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特点突出
(2003年第15期)
国有企业改革二十多年,经历了从放权让权到全面转制各个不同阶段。目前已处在攻坚阶段。为全面了解我省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与特点,湖南省企业调查队在近几年的调查基础上,最近又在全省十个市组织了一次专门调查,全方位透视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改革稳步推进,形式多样,快慢不一,整体改制面仍较小
㈠改革稳步推进。据统计,我省重点企业改制面已达70%以上。企业改制后,出资人逐步明晰,法人治理机构暂趋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改革稳步推进。
㈡形式较为多样。我省国有企业的改革,大中型企业以公司制为主,小型企业则以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出售、被大公司兼并等形式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我省60%以上的小型企业实行了抵押承包、租赁、个体经营、一厂多制、委托经营等多种改革形式。
㈢各地快慢不一,整体改制面仍较小。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国有企业改制面为30%左右,其中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分别为11.1%和9.5%。各地快慢不一,如长沙市改革进程较快,改制面在60%左右。其他一些市进程则较慢,如衡阳市改制面只有20%左右,邵阳市改制面则在10%以下。由于受思想观念、产权关系、资金成本、改革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总体改革进展偏慢。一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较慢的地市,正在制订措施加快改革进程。如衡阳市政府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把2003年定为国企改制年,制定了国企改革时间表,并成立了国企改革办公室,要求300家市直国有企业在3年之内全部完成改制,一年完成100家,县属企业在2年之内全部完成改制。邵阳市政府也要求50%的市直企业在今年年内完成改制,各县市区80%的企业年内完成改制,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
二、主要特点
㈠改革的政策环境较好,权力进一步下放,企业自主权加强。据调查,各级政府对企业改制都比较支持,改制企业认为政策环境很好或较好的占60.8%;认为党委、政府支持力度很好和较好的占78.2%,表明改革的政策环境较好,改革的权力较以前进一步下放,企业自主权进一步加强。
㈡改革的外在动力较强,内在动力偏弱。调查显示,改制主要集中在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改制企业则多是在当地较为重要的或已陷入困境的企业。在垄断性强的行业和效益较好的企业,改革意识较为淡薄,小企业的改革,多是因为已经陷入困境,不得不改革,这种改革,也多以租赁、承包、出售、被兼并等形式为主。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改革是由政府部门的行政性指令所推动的。这说明企业改革的外在动力较强,内在动力偏弱。
㈢产权进一步多元化,以国有股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型企业已成发展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改制成公司制的国有企业中,60%以上的企业已吸纳内外资,形成以国有股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型企业,其中国有股比重平均为75%。省级建制企业投资主体也进一步多元化,国家资本的比重降到64.7%。
㈣部分地方租赁已成为国企改革的主流。如益阳市的抽样调查表明,全市85%的企业靠租赁生存,国有工业产值的68%来自于租赁企业,70%的国有企业职工在租赁企业上班。市直国有企业2002年的年租赁收入为1564万元,上缴社保1557万元。由于企业在公司制改制中,退休人员和富余人员包袱太重,“了难”成本太大,使得社会负担重,财政、社保、低保无法承受,而地方财政困难,政府对企业改革的支持和投入力度都不够,致使改制步履艰难,尽管在企业改制中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社保”“低保”也只是杯水车薪,难于了事,对企业的改制作用不大。益阳市企调队对72家国有企业改制的调查表明,改制的“了难”资金共需16.5亿元。而采取租赁作为改制形式,就无需这些改革成本,企业也能继续生存。因此,租赁渐成一些地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主流。
㈤以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为主的激励约束机制越来越受重视。在一些较大型的公司制企业,以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为主的激励机制越来越受重视。调查显示,54.4%的企业已建立或正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在省级重点建制企业中,45.6%的企业已实行年薪制,21.7%的企业已实行经营者持有股权、股票期权,23.9%的企业已实行职工持股的分配制,80.4%的企业已实行全员竞争上岗、职工能进能出的机制。
㈥企业改革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济环境治理相结合,成效更为显著。据调查,我省近来进行的经济环境治理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与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有效优化了国企的改革环境和经营环境,促进了政企分开,改革成效更为显著。
三、改革的成效显著
㈠改革后市场适应能力和企业活力明显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提高。2002年,我省改制的省级重点企业中,79.7%企业已建立了严格的奖惩制度,80.4%的企业已实行全员竞争上岗、职工能进能出机制,企业活力明显增强,效益明显提高。2002年上半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9.25%,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44.3%。增长幅度明显高于未改制企业。一些企业通过改革,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如原衡阳灯泡厂,通过整体租赁给广东华强照明有限公司后,2002年产值比上年增长263%,利税增85%。
㈡一些企业的改制为企业筹集了大笔资金,使企业生产得以快速的恢复和发展。一些企业在改革之前,由于资金缺乏,无法保证生产经营的继续。如衡阳变压器厂,就是由于资金严重缺乏而导致生产经营无以为继,通过改革,被新疆民营企业特变电工兼并后,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产值达5.26亿元,比上年增长71.9%,利税成倍增长。原衡阳南岳油泵油咀厂,也是由于资金短缺,经营无以为继,通过与国外公司合资合作,利用国外的资金,加快了更新改造,提高了管理水平,企业日新月异。2002年产值达到3.55亿元,比2001年增长54.4%,从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并成了全市的利税大户。
㈢企业改革后景气状况明显提升。从1999年以来到2002年,未改制国有企业景气度平均为92.75,而国有股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景气度平均分别为100.58和121.48,比未改制国有企业平均高7.83和 28.73点。
㈣经营者对改制后的效果评价较高,对前景较为乐观。2002年,省级建制企业中,企业家认为改制后效果很好或较好的达68.1%,对前景乐观的占86.2%。
㈤企业成功的改制的示范效应激发了其他企业改制的动力。在一些地市,一些企业改制后效益成倍的增加,在其他企业中形成了示范效应,以致在其他许多未改制企业中形成一种共识:企业如不进行彻底的改制,那就是等死。这样一来,企业领导、职工承受的不改革的压力就不断增加,企业改制的内在动力也就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了。
四、存在的问题
㈠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职工思想不稳定。调查显示,所有阻碍改革进程的因素中,企业对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认同率最高,达73.9%。一些企业迟迟不能加入社保、医保,在职工身份置换时,企业资金压力大,补偿标准低,置换难度大,从而造成职工思想不稳定,影响了改革的进程。
㈡政府职能转变慢,政策落实难。调查显示,33.7%的企业认为这是阻碍改革进程的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列第二位。虽然认为改革政策环境很好或较好的企业达60.8%,但认为政策落实很好或较好的则只占28.5%,反差较大。
㈢产权体制制约改革进程。调查显示,31.6%的企业认为产权体制是阻碍改革进程的主要因素,在各障碍因素中列第三位。产权体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所有者虚位,对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谁都可以管,谁都不负责。
㈣改革成本过高,资金压力大,企业难以承受。调查显示,有的企业改制成本比经营成本的高出1.5倍以上,有的占经营收入的比例高达20%以上,以致企业难以承受,有的企业对改革望而生畏,认为不如不改。如益阳市企调队对72家国有企业改制的调查表明,改制所需资金主要有五种,一是离退休养老保险金、医保金、失业保险金等“三金” 共75576万元;二是“买断”职工身份或者叫人员安置费用,共需6亿元;三是特殊补助费2490万元,包括未退休伤残人员补助费、因公牺牲人员遗书属抚恤费、特殊病人医疗费、现役军人优抚费、离休干部住房及福利费等;四是改制工作费8040万元;五是企业内债及特殊债务1.89亿元。这五类资金共计16.5亿元。
㈤在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上,“进入”和“退出”的步伐偏慢。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已成为国企改革的总体趋势。但我省仍有40%左右的企业改制后,国有股比例为100%,国有资本尚未退出。
五、思考与建议
㈠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把治理和优化经济环境、简化行政审批制度等与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狠抓改革政策的执行与落实。
㈡加强宣传与培训,促进观念转变。可组织资深专家和站在改革潮头的企业家对我省国企经营者进行较为系统的培训或讲座,或组织到发达地区考察与交流,以促进经营者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组织企业党委,加强对职工的宣传教育,提高对改革的认识。
㈢继续引导企业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以增强活力、提高干部职工积极性为重点,先攻克改革中较易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经验、积累资金。加强对下岗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帮助落实再就业。
㈣加速战略性调整,加快我省国有资产从竞争性行业领域的退出。用国有股减持资金进入战略性领域以及用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尽快使社保、医保等覆盖全部国有企业、所有职工,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
㈤继续深化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加快产权置换,加强对改革过程中资产流失的防范。
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降低企业改革成本。如降低评估等中介服务费用,对企业改制过程出现的税费增加予以减免等,取消一些职能部门对改制过程收取的手续费、登记费等。由于职工身份置换的资金压力太大,对本来经营资金就相当紧张的国有企业更是困难,可以考虑将职工买断工龄资金用股权来实现。
㈦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探索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并加快普及推广。
承办:企调队
执笔:陈 梗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