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开局快速增长 后劲仍需加强

——一季度我省经济形势分析

(2003年第24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3-04-2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一季度,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部署和安排,继续大力加快"三化"进程,推动全面小康建设,经济运行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为实现全年经济工作目标开了一个好局。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一)经济运行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一季度,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956.98亿元,增长9.6%,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分三次产业看:第二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突出。一季度,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3.92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6.75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6.31亿元,增长9.9%,其中第二产业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
    1、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继续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种植业生产结构更趋合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继续减少,预计比上年减少4.3%;经济作物中麻类、糖料、烟叶、蔬菜等播种面积继续增加,增幅分别为122.3%、75.2%、16.2%、12.6%。畜牧水产品发展势头良好。一季度全省出栏肉猪1943.34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2.8%,出栏牛、羊分别为48.59万头和200.88万只,增长8.3%和8.0%。水产品产量为38.26万吨,增长3.1%。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推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
    2、工业、建筑业对GDP推力强劲。
    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3%,推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344.09亿元,增长11.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1.8%,拉动GDP增长达4个百分点。特别是规模工业生产高速增长,给整个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0.46亿元,增长20.5%,比去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总量和增幅分别居中部9省第4位和第5位。
    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产销衔接良好。一季度,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69%,比去年同期高0.67个百分点。二是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高速增长,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7、8.3个百分点。三是"十大标志性工程"对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季度完成工业增加值66.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0%,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快5.5个百分点。四是新产品开发成绩喜人,一季度全省新产品产值31.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6%。5、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一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62.58亿元,增长34.25%。
    分市州来看,全省除湘西自治州规模工业增加值减少2.3%外,其他13市均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其中增幅20%以上的达8个,益阳以34.0%的增长速度居各市、州之首。"长株潭"地区共完成增加值69.64亿元,增长23.3%,总量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8.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9.5%,拉动全省规模工业生产增长10.1个百分点,为全省工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网络、电信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4%,推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
    从三大需求看:投资、消费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1、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一季度,投资需求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为41%,比去年同期高1个百分点。一季度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8.6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4%,完成全年投资计划目标的12.4%,比以前年份同期水平(10%-11%)高1-2个百分点。技改投资的大幅增长与房地产投资的强劲增长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一季度,全省国有及其他经济完成投资135.68 亿元,增长29.1%,其中技改完成投资30.98亿元,增长79.4%,增幅比去年同期高67.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强劲增长,完成投资33.94亿元,增长51.3%;非国有投资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一季度,全省非国有投资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完成投资108.38亿元,增长33.3%,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3.3个百分点,超过国有投资增幅23.1个百分点。
    2、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一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5.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8%。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以规模效应取胜,增势强劲。一季度,我省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63.4亿元,增长32.1%,比限额以下及个体户的零售额增幅快24.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零售额的增加额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额的32.8%,拉动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9个百分点。餐饮市场活跃。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就餐成为时尚。一季度餐饮完成零售额52.74亿元,增长16.1%,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1.4%上升到11.8%。
    3、外贸外资形势良好。一季度我省外贸进出口一改去年的颓势,保持大幅度增长。一季度,累计进出口7.79亿美元,增长30.9%。其中出口4.43亿美元,进口3.36亿美元,分别增长16.5%和56.5%。一季度,全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2亿美元,同比增长39.5%。其中长沙、株洲、张家界和永州市增长强劲,分别增长1.02、1.92、15.67和1.29倍。

    (二)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提高
    1、企业效益提高。
    1-2月,全省规模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9.24亿元,增长92.1%。亏损企业亏损额为5.87亿元,亏损面为28.5%,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96.78%,比上年同期高10.89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3亿元,占总量的52.3%。亏损面达41.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但与去年相比下降6.6个百分点。"十大标志性工程"中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8亿元,占利润总量的62.8%,比全省平均增速快5.5个百分点。分市州看,有10个市实现了净盈利,其中长沙和常德两市利润占全省利润总量的69.7%。在去年同期出现亏损的7个市州中,衡阳、郴州和怀化3市实现了扭亏为盈,邵阳、张家界、益阳和湘西自治州与去年同期相比减亏力度明显,效益水平趋好。
    2、财政收入增长较快。
    一季度,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3%,主要是主体工商税种增势强劲,增幅达16.7%,另外,企业收入增长81.1%,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企业效益好转的事实。
    3、居民收入提高。
    一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71.6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59.44元,增长12.3%,增幅提升1.8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1644.24元,增加193.11元,增长13.3%,增幅提升8.8个百分点。收入增长主要途径是城镇居民从工薪中得到的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经营净收入,它们分别增长10.8%、10.9%和65%。
    一季度,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725.7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3.79元,增长6.4%。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一季度,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80%。另外农民税费负担不断下降也导致农民现金收入增加。2002年,我省农民人均税费负担下降16.7%,减负幅度高于全国13.7%的平均水平。据调查,今年一季度我省农民税费负担进一步下降,人均税费支出仅3.7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0.2%。
    因此,可以认为,一季度,我省经济是在企业盈利、财政增收以及居民收入提高的基础上的有效益的增长,是实实在在的速度。

    (三)经济运行状况进一步改善
    1、市场物价相对较稳。
    一季度与去年同季相比,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1%。与人民生活相关的价格平稳,与生产相关的价格略升的局面,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与九十年代初经济高速增长、物价高涨幅的情况相比,进一步说明了我省经济质量提高。
    2、金融机构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3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580.42亿元,比上月增加104.74亿元,比年初增加269.05亿元,同比多增116.37亿元。其中对工业等短期贷款多增50.39亿元,对投资等中长期贷款多增58.66亿元。一季度,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有力推动了居民消费升级。一季度,新增消费贷款22.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3 倍。其中个人新增住房消费贷款10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3倍;汽车消费贷款突飞猛进,新增5.5亿元,而去年同期还不足今年的零头。此外,今年票据业务发展趋好。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增票据融资13.8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7倍。由于票据融资的绝大部分投向中小企业,因而票据业务的较快发展有助于缓解目前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3、两个确保平稳运行,就业和再就业进程加快。
    一季度,累计发放基本养老金19.87亿元,并补发历史拖欠4165万元,确保了按时足额发放;共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代缴社会保险费4.17亿元,保障了进中心签协议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2.8万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外就业人数达到680.75万人,增长4.2%。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一)进一步重视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一季度,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开局良好,从目前情况看,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春耕备耕问题。由于湘氮和资氮资金短缺等原因开工不足,生产量最大的洞庭氮肥厂进行技术改造未完工,影响正常生产,尿素库存几乎为零。今年以来,我省化肥供应偏紧,用量最大的尿素价格大幅度上涨。至3月底,尿素调拨价每吨1320元,同比增长近20%。尿素价格上涨将对今年的春耕生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是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任务仍较艰巨 。一季度,我省农民收入中的农业和牧业收入增长幅度有明显下降趋势。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和出售牧业产品收入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6.5和0.9个百分点。
    三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门路不宽。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地确定的主导产业过多,重点不突出,结构雷同。产品质量宣传重视不够,绿色生态环保产品比例低。
    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及时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帮助农资部门积极组织货源,保证有充足的货源供应;管好农资市场,防止乱涨价、以次充好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及突发事件对我省经济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一是目前联军已经攻入巴格达,但伊拉克局势仍很复杂,对世界经济造成多大的影响,尚难定论;二是美国经济不利消息频传。到3月份为止,美国的消费者信心已连续4个月下跌,处于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占美国经济三分之二的个人消费开支均为零增长。三是欧日二大经济体均处于疲软状态;四是反映世界经济态势的纳斯达克和道琼斯指数波动较大,忽高忽低。此外,"非典型性肺炎" 这一突发事件对我省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这些因素对我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贸和旅游上。
    一季度,虽然我国出口形势较好,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736亿美元,同比增长42.4%,其中:出口863亿美元,同比增长33.5%。但世界经济形势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对我国进出口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一季度,我国进出口逆差1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顺差达72.54亿美元;2月份福建对中东的出口下降了3.6%;1-2月份上海对伊拉克的出口额由去年同期的208万美元下降到零;全国纺织品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了30%以上,使复苏不久的纺织行业遭受重创。同时,这种影响还有一个滞后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沿海发达地区出口如果受到影响,直接或间接对我省经济产生外"挤"内"压"的不良后果。一方面,由于我省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较高,深加工与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例小,当沿海出口形势受到影响时,其高速生产形势和高质量的产品竞争优势,必然会形成对我省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全国机电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高达50%,而我省只有22%;此外,由于我省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只有10%,大大低于全国55.5%的平均水平,因而出口退税滞后对我省的影响比全国和沿海省市大,一季度,我省出口增幅在全国排在倒数第4位。
    同时,受"非典型性肺炎"的影响,一季度,我省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61495人次,同比大幅下降41.1%;预计今年的"广交会"国外客商也将大幅减少,这将对下阶段我省的进出口贸易及招商引资造成较大的冲击。
    我省今年外贸出口计划是18.85亿美元,除一季度完成了4.43亿美元外,要完成全年计划,未来9个月月均必须完成1.6亿美元以上,而在最近过去的27个月中,单月出口超过1.6亿美元的只有6个月份。同时,3月份我省出口1.63亿美元,增长12.2%,增幅比上月回落了5.4个百分点。
    因此,当前世界经济走势不明朗以及一些不确定因素对我省全年外贸出口、招商引资及旅游的影响不可低估。
    为此,我们建议:首先,在下阶段工作中,应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和不确定性因素对我省经济的影响,及早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时要密切关注我省外经贸形势,拿出得力措施,加大对外贸工作支持力度。其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产业聚集度,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售后服务意识。再次,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促进贸易多元化,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四是加快抢滩,引进一批大项目,吸引更多的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大公司的投资的同时,要考虑引进内资项目的市场承接与开放问题。

    (三)新开工项目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投资比重不大,影响工业发展后劲
    当前的投资结构决定日后的产业结构,而投资结构的调整,主要依靠增量投资进行倾斜与调剂,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从一季度投资的行业结构看,新开工项目主要向基础设施倾斜,其投资总规模所占比重达57.1%,其中交通运输、电信、水利等比重分别为42.8%、5.1%和3%,而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0.5%。新开工项目集中在基础设施行业,不利于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也将阻碍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民强省之本,是发挥后发优势、实施战略跨越的中坚力量,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当前,美国等技术先进国家把制造业或制造业的生产环节逐步转移到其他国家,从而推动世界制造业的重新分工和集聚,这样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为正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湖南提供了机遇。我们应正确把握世界性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浪潮,积极抓住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机遇,定位好湖南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体系中的角色,加快制造业投资动力。

    (四)适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
    从一季度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需求贡献率看:消费需求仅比投资需求高3个百分点,但最近10年来居民消费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61.1%降为2001年的47%,降低了14.1个百分点,2002年还在下降,说明湖南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湖南居民收入的增幅一直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约低2.8个百分点)。从城乡居民收入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高于全国81元,到2002年低于全国74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80年高于全国29元,到2002年低于全国67元;且我省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南职工平均工资一直处于全国平均线以下,2002年湖南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79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2422元)低1631元,不及北京的一半,为上海的55.5%、广东的61.7%,就连2001年比我省低100元的重庆,2002年也比我省高出169元。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这种消费率下降的趋势还在继续,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更加明显。从城镇居民抽样调查数据看:一季度,全省10%的最低收入户消费支出比去年减110.31亿元,下降18.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慢,制约我省消费需求扩大,对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力减弱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
    因此,扩大消费需求,实现投资消费双向拉动,是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必须着力解决的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之一。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同时通过规范收入分配行为,调整不同收入群体分配结构,想方设法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具体来说:
    第一、把解决就业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湖南的基本情况是,人口总量大,就业压力大。一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略有上升。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在政策上、机制上和措施上加以扶持和引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第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助力度。要保证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在物价略有上涨的情况下不受影响,才能确保社会稳定。第三、适当提高湖南在岗职工的工资,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力。第四、建立规范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改革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第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落实税改费措施,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承办:综研室
执笔:顾  虹
      周曙东
      唐  颖
      彭积龙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