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2003年第19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3-03-27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市场导向原则以及国家区域布局总体规划的要求,建设大规模、高效益、有地方特色、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产业区或产业带,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重要选择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

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实证分析

    进入90年代以来,我省各地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步子加快,成效显著。带动作用和辐射能力强、又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小小黄花菜做出大文章。祁东县早在15世纪就有种植和制作黄花菜的记载,几百年来,偶见于喜庆宴席的蔬菜珍品,在小农经济的桎梏中苦苦挣扎。由于种植分散,加工各自为战,产品质量低劣,差点被挤出市场。20世纪80年代,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黄花菜种植区域逐步扩大,新的技术不断引进,这一传统土特产品才焕发新的生机。1994年,由当地农民企业家李映武创办黄花集团公司,将小小黄花菜当作大产业来抓,大胆引进新技术,改良新品种,开发新产品,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靠科技打造品牌,靠诚实守信开拓市场,短短七、八年时间,已发展成为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和科研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县黄花菜基地种植面积由1994年的3万亩扩大到15万亩,产量由3000吨增加到3万吨,每公斤售价由3.8元提高到10元以上。公司与基地7.6万农户签订了产销合同,有40万农民加入到黄花菜产业化经营的行列。总公司拥有5个分公司,4个加工厂,在武汉、广州等大中城市设有13个办事处和49个销售网点,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达70%。2002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9亿元,完成出口创汇700多万美元,创利税1000万元,产区菜农人均黄花菜收入2500多元。小小黄花菜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该县农村最大的支柱产业,这是一个特色农产品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演进的事实,不能不说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的典范。
    从黄花菜的发展过程,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其一,农产品只有放到它适宜生长的地区和自然环境中,才能获得最好的产品质量。祁东县素有种植黄花菜的历史,土壤和气候环境是重要条件,如果将其放到洞庭湖区或湘西山区,产量和质量都要逊色得多。因此,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首选条件是农产品的生存区域和环境。其二,某一农产品在一定区域有着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其优势的发挥在于规模化、集约化,形成产业区、产业群、产业带。祁东黄花菜历时500多年,农家生产, 农家制作,小商小贩,永无出头之日,只有在集团公司组织下,集中连片,扩大规模,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操作,形成专业化生产,才焕发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其三,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推陈出新,创品牌是产品永不衰竭的源泉。祁东黄花集团公司舍得花钱招聘了36名本科以上专业人才,聘请了营养学家、食品工程专家、医学专家、药学专家等为常年顾问,每年用于科研的经费100多万元,所创品牌填补了国内外市场空白。其四,精深加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是农产品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产品区域优势的活力所在。祁东黄花菜精深加工,不仅吸纳了农村劳动力,产品价值也因此提高了好几倍,供不应求的市场空间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是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因地制宜,选择农产品做大做强,打造湖南品牌

    从我省实际出发,根据历史、环境、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若干农产品,打破地域界限,做大做强做优,形成湖南的优良产品和优势产业区、产业带,是我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突破口。
    (一)稻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谷生产国,湖南稻谷产量在全国居第一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资料显示,2000年世界稻谷生产总量为59885.2万吨,其中亚洲54547.7万吨,占91.1%。同期中国稻谷产量18790万吨,湖南稻谷产量2392.5万吨,分别占世界生产总量的31.4%和4%。湖南稻谷产量比同期泰国稻谷产量还多50多万吨。湖南适宜的气候条件和种植稻谷的历史习惯以及产量的绝对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湖广熟,天下足”早已闻名于世。这一传统产品无疑是我省乃至国家推进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首选目标,因为湖南稻谷生产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带领科研人员,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选育了一批又一批高产、优质、抗性强的优良品种,为水稻产业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湖南人会种田,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湖南农民积累、探索、总结了丰富的水稻种植技术,在现代农业的推动下,培养了一大批科学种田能手,平均每公顷产量6140公斤,是泰国平均每公顷产量2329公斤的1.6倍;三是湖南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水稻生产提供了基本保障。湖南农田有效灌溉保收率已达80%以上,即使在严重旱涝灾害的年份,减产量没有超过一成;四是早在二十年前,湖南在全国率先开发优质稻米产业,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稻种植面积达45%。优质稻面积超过60万亩的县市有宁乡、赫山、衡阳、桃源、沅江等5个。稻谷加工企业迅速崛起,拥有年加工量在5000吨以上的企业90多家,创建了“金健”、“秀龙”、“粒粒晶”等知名大米品牌。
    (二)油菜籽。湖南是我国五个油菜籽产量过百万吨的大省之一,2000年湖南产量占世界生产总量的2.7%,占亚洲生产量的6.1%,约占全国产量的10%。湖南气候温和,阳光水资源丰富,冬闲耕地面积充裕,适宜冬季油菜种植和生长。全国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五大油菜生产大省均分布在长江流域,是全世界最大的油菜专业化产业带。这一优势是欧美国家无法相比的,而亚洲多数国家不种植油菜,目前,日、韩等国家远涉重洋从加拿大等国进口食用植物油,我国也是世界上油菜籽进口大国,因为那里的品质优。只要我们将品质搞上去了,亚洲国家绝不会舍近求远空耗成本。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将推进我省未来油菜生产的进一步规模化、专业化、优质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注重油菜品种的改良,双低优质品种覆盖率已达到90%,位居全国之首,每公顷单产1400多公斤,相当于加拿大的单产水平,比印度高50%。年产量排在全省前十位的澧县、桃源、衡阳、鼎城、安乡、南县、石门、华容、临澧、沅江,总产量占全省的43.5%。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区。一批油脂加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打出了“油中王”、“金健”、“帅牌”等知名品牌,这些都为我省推进油菜产业化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我省油菜生产与国际市场比较,存在的主要差距是,优质杂交品种偏低,商品品质较差;生产规模偏小,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加工企业分散,技术装备落后,出油率低。只要我们进一步攻克难关,研究和推广优质杂交油菜品种,提高油脂精深加工的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占领国内外市场指日可待。
    (三)茶叶。湖南有生产茶叶的悠久历史,1936年茶叶产量达3.99万吨,1952年尽管已下降到1.8万吨,仍占全国产量的21.9%,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湖南茶叶产量仅次于浙江稳居全国第二位。近十年来,福建、云南、湖北已超过我省,而且发展很快。2001年湖南茶叶5.84万吨,在全国的比重下降到8.3%,年产量仅相当于福建、浙江省的45%和49%。茶叶产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人口有饮茶的习惯,随着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茶饮料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茶叶消费将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全世界只有50多个国家生产茶叶,且主要集中在印度、中国、斯里兰卡和肯尼亚。欧美为茶叶的主要进口国,占茶叶进口总量的54%。加入WTO后,由于现行茶叶关税率很低,所受影响较小。欧美发达国家基本不生产茶叶,但那里是主销地,扩大出口是可能的。
    我省茶叶生产既有悠久历史又有一定规模,基础较好。已建成集中连片的良种茶园6.67千公顷,正在实施“5万吨优质品牌茶开发项目”,形成了一批基础较好的产区和龙头企业,开发了“百龙牌”、“猴王牌”、“兰岭牌”等茶叶品牌,在国内外享有一定信誉。培养了一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力量,为开发和振兴湖南茶叶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优质茶产区茶园面积没有集中连片,适销对路的名优绿茶跟不上市场需求,茶叶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主攻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优质品牌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和科技攻关,争取湖南茶叶产业在全国领先地位是完全可能的。
    (四)苎麻。据历史记载,我省1936年有苎麻种植面积13.3万亩,产量16万担。半个多世纪以来我省苎麻种植业经久不衰,至2001年苎麻产量为9.42万吨,占居了全国产量的半壁江山,在产量上具有绝对优势。苎麻是我国一种特产纤维作物和优良的纺织工业原料。,其产量和纺织加工能力占世界的80%以上。我省以洞庭湖区为轴心的广大区域为苎麻的生产提供了适宜而优良的生存环境。全国苎麻种植业主要研究单位和全国著名的三大苎麻纺织印染厂都落户湖南,“益鑫泰”、“中国虎”等名牌麻纺织品市场信誉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1年全省麻纺企业销售收入6.3亿元,创汇2200多万美元,创利税6800多万元。苎麻已成为我省农业的一大特色产业,其他地区是无法相比的。
    制约我省苎麻产业化的主要障碍是种植分散,品质低,苎麻加工机械落后,纤维初加工和后处理工艺欠先进。目前主要靠疏散的农户手工剥制苎麻,麻纺企业没有建立产销紧密相连的原料生产基地,所需原料大多数是通过个体户直接 从麻农手中收购,质量得不到保证。要发挥我省苎麻产量和区域种植的绝对优势,做大做强做优,牢固地占领国内外市场,就必须下大力气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五)柑橘。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年产量超过1亿吨,是世界除玉米、小麦以外的第三大贸易农产品,我国柑橘产量位列世界第三位,其地位显而易见。湖南是全国的重点柑橘产区,2001年产量158.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3.7%,仅次于四川和福建两省,湖南柑橘品种众多,以温州蜜柑为主,脐橙、冰糖橙、香柚、金橘、碰柑等优良品牌深得消费者青睐。在主产区组建了一大批加工、销售、运输企业,鲜果及桔瓣罐头主销广东沿海及北方市场,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商家和消费者欢迎。柑橘业已成为我省雪峰山区、武陵山区广大农村的重要支柱产业。
目前,制约湖南柑橘优势发挥的主要因素是: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优质品率不高;品种结构和成熟期不适应市场需求;经营粗放、加工落后;储存保鲜等技术不够先进;优质柑橘区域基地与龙头企业建设不够完善;产业化经营 和科技含量不高。只要政府重视,措施得力,这些问题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
    (六)除上述品种外,生猪、家禽、淡水产品等也是湖南的传统产品,其产量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棉花、油茶、烤烟、奶业、竹木、草席、药材、蔬菜、辣椒、花卉、湘莲、香芋、猕猴桃等都具有湖南特色,有优势、有市场、有发展前景,都可以象黄花菜那样,在一定地域内做大、做强、做优,使之区域化、专业化,发挥规模效益,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区、产业带。

三、推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布局、制定规划。农产品区域布局要立足全球、放眼未来,站在全局和整体的高度,打破地域界限,克服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大农业、大产业、大市场理念。象美国的玉米带、畜牧带、棉花带等特大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带,都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演进而发展起来的。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依托本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和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确定主导产品,制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产品区域布局总体规划。总体战略目标确定以后,按地域原则建立一个个集种养、收购、加工、销售、信息、科研于一体,有着很强创新能力、辐射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现代企业集团具体目标,然后强强联手,逐步做大做强,形成规模。
    (二)主攻农产品质量。农产品质量是市场竞争的决定因素,也是企业发展的生命。我省稻、油、猪、茶、果等农产品具有很强的产量优势,其主要问题是产品品质与市场竞争不相适应。因此,要从源头抓起,加快研制和培育新品种,加快引进优良高效品种,加快创新生产加工技术和先进工艺,加快引进和研制农产品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生物控制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依靠科技创新,不断优胜劣汰、推陈出新创品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商品品质。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按国际市场需求加强农产
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疫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监管,严格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要按照国际质量标准,大力推广应用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技术。加入WTO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技术壁垒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省有的农产品由于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在国际市场处于劣势。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提高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四)进一步加强领导。政府要发挥引导、协调、扶持、
服务的功能,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政府和部门要尊重市场主体的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企业和农户唱主角。要减少行政干预,消除部门分割、区域封锁,积极引导农户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机制,发挥金融部门的投资主渠道作用,大力招商引资,引导社会投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尤其对优质种苗的研制和引进、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检测检疫建设、先进加工设备的更新和引进,以及重点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壮大,都要给予重点扶持。

承办:农调队
执笔:邱运斌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