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高开低走 稳步快行

——上半年湖南经济形势分析

(2003年第44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3-07-18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今年以来,面对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自然灾害等对我省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省委、省政府及全省人民认真贯彻党中央“两手抓”的策略,沉着应对,措施得力,宏观经济景气曲线在“绿灯区”的较高平台上运行,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活力有所提高。

  一、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的基本判断

  今年以来,由于“非典”疫情的负面影响,经济增长由一季度的9.6%(为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回落至前5个月的9.3%,其中第三产业回落0.9个百分点,上升势头减弱。据测算,全省因“非典”减少GDP9.4亿元,影响4、5月份GDP增幅下降1.47个百分点,影响上半年GDP增幅下降0.53个百分点。但“非典”对我省经济的即期负面影响具有局部性和局限性,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和自主性因素仍是主要的支撑动力,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上半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2059.11亿元,增长9.4%,增幅比全国快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83.2亿元、891.55亿元和884.36亿元,增长3.3%、11.9%和9.1%。

  (一)三次产业稳步发展,工业对经济的推动力强

  1.农业及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今年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克服“非典”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好于预期。上半年全省农业增加值283.2亿元,同比增长3.3%。主要农产品保持稳定增长。全省春夏收粮食产量61.7万吨,减少2.5%;油菜籽产量93.9万吨,增长8.2%;出栏肉猪3083.81万头,增长2.8%;水产品产量69.64万吨,增长5.7%。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省春夏粮食播种面积2796.99千公顷,比去年同期减少40.13千公顷;优质早稻面积增加7.76千公顷,优质中稻面积增加29.74千公顷,分别增长1.5%和12.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66.79千公顷,增长6.6%。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全省60家省级和国家级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74.5亿元,增长7.5%;完成利税7.4亿元,增长7.0%;今年我省还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使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16家。乡镇企业增长较快。上半年全省乡镇企业共完成增加值867.87亿元,增长10.2%。

  2.工业快速增长, 产销衔接较好。今年以来,我省继续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上半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779.22亿元,增长11.3%,对GDP的贡献率达44.8%,推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12.82亿元,增长20.1%,分别居全国第15位和11位。全省规模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220.73亿元,增长21.7%;产品销售率为99.55%,居全国第1位;出口交货值为63.39亿元,增长25.0%;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44.23亿元,增长21.5%,比轻工业快3.8个百分点。全省十大标志性工程累计完成增加值136.02亿元,同比增长24.0%,比全省平均速度高3.9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增长7.8个百分点。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97.35亿元,增长33.8%;实现利润总额27.87亿元,增长41.1%。

  3.第三产业增速减缓,但回升较快。第三产业是受“非典”影响较大的产业,4、5月份增速减缓,1-5月累计增长9.0%,增幅比去年同期低1.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但在5月底随疫情缓解后开始回升。上半年第三产业累计增长9.1%,增幅比前5个月回升了0.1个百分点,其中运输邮电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分别增长7.7%、9.0%、10.2和10.8%。

  (二)需求平稳增长,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大

  1.投资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9.18亿元,同比增长27.8%,为1997年来同期最高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年初计划高5.9和15.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437.54亿元,增长35.1%。上半年投资特点是:一是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增长迅速。上半年,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分别完成投资107.8亿元和97.94亿元,增长63.8%和75.9%,比去年同期高52.5个和9.4个百分点,两者对国有及其他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74.2%。二是资金到位情况良好。上半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累计到位资金603.1亿元,增长47.8%。国内贷款到位137.94亿元,增长81.6%。自筹资金和利用外资分别增长33.7%和28.4%。三是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工业投资高速增长。上半年全省工业投资完成140.46亿元,增长56.3%,高出全国4.7个百分点,其中技改投资87.26亿元,增长71.5 %。

  2.消费市场曲折回升。上半年,我省消费品市场经历了一个旺开低走,曲折回升的过程。元月份,全省消费品零售额比去年同月增长13.8%,随后增幅逐月走低,2月增长10.8%,3月份增长10.5%。4月起,受“非典”影响,销售下降,当月只增长6.1%,5月下降至最低为4.9%,6月份随着“非典”疫情的控制,出现反弹回升到增长10.6%。上半年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43亿元,增长9.5%,其中城市和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474.40亿元和384.03亿元,增长10.3%和8.6%。

  3.出口增长较快。今年以来,尽管受伊拉克战争、“非典”的影响,但由于国际美元汇率下降以及去年因国际价格下滑而出口受阻的钢材、锰及农产品呈现恢复性增长等原因,我省出口仍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上半年我省进出口总额17.06亿美元,增长28.6%,为年计划的55.7%,其中出口9.80亿美元,增长15.5%,为年计划的52%。

  (三)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稳定提高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结构进一步改善。上半年,全省财政总收入241.17亿元,完成全年总预算额的54.4%,增长17.3%,创近几年新高,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1.51亿元,增长23.6%。在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质量进一步提升。首先是税收收入增幅比非税收入高6.2个百分点,占地方财政入的比重为69.13%,比去年同期高1.28个百分点;其次是主要税种增长快,工商税收、农业四税、企业收入分别为16.3%、139%和56.3%;三是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对收入的拉力大,卷烟、电力、机械交通和化工行业增值税分别增长19.8%、19.9%、 17.8%和24.0%。

  ——工业企业效益不断提高。1-6月,全省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9.58%,比上年同期高13.81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24亿元,大幅增长63.9%,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8.99亿元,占总量的60.1%,同比增长66.8%。亏损企业亏损额14.89亿元,同比减亏1.72亿元;亏损面为25.8%,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由于去年以来大部分企业效益好转,补发了部分拖欠工资,加之各地加大就业、再就业和社保工作力度,促使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48.3元,增长9.1%,其中经营净收入为182.58元,增长64.3%,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3%上升为4.5%。

  因“非典”,农民收入受到一些影响,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减少在21元以上。但由于今年粮食、油料、蔬菜和猪肉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上年,农民收入仍保持一定的增长。上半年,我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40.9元,同比增加59.82元,增长5.1%,比去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其中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63.59元,增长10.6%。

  (四)经济运行的内在活力增强

  1、民营经济发展加快。上半年,规模工业中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52.42亿元,增长29.4%,比国有企业高20.1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30.01亿元,增长29.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4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300.99亿元,增长38.3%,超过国有投资增速20.8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3.8%,比去年同期高4个百分点。

  2、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经营风险逐步化解。全省银企项目融资洽谈会的召开,加强了银企扩大交流与合作,金融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6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3753.67亿元,增长19.5%,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比年初增--加442.30亿元,同比多增260.37亿元。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新增基建贷款98亿元,为去年的同期2.2倍;银行支持房地产开发贷款达33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2倍;向31家上市公司及关联企业新增贷款2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4%;新增消费信贷49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5倍。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十年来首次实现扭亏为盈,盈利1.7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13.1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4.9个百分点。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641.03亿元,比年初增加613.64亿元,同比多增399.93亿元。

  3、微观主体活力增强。上半年,尽管有“非典”疫情的影响,但企业受损不大。据企调队调查,全省企业景气指数仍达106,比去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预计三季度的企业景气指数将高达112.83。农民税费负担有所下降。据农调队抽样调查,上半年人均税费支出比去年同期减少4.8元,降39.7%。

  4、物价止跌回升。由于近期来粮食、油脂、肉食价格上涨、石油产品涨价和水、电、电视收费等价格调整,我省价格从生产、流通到消费领域呈现全面上涨的态势,自去年四季度起,居民消费价格水平连续三个季度呈现涨势。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升1.6%,高于年初政府确定的1%的目标;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与去年同期持平;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2.15%。市场价格逐步走出低谷,将进一步激活经济增长的内力。

  5、重点区域带动作用增大。上半年“一点一线”六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284.15亿元,增长11.2%,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61.2%,比去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长株潭三市国内生产总值为711.57亿元,增长12.0%,占全省总量的33.9%,分别为412.95亿元、165.83亿元和132.78亿元,增长13%、11.0%和10.3%,分别高全省3.6个、1.6个和0.9个百分点。

  6、内外资到位情况良好。上半年全省合同外资金额为7.99亿美元,增长55.6%;实际到位外资6.82亿美元,完成年初计划的57.5%,增长52.7%,其中制造业、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分别到位外资2.69亿美元、1.24亿美元和1.23亿美元,三个行业利用外资占全省总量的75.6%。上半年利用内资149.22亿元,增长170.7%。

  二、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全年展望

  1、“非典”给我省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一是受损较严重的行业如旅游业全面恢复尚有一定的压力。“非典”疫情使我省旅游业受损严重,上半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61.72亿元,下降30.5%,仅完成年计划的22.9%。旅游企业直接经营收入损失达18亿元,旅游总收入损失达32亿元。虽然6月以来,旅游市场开始逐步恢复活力,但旅游业已难以完成全年计划。二是“非典”的滞后影响将逐步显现。4、5月份受“非典”影响,有关订货会、交易会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和商务活动被推迟或取消,将在下半年影响产品销售和材料采购,国内外销售市场开拓也受到一定影响。上半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9.86%,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27个百分点。今年春季广交会到会客商和成交额下降很多。我省广交会成交金额仅为7336万美元,比上届下降76.2%,根据以往一届广交会出口成交额约占我省全年出口总额的1/6的情况,要完成全年出口18.85亿美元计划也将面临一定的困难。

  2、在建项目施工受阻。如洛湛铁路益娄段因推迟5月份采购设备计划,原定“七·一”通车的目标无法实现;后续项目开工也受到较大影响:主要是国债项目、重大项目到京申请资金、前期报批等准备工作受阻。如湘钢梅塞尔预计今年下半年敲定的液态氧、氮设备项目,因该厂4月和6月的赴欧团延期,导致项目会商延缓。

  3、工业盈利企业过度集中,企业效益存在隐患。1-6月,长沙卷烟厂、常德卷烟厂、五凌公司、湖南长丰、湘火炬、三一重工、乐金飞利浦曙光电子有限公司、涟钢、湘钢、湖南金沙利等10家企业共实现利润29.42亿元,占总量的61.0%;与此同时,规模企业中仍有1432家企业亏损,亏损面达25.8%,亏损额为14.89亿元。工业盈利企业过度集中使得区域经济脆弱、风险集中,一旦这部分企业因故生产下滑,将对当地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4、就业形势严峻。今年特别是4月份以来,“非典”对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旅游、旅馆、文化娱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冲击较大。上半年我省第三产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250.02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3.88万人,下降1.5%。此外,由于“非典”影响,外省的务工人员从4月份开始陆续返回。初步统计,截至6月15日全省外出务工人员回流101.71万人,目前返工的只有71.2%。这给我省年初确定的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农村新转移80万劳动力的就业目标带来了新的压力。加之,第一届扩招大学毕业生等待就业,全省就业压力加大。

  虽然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多,但有利因素也不少。一是我省在“非典”最困难时期,全省上下指导思想明确,坚持“两手抓”,取得了“两不误”,加之我省不是重灾区,“非典”对我省经济的影响有限,一些受损的行业正逐步恢复、复苏,一些行业如生物制药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医疗器械和健身器材等行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会使我省下半年经济增长增加额外的推动力。

  二是世界经济形势特别是美国经济下半年可能趋好。在布什减税政策及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刺激下,美国各大指数呈现上升的曲线。标准普尔500指数第二季度大幅飚升了15%,是4年半以来表现最好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较去年10月的最低水平上升了25%,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更是大幅上升56%,预计下半年美国经济将出现复苏的迹象。此外世界主要资本市场趋于稳定,全球低利率趋势没有改变,并进一步下调,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新的推动力。预计下半年世界经济增长2.25%,高于去年同期0.25个百分点。

  三是全国经济运行良好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今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各地加快经济发展的热情日渐高涨,措施更加有效。一季度全国经济增长9.9%,为近6年来的最高水平;上半年全国工业生产增速达16.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32.8%,均为近年来的最好水平。全国经济的这种上升势头,将为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提供积极的宏观环境。

  四是省委省政府今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保持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因素和政策保障。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等文件,同时省委省政府适时采取“稳定发展第一产业,三产损失二产补,消费损失投资补,外资不足内资补”的有效措施,下半年只要继续认真抓好落实,就一定能促进我省经济较快发展。从投资看,各地加快项目落实,特别是县乡公路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之非国有投资加快,将有利于全省投资总量的扩张,全年完成1550亿元投资是可能的。从工业看,我省推进工业化进程取得明显成效,一些重点行业有望恢复增长,为加快经济发展增强了动力。

  此外,通过最近几年的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我省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和经济秩序有所改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一大批结构调整项目相继投产,支撑经济长期向好的一些积极因素在不断扩大,微观经济的适应性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不断提高,这些基本条件将支持我省经济在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持快速增长。

  基于以上考虑,综合判断我省全年经济仍将呈现平稳快速的增长态势,完成全省经济增长9%的年初目标是可能的;但要实现9.3%的增长速度尚有一定难度,主要是第三产业要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增长11%有相当难度;要达到9.5%的增长速度,无论是从生产角度还是从需求角度看都难以实现。

  三、进一步加快湖南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我省经济发展从“九五”后期开始减速,不仅低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而且要比中西部一些地区慢。因此,下阶段我们要正确分析形势,在继续抓好防控“非典”工作的同时,突出抓好经济工作,加快经济发展。

  (一)努力克服“非典”的滞后影响,加快发展步伐

  1、认真策划下半年的经济工作。要在完善城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认真落实减税减费政策,加快受“非典”影响行业的复苏进度的同时,尽快对“非典”重创行业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如餐饮业要改善卫生条件,创新经营手段;旅游部门要根据市场变化的形势,及时推出生态、自然、健康、卫生的新项目和服务,灵活调节过度集中的“黄金”旅游高峰,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6月初韩国航空旅游考察团、坦桑尼亚旅游团率先来到张家界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参观旅游为契机,全面启动旅游市场,力争以旅游为龙头推动我省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期。此外,应瞄准市场的间隙和空档,积极寻找、挖掘“非典”之后的商机。事实证明,即使是买方市场,也存在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空档,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非典”带来的市场结构、交易模式和消费理念的变化,挖掘危机中的发展机遇,完善售后服务,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生产和营销工作,提高本省产品在省内和省外的市场份额。

  2、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要积极研究居民“汽车、住房、家具等大件消费品中长期消费并不会减少、部分暂时延滞购买的商品在恢复期有可能加速反弹实现补偿”的消费心理,适应消费方式的变化,拓展互联网业务,发展网络营销、电话营销、刷卡结算等“非接触型”的服务消费;做好各类经营场所的消毒预防工作,提供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在住房、电信、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方面,加紧清理限制性政策,引导和扩大居民消费。特别是有关部门应根据我省近10年来职工平均工资一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居民收入的增幅一直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和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起促进当前和后续消费的源动力。

  3、采取补救措施,扩大出口。当前,我们要把扩大开放与苦练内功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快启动签约项目,鼓励和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省内外的各类招商洽谈活动和各类展销会和博览会,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推介和扩大洽谈项目,挖掘新的出口增长点,特别注意做好受疫情影响较小的行业的出口工作,切实落实好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努力扩大出口规模;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加大监控力度,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和出口。

  4、把握时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引资工作要树立整体观和效益观。在招商引资中,既要追求外资数量,又要追求外资质量和效益,尽力避免各地为争资出现的恶性竞争。要根据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与规律,突出做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当前国际直接投资流向表现出明显的集聚化倾向。如2000年,全球近80%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达到1万亿美元。因此我省要立足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经济技术基础,统筹管理,建立分层次的外资引进管理模式,形成引资的聚集效应。二要研究国际直接投资产业投向态势和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求,不断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结构。鼓励科技含量较高又有利于我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项目,限制一般外资项目特别是污染密集型项目,特别是要处理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引进外资应多投向工业项目,而不是服务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湖南发展的原动力。三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在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同时,健全外资管理机构的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政府还应尽力帮助外资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确保扩大利用外资的各项措施顺利实施,营造一个“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目前,全省正处于“城镇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第一届扩招大学生毕业”的“三峰叠加”时期,就业形势严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一要进一步落实各项就业政策措施,在产业准入、工商登记、税费减免、场地安排、资金信贷等各方面重点扶持具有就业优势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上、机制上对各种新兴的服务行业加以扶持和引导,增强吸纳就业能力。二要加强培训,有计划、有组织进行劳务输出。当前,我省开展劳务输出既具有明显的区位与成本优势,也是切合省情的现实选择,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与沿海省份、国外加强联系,争取就业岗位,把劳务输出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家对外政策结合起来,全方位开拓省内、国内、国际多元化就业市场,增加劳务收入。三要着力就地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出路问题。目前,全省参加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不到8%,与龙头企业有直接联系的农户也不到30%,真正的订单农业还不到35%,大量的农户仍然徘徊在“产业化”大门之外。因此,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就地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加快项目建筑工程进度,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

  一是应大力改善施工环境,减少阻工现象发生,加快项目建筑工程进度,确保购置的土地能开发建设,设备能安装运转,避免购置的土地和设备“晒太阳”。特别是县乡公路改造工程配套资金要尽快落实,项目要尽快启动。二是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民营经济自主增加投资,使之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三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从我省银企洽谈会签约情况看,基础设施项目签约金额所占比重达79.8%,而工业项目仅为16.2%,这将不利于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建议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提出一批现代工业项目,进入深圳高交会重点招商引资,借外力将湖南工业做大做强;增加公共卫生特别是农村基础医疗服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建设国债可向这方面适当倾斜;继续加大对制造业特别要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抓住时机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大对受“非典”影响较大的餐饮、旅店、娱乐、交通、旅游等行业设施改造的信贷支持,为后“非典”时期市场能量释放做好充分准备。四是筛选一批好的项目,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全面推介湖南,力争在湖南(深圳)招商引资洽谈会上吸引更多的投资。

  (四)积极扶持中小工业企业发展

  一要加大产业及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建议政府制定《中小企业产品发展指导目录》,并将其作为引导规模以下工业选择投资方向,调整产品结构的主要依据之一,引导中小企业制定正确的产品开发策略,促进中小企业走“精、专、特、新、优、名”的发展之路;要充分发挥高科技园区的集聚孵化功能,吸引电子通信、新型建材等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入园创业。二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融资难问题。政府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如在融资方面给以一定的贴息和补贴,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有关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担保体系建设的规范性文件,促进各级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逐步扩大担保公司的资本和担保能力,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能力;要鼓励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三要优化环境,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支持民营个体经济在规模以下工业领域中的主体地位,并鼓励支持他们针对原有乡镇企业实行租赁和进行股份制改造;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加快建立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加快与中小企业发展有关的金融体制、外贸体制、流通体制、劳动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为中小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创造最基本的市场环境;要从根本上减轻企业的不合理负担。

承办:研究室
执笔:曾斌求
彭积龙
周曙东
  顾  红
唐  颖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