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湖南民营工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3年第26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3-05-08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省民营工业已从最初的“拾遗补缺”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民营工业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以民营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我省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对目前民营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要剖析,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推动我省民营工业更加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一、我省民营工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理论界对民营工业的界定尚无定论,不同的学者各执一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民营工业指私营企业、个体工业;第二种是指非公有制工业;第三种是指非国有控股工业。因民营的概念是相对于“官营”、“国营”而言的,私营、个体工业只是民营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包括民营工业的全部内涵;而公有制企业中的集体企业亦属民营的性质。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中的民营工业采用的是第三种,即非国有控股工业。

(一)经济增长新支点

    1997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力度不断加大,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规模扩大,民营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在我省工业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1992年至2002年,我省民营工业稳步快速发展,11年间共创造了增加值6282.14亿元,年均增长17.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8个百分点。2002年民营工业总量达984.61亿元,比1992年增长了7.9倍。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992年的11.2%上升到2002年的22.7%,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年均提高1.15个百分点。民营工业成为吸纳下岗人员和解决就业压力的主渠道。2002年我省民营工业为493.84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二)行业覆盖面较广

    2002年底,我省规模工业中民营企业(按工业行业分类的民营企业均为规模工业中的民营企业,下同)达3395户,分布在37个行业大类中,占规模工业单位数的62.4%,创造工业增加值247.03亿元,占规模工业的三成半。其他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等4个行业,民营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九成以上,分别达97.3%、97.7%、98.0%和90.0%。在产业关联度较大、产业链较长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行业中,民营工业处于弱势,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6.6%、18.8%、11.7%和0.7%。

(三)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迅速增加社会产品和积累。我省民营工业主要涉足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些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民营工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资产占有份额较大,如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其他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行业,民营企业拥有的资产比重分别为82.1%、79.3%、88.9%、81.3%、94.6%和68.7%。而在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大多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民营工业企业资产占有的份额较小,分别仅为1.1%、5.7%、14.3%和17.4%。

    国有控股企业从事的基本是基础产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行业,大多数属资金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档次的高低、产品升级换代速度的快慢很大程度上依赖设备的装备水平,因而机器设备的投入较大,资本有机构成高,从而使固定资产在资本构成中的比重较高。2002年国有控股工业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达52.5%,高出民营工业的10.3个百分点。而民营企业多数从事的是一般加工工业的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设备上的投入相对较少,对流动资产的依赖性比较强,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量的比重较高,2002年为45.8%,比国有控股企业高8.2个百分点。

(四)企业盈利能力较强

    民营工业用工制度灵活,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少,管理费用开支明显低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2002年为6584元 / 人,比平均水平低3773元 / 人,仅相当于平均水平的64.7%。民营企业主人翁意识较强,加之管理成本低、机制灵活,民营工业效益明显好于全省规模工业的平均水平。2002年,我省规模工业中的民营企业亏损面仅为18.6%,低于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4.27亿元,占规模工业总量的49.7%,销售收入利润率达4.38%,民营工业平均每完成100元销售收入,要比规模工业多实现0.89元利润。民营企业所属的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率均高于10%。

(五)造就了一批优势企业

    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了一批如乐金飞利浦曙光电子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湖南金沙利彩色印刷有限公司、伊莱克斯中意(长沙)电冰箱有限公司等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优秀民营工业企业。200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过亿元的民营企业有16户,共完成增加值41.96亿元,占民营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7.0%。产品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的湖南金沙利彩色印刷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湖南长海数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率均在10%以上。

二、我省民营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我省民营工业取得长足的、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我省民营工业毕竟是在基础薄弱、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真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具备强大竞争实力的企业数量有限,民营企业远未成熟。随着市场秩序的不断规范,国内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民营工业逐步失去了快速发展的动力,已经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也就逐渐暴露出来,从全国范围的民营工业发展情况来看,特别是与沿海发达省市和周边省区相比较,尚有许多值得思索和借鉴的地方。规模民营工业企业作为我省民营工业中首先发展壮大起来的群体,是我省民营工业的佼佼者,因此,下面主要从规模工业中的民营企业的范畴分析我省民营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达到管中窥豹的目的。

(一)规模相对偏小,整体实力不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民营企业发展加快,成绩斐然,造就了一批如远大空调、三一重工等规模大、实力强、拉动经济增长作用突出的企业。但规模偏小、整体实力较弱仍然是我省民营企业发展中较突出的问题。2001年我省规模民营工业企业数占规模工业总数的57.3%,比广东(86.5%)、浙江(94.0%)、湖北(59.7%)分别少29.2、36.7、2.4个百分点。户均总资产、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2221万元、2141万元、89万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2%、54.1%、47.3%。2001年我省民营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仅占全国总量的1.4%。2001年我省民营规模工业企业户均实现增加值666.88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7%,与广东(1494.57万元)、江苏(1176.03万元)、湖北(1030.41万元)均相距甚远。与相邻省份比,我省民营企业户均规模比江西、贵州稍大,但与广东、浙江、湖北、广西相比均有不小差距。户均总资产仅相当于广东、浙江、广西、湖北的44%、69.1% 、56.7%、91.8%,户均产品销售收入为广东、浙江、广西、湖北的37.9%、59.4%、73.3%、73.5%。

(二)结构不尽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

    1、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

    2002年我省民营规模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加工层次低和以工业原料供应为主的上游行业,工业行业结构层次较低。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企业899家,占63.2%,其中食品加工业企业175家、纺织业企业142家、造纸业企业152家,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初级加工环节,真正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层次较高的少,加工增值能力较低。重工业企业中,采掘工业327家,原料工业759家,加工企业886家,基本工业原料供应和自然资源开采型企业比重大。

    行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民营工业整体效益提高,资源配置重复度高,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增加了生产的不安全因素。一是规模不一的采掘企业大量存在,企业行为难以规范,少数企业还偷挖国有矿藏,对自然资源造成人为的践踏和破坏。同时,企业生产设备陈旧、技术落后,采取的安全措施不力,给国家财产和人民人身安全带来隐患。二是环境污染重的企业数量众多。从事水泥生产的企业就达229家,平均每县约1.9个,从事酸、碱、盐生产的企业69家,从事造纸的企业94家,由于企业自身生产特性,在生产中难免排放大量工业废水、废气,加上环保意识不强,措施有限,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污染较重的行业,重复建设严重,加剧了区域行业内部市场竞争,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

    2、区域发展不均衡

    从2002年民营工业企业完成的增加值总量来看,主要集中在一点一线上的长沙、株洲、衡阳、岳阳,四市占全省的61.9%。从1998—2002年各市州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的变化情况来看,衡阳、郴州、常德、岳阳、和长沙等5市的民营工业发展较快,2002年占全省民营企业增加值的比重比1998年分别提高了3.1、3.4、1.3、0.7和1.3个百分点。

(三)半数民营企业经营效益不佳

    我省规模民营工业经营效益虽然优于全部规模工业,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2002年我省规模民营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仅为4.6%,民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不高。按成本费用利润率划分,2%以下的占50.6%,比之当前金融定期储蓄存款1.98%的年利率而言,毫无利益可图,其中净亏损企业占民营企业数的18.6%;在2%—10% 的占38.6%;10%以上的仅占10.8%。从中可看出,民营工业企业中经济效益好、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比重较小。

(四)经济实力弱

    我省多数民营工业仍是粗放式经营,仍沿用过去的旧产房、旧设备、旧技术,科技含量低,产品档次不高,品种单一,抗风险能力弱,名牌产品不多,竞争能力不强,处在低层次发展阶段。“九五 ”期间,我省民营工业企业累计创造了134.9亿元税金,广东省民营工业仅2001年就达515.75亿元。目前,广东省民营经济正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五)发展环境压力大

     一是社会舆论与民营企业发展待遇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省企业调查队在对全省私营经济发展舆论环境的现状调查中发现,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在营造私营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私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总体上较好。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私营业主不尊重,甚至歧视、刁难私营企业;担心私营经济发展过快,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二是滥执法、乱执法,违规收费的现象仍有发生。省城调队就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发现,近几年来我省在治理经济环境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与企业的期望有较大差距,如被调查的企业中,有61.1%的单位认为治理乱收费现象还不彻底,强拉广告,强征报刊,省、市行政机关轮番执法,企业难以应付。办金钱案,执法不公时有发生。部分职能部门还存在强行拉广告、赞助、强行征订报刊资料费等形式向企业变相收费的现象。调查发现,有25.1%的企业被行政部门强行拉广告、赞助、征订报刊资料费。

    三是融资困难。2002年民营规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2%,比国有控股企业低10.6个百分点,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相对较小的优势,也表明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低和融资困难的问题。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相当尖锐。产生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信用环境趋紧;二是民营企业整体效益不好,可选投资项目少;三是企业信用丧失,银行自身不良资产不堪重负;四是受银行部门“四重战役”,即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客户的政策影响,民营企业的产业构成以及自身的规模、素质不利于融资。

(六)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矛盾突出

    我省民营企业还处于较低级的发展阶段,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企业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还比较普遍和严重。一些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上,某些企业管理模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个别企业行为失当、信誉下降。有些企业科研投入少、人才留用难,长远发展极不确定。

三、发展我省民营工业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

    为此,首先必须消除民营企业的观念性障碍。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宣传民营经济人士艰苦创业的成功典型,宣传民营经济在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尤其要确保对民营经济政策的稳定和连续。其次,要消除体制性障碍。要以企业为中心,从体制上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规范部门行为,切实解决限制有余,服务不足的问题。执罚执收部门要主动聘请民营经济领域的人士担任特约监督员,主动接受监督。要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活跃民间投资,促进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要重点支持乡镇企业离土离乡,适度集中到城镇或城市开发区。

(二)构建湘品整体营销网络

    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像湖南这样一个欠发达内陆省份,必须要充分发扬湖湘文化精神,增强全省凝聚力和整体战略营销意识,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发展。

    1、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创造区域性竞争优势上的作用。德日两国在发展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化战略过程中都选择了应激型也就是政府主导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使两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超过了几乎所有国家。国外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积极发挥重要作用,政府推动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动员全社会全区域的人力物力资源,实现经济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我省市场经济的不完备性和民营工业的虚弱性,更应该全面发挥政府在发展区域性工业经济尤其是培植和扶持民营工业竞争优势上的重要作用。

    2、淡化政府直接管理意识,强化区域性整体战略营销意识。目前发展我省民营工业最直接和最迫切的推动力是努力构建湖南工业整体营销网络,使在现有的国际国内市场中扩大全省工业产品的市场份额或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取得行业竞争优势。为此首先必须强化政府对社会宣传资源的配置和导向作用,加强对湘品的宣传报道,全情打造湖南工业品牌。其次,进一步建设良好的区域性经济流通环境,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等中介组织,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

    3、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市场营销渠道。要通过典型、信息和政策引导,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强化企业营销意识。允许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市场营销基金,增强企业营销能力。积极推行企业营销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引导和推进企业有效学习和实践现代市场营销理论。

(三)全面提升工业整体素质

    一是全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要在产业政策上明确支持、抑制和淘汰的对象,定期改进和公布《湖南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作为指导中小企业选择投资方向、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的重要依据,引导和规劝企业进入或退出某些行业和产品领域,防止盲目投资,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是要实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要区分湘南、湘中、湘西等区域经济差别,进行经济区域性指导,引导不同地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三是对有一定规模和基础、资产存量较大、产品品牌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通过增资、改造、改制等办法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散重复建设较严重的地区,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资产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要按照产业关联度,打破所有制和管理体制界限,以资本联结为纽带,鼓励企业联合和兼并,扩大企业规模,建立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产业化集团。

    四是正确处理好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面对全省较小的工业经济规模、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的短缺等诸多制约因素,我省只能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培育和扶持,不断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又要不失时机地、有条件有步骤地以现有相对优势产业为基础,确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和方向,培育和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以逐步改善全省产业结构布局。

(四)加大职业教育和科技投入 

    与国内外发达地区比较,我省民营工业在技术装备水平上的差距很大,而且以依赖技术引进和模仿为主,大多数企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装备,没有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也很薄弱。科技落后源于教育的落后,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的缺乏将成为长期制约我省工业整体素质提高的瓶颈。因此,强化教育,切实解决我省民营业主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非常迫切。为此必须加大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职业培训,尤其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培训机制和制度。

(五)树立正确经营理念,积极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明确管理也是生产力,要积极探索企业组织结构变革,重点整合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着力提高管理效能。其次要倡导建立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多边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创造一种凡事从对方需要出发,充分考虑他人利益的良好风尚,培养诚信观念,消除伪劣和欺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文明的提高,使我省民营企业在管理模式、经营理念、技术素质等全方位和国际接轨,努力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

承办:工交处                        
执笔:唐素芳、赵敬明、殷智敏、张吉世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