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2003年第45期)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继续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稳步发展。上半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可达283.2亿元,同比增长3.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40.9元,同比增长5.1%。
一、基本情况
(一)种植业好于上年。上半年种植业增加值为125.86亿元,同比增长2.6%,增幅比去年同期快2.7个百分点。上半年收获的种植业产品中,油菜籽产量达93.88万吨,增长8.2%;春收粮食产量62.9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0.2万吨,减少0.3%。其中小麦产量16.5万吨,减10.1%,蚕豌豆9.87万吨,增长6.7%,其他谷物3.74万吨,减9%,马铃薯32.3万吨,增2.8%;蔬菜、药材、瓜果等经济作物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二)林业增速较快。上半年林业增加值达14.56亿元,同比增长4.5%。据林业部门统计,去冬今春以来,全省共完成造林561.3万亩。其中完成退耕还林484.4万亩。全省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2874.84万人,完成植树11983.8万株。
(三)牧业增速放慢。上半年牧业增加值为115.78亿元,同比增长3.6%,由于“非典”导致牲畜出栏受到一定影响,增幅比去年同期慢0.5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出栏肉猪3083.55万头,同比增加82.44万头,增长2.8%。出笼家禽21683.66万羽,增长7.6%。草食牲畜已成为养殖业增长的一个亮点。上半年全省出栏牛76.37万头,同比增长7.8%,出栏羊314.71万只,增长9.3%。
(四)渔业稳步发展。上半年全省渔业增加值27.04亿元,同比增长5.5%。高效渔业的发展和养殖水面的开发,促进了全省渔业的发展。上半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 69.64万吨,增长5.7%。
(五)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据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年累计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达14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全省乡镇企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质量效益有所提高。全省乡镇企业全年实现利税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六)农民现金收入和消费支出增幅下降。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240.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9.8元,增长5.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增长原因有:一是工资性收入人均463.59元,增加44.52元,增长10.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二是一产业现金收入人均407.89元,同比增加29.47元,增长7.8%;三是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人均240.62元,同比增加3.94元,增长1.7%;四是利息、租金、土地征用补偿等财产性收入人均18.31元,增长35.3%。农民得到的亲友赠送、退休金、救济金等转移性收入人均为110.49元,下降17.2%。
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消费支出现金756.52元,同比增加37.91元,增长5.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
二、主要特点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产品优质率继续提高。从春夏播情况来看,粮食面积仍持续减少,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品种择优发展。粮食作物中,全省春夏粮食播种面积2796.99千公顷,比去年同期的2837.12千公顷减少1.4%。其中早稻减少49.17千公顷,减少4%,中稻面积增加1.9%。其中优质早稻面积增加7.76千公顷,优质中稻面积增加29.74千公顷,分别增长1.5%和12.3%,优质早、中稻面积所占比重分别达44%和32.8%;春玉米面积243.95千公顷,同比增长0.2%,其中杂交玉米达230.27千公顷,增长1.3%,杂交玉米所占比重高达94.4%。豆类面积232.77千公顷,同比减少0.7%;薯类面积288.14千公顷,同比减少1.9%。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66.7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6.6%。主要是棉花、药材和其他经济作物大幅度增长。棉花种植面积为139.13千公顷,增长17.4%;药材面积66.68千公顷,增长22.7%,其它经济作物23.86千公顷,增长21.3%。油料(花生和芝麻)、烟叶、苎麻、甘蔗种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油料减少2.14千公顷,减1.3%;烟叶减0.18千公顷,减0.2%;甘蔗减3.81千公顷,减11.7%。
全省春夏播蔬菜面积463.99千公顷,增长2.1%;瓜果种植面积129.44千公顷,增长1.6%;青饲料种植面积109.77千公顷,增长1.4%。
(二)造林绿化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是企业造林步伐加快。如岳阳纸业集团、洞庭白杨林纸业公司、上海新高潮木业集团等一大批企业都纷纷参与造林。二是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发展。除山林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以外,全省非公有制林业经营面积3234.5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22.5%。
(三)订单农业继续发展。农民的市场意识继续增强,主动积极与企业或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实现订单生产、订单销售,测算全省目前订单农业所占比重达到30%左右,比上年同期又提高2个百分点。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的进展。全省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使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16家。为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各级政府都加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措施。如常德市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重点围绕“五个百万亩工程”和十大龙型产业,狠抓农村科技下乡与培训、推广工作。截至5月17日,该市新发展人工牧草面积4.3万亩,累计达到34.6万亩;新发展杨树面积37万亩,累计达到116万亩;新扩以柑桔为主的水果面积5万亩,累计达到110.4万亩;饲料粮种植面积55.8万亩,比上年增长16.4%。衡阳市预计今年龙头企业共连接基地可达130万亩,比上年增长8%,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1%,带动农户42万户,比上年增长7%,占农业户的27%。
(五)市场对农业生产的调节作用越来越明显。如2001年棉花价格下跌,全省2002年种植面积减少20.7%,2002年下半年价格上涨,全省2003年种植面积增加了17.4%。“非典”期间部分中药材价格上涨,全省春夏播药材面积增长了22.7%。
三、环境辨识
(一)有利因素
1、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库存形势有利于国内农产品生产。美国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2O03年3发布的《世界农产品供需形势展望报告》显示:2002年世界谷物产量18.11亿吨;比2001年减产3.1%;谷物消费18.92亿吨;需求大于产量;期末库存4.32亿吨,下降15.9%。谷物中大米产量 3.82亿吨;减产 3.8%;大米产量占谷物总产量的21.1%。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是最大的三个大米生产国;2O02年印度大米产量比2001年下降14.8%,印度尼西亚下降0.3%。2002年世界大米期末库存1.08亿吨,下降19.8%;大米库存占谷物库存总量的25%;大米库存下降占谷物库存下降总量的32.6%。大米期末库存相当于当年消费量的26.4%。2002年,印度大米库存比2001年下降38%,印度尼西亚下降7%。2002年世界油料产量3.26亿吨,消费增长1.6%;期末库存34O4万吨,下降6.7%。棉花减产10.5%,需求增长2.7%。期末库存818万吨,比2001年下降19.1%。为扩大我国大宗农产品生产和出口提供了难得的有利时机。
2、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政策更加优惠。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出台的“19条”将在一定时期内有力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湖南省级财政支农支出将从2002年的5.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6.3亿元,增长8.6%。
3、农村税费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将有力地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使全省农民负担平均减少30%,轻赋薄税是部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明显提高,调查测算全省耕地抛荒面积比上年同期下降近1个百分点。
4、农产品价格涨多跌少。上半年全省粮、棉、油、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晚籼稻平均每公斤出售价格比2002年末上涨4.1%,与上年同期相比,玉米上涨12.13%,大豆涨18.7%,棉花涨35.9%,油菜籽涨13.1%,花生涨21.67%,菠菜、芹菜、大白菜、蒜苗、萝卜、胡萝卜分别上涨62.4%、84.4%、19.6%、26.9%、17.2%和8.8%,桔和橙的价格分别上涨17.3%和46.3%。中药材受“非典”影响价格涨幅较大。金银花由上年的每公斤50元上涨到150元,百合、白术分别由每公斤3.2元、2.5元上涨到7.52.5元和6.42.5元。畜产品受“非典”影响价格下跌,土杂猪和良良猪平均每50公斤价格分别为270元和320元左右,均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活鸡每公斤价格为9元,下降13%;鸡蛋每公斤7.5元,下降5%。水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一季度草鱼、鲢鱼每公斤价格分别为6.46元和2.45元,分别下降7.6%和11.6%,5月份才略有回升。
(二)不利因素
1、“非典”和自然灾害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一定影响。“非典”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导致农民外出劳务打工收入减少。全省农民工资性收入一季度人均增加35.05元,增长14.4%;而4-6月受非典影响预计人均减少15元,下降9.1%。二是部分农产品外销受阻。据了解,临武县龙头企业瞬华鸭业公司,因“非典”造成产品积压满仓,迫使停产放假。嘉禾县三味食品公司的订单基本上停止调运。邵阳县霞塘云乡双江口村作为蔬菜生产基地,与怀化、娄底、株洲、郴州、邵阳等市的菜贩签订了销菜合同,自“非典”流行以来,菜贩不来了,5月份,该村蔬菜销售协会只好从农户家中以0.2元/公斤收购了9吨西湖瓜拉到怀化去销售,到怀化后还是无人问津,无奈之下该协会将9吨西葫瓜以500元倾销给当地菜老板,每公斤才售0.055元,净亏1300元,另加运费生活费等共计亏损2300元。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衡山黄鸡”产业今年农历正月初九日起,因广东发生疫情(当时称为禽流感,后证实为非典),该县四家黄鸡销售公司停止发售黄鸡达半个月之久,销售价格由去年同期的13元/公斤跌至现在的8元/公斤左右。三是农村第三产业受到一定影响。根据对益阳市赫山区、南县、澧县、衡南、衡山、邵阳、洞口等部分市县的调查测算,“非典”可能导致农村文化娱乐业营业收入下降50%,农村观光旅游业下降30%,交通运输业下降20%,饮食业下降30%,从事农产品贩运收入减少20%,零售贸易减少5%左右。四是招商引资受到影响。如意大利某公司原计划1-4月份对益阳沅江的泰升果汁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受“非典”影响,实际到位200万元,使泰升果汁出口创汇少300多万元。
自然灾害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从5月15日到6月12日,全省已出现几次大范围降雨,导致湘江流域全线超警戒水位,沿江两岸许多地区洪水泛滥成灾,共有8个市州、52个县(市、区)、233万人受灾,11.6万人一度被洪水围困,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7.7万人;受淹县城2个;农作物受灾面积21.4公顷,成灾面积11.6万公顷,绝收面积4000公顷;倒塌房屋1.6万间,其中倒塌民房1.3万间,损失房屋3.5万间;各类直接经济损失9.4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6.4亿元。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没有大的新突破。从全省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带动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两个核心环节没有大的新突破。导致农产品质量及市场开拓和经营规模难以出现新的局面,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上新台阶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投资增幅小,农户生产性投入积极性不高。上半年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36.9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农户投资为87.58亿元,增6.5%;非农户投资49.32亿元,增长11.5%。上半年农民人均生产性现金支出为287.5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4%。
4、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农村税费改革中需要完善的一些方面如计税面积难、计税产量确定不合理、历年尾欠难收缴、部分乡村难以正常运转、农村教育困难更大等,引发出一些新的矛盾。二是部分主要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如4月份国产尿素价格上涨了11.49%,农用柴油(0号)价格上涨了22.69%,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上涨了8.67%。三是经济环境治理的一些措施在农村基层难以落实,假冒伪劣产品仍在坑害农民,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在有的地方仍然存在。四是资金困难,农村贷款仍然门槛过高。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抓好“非典”防治工作,促进农业经济的正常运行。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建设,针对因“非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应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和对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应结合“非典”防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转变不良卫生习惯,鼓励农户改水改厕改气,清污除害。要利用我省“非典”防治措施得力、没有发生二代疫情的优势,加强招商引资和农副产品外销工作,扩大优质农产品市场覆盖面。
(二)加大执法力度,保障食品安全,保持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检疫防疫,严格控制疫情的发生。二是按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规定,在提高安全无公害肉检测手段的同时,依法从严打击在用“瘦肉精”的行为。
(三)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投资。要配合乡村道路改造、小城镇建设搞好乡村的规划布局。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资,通过夜校和各种形式的辅导班免费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再教育,提高青壮年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
(四)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要利用户籍管理由“二元”管理改为“一元”管理、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登记管理、城乡医保改革等措施,加强对农村务工人员的引导和管理。要坚决取消各类企业使用农民工就业的行政审批;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职业工种限制;取消专为农民工设置的审批、登记项目;在办理就业和企业用工手续时除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收取的证书工本费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同时,要求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尽快实现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在就业身份、岗位安排、福利待遇、社会保障方面一视同仁。要通过强化劳务合同管理、招聘招考、适当扩大城镇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的范围等方式促进劳动力转化和城镇化发展。
五、全年预计
预计全年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可增长3.5%,超过原定3%的目标,但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的目标难度较大,从目前形势看可达到4%左右。
承办:农调队
执笔:刘顺国
周杰韩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