,因此,台湾资本没有理由放弃大陆。三是湖南处于台资的辐射区域。台湾资本登陆大陆是从福建开始的,而福建和湖南直线距离仅相隔江西一省,按照经济“蛙跳理论”,福建将成为台资登陆后的第一跳板,湖南正好处于起跳后的第一着落点。加上台湾旺旺食品有限公司等台资企业在湖南的成功开拓,将加大湖南对台资的吸引力。基于以上分析,湖南完全可以把台湾作为资金引进的重要战略伙伴,并且通过开放合作领域、实行优惠政策、优化合作环境,扩大引进台湾的资金和技术完全可以变成现实。
    (六)改革现有外资管理模式,实现“小机构、大服务”
    在引进外资管理方式上,应实现由目前多婆婆、多环节向“小机构、大服务”方向转变。就湖南的实际情况而言,当前重要的是必须改革引资管理体制,在政府下设立以海外人士、社会名流、专家教授、相关职能部门为核心的“三组一会”制度,走“专家治引”的操作模式。“三组一会”就是引资审议组、技术评议组、咨询组和引资促进会。其中引资审议组的职责,主要是从全省经济发展的总量目标出发,从地方和行业的经济发展现状出发,解决引资规模、引资来源和引资投向问题。评议组职责,重点解决与资金捆绑运动的技术是否先进、有无能力和条件引进以及以什么方式引进的问题。咨询组由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主要回答国际资本运动规律及趋势、不同资本的效益比较与决策、引进资本需要什么层次的人才准备、投产后能否推动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提高的理论与实证评估等问题。引资促进会,主要进行协调并解决引资项目和技术的取得途径问题,这部分人员必须由熟悉海外情况、了解引资操作规程国际惯例,并与大的跨国集团有良好信任关系的人员组成,建议聘请驻外使节、爱国华侨、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社会名流参与,促进会应建立涵盖国际技术最新发展动向的技术库,针对引进需求提出可行的引进目标,并协助办好引进的外方有关手续。应该指出的是,建立“三组一会”制度,不是强调政府机构在引资过程中的直接管理作用,也不是剥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资的灵活性和独立性,而是为了避免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消除引资双方可能存在的摩擦和纠纷,由专家学者提供的一种技术鉴定和简化流程的工作服务。
    在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同时,还必须健全外资管理机构的服务职能。从严格意义上讲,政府与外商投资企业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有的只是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对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政策监督和行政服务。因此,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改变现有管理方式,从目前的直接行政管理为主改为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间接调控引导为主,调动外商投资企业的积极性。各级利用外资行政管理机构应强化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通过限制职能部门审批权限和简化审批流程,消除办事单位“图章旅游”的拖拉作风,立足“小机构、大服务”,建立起规范高效的利用外资服务系统。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政府还应尽力帮助外资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如对重大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水、电、气供应和运输的衔接等。同时要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的对外承诺,做好相关法规和部门规章的清理、修订和完善工作,通过增强政策和法规的透明度,发挥好政策对外资流动的正确引导。要建立投资软环境监控、测评、反馈系统,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扩大利用外资的各项措施顺利实施,营造一个“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承办:贸外处
执笔:王忠好   曾晓林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