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镇职工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2003年第14期)
一、职工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一)参与改革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1000份调查问卷汇总结果表明:全省职工对改革的评价和态度比较鲜明,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人文精神开始树立,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更加切合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势。1000位职工对全省各项改革的总体评价如下表:
(二)职工自身素质稳步提高
在被调查的1000位职工中,有固定收入或有工作的占90%,至今没有工作的占10%。从他们的身体状况看:有43.24%和45.45%的职工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或“一般”,只有8.01%的职工健康状况较差,2.5%的职工身体患有重病或大病,另有0.8%的职工表示“不知道”。从政治面貌上看:有38.58%的职工加入了党组织,有6.51%的职工是共青团员。他们当中有19.76%的人有大专以上文化,中技和中专文化的占13.14%。近5年来,被调查对象中多数职工参加过单位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均每人达到1.14次,另有26.27%的职工自费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在回答“目前的职业技能是否与实际需求相适应时”,有79.62%的人选择“完全适应”或“比较适应”。
(三)职工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职工的工作环境从广义上说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我省有许多厂矿企业、公司通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造,完全给人一种家的感觉,特别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以来,企业生产自动化、管理方式网络化和商务运营电子化已开始武装我们的传统企业。据资料显示:目前我省大部分企业已经实现基础性管理信息化。此次调查中有42.62%的职工认为目前单位的劳动安全卫生状况很好或较好。分别有93.19%和89.48%的职工自就业以来从未患过职业病和未发生过任何工伤事故。
(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初见成效
自1998年提出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后,通过实行“两个确保”的政策措施,较好地保证了下岗职工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保持了社会稳定。一是下岗职工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了社会化发放,全省有65%的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二是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三是普遍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逐步增多,目前有6.36%的职工家庭完全享受到政府的低保救济,另有19.65%的职工家庭部分享受到政府的低保救济。
(五)劳动合同普遍签订
调查中与单位签订了合同的职工占40%,其中签订了5年以上较长期合同的占26.18%,有52.46%的职工没有签订合同,职业的流动趋势进一步明显。
二、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一)找工作不易,再就业压力大
在很多人看来,找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000份调查问卷汇总结果显示:在适龄的劳动群体中,有70.91%的人认为,当前找一份工作是不太容易或很不容易的,而认为找一份工作是很容易的仅占1.39%,认为找一份工作比较容易的也仅占11.02%。这种情况既说明了目前劳动就业岗位还比较少,再就业压力大,也从另一侧面折射出城市中的众多适龄劳动对象对再就业岗位的挑剔。工作难找的一个原因是人们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对所有要求中企盼值最高的是“职业稳定”,选择这一答案的人最多,占被访问者总数的31.6%。
(二)参保进展慢,“应保尽保”路还很长
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了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但在实践操作中就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一是各个社保项目发展不均衡。目前广大职工参保主要集中在“养老保险”和“医保”上,对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其它社保项目参保率就很低,全省只有25%的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9.4%的职工参加了工伤保险。二是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结构性缺陷。由于目前我国实施的社会保障只覆盖城市而不包括农村,即使在城镇也主要针对公有制、股份制经济等所有制企业,而对城镇个私经济由于缺乏强制投保行为的法律依据,实际上绝大多数在私营企业工作的职工并没有享受到这些保险。三是“三家抬”企业部分社保项目难以到位。在调查中发现,有16.44%的职工所在单位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如果单位连职工工资都顾不上,上缴社保金也无从谈起。
(三)女职工生育费用逐年增加,家庭负担越来越重
如前所述,以养老保险为龙头的五大社会保险参保率水平不等,其中以养老保险参保率为最高,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只有4.09%。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女职工因生育引起经济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加的现象较普遍。由于生育保险的参保率较低,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女职工的生育费用仍由所在企业承担少部分外,大部分生育费用是由女职工自己承担50%以上或完全自费。
(四)收入增长快慢不一,部分职工生活状态低迷
目前职工们议论最多、关注最多的就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催人奋进的工作目标。可在部分因单位效益长期滑坡或还处于“低保线”以下的广大职工心中,奔“小康”还是一件遥远而又模糊的事情,甚至他们想都不敢想自己心目中小康社会是什么样子?在调查中,当问及“近五年来生活变化情况如何”时,有19.84%的职工认为生活水平“基本没变”,19.94%的职工认为“有所降低”或者“有很大下降”。这说明改革确实触动了职工的实际利益,部分职工的生活还面临诸多困难,生活状态低迷。当问及你希望子女成为哪一类人时,选择“产业工人”的仅为0.91%,而选择“公务员”和“科教工作者”的分别高达38.43%和29.07%。在对25个职位进行评价时,有三分之二以上职工认为“产业工人”“服务员”等职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是最低的。
(五)职工对组织期望高,但对其效果并不满意
当问到“五年来主人翁地位变化”时,认为“没有变化”的占23.17%,认为“有所下降”的占21.97%,认为“大有下降”的占18.25%。此外,当问及“你遇到困难时,首先会寻求谁的帮助”时,只有46.27%的职工选择本单位的“党组织、行政和工会部门”、有4.02%的职工选择“上级党政、工会部门”。这说明职工对组织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实际上,不少组织并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三、职工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职工队伍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各企事业单位领导以及职工个人等诸多方面。
(一)各级组织要有新举措
各级组织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职工队伍建设在我省实施“工业化”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要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对职工就业、养老和子女上学问题给子特别关注,将其纳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战略,特别是在进行下岗职工的就业培训和安置工作上,税务、工商、城管和劳动等部门要有新举措,出台新规定,采取特殊的措施,降低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的门槛,特事要特办;要充分发挥基层企业党组织、工会和妇联的作用。
(二)发挥“大政工”的优势,坚定职工的理想信念
新时期,“大政工”优势不能削弱,相反要进一步加强,要形成更多人参与、更多人受教育、广义的“大政工”工作格局。要让广大职工的头脑中真正形成“上岗靠竞争、竞争靠技能”的意识,引导职工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职工的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使职工行动起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三)发挥“以人为本”的优势,增强职工的归属感
广大职工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力,是企业快速发展不竭的动力源。为此,企业要继续发扬和完善“以人为本”的优势,提高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企业要关心职工的生活、情感,要舍得投入,给职工特别是骨干力量建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这样将有助于提高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忠诚度,也会有助于消除广大职工对社会的一些不满情绪。
(四)广大职工要充满信心
作为职工个人本身,在工作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学习,苦练内功,要有紧迫感,要有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相信困难总是暂时的,付出了汗水总会有回报。
承办:城调队
执笔:张天森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