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当前湖南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

(2003年第48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3-07-31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随着改革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我省因此全面实施“放鸟出笼”工程,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2002年,全省农村转移就业人员1131万人,务工收入突破500亿元,为我省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为掌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最近,省城调队对怀化的洪江市和邵阳的邵阳县以及常德市部分乡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较多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剩余情况严重

    据调查,邵阳县农村劳动力人口55.5万,减去其中约1.5万学生和l万残疾人,农村实有劳动力53万人。全县有耕地面积67.5万亩,按照国家丘陵地区每个劳动力耕种6亩的标准计算,全县只需农业劳动力11.25万人,因而农业人口中存在41.75万剩余劳动力。怀化洪江市农村总劳力22.2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8.6万人,从事第二产业的有1.1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有2.5万人,分别占总劳力的84%、5%、11%,从事第一产业的仍占相当大的比例,仍然是典型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劳动力就业结构。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

    邵阳县农村在外务工人员有19.3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22.36%,占农村劳动力人口53万人的36.4%,占全县总人口的20.17%。农村外出总人口(包括子女)为23.4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7.17%,占全县总人口的24.5%。全家外出务工或经商达27354户,占全县农业户总户数230720户的11.86%。洪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为2万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5.3%。

    (三)劳动力转移方式中亲朋好友引荐和自发性结伴外出打工所占比例大,转移的主要去向是外省
洪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主要有:通过亲朋好友引荐、自发性结伴外出、中介组织推荐外出打工、广告信息引导等,分别占54%、33%、10%、3%。转移的去向主要是:怀化市区内、省内和省外分别占10%、10.6%、79.4%;邵阳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主要有:一是靠亲友、老乡联系外出,占58.7%,二是纯粹自发转移, 占34.7%,三是由职校或劳务开发公司直接组织,占6.6%。转移的去向主要是:劳务地在本乡内、本县内外乡、本省内外县、外省的分别占1.3%、5.3%、14%、79.4%,外出劳务人员中在东部沿海务工的达74.8%。

    (四)外出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文化素质相对较高

    邵阳县外出务工者平均年龄为29.5岁,其中35岁以下占80.7%,说明青年农民是外出务工大军的主体,40岁以上的只占6.7%。2002年全县劳动力人平受教育年限为7.53年,而外出务工者接受教育年限平均为9.33年,平均高出1.8年。外出务工者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6%、50%、34%。

    (五)常年性打工多于季节性打工,外省打工收入明显高于省内打工

    从调查的情况看,洪江市和邵阳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常年性打工和季节性打工的比例均为83%和17%。洪江市外出打工人员月工资收入在350—1000元之间,在外省打工明显高于省内和市内的打工收入,年龄20至30岁的收入要高于40岁以上的打工者的收入,文化程度高的收入要高于文化程度低的打工者收入。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无序性、盲目性

    从调查情况看,劳动力转移方式中亲朋好友引荐和自发性结伴外出打工所占比例大,通过劳动部门及中介组织外出打工的人员较少,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无序性、盲目性,容易造成大量打工人员长期找不到工作而滞留外地,进而影响当地社会治安稳定。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剩余劳动力就业面窄

    虽然外出务工者接受教育年限比在家的农村劳动力长,但由于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普遍比较落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与城市居民相比普遍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领域。通过调查发现,82%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还在初中文化以下,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的仅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5%。文化素质偏低,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也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较多地只能就业于建筑、安装、搬运等行业。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结构不平衡

    由于外出劳务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条件限制,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结构不平衡。一是年龄结构不平衡,外出打工20至30岁左右打工者占的比重相当大;二是性别结构不平衡,外出务工人员中男、女比例分别为77%、23%,男女比约为3:1;三是就业的行业结构不平衡,从事苦、脏、累、险的纯体力劳动的较多,从事管理、安全性高、收入高的职业偏少。

    (四)打工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农村打工人员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这种处境和地位使农村打工人员受骗上当,工资被拖欠,无端遭搜身、殴打及由于工作环境恶劣所至工伤和得病得不到赔偿、治疗等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地侵犯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据调查,41%的外出务工者曾被拖欠过工资。

    (五)农民外出务工时子女教育受到影响

    据调查,有67%的已婚者是夫妻同时外出,由于农村外出打工的大多是青壮年农民,其子女正处于上学年龄,生活不能自理,只得寄放在年迈的父母身边或亲戚或学校,子女的教育成为外出打工农民的心病。部分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往打工地,因生活环境艰苦和学校就读规定的限制,也影响其子女的教育,据调查,有14.6%的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

三、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

    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村人口,是经济现代化的要求。充分认识这种发展趋势,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化的基地、小商品集散地,每天都吸引大量农村闲散劳动力赶集经商。同时小城镇又是农村工业集中的地方,农村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商业和各种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此,应把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在小城镇体制、产业布局、户籍管理、土地使用、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为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发挥最大作用。

    (二)努力吸引投资,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的同时,制订鼓励政策,支持和鼓励农民经营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使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就地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又一主要途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主要是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民营企业要给予大力扶持,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数量,重点要突出扶持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只有有了前景看好的龙头企业,各行各业才有了发展的支撑,产业链才有了源头,才能大量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要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吸引投资,鼓励返乡民工创办企业,据调查,近3年来,常德市返乡民工创办的企业达594家,总投资4.5亿元,年创产值14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

    (三)鼓励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跨城乡有序流动

    通过成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的管理机构,加强对输出劳动力的管理,并在市场调节供求、农民自主就业的前提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逐步形成统一开放,公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和扶持一些诚信度高的中介组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进行定向转移,从而降低劳务输出的盲目性和风险性。要采取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构造政府和社会多方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咨询、中介和合法权益保护的服务网。促进农民外出劳务有序地顺利进行。要掌握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加强纵向、横向劳务信息交流,以较为完善的服务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在外出人员较集中的地方派驻常年性或流动性的外出劳务服务站,为他们提供妇检、维权、收交农业税费等方面的服务。

    (四)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竞争能力

    据调查,63.3%的务工者深感外出务工的主要困难:一是没文化,二是没技术。文化程度与工作待遇、劳务收益、观念更新等成正比。要积极开展教育与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和技能,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加快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过程。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使新一代农民文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要大力办好职业学校,提高学生的就业技术技能。同时在农村推行就业培训,分层次建立就业培训网络,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层次。职业培训不仅要符合农业发展需要,更要符合市场对劳动力的需要。建议劳动部门积极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培训资格证书并重的劳动用工制度,制定岗位技术培训标准,使各类岗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以促进农民劳动技能提高。通过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工业及其他行业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我就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承办:城调队
执笔:陈  浩
蔡雄风
向和群
核稿:周碧红

 

湖南省城调队  陈浩 蔡雄风 向和群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