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农村非农行业发展 实现湖南农村经济上新台阶
(2003年第20期)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0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1:1,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4%,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450万人以上。也就是说:农村非农行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要达到5.25:1。而2002年这一比例仅为3.15:1。因此,采取措施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湖南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现状及回顾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带动了农村非农行业的快速发展,整个农村经济正在发生大规模的结构性变化。
(一)1980年至1992年。这一阶段主要是非农行业起步阶段。随着农村政治经济环境的宽松,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标志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我省的非农行业开始起步。这一阶段农村经济主要以农林牧渔业生产为主,农村非农行业产值低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二、农村产业结构的非农化是推进湖南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湖南农村经济情况决定了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赖于农村产业结构的非农化发展。湖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在6595.85万人口中,乡村人口占到69.2%。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占20.73%,第二产业占39.49%,第三产业占39.78%。在第三产业中,约有30%的来自农村,即全省经济总量的50%以上依赖农村。这说明要实现湖南经济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农村经济结构的总体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湖南经济能否实现以工业化为主要标志的跨越式发展。要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必须以农村非农行业的发展为前提,积极发展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农村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非农行业。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赖于农村非农行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增长,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成为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几年,湖南加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势喜人,农民由此得到的收益也日渐增多。但随着中国加入WTO,传统农业的竞争力受到日趋严重的挑战,农业结构失衡和制约也越来越明显,单纯依赖农业促农业,已经缺乏足够的动力。要提升农业,加速农业发展,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化龙头企业,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来反哺农业,促进农业,提升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反过来会促进农业非农行业的发展。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紧迫性必须大力发展农村非农行业。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在湖南3600多万的乡村劳动力中,向二、三产业转移了1200万人以上,其中出省520多万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在非企业组织、本地企业和外出从业等得到的现金收入)为920元,农民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纯收入410元,两项合计13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4%。,由此可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农民从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的增长。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和实现途径。同时,二三产业发展的客观聚集功能,将使小城镇不断扩张,同时小城镇的发展又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重要的载体,并成为向农村现代化过渡的重要推动力。
三、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
经过20多年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农产品出现卖方市场,农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非农行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障碍因素。
一是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部分基层领导就农业抓农业,对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存在被动现象。思想观念落后表现在农民这个层次,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做出离开农业转产、离开故土进城的抉择。这种思想观念导致的行为效果,必然延缓产业结构非农化、农村人口非农化、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进而延缓工业化进程。
二是产业结构严重农化。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情况看,2001年,湖南省占20.73%,全国平均为15.2%。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大大高于周边的湖北、广东(湖北为14.8%、广东为9.6%)。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产值之比来看,湖南省大约为0.75:1,全国平均为0.8:1。在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般相当于农林牧渔业产值的3-4倍。数据的巨大差异说明了我省农村非农行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经济基础相对脆弱。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迫切需要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但是农村目前的经济基础和环境条件与城市相对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我省农村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农村自身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能力较弱;多数农村投资环境和条件不强;部分地方财政是吃饭财政,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因此,资金的瓶颈制约,已经成为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的最大障碍。
四是体制制约日益明显。目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仍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深化,如果在体制上难以进一步突破,农村经济的飞跃难以实现跨越式飞跃。
四、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的现实选择和发展对策
1、要在指导思想上突出非农化
农村经济的非农化发展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农业。在现阶段,农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能否深入的关键,农民收入的增长、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也离不开农业。农村经济的非农化是在保证粮食安全,提高现有农业经济效益基础上的产业结构调整。但在目前,更重要的是要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制定农村发展战略时彻底改变 “农业强省”的模式,把发展的方向、重点转移到提升优势,调整结构,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非农化并走进工业化上来,并以此建设经济强省。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共识,明确目标,又有利于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跳出田土,走向市场、企业、城镇,更有利于集中资金投入结构调整,使之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取得成效。
2、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中重视非农化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将农工商“捆绑”在一起,在重视农产品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和协作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重视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一是要选准主导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群,把产品规模做优、做大、做出特色;二是把农产品的增值链条延长,形成一批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加工增值,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率和产业的非农化程度;三是要建立起农副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发展各类中介流通组织,发展一批专业大户、运销大户和农业经纪人队伍。
3、要在小城镇发展上推动非农化
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要突破政策障碍,建立一整套有利于小城镇建设的土地、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户籍制度要全面放开,允许农民在法律框架内自由出入。解决进镇、进城后的农民子女就学、养老、医疗等方面难题,通过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解除进城后农民的后顾之忧。
4、要在体制上提升非农化
体制滞后已成为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调整主要障碍。要提升非农化,组织体系要进一步创新。要大力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服务中介组织等,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投入体制要进一步创新。一是要充分吸纳各类资金,加大投入;二是要积极寻求大中城市各类企业投入农村领域,引导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的建设;三是要把劳务、土地与资金结合起来,使劳务、土地资本化,并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和经济运行环节,从而实现低成本、高扩张的目的,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