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非典”对湖南第三产业的影响及对策

(2003年第29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3-05-1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今年以来,“非典”疫情使我省旅游、交通、餐饮等众多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侵袭,第三产业发展面临变数。因此,客观分析“非典”对我省第三产业的影响,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非典”对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影响不一

    1.客货运输量有增有减、邮电业务量增幅下降。 “非典”对交通运输业冲击较大。1-4月份全省累计货运量完成17361.08万吨,同比增长14.3%,但增幅比一季度下降13.2个百分点,其中4月比3月增幅降低15.7个百分点;客运量34432.84万人,比去年同期下降1.6%,其中4月份下降10.8%。由于出行的游客大大减少,铁路部门取消了部分开往旅游景点的列车, 1-4月全省铁路客运量1469.60万人,同比下降17.3%,其中4月下降19.8%。民航部门减少了飞往全国旅游区和到疫区的航班次数,客运量明显下降。1-4月全省民航客运量完成53.24万人,增长11.6%,增速比一季度低17.2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下降21.7%。公路与水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全省公路客运量当月、累计分别为7115万人、32485万人,同比下降9.4%、0.7%;水运客运量当月、累计分别为81万人、425万人,同比下降25.7%、7.6%。

    “非典”期间,尽管朋友与亲人间接触少,纷纷打电话或发短信相互问候,个人通讯消费增加,但由于集团业务量减少,邮电业务量增幅下降。1-4月全省累计完邮电业务总量69.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3%,增幅较一季度低8.3个百分点。

    2.批发零售餐饮业市场日益冷清,但抗疫商品热销。随着居民对疫情的逐渐了解,防护意识明显增强,“非典”对消费品市场的负面影响逐步显露。4月份,我省消费品零售市场日益冷清,当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75亿元,增长6.1%,比3月份下降4.4个百分点;1-4月累计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5.23亿元,同比增长10.5%,增幅比一季度低1.3个百分点。

    一是餐饮业受冲击最大,零售额逐月下降。随着“非典”的出现,强化了居民对饮食卫生的戒备心理,昔日生意火爆的餐饮业趋于萧条,零售额呈逐月加速下降之势。今年前4个月,餐饮业营业额比上年同期的增幅分别为19.5%、16%、12.2%、-4%,其中4月首次出现负增长, 比上月下降13%。“五一”期间,长沙市玉楼东、火宫殿、肯德基、麦当劳、百胜餐饮等五家餐饮企业餐饮收入为301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5%。目前餐馆的营业额普遍暴跌,如长沙火宫殿目前营业额仅为平常的1/4,六福酒家日营业额由3—4万元下降到1万元左右。

    二是市场商品销售整体下降,但防疫药品、健身用品、“消毒家电”畅销。4月份,本应是市场销售的一个小旺季,但受“非典”的拖累,当月全省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3.75亿元,比上月下降3.2%,比上年同期仅增长7.4%,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3.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销售的各类商品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如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类、书报杂志类、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月下降18%、16%、34.9%、51.9%、30.6%。随着居民对“非典”的防护意识增强,防疫商品、健身用品、“消毒家电”旺销,中药材市场火爆。4月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的中西药品类商品销售2.71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8.3%,其中中草药及中成药增长42.6%;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1.6%;微波炉、消毒柜、除湿机等家用电器类商品零售额增长8.8%,比上月增长18.1%。

    3.金融保险业仍在观望,但不乏商机涌动。目前“非典”对我省金融业的影响还不明显,有待进一步观察。4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304.25亿元,比年初增长381.50亿元,比3月份减少16.9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减少15.29亿元,储蓄存款减少12.40亿元。主要原因除了4月份国家发行凭证式2期国债4个多亿以及4月份又有一轮股市行情分流了一部分存款外,其中不排除“非典”的影响。像有些企业在“非典”期间外地销售人员全部或部分撤回,销售额下降,从而导致在银行的存款下降,比如长沙卷烟厂因此在工行的存款减少1个多亿。此外在“非典”时期,人们忌讳储蓄所面对面的交易方式,直接到储蓄所的存款人员相应减少。

    为防“非典”,避免现金交易,持卡消费火爆。4月份长沙市持卡消费达到13.7万笔,比上月增长43.6%,金额达1.00亿元,同比增长2.7倍;1-4月长沙市持卡消费达到58.65万笔,金额达到3.8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6%和66.5%。此外,“非典”也给非面对面形式的电子银行带来了无限商机。

    “非典”给保险推销造成了一定的困难。1-4月全省保险行业共实现保费收入41.60亿元,同比增长30.7%,比一季度低0.5个百分点。据保监会预计,后续影响将在第二季度出现。目前,各保险公司在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的同时,利用“非典”契机,推出“非典”医疗保险,目前已有泰康公司开发了这一险种。

    “非典”给证券交易带来一定的影响。从1-3月份的深沪证券交易额看,全省每月分别为113.95亿 元、66.26元和88.86亿元,虽3月比2月有所增加,但预计4月份仍会下降。从深沪开户情况看,1-3月分别为3033户、1828户和27户,呈直线下滑态势。

    4.商品房销售市场有所降温,房地产开发投资影响暂未显现。受“非典”影响,与房地产有关的活动被迫取消,商品房销售市场有所降温。如长沙原定4月29日—5月2日举办的房展会延期。4月份全省当月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比3月份下降36.4%,预售面积与3月份基本持平;实际销售面积和预售面积都只比去年同期增长4成左右,远远低于3月份的增幅;4月份全省57.4%的企业无新增销售面积,55.6%的企业无新增预售面积。 

    由于房地产开发具有投资惯性和周期较长的特点,“非典”的影响暂未显现。1-4月,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52.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6.6%,增幅比一季度高5.3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当月完成投资18.69亿元,比3月份多完成2.14亿元,比去年同月增长67.2%,增幅比3月份高10.6个百分点。

    5.旅游等休闲服务业遭遇“倒春寒”。一季度我省旅游业已感寒意,尽管有春节黄金周的支撑,我省入境旅游者仍减少41.1%。3月份,港、澳、台胞来湘旅游人数分别下降90.8%、95.5%和87.1%。进入4月份,境外旅游者已基本停止来湘旅游。目前,各旅行社已基本取消组团旅游,入境退团612个,出境退团110个。截至4月底,长沙市国旅、省中青旅、省中旅、云帆旅行社四家旅行社共退团1250个,约15000人次。1-4月,我省入境旅游者7.17万人次,同比减少46.5%;国内旅游者1750万人,同比减少4.8%;国际旅游收入0.16亿美元,减少75.5%;国内旅游收入55.16亿元,减少3.5%。长沙市旅行社协会筹备小组日前对当地各旅行社1—4月份业务情况的调查问卷表明,与去年同期相比,只有18家旅行社1-4月营业额增加或持平,68家旅行社营业额明显下降,下降幅度高达20%-100%。华天国际旅行社“五一”黄金周现共取消团队315个,总人数达6627人次,直接经济损失达1750万元。

    受“非典”影响,旅馆业、理发及美容业、沐浴业客源减少。据国家统计局在我省抽中的22家旅馆统计,4月1日至5月10日共实现营业收入792.47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0.8%。1-4月华天集团酒店经营收入2714.81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1%;“五一”黄金周经营收入仅254.2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6.2%;被调查的13家从事理发、美容化妆和沐浴业的单位(其中有一家单位因“非典”影响歇业),4月1日至5月10日的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总体下降幅度为72.6%。

    受“非典”的影响,文化娱乐行业受到很大冲击。1—4月全省娱乐业经营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80%左右。据对长沙市六家影剧院(田汉大剧院、琴岛歌厅、jj歌厅、大中华、华天、红太阳)的调查,年初6家影剧院平均每天收入为35万元,现在每天收入仅2—3万元;省博物馆去年黄金周期间参观人数2.5万人次,今年同期参观人数仅400人次;省文物商店今年3—4月与去年同期比较文物出售下降55%,工艺品出售下降34%。

二、第三产业受“非典”的波及影响及走势

    目前,虽然我省第三产业受“非典”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国民经济也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是,今后要密切关注“非典”疫情及对我省第三产业的后续和波及影响,同时要高度重视国内外经济形势对我省第三产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非典”对我省第三产业就业产生较大冲击。由于“非典”对我省旅游、交通运输业和餐饮业等第三产业冲击较大,就业人员相应减少。今年1—4月,第三产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240.68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9.76万人;第三产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9.5%,比去年同期低4.2个百分点。此外,由于我省务工人员集中地广东前段疫情严重,部分打工人员返回,给我省就业形势压力增大。据抽样调查,我省外出打工人员因“非典” 返湘的约2%,全省估计有22万人返湘。

    ——“非典”对城乡居民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是对农民增收产生较大的压力。由于“非典”而导致农产品销售不畅,必将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增收。据对邵阳县霞塘云乡双江口村调查,仅西湖瓜一项就将使该村村民减收6万元,人均减收37元。另据洞口县农调队反映,该县生猪外销由一季度的强势增长已转为弱势下降。衡山黄鸡受“非典”的影响,价格由去年同期的13元/公斤跌至现在的8元/公斤左右。同时,由于“非典”对城市的第三产业冲击较大,而这恰恰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重点领域之一。所以,即使目前暂时没有返回的打工人员,其收入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从目前来看,预计“非典”影响我省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人均减少30元左右,主要是打工收入减少了20元,对农民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收入和农业收入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是减少了城镇居民收入。据城镇住户调查,1-4月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消费支出2092.36元,增长14.5%。全国发生“非典”以来,更多的是人们的恐慌心理。初步估计,全省城乡居民月人均药品费多支付2.48元,交通费少支付1元左右,通信服务费多支付4元左右,参观旅游月人均减少0.6元,每户在外用餐人次减少1/3,少支付50元。如果“非典”继续延续,并出现平均每户10%的从业人员失业,按每月800元计算,人均每月影响收入减少42元。初步判断,如果疫情到6月底能有效控制,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为4000元,增长10%。

    ——“非典”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有涨有跌。一方面,防“非典”商品特别是药品价格大幅增长。据调查,部分地区出现了中药材等预防“非典”商品抢购、脱销现象,价格涨幅较大。如长沙市某医药部门4月22日金银花由原来每公斤75元涨至350元,上涨3.67倍;白术由原来每公斤40元涨至97.5元,上涨1.4倍。预防“非典”的处方药价格也大幅上扬,如怀化市“怀仁”、“天地人和”、“一杆秤”三家大药房从20日开始上涨,怀仁每副药从3.2元上涨到5.15元,上涨60.93%。中药材批发价格暴涨。如岳阳花板桥药材大市场销售价格金银花由原来每公斤24元涨到60元,上涨了1.5倍;邵东廉桥4月20日的苍术由过去每公斤只有8元左右,已卖到现在的160元,上涨了19倍。另一方面,由于游客减少,飞机票价和住宿价格均下跌。如张家界市往广州、北京的航班打八折,往上海、大连的航班打七折,往青岛的航班打七五折,往长沙的航班打六折。宾馆、酒店也采取住宿降价措施以吸引顾客,客房均价比上年同期下降20-30元。如果到6月末疫情能有效控制,初步预计上半年湖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3%。

    ——“非典”使我省第三产业发展面临更加不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一是中国防治“非典”的形势依然严峻,第三产业受冲击最大。一些权威机构测算,如果疫情在下个季度之内能得到控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如果“非典”持续在两个季度以上,中国经济增长将减速1.5~2个百分点,降至6%左右。摩根士丹利对中国的2003年经济增长预计从7%降到6.5%,如果“非典”对第三产业影响继续加重,经济增长将会比预期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虽然目前我省不属于“非典”疫区,“非典”对我省经济的直接影响暂时不大,但如果疫情延长的话,投资者和消费的信心必将受到较大冲击,国内市场也将进一步收缩,我省经济受国内经济环境的制约将会加大,第三产业受到的冲击也会加重。

    二是世界经济在遭受伊拉克战争影响的基础上,又受到“非典”的影响,发展环境更趋复杂,增长动力将进一步削弱。目前世界经济表现不如各方面在年初发表的预期,主要国际组织纷纷调低了今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预期,如世界银行在4月份对预测值由去年底的2.5%调低至2.3%,其中对东亚调低1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预测值下调0.3个百分点,增幅为3%。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1995—2001年中国经济增长和出口增长与世界经济增长间的相关系数分别由1978—1995年的0.18和0.32上升到0.34和0.65。很显然,国际经济形势预期走缓将对我省外贸出口、招商引资、国际劳务合作和旅游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省第三产业的发展。

    总之,“非典”对我省第三产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但产生了直接影响,而且带来了间接影响;不但造成了即期影响,也会产生滞后影响。从头4个月看,由于“非典”的影响,我省经济增长由一季度的9.6%下降到9.4%,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大,为0.5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中的运输邮电业、批零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影响分别为0.6个、1.1个和0.2个百分点。综合判断,如果疫情在3个月内能得到控制,其他宏观措施得力的话,预计我省上半年和全年第三产业增长率分别为8.8 %和9.7%。

三、确保完成全省第三产业年初预期目标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省“非典”临床诊断病例自3月30日前报告6例至今没有增加,疑似病例也仅有2例,40多天来疫情一直呈平稳状态。在这种有利形势下,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站在全局的高度,一方面要努力克服麻痹松懈思想,牢固树立防大疫、打持久战的意识,狠抓“非典”防治;另一方面要狠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努力完成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当前,“非典”影响已经波及到旅游、交通、餐饮、宾馆、零售以及其他服务行业,其对我省经济和社会的负面效应已逐渐显现。1-4月,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9.4%,增幅较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按简单平均计算,今年我省要完成第三产业10.5%的预期增长目标,今后每月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平均要达到10.8%,如果“非典”疫情不能迅速有效控制、应对措施不得力,完成全年目标的难度非常大。为此,我们建议:

    1、要进一步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宣传我省控制“非典”的措施和效果,尽最大努力避免人们出现心理恐慌

    当前,“非典”对经济特别是对第三产业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由于心理恐慌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和投资心理变化。因此,有关部门要继续在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民众提供权威信息、指导正确预防该疾病的传染、做好“非典”防治工作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对工农业生产、投资和消费的指导和服务,强化各项保障措施,积极应对“非典”对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确保防治“非典”期间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序进行。在“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各行各业要在增强防范意识,加强科学防范的基础上,逐步放宽对人员、车辆流动的限制,减轻人们对“非典”疫情的恐慌和不安心理,保证企业正常业务活动的进行,努力将“非典”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要采取多种销售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电话等现代通讯手段进行交流,弥补由于减少人员流动接触而对生产销售的影响。对涉及到预防“非典”有关产品的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企业,要抓住机遇,提高产量,保证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畅通销售渠道,减少因“非典”对出口和招商引资造成的不利影响,趋利避害,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2、未雨绸缪,积极寻求各种补救措施,积极抓住“非典”带来的商机和疫情消除后可能出现的市场反弹

    当前,“非典”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已逐渐显现,预计未来还将受到一定影响,但“非典”也带来了市场结构、交易模式、消费理念的改变,在一些行业出现萎缩的同时,另一些行业的产品出现旺销的态势,带来了新的商机。一是生物制药行业。用于预防“非典”的中药制药企业以及生产抗生素类、抗病毒类的医药企业得到加快发展,能够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的药品的市场需求将扩大。二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用来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的洗涤剂和消毒液存在着较大的商机。三是食品业。“非典”使得绿色食品消费更深入人心,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和保健。预计今后与人民生活和消费密切相关的无公害绿色产品或自然食品将变得更加畅销,与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紧密关联的乳制品也将更加受到人们青睐。四是其他相关行业。如生产空调设备、医疗器械、口罩、眼镜、一次性清洁的毛巾、手套、纸巾和健身器材等商品的厂商以及网络、电话等现代通讯获得了意外的发展机会。这些行业和产品将会因市场需求增大而迅猛增加,并可能是非短期内的增长。同时,“非典”将对政府危机处理机制的建立、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公共财政支出方向的调整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已起到促进作用。国家在为抗击“非典”已安排专项投资的15.5亿元基础上,再增加投资8.126亿元,加快“非典”防治设施建设,改善医疗机构的收治能力,有效遏制疫情向农村蔓延。努力在年内建成省、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提高国家整体救治水平。此外,湖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若湖南能继续保持“无新增疫情省”,一旦“非典”疫情消除后,旅游、餐饮、住宿和交通等第三产业因“非典”压抑的消费需求将会得到有效的释放,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期。应该说,对于许多商家来说,包括外国投资者,现在是捕捉商业信息、论证新项目的大好时机。因此,有关部门要以积极主动的工作化解不利因素,认真研究市场变化,挖掘危机中的发展机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3、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发展的支持力度,发挥其对上下游产业的巨大拉动作用,以降低“非典”对国民经济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有目共睹。以2002年为例,从支出法的角度看(按现价计算),湖南省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为43%,拉动GDP增幅约3.9个百分点,而房地产开发对全省投资增长贡献率达30%。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98年的2.4%上升到2002年的2.7%,对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非典”的爆发使人们对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的重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健康)住宅、生态(健康)写字楼开始成为设计者、开发者、使用者共同关注的方向。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今后低密度住宅、生态住宅肯定行销。当前湖南房地产开发没有超越当期的经济发展水平。2002年湖南GDP总量居全国第12位,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居14位,比经济总量少于我省400多亿的黑龙江、安徽省仅多4-5亿元,增速居中部9省区第3位;2003年1-3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居全国第12位,居中部9省区第4位,处于适中的位置。2002年湖南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仅为11.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8个百分点;全省空置面积比上年减少30万平方米,下降14.9%,没有出现新增大量空置积压现象。与全国及其他中西部省市相比,湖南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发展处于相对合理和理性的区间。因此,在今年经济增长受到“非典”影响的情况下,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业的鼓励扶持,积极做好房地产的引导开发工作。同时,要引导和推动民间资本投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受“非典”影响较大的餐饮、旅店、娱乐、交通、旅游等行业设施改造的信贷支持,为疫情有效控制后市场能量释放做好充分准备。此外,利用湖南目前“非典”控制较好的环境,加大引进内资的力度,使投资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

    4、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借鉴外地经验,进一步引导、保护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面对“非典”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国务院在5月7日研究并制定了应对非典型肺炎影响、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八项措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政府有关部门也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非典”时期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截至5月6日,保监会批准同意11家保险公司开办了17项应对“非典”的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上海等地已发布《关于降低非典型肺炎对本市部分行业影响的若干政策》的通告。北京等地也通过银行贴息和财政拨款的方式,把资金下发到为抗击“非典”作出贡献以及因“非典”受到严重冲击的企业;而且政府还将加大采购力度帮助企业落实定单,等等。诸如此类地方政府应对“非典”的经济措施同样值得我们借鉴。建议省政府对受“非典”影响较大的第三产业尽快出台减税减费政策,特别是要减免权力部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承办:综合研究室          
执笔:曾斌求  彭积龙  顾虹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