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2002年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回顾及2003年展望

(2003年第09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3-02-13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02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在遭遇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保持了平稳发展,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2002年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回顾

    (一)  农业经济总量稳中有增
    尽管2002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连续遭受了低温阴雨和洪涝灾害的袭击,8月份又出现秋汛,但由于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大力进行结构调整,发展避灾农业和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使湖南农业生产在自然灾害中仍保持着一定的增长势头。200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84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6%,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分别增长0.1%、7.8%、4.7%和6.1%。种植业中,粮食总产量2501.3万吨,减产7.4%,影响增加值18.2亿元,影响2.1个百分点。棉花总产15.3万吨,减少19%;油料119.07万吨,减少13.3%;水果432.7万吨,减少12.8%。棉花、油料、水果因减产分别影响增加值减少3.74亿元、2.85亿元和5亿元,麻类、烟叶、蔬菜、花卉、中药材分别增加2.1亿元、1.4亿元、11.6亿元、7.9亿元和1.7亿元。出栏肉猪6461.24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3.3%;出栏牛154.58万头,增长12.2%;出栏羊658.42万只,增长15.7%;出笼家禽4.88亿羽,比上年同期增长8.8%;水产品产量149.55万吨,增长6.1%。养殖业增加值达到306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达3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3.2元,增加98.5元,增长4.3%。
    (二)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品改力度大。全省2002年早稻播种面积为1224.52千公顷,比上年减10.0%,而中稻及一季晚稻播种面积达到812.5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5.13千公顷,增长14.9%,双季晚稻播种面积1502.92千公顷,减少7.4%。优质稻仍是2002年粮食作物发展的重点,播种面积达到1336.5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48.41千公顷,增长12.5%。优质稻比重由上年的32.2%提高到2002年的37.8%。玉米播种面积为272.9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12千公顷,增长1.2%。经济作物中,棉花播种面积118.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0.94千公顷,下降20.7%;花生播种面积147.4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06千公顷,增长2.1%;甘蔗播种面积32.5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41千公顷,增长8.0%;麻类播种面积56.7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8.34千公顷,增长17.2%;油菜籽播种面积达734.56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0%;药材64.4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8.48千公顷,增长15.2%;烟叶93.6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89千公顷,增长9.2%,其中烤烟85.1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8.02千公顷,增长10.4%。蔬菜种植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达897.04千公顷,同比增加68.46千公顷,增长8.3%。瓜果类127.35千公顷,同比减少2.93千公顷。西瓜保持了平稳发展,甜瓜因市场滞销而调减了种植面积,一些经济效益好的品种发展较快。全省西瓜102.8千公顷,同比增加0.67千公顷;甜瓜21.49千公顷,同比减少5.31千公顷;草莓达到3.06千公顷,同比增加1.71千公顷。随着养殖业生产的加快发展,青饲料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省青饲料面积241.16千公顷,同比增加26.03千公顷,增长12.1%。养殖业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家禽和草食动物,发展价值较高的特种水产养殖。2002年全省出栏肉猪6461.24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3.3%。其中,三元杂交猪所占比重达到了43%,比上年的40%提高了3个百分点。出笼家禽4.88亿羽,比上年同期增长8.8%。节粮型草食动物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各地在充分开发利用草山资源基础上,积极引进优质牛、羊新品种,促进了草食动物的良性发展。全年出栏牛、羊分别为154.58万头、658.42万只,同比增长12.2%和15.7%。特别是奶牛发展迅速,存栏近1.5万头,增长40%左右。水产品产量达149.5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1%。其中特种水产面积增长10%左右,突出发展了龟、鳖、青虾、河蟹和珍珠养殖。全省各地在充分利用原有的养殖水面基础上,还将部分低产田改扩成鱼池,通过扩大养殖水面,形成新的稻田生产结构和种养模式,以实现农民增收。
    2.生产布局调整力度大。2002年,全省进一步强化了农业区域布局的思路,依据各地的资源优势、传统习惯和市场变化趋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如湘东、湘中主要是抓住“长株潭”一体化的机遇,重点发展了无公害蔬菜、时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湘北则充分发挥口岸优势和农产品基地建设优势,突出“湖”字特色,重点发展无公害稻米、优质棉花、油菜、水果、水生蔬菜和特种水产、水禽养殖,发展避灾农业;湘南则利用“天然温室”和紧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港澳地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了无公害蔬菜、时鲜瓜果、油茶、烤烟、养殖等名特优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湘西则抓住进入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机遇,突出“山”字特色,重点发展无公害草食畜禽产品、优质水果、优质名茶、反季节蔬菜、药材的开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大中城市郊区还重点发展了观赏农业、休闲农业与设施农业,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格局。蔬菜、水果、花卉苗木、药材、草食牲畜和特种水产等,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如祁东黄花菜、岳阳蔬菜、桃江楠竹、湘西椪柑、隆回药材、城步奶牛、安乡珍珠等,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观赏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环保农业等也都开始逐步形成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各地突破“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界限,按照“一地一品”的格局,在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全省已建立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100多个,其中优质稻生产基地28个,优质棉基地15个,优质油料基地12个,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60个,国家级氨化秸秆养牛养羊示范县16个,省级草食性动物生产示范县14个,商品鱼基地县24个,各类养殖专业户已发展到74万户。邵阳市有6个县养猪过100万头、8个县养牛过10万头、8个县养羊过10万只。鼎城区发展珍珠产值上1000万元大户1个,上100万元大户18个,上50万元大户33个,上10万元的56个。
    3.结构调整增效明显。根据全年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情况,对农业产值与农民收入进行初步测算:种植结构调整,可使农业总产值增加26亿元左右,增2个点,加上牛、羊、家禽和水产养殖的增长,全年农业总产值约增加60亿元左右。结构调整增加额约占全部产值增加额的43%。扣除生产成本,按全省农村人口平均计算,可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35元。
    (三)  农村二、三产业稳步发展,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
    全省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1589.8亿元,增长10.0%。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要进展。全省试点镇达49个,其中国家试点镇6个,镇平吸纳农村劳动力3800多人。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3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1200多万人,其中出省520多万人,新增60多万人,劳务收入达到398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在非企业组织、本地企业和外出从业等得到的现金收入)为920元,增长9.5%;农民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纯收入410元,增长2.8%。两项相加达到13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4%,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
    (四)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2002年,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进“三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各地在产业化经营和产业链条的完善方面,全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进一步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省级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3家扩大到60家,对重点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了更多的优惠,如税费减免、增加贷款额度等。全省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达240家,连接基地、带动农户的规模不断扩大。60家省级龙头企业共连接基地78.67万公顷,年销售收入180亿元,增长18.4%;实现利税11.7亿元,增长8.3%。全省建立优质稻、棉、油和瘦肉型猪、草食动物、名贵鱼类等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100多个。省里继续重点抓了10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已先后组织了“湖南-上海经贸活动周”、“广交会”、“湖南省首届乡镇企业科技博览会”、“旅游节”、“柑桔节”、“湖南省第四届(国际)农业博览会”等经贸招商活动,特别是第四届红星市场(国际)农博会,声势大、效果好,吸引了国内外3200多家企业参展,参展品种1000多个,成交额达60亿元。各市县的经贸招商活动更是各具特色,这些都将促进湖南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通过龙头带动、产业推进,各地特色农业初具规模。金健牌大米、唐人神肉制品、江永香柚、祁东黄花菜等省级优质名牌产品规模不断壮大,产品驰名全国。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也在加快发展,如长沙市的花卉苗木已达15万亩,比上年增长150%。还有永州的异蛇、祁阳的苗圃、衡东的藤茶、浏阳的黑山羊、石门的马头羊、郴州的临武鸭、宁乡、衡山的“湘黄鸡”、武冈的铜鹅等也比去年大大增加。娄底市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1999年种植2.08千公顷,2000年种植3.17千公顷,2001年种植4.18千公顷,2002年头5个月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29千公顷,同比增长61.7%,仅此一项可使农业总产值增加2000万元。在农产品质量方面,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准化生产,重点抓了新宁、桃源、浏阳、岳塘4个国家级和临澧等15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县)建设,突出抓农产品质量标准,初步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方面,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产业化经营,重点开发了粮、油、菜、果、茶、肉、蛋、奶、禽、水产品等10大类绿色食品生产,全省绿色食品产品已达到89个,还有35个正在申请。培育和壮大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绿色环保品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20万亩。
    (五)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扶贫开发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
    2002年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35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其中:农户投资为207.8元,增1.3%;非农户投资151.4亿元,增长19.0%。全省共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3.9万处,已完成项目40.2万处,投入资金28.3亿元,完成土石方10.91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0.92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0平方公里。洞庭湖区253个堤垸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和移民建镇,搬迁移民55.8万人,扩大行蓄洪面积778平方公里。全年人工造林11.12万公顷,年末有林地面积达97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3.14亿立方米,立竹15亿根,森林覆盖率为53.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新建农户沼气池20万个,累计发展到120万个,沼气入户率达到8.5%。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498.66万千瓦,增长6%。收获机械和农用运输机械呈快速增长态势。
2002年,中央和省里共投入扶贫资金11.28亿元,又有1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长沙、浏阳、攸县、醴陵、汨罗5个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市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试点两年来,5县共启动项目132个,投入资金25.1亿元。
    (六)  政府服务意识加强,市场导向作用明显
    去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和改进了服务工作,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各地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导,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促增和减负两手抓,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税费改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改变了单纯“调粮促经”、“稳猪扩草”的策略,各地在适当“调粮促经”、“稳猪扩草”的同时,强调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优质品比重,强调发展市场前景好、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强调发展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品,强调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强调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指导思想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二是各地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作支撑发展农业的思路。县、乡政府的工作思路也有较大转变,在抓结构调整方面由过去的指挥调、强行调,转向农民和企业自主调,政府把工作重心放在抓服务、抓培训上。如湘潭市2002年培训种养大户和乡镇干部22000多人次,全市旱育软盘抛秧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0%,落实水田机耕面积127万亩,在全部水田中推广全程一次性施肥技术的面积达70%。娄底市和城步县肉牛、奶牛胚胎分割技术和利用本地母牛繁殖的技术分别试验成功,解决了肉牛、奶牛繁殖速度缓慢的技术难题,加快了肉牛、奶牛繁殖速度。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加强,市场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2001年棉花价格大跌,棉农利益受损,2002年棉花种植面积就减了20.7%。花卉经济效益好,各地竞相发展花卉生产,长沙市的花卉苗木增长了150%。奶业发展潜力大,长沙、邵阳、常德、益阳、湘潭、衡阳、永州、张家界都把奶业作为新兴产业来发展,奶业增长达到40%以上。继“亚华”收购“宾佳乐”以后,全国最大的乳品集团-光明奶业又投资1500万元控股长沙“派派奶业”。由湖南君联公司引入的牛乳制品项目,是湖南省大型的乳业产业化项目。该项目的第一期工程投入资金达2亿元人民币。首期工程计划于2003年5月建成投产,生产线将采用从瑞典引进代表目前世界顶尖技术水平的牛奶加工包装设备。项目投产后,将形成日处理原奶500吨,年生产鲜乳制品15万吨,年均销售收入可达8.5亿元,年均纳税可达1.3亿元规模,同时可以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2002年省政府进一步放开了对粮食的保护政策,全省大部分地区粮食收购价格随行就市,由粮食企业自主收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市场销路不好的早籼稻种植面积进一步减少,而具有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较快。

二、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长期存在的比较效益低、农民不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的局面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农民面临着农产品卖难、结构调整难、进城务工难、收入增长难的局面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主要依赖外出打工,依靠传统农业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一方面,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农业依靠价格上涨带来收入增长的空间不大。如近几年湖南的大宗农产品价格处于持续低迷状态。2002年全省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99.9%,比上年低0.1个百分点。其中除棉花、烤烟等农产品价格出现恢复性增长外,粮食、生猪、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价格都难以见涨,其中晚籼稻每50公斤平均出售价为46.33元,同比下降14.8%;生猪每50公斤平均出售价为273元,同比下降5.3%。另一方面,湖南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农业靠增产增收也难在近期内凸现。2002年4月中旬以后,发生了几次大的洪涝灾害,并且从4月中旬开始,持续低温阴雨,部分地区发生大到暴雨,给农业造成了严重危害,粮、棉、油、果、茶、菜等农作物普遍受灾,早稻普遍死苗僵苗,加上面积减幅大,减产达19.8%;中稻出现烂秧现象,晚稻亦因结构调整面积减少引起产量下降近15%;油菜、大豆20%出现了死苗烂秆现象。柑桔、棉花、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普遍受灾,其中湘西北的部分柑桔绝收或减产,棉花死苗率在40%以上,蔬菜一般补种3-4次,春收作物大幅度减产。由于农作物普遍受灾减产,农民因灾减收50元以上。尽管养殖业和林业都有较好的增长,农民从一产业获得的收入仍减少0.5%。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赖外出打工。但农民打工所得收入的增长幅度也在下降。农业生产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能力,因而需要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但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偏小,辐射范围也小,一般只具有县域带动力、县域意义和省内竞争力。这样的小龙头企业,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有重要作用,但毕竟无法带领农业和农民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二) 农产品出口形势严峻,农产品竞争力有待提高
    据海关统计,2002年,湖南省农产品出口总额为1.54亿美元,同比增长1.2%。除活猪出口增长4.1%外,其他主要农产品出口大都下降。而全国农产品出口135.1亿美元,同比增长13%。这说明在全国农产品出口中,湖南农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主要原因是本省部分农产品品质不优,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国际市场的变化也是影响湖南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原因。如受日本经济衰退及2002年上半年日元大幅贬值影响,部分对日出口的农产品下降较多;而日趋严重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也使得茶叶等传统商品出口受阻。 
    (三)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从农民负担方面来说,尽管湖南农村税费改革已全面展开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民人均农业税费比改革前减少约30%,但7%的农业税税率仍然偏高,农业特产税不合理以及计税面积难确定、计税产量难落实、相邻村组标准不统一、历年尾欠难收缴、农民对农业税实改代金意见大、农业减负目标难到位、纯农户负担加重、财政转移支付难兑现、部分乡镇财政面临新的困境,农村教育困难更大等多方面的问题。从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来看,农村远不如城镇、企业。不仅是农民发展生产的资金困难,农民贷款门槛高,而且农村社会治安差,偷、扒、抢、盗使农民不敢放手发展种养经济,同时假冒伪劣产品坑害农民利益,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在有的地方仍然存在。

三、2003年展望

    展望2003年,在党的十六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鼓舞下,全省各级根据本地的实际制定了2003年工作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长期规划。从全省来看,200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可望增长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增长5%左右。
    首先是粮、棉、油、茶、水果等主要农产品在上年大幅度减产的基础上将出现恢复性增长。
    其次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三农”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高度,各级政府也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解决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动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有力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三是县乡机构改革已经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将于年内展开,农村税费改革将进一步完善,农民负担过重的矛盾将进一步得到缓解。
    四是生产资料货足价稳,农业生产成本可望降低。目前,全省农资部门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商品不仅货源充足,而且价格稳中有降。农业生产成本可望进一步降低。
 五是小城镇、农村工业的发展拉动了农业结构优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近几年来,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小城镇和农村工业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而有力地拉动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如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小城镇和农村工业的发展使全省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可望增加到1200多万人。

四、几点建议

    (一)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城乡统筹兼顾,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规划
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的客观实际,立足于湖南省情和农村特点,按照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和措施,把服务于和服从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级各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城乡统筹兼顾,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规划。
    (二)继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湖南人多地少,农业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加工业比较落后,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尤其是农业产品优势,大力发展以食品工业和竹木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以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重点,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化进程、城镇化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特别是要素市场和农产品产销网络建设,使湖南农业传统优势转化为现代农业经济优势,从根本上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加快湖南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三)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
    要针对我国加入WTO以后湖南农产品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的压力增大,国际上对我国农产品准入标准也在提高的新形势,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湖南农产品的生产一定要立足于国内外两个市场,发展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用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来补偿耕地不足的劣势,以量大、质优的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形成我们参与国际大市场竞争的独特风格。
    (四)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力度
    一是要增加对农民和农业的直接补贴。目前实行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生态效益林补贴等政策可以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深受农民欢迎。今后要采取网络管理的办法,增加对农民种粮种棉的直接补贴,把农业税灾减直接减到农民手里。二是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特别是义务教育负担,减轻县乡财政和农民的压力。要继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方案,进一步降低农业区务农收入的税赋水平。要减轻企业的税内和税外负担,清理不公平税赋,促进民间投资成长。三是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继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大造林绿化和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加快以沼气建设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抓好乡村道路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继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强对农业科技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五)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治理力度
    一是要尽快研究和制定对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现有的优惠政策要到位用足,要集中系统地宣传公布。要开辟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对运输农产品的车辆,要免收区域内的一切费用。严禁任何部门和个人违法、违规检查、扣压农产品运输车辆,否则,造成损失必须照价赔偿。尤其对出口农副产品,要在商检、通关、出口退税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二是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偷、扒、抢、盗和假冒伪劣产品坑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加强对“三乱”的治理。

承办:农调队
执笔:周杰韩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